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词语教学的精彩
激活词语教学 演绎精彩瞬间

激活词语教学演绎精彩瞬间作者:李锦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12期词语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激活词语教学,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巧妙引导,不仅能够丰富文本的内涵,而且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演绎出瞬间的精彩。
下面就我在听课和教学中的四个片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片段一:在演示中引导,让词语理解更为直观谈《扁鹊治病》一课中“理睬”的教学: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cǎi)他。
师:什么叫“理睬”呢?现在我们来演示一下这段话,我是扁鹊,你们是蔡桓公。
开始了,我说,你们表演一下动作。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cǎi)他。
”一生把眼睛朝旁边一斜,头一偏。
师: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另一生仿佛没听到,仍然看自己的书。
师:现在谁能说说什么叫“没有理睬”?生: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去搭理的意思。
生:就是不屑一顾,没有反应的意思。
师:是啊,原来把眼睛一斜,头在别一边,自己干自己的事就是不理睬啊。
看,“睬”就是目字旁,与眼睛有关。
大家通过刚才的合作演示理解了什么是“理睬”。
这就是我们理解词语的一种最直观的方法。
评析:该片段在理解“不理睬”一词时,不是直接问生“理睬”是什么意思,而是参照文本,将学生带入情境进行角色演示。
师读扁鹊的话,生演大王的动作。
从生的动作演示中,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理睬”一词的含义,同时通过眼睛一偏这个动作,也强化了对生字“睬”的记忆。
还深入了文本,让学生对理解蔡桓公面对大王的一次又一次不屑与恼怒,仍然不放弃进谏的高尚医德作了铺垫。
这样的演示法理解词语,是一种直观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片段二:在对比中引导,让词语理解更为准确谈《画杨桃》一课中“审视”的教学。
师: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采摘酝酿品味--享受词语教学的醇香

生 : , 注意到 了“ 哦 我 飘飘 悠悠 ” 这个 词语 , 抛 ” 用“ 字更
能 看 出九百 多级石 梯在 空 中摇摇 晃晃 的感 觉 , 多险啊 ! 生 : 注 意到 了“ 佛 风 一吹 就会 断掉 似 的 ” 句话 , 我 仿 这 更 能 感 受到 用“ ” 的精 准 , 有 用“ ” 才能表 现 出那 抛 字 只 抛 字 种 陡 峭 、 小、 飘的 感 觉 , 望 而 生畏 。 窄 轻 让人 师: , 看 天游峰 险得 让人 心 惊胆寒 , 者 写得 生动 精 妙 , 作
内涵 更深刻 ; 同时 , 一词 语具 有了 感情色 调 。学生 在深 入 这
浅 出 、 畅淋 漓 的体 会 中 , 酣 自认而 然 地会 深深 地 感受 到 “ 蓄 谋 已久”一 词 中所深 藏着 的 日本侵 略者 的险恶 用 到 学生 心灵深 处 。
【 实况 】
《 天游 峰的 扫路 人》 “ ” 中 抛 一词 教学 。
二、 慢慢 酝酿
师: 同学们 , 作者章武初写这段话 , 除了用“ 字, 抛” 还试 着用 “ 、挂”“ 垂” “ 、扔”等字眼,可为什么最终还是确定用
“ ” 抛 字呢 ?
【 实况 】
《 月》 镀 ” 望 “ 一词 教学 。
师: 知道 “ 字什 么意思吗 ? 镀”
生 ,用“ 字不 贴切 , : 扔” 显得 太重 了, 与 “ 丝 ” 太吻 这 银 不
合。
生, : 用电解等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 附着在别的金属或 物体的表 面上, 形成薄层 , 如镀金、 镀银 、 电镀。 师 : 字 典上 的解释 。从 这解释 中 , 觉得 最 为 关键 这是 你
点“词”成金让词语教学灵动丰盈

