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2019高一上学期分班考试语文模拟卷2答案

合集下载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年级1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②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③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④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

广东省深圳市2019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广东省深圳市2019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广东省深圳市2019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19·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

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真诚的。

[甲]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

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即: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

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

[乙]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

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竞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

[丙]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

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选自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希望》,有删改)(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笼统B . 真诚C . 又D . 漂泊(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9高三上·吕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

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

广东省深圳市2019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2019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2019.4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

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

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

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

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

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

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

2019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学分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学分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学分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2019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学分班测试语文试题卷本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

所有答案均答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阅读下面的段落,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浩瀚的大漠戈壁、葱郁的原始森林、感悟大自然的杰作,与自然界各种生灵亲密接触……”这些以“生态旅游”做卖点的广告在“十一黄金周”前频频亮相,充满诱惑。

然而,一些关心环保的人士和专家谈起这渐成时尚的“生态游”时却不无担忧。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行为,其宗旨是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

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是自然景物,而且要求游客行为要“环保”,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

有专家说,现在社会上关于生态旅游就是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的认识是片面的。

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生态旅游表面上看是喜欢那些珍稀动物,但游客们的行为其实害了它们。

人类频频接近野生动物,会造成动物心理紧张,压力增加。

北极熊、企鹅、海豚和澳大利亚野犬,甚至热带雨林里的鸟类,都受到愈来愈大的来自生态旅游方面的影响,它们体重减轻,有的甚至死亡。

生态旅游业者主打的卖点,都说既可以让人亲近大自然,又能达到环保的理想。

然而,生物学家指出,就算细心规划和监控的生态旅游,对动物也会有始料未及的影响,包括传播疾病、干扰动物日常作息,从而损害其健康。

一些专家还指出,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

乱抛废弃物品、乱折花草树木、惊吓野生动物、随意吸烟等不文明行为,也给优美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实际上,除了极少数例外,生态旅游计划都未经审核论证,举办的业者并无生态保护方面的资历。

由于缺少监督,真正做到既促进了旅游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业者少之又少。

业者和游客有能力做到的,大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不违反土地使用法规、不乱砍树木、不惊吓动物等等。

然而每逢节假日、偏远、生态多样的地区每每人山人海,这对动物们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它们看到这么多的人涌到身边,特别容易紧张,症状包括心跳加速、繁殖率降低,以及荷尔蒙失调。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2019高一上学期分班考试语文模拟卷3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2019高一上学期分班考试语文模拟卷3

A. 合欢花酿酒
B. 万艳同杯
C. 千红一窟
D. 惠泉酒
二、默写题(每空1分,共16分)
13. 人恒过,然后能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
,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
15.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16.
,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
17.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A. 林如海
B. 贾政
C. 冷子兴
D. 甄士隐
5. “金陵十二钗”中,带发修行的是哪位女子?
A. 贾惜春
B. 妙玉
C. 巧姐
D. 史湘云
6. 探春结诗社,诗社名字叫什么?
A. 海棠社
B. 菊花社
C. 桃花社
D. 梅花
7. 巧姐的名字是以下哪个人起的?
A. 贾宝玉
B. 王熙凤
C. 贾母
D. 刘姥姥
8. 通灵宝玉上刻的铭文是什么? A.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C.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23.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2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25.
,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
26.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27.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8. 故不积跬步,
。(《劝学》)
B.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D.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9. 太虚幻境中,“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副册和又副册预示着贾府中各女子的命运,将各个判词对
号入座,哪个是错误的? A. 堪叹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 B.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王熙凤 C.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史湘云 D.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惜春

2019年深圳二模语文(答案详解)

2019年深圳二模语文(答案详解)

2019年深圳二模语文(答案详解)-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019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详解)(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答案:B(解析:A项错误,“荒腔走板的解读”虽然“随之出现”,但并不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后文所说的“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B项正确,原文提到“读者接受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又提到“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于作品本身”,综合以上可知B选项表述正确。

C项错误,原文表述是“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而非“读者按自己的理解”。

D项错误,“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并非作者本意,“多元理解”反对“唯一标准答案”,更好理解作品则需要通过“代代相承”的接受链、以及多种理解的互补来实现,这些都不等同于“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且按照作者意思,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相对最像”“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2.答案:D(解析:A项正确。

文章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出发点,这是其“写作动机”,并指出了多元解读中“混淆事物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读者决定论”等误区,也阐述了“避免纯主观、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等原则,这些都是为了真正(或更好)理解作品。

B项正确,源于文章第三段,文章先从正面说明接受美学“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接着将“斧头—石头”的关系与“作品—废纸”的关系进行类比,批驳了那些片面夸大读者作用的观点。

C项正确,源于文章倒数第二段,由原文“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既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又为阅读提供了基本的限制。

正如鲁迅所言……”可推断得知。

D项错误,原文“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

2019年深圳市二模语文试卷及详细答案及作文审题范文(全网最全汇整:猛虎嗅梅)

2019年深圳市二模语文试卷及详细答案及作文审题范文(全网最全汇整:猛虎嗅梅)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2019.4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

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

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

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

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

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

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

2019年深圳二模语文答案详解

2019年深圳二模语文答案详解

2019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答案:B。

解析:A项错误,“荒腔走板的解读”虽然只是“随之出现”,但并不是因“提倡多元解读”而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后文所说的“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B项正确,原文提到“读者接受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又提到“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于作品本身”,综合以上可知。