点“词”成金让词语教学灵动丰盈作者:南淑敏来源:《成才之路》 2013年第9期浙江乐清●南淑敏摘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好词语,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直接作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词语教学;低效现象;有效策略词语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有效的词语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丰富内涵,通过词语走近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但纵观当前的词语教学,却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优化词语教学,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益,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误入藕花深处———当前词语教学低效现象透析《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对字词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词语教学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表现为:1. 枯燥乏味,随心所欲———字词教学随意化字词教学,是儿童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过渡的基本环节,是儿童自主习染文本世界的开始,它对于儿童语文综合素养的建构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但在教学中,有些教师随意拔高要求,只要求认读的词语也要求会写、甚至会默;用机械的抄写代替课堂的指导……在教师的眼中,识字是任务,在学生的眼中,识字写字成了负担,孩子们在大量的抄写面前苦不堪言。
2. 蜻蜓点水,一读了之———词语教学程式化以中高段语文中的词语教学为例,有的教师不注重词语教学的方法,往往在课始,犹如蜻蜓点水般一读了之,接下来便撇开字词,着手段落篇章的学习和训练了,造成学生对词语理解不深刻;有的教师甚至把字词学习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要求预习时完成,教学时间全部放在了文本内容的理解上。
这样,就使字词教学成了一种形式,学生们一知半解者多,印象不深,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
二、巧度金针与人———优化词语教学的策略探索词语作为语文教学中最活跃的元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比较、揣摩、品味、体悟词语的内在意蕴,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良好的语感。
让词语教学呈现精彩

一
助学生理解词语 , 词语教学更生动 。 让 例如 , 在《 我 小稻 秧 脱 险 记 》 课 的 教 学 中 , 这 样 一 是 进 行 词 语 教 学 的 , 摘 录教 学 片 断如 下 : 现 师: 同学 们 , 过 刚 才 的 学 习 , 师 相 信 你 们 对 “ 通 老 气 势 汹汹 ” “ 拥 而上 ” 两 个 词 语 的 意 思 肯 定 理 解 了。那 、一 这 么, 有谁 知 道 “ 势 汹 汹 ” 什 么意 思 ? 知 道 的 同 学请 说 气 是
一
说
( 几位 同 学纷 纷 举 手 ,我 请 他 们 各 自 一 说 这 个 有 说
词语的意思 。)
接 着 , 和 同 学 们 做 了这 样 一 个 情 境 游 戏 , 当 小 我 我
、
稻 秧 , 几 名 同 学 当杂 草 。 当杂 草 的 同学 把 把 我 小稻 秧 让
团团围住。
很 多 老 师在 教 学 词语 时 , 是 让 学 生 读 一 凄 课 文 中 总 的 洲语 , 是 北学 默 一默词 语 。 实 , 些 的 词语 教学 或 其 有 应 该 追 求 “ 象 化 ” 常 用 的 策 略 有 借 助 画 而 , 用 画 面 形 , 利 的 具体 形 象 来 进 行 词 语 教 学 例 如 , 教 学《 会 查 无 字 在 学
三、 品读 感 悟 , 词 语 教 学 “ 意” 些 让 诗 一 现 在 , 多教 帅 只 是 为 词 语 教 学 而 教 词 语 . 有 把 很 没 词 语 放 在 一 定 的 语境 中 让 学 生 感 悟 。这 样 , 生 学 习词 学 语 是 苍 『 的 。在 教 学 中 , 们 应 该 让 学 生 在 对 文本 的 品 L { 我 渎感 悟 中 解 词 语 , 词 语 教 学 更 精 彩 。 让 例如 , 在 教学《 我 月光 启 蒙》 课 时 , 一 就抓 住 了“ 芳香
词语教学也精彩——中高年级词语有效教学探微