C项错误,原文表述是“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

D项错误,“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并非作者本意,“多元理解”反对“唯一标准答案”,更好理解作品则需要通过“代代相承”的接受链、以及多种理解的互补来实现,这些都等同于“挑选正确的理解”。

2.答案:D。

解析:A项正确。

文章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出发点,这是其“写作动机”,并指出了多元解读中“混淆事物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读者决定论”等误区,也阐述了“避免纯主观、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等原则。

B项正确,文章先从正面说明接受美学“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接着将“斧头—石头”的关系与“作品—废纸”的关系进行类比,批驳了那些片面夸大读者作用的观点。

C项正确,由原文“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既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又为阅读提供了基本的限制。

正如鲁迅所言……”可推断。

D项错误,原文“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

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

引用李、杜诗歌的例子,意在为了说明“读者决定论”之类的错误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读者虽然无法起到决定作用,但根据前文,读者的主观理解对作品阐释有着重要作用,对经典文本的地位也必然产生影响,没有读者的推崇也就不存在经典文本的地位。

3.答案:C。

解析:A项正确,根据原文“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既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又为阅读提供了基本的限制”可以推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默写
3. ( 1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2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 3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三、古诗鉴赏
4. ( 1 )D ( 2 )D ( 3 )《野望》一诗表现杜甫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杜甫野望所 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杜甫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 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 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 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高一上学期分班考试卷2(答案)
一、阅读
1. ( 1 )考据学对作者生平也很重视或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 2 )B ( 3 )(1)用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2)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的;是一种反省的理解; 预存美丑的标准,把自己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 ( 4 )C ( 5 )B ( 6 )相同点:注重自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欣赏的态度忌杂有任何成见,把自我放在 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不同点:印象派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欣 赏的态度全凭直觉。作者认为内行与外行的印象得出的价值未必相同,除直觉外,还要 能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四、作文
7. 【参考例文】 还记得两年前的5月12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地动山摇,我正在汉旺东汽小学看书,身后
的墙倒塌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地震了!地震持续了好几十秒才停下来,母亲惊恐万分地找到 了我,将我带到父亲在成都上班的地点。 从地震灾区走出来的我,在成都开始了新的生活,我用我那双雪亮的眼睛看见了地震后变 化的一切。 世界在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12大地震后,许多国家都向咱们国家伸出援助之手, 接到状况的国家相继赶来救援,冒着性命危险的国际救援队,日夜不停地对埋在废墟中的人进 行救援,把在死亡边缘挣扎的性命夺回来,让性命的火焰继续燃烧。 社会在变。从一个复杂、浮躁的社会变成了团结和谐的社会。一个地震中父母双亡的、不 到两岁的孩子侥幸活了下来,被送到了孤儿院。之后许多有爱心的人士都期望收养这个孩子, 想让这个孩子得到更多家庭的爱,过着吃得饱、穿得暖的日子,有一个温暖的家,让他感到生 活不会寂寞,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人心在变。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变成富有爱心。地震后各个地区自发都举行了捐款活 动,几乎每个人都从自我的钱包里拿出爱心,捐款箱里塞满了捐款人的期望。为咱们微弱的烛 光燃烧一把熊熊大火,温暖了咱们的心。 生活在变。地震后灾民们从居无定所变成了安居乐业。很多受灾的灾民正因唯一的房屋倒塌 了,流浪街头一晚,政府发下来了帐篷、棉被、电视机等生活用品,很多地方搭起了板房,灾 民在帐篷或板房里开始了重新建设家园,目前灾区人民都住进了新的安居房。 建设在变。地震前低矮平房在地震后变成了高楼大厦。以前生活在汉旺的我,住在6楼的公 寓里,走楼梯爬上爬下,搬家时很多东西不方便,重物扛在肩上累得气喘吁吁,中途间隔好几 次。此刻,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像站岗的战士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电梯公寓让人方便了许 多,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也从不停歇,以前凸凹不平的石头路变成了柏油马路、沥青公路,带给 人民方便与享受。 2012年春节后,我趁着舅舅回汉旺办事,去了一次重建的汉旺。经历了那个千载难逢、百 年难遇大地震的汉旺:我以前的所在的小学已经封锁了,学校的一侧,我所在班级后面的墙倒 塌了,瓷砖到处都还是。我到了以前住的公寓里,也是千疮百孔、满园狼籍,我用相机拍下了 许多永远都不会忘记的画面,那些画面像烙印一样深深印在我脑海里,不知不觉中泪水已模糊 了我的双眼。 到了新汉旺,到处焕然一新。家属区的大楼整齐排列着,像神态庄严的卫兵一样。新汉旺 环境好、空气清新、景色秀丽,像世外桃源一样,可惜我以后不会住在那里了。
我用我雪亮的眼睛看到的变化无穷无尽。是呀!一切都在变化,向着日新月异更完美的明 天在变化,让咱们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 4 )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
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 5 )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
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 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 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 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5. ( 1 )C ( 2 )D ( 3 )每次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 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说不出口。 ( 4 )不谋权私 ( 5 )(1)足智多谋(2)闻过能改(3)宽厚待人(4)坦荡磊落
6. ( 1 )世人学习圣人之道,把圣人看得太高,因而距离圣人之道很远。 ( 2 )D ( 3 )藤君好学,有志于“四勿”;他厌恶高远玄虚的旧习,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生平之 志和中庸之德。 ( 4 )C ( 5 )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要务实,要脚踏实地做学问,不 能追求高远玄虚之说。
2. ( 1 )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 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 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 2 )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 3 )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
答案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 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 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 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 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 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