有枯燥无味强硬的灌 输给学生, 而是巧 妙的引导学生 入情入境, 使学生在 边说边理解的基础 上不知不觉地 理 解 了 这 个 词 语。
词语教学的魅力2

词语教学,为阅读课堂撑起一片蓝天赵黎英聚焦当今名师的课堂,我们发现,词语教学总是能和阅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细节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为阅读课堂撑起一片蓝天。
词不离字,辨析明义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现象大量存在,词语意义相近或相通也非常多见,如何让学生准确分辨词语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词语,在支玉恒老师的《月光曲》一课中,我们可以看到精彩的演绎。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 (众笑)生:因为它没有歌词。
师:那么你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曲”。
生:没有歌词的歌曲叫“曲”。
师:没有歌词就不是歌曲了。
生:没有歌词的音乐叫“曲”。
师:没有歌词的音乐,“音乐”这两个字还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曲。
师:乐曲,对。
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来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答“曲”)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
谁能按“曲”(qū)字来组词。
生:弯弯曲曲。
生:曲水流觞。
师:对,曲水流觞。
这是咱们绍兴的一个名胜,讲王羲之《兰亭序》的事对吗?还有吗?生:曲折。
师:对,还有吗?我再组一个吧。
曲服,决不曲服。
(生有说对,有说不对)师:那是哪个“曲”呀?生:屈原的“屈”。
围绕一个“曲”字,支老师独具匠心,在比较和追问中让学生明白了“歌”与“曲”的区别。
在正确理解了名词“曲”的含义后,支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学,而是进一步让学生对“曲”的另一个读音进行了辨析,扎扎实实地进行词语教学。
词不离句,体验感悟在不同的语境中词语所表现的情感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很难感受到这一点,怎么办?窦桂梅老师的《丑小鸭》这一课给出了答案。
师:细心的你在这三个片断中一定会听出来,鸭子欺负它都有一个动作“啄”,课文这里也有“啄”,哪个“啄”让你感受更深刻? (生答略)师:鸭妈妈的“啄”和别的鸭子的“啄”一样吗?怎么不同?读原文,你体会出了什么?生:这里的“啄”表现了鸭妈妈对丑小鸭的疼爱。
词语教学分享活动方案

词语教学分享活动方案
活动背景
在当前的教学中,词语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学生对于词语的掌握和运用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词语学习兴趣和效果,我们计划开展一场词语教学分享活动。
活动目的
•增强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词语掌握能力
•促进学生之间的词语交流与分享
活动内容
1.词语知识竞赛:
–设计多种形式的词语知识竞赛,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等,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词语故事分享: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生词或有趣的词语故事,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3.词语拼图比赛:
–设计词语拼图游戏,并组织学生参与比赛,通过拼图活动加深对词语的记忆和理解。
活动流程
•活动前期准备:确定活动形式、场地、奖励等,并邀请学生参与活动。
•活动进行阶段:按照设定的流程依次进行词语知识竞赛、词语故事分享和词语拼图比赛等环节。
•活动总结与奖励:根据活动表现和成绩,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奖励,并总结活动取得的效果和经验。
活动注意事项
•着重培养学生对于词语的感知能力和掌握能力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和分享词语学习的心得体会
•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效果评价
•对学生的词语学习兴趣进行调查问卷,了解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观察学生词语掌握能力的提升情况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活动方案
通过本次词语教学分享活动,我们相信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于词语的学习兴趣,提高词语的掌握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多”,构建词语教学的精彩

“三多”,构建词语教学的精彩作者:薛萌萌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6年第11期江苏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224700)薛萌萌[摘要]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品析词语,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把握词汇意义,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词语教学需要细腻,需要彰显“三多”:多点体验,引导学生感知更正确;多点辨析,引导学生认识更明晰;多点对话,引导学生理解更深入。
[关键词]词语教学体验辨析对话[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31-067词语是语言的基础。
然而,当前的语文词语教学方法单一,甚至还停留在机械抄写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此,笔者认为,词语教学需要彰显“三多”,让学生在词语内化中逐步感悟文本。
一、多点体验,引导学生感知更正确汉字有很多形近字。
这使得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存在一定的感知错误。
当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词语内涵的时候,需要教师创造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比如《美丽的丹顶鹤》中,有一个词语“引吭高歌”,有位教师进行了指导。
师:孩子们,这句话中“引吭高歌”是什么意思?生1:就是指丹顶鹤在飞行的时候唱歌。
生2:这里的“吭”是航行的意思,就是指丹顶鹤在飞行。
“引吭高歌”也就是指丹顶鹤在飞行中唱歌。
……师:孩子们。
你们理解都错了。
这里的“吭”不是“航”,所以“引吭高歌”不是指在航行中高歌,而是指放声高歌。
你们明白吗?生:(众)我们都明白了!在这个案例中,由于学生将“吭”与“航”字形混淆,从而对“引吭高歌”产生了错误的理解。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引吭高歌”的意思,虽然简洁明了,但是学生缺少体验,对于其意义只是被动接受。
其实,教师完全可以从字形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吭”的偏旁,感知其与“口”有关,继而理解“引吭”就是放开嗓子的意思。
这样,学生有了多一点体验,自然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二、多点辨析,引导学生认识更明晰小学生阅读量较少,虽然很多时候能够把握近义词之间的关系,但是却无法准确把握近义词之间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享受词语教学的精彩
叶圣陶先生的诗句“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出了品析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际,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言语训练。
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学情,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让词语成为概括大意的关键词
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教师出示了三组词:
忧伤哀痛
着急悲伤
高兴快乐
师:课文中有这样三组词语,同学们会读吗?会读的请举手。
学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
这是一种心情。
你有过忧伤、哀痛的时候吗?生:我的奶奶去世了,我很忧伤。
师:让时间把忧伤和哀痛带走吧!一起来读一读第二、三组的词语。
师:我们最希望自己天天拥有哪种心情?
生:(齐)高兴、快乐。
师:我们最希望时间把哪些心情通通带走?
生:(齐)忧伤、哀痛、着急、悲伤。
师:课文中出现了这些表现心情变化的词语。
我们读课文时就要
特别留意作者为什么会忧伤、哀痛,为什么会着急、悲伤,又为什么会高兴、快乐?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认认真真地读课文。
学生初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三种不同的心情?
生:外祖母去世了,“我”十分忧伤和哀痛;时间过得很快,“我”着急又悲伤;“我”和时间赛跑,赢了,“我”感到很高兴、快乐。
师:太了不起了!你一下子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完整了!掌声送给他!
三年级正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的阶段,如果采用常用的方法: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面对这么一篇长文,一下子是很难把握的。
以上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词语教学不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夯实了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让词语的理解融渗在字里行间
课文中总有这样一些词语,抓住了就能品出多种味道,感觉越品越有味。
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举止特别”这一个词,引导学生来回在文本之中体会、感悟。
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同学们,读过课文了,这位青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给作者留下与众不同的印象。
在作者心里,这是一位怎样的青年?生:举止特别。
师:从字面上来理解,“举止特别”是指———
生1:动作和别人不一样。
生2:行为引人注意。
师:对,请大家再细读课文,圈画出表现这位青年举止特别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学生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跟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找到的句子是:“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
师:你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他的什么特别?
生1:我从这个句子中感受到这位青年的外貌特别。
师:像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很多,还有谁找到了?
生2:我找到的句子是:“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我觉得这里写出了这位青年看鱼的特别。
生3:“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会是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这里写出这位青年画鱼特别。
生4:“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
”我觉得这位青年反应特别。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正是因为他外貌特别、看鱼特别、画鱼特别、反应特别,所以作者说他——
生:(齐)举止特别。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他的特别。
学生感情朗读。
真所谓“字词知冷暖,词语有温度”。
一个词语,让学生细细体味,竟然能品出这么多的感悟。
这样的品味,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词语教学是桥梁,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完善情感的体验。
三、让词语插上想象的翅膀
很多词语在课文中平淡无奇,或者说这些词语只是装饰了文中的句子,读起来使人感觉优美,但也不用深究。
本人听了一节课《老人与海鸥》,感觉到这位教师颇具慧眼。
她在教学第一课时,先出示两组词语。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文中有这样一些词语,大家先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应声而来应声鹊起抑扬顿挫起起落落
团团围住翻飞盘旋纷纷落地肃立不动
学生先自读,后齐读。
师:来跟大家说说,读了这些词语,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1:我仿佛看到海鸥快乐飞翔的画面。
生2:我仿佛看到海鸥难过、着急的画面。
生3:我仿佛看到老人喂海鸥、海鸥哀悼老人两个画面。
……
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第一幅画面。
(开始学文)
正像有教师所说:“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教师的一变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
”当词语成为鲜活的画面,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
”今天的课堂,摒弃了我们在课改中出现在课堂上的热热闹闹、花花绿绿,平平淡淡中做好了语文教学的本分事,精彩的词语教学,尽显着语文教学的本色,朴实中闪耀着智慧,充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龙茗镇益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