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第6课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1.实际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2.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联系生活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难点】1.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2.说明时间是认识的基础【预习案】一、基础过关:请用8分钟时间根据以下导学路径,独立思考,完成课本知识勾画和背诵。

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42页段1)(2)实践的基本要素(42页段2)(3)实践的特点(42/43页)(4)人类基本的三种实践活动(43页小字)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44、45页)(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特别提醒(1)“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不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但是“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读书学习等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但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

(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表现在: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联系: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表现在: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

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4.原理归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重点)(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的作用,积极参加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内容〗: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高中政治必修4 第6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必修4 第6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①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社会性), ②不同历史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 归纳: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平各不相同,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历史性) 统一于实践。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活动
学科网
主观能 动性 客观物 质性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B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是全体科研人 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 点?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社会历史性 2、中国的探月计划还只走到第二步,没有 实现载人登月,这是为什么?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会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的基本特点:
⑴客观物质性
①构成实践的要素--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具有 客观性
⑵主观能动性
①改造自然,人能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
(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②改造社会,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⑶社会历史性
但可能是单个人的活动。
1. 是谁实现了 嫦娥奔月? 2. 这些活动 是在认识世界 还是在改造世 界?
3. 这些活动 是不是纯主观 的思维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3点:
实践 的主 体
实践的 对象 自 然 界 人 类 社 会
是直接现实 性活动 把头脑中的 观念的存在 变为现实的 存在
单项选择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A 、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高中政治第6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6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6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基本特点(2)结合实例深入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的含义与基本特点课前自主学习案(一)实践的含义及特点:1.实践是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___________。

实践是一种。

2、实践的基本特点:(1)____________: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实践的手段都是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

(3)______________:①社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历史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__________①蜜蜂酿蜜②教师讲课③学生学习④鹦鹉学舌⑤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⑥经济体制改革(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认识获得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但都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_______________:①实践产生新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践创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实践提高认识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原因: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桥梁。

高中政治导学案 必修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导学案 必修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学习目标】1、熟记并理解: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提高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学会辩证的思维能力3、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一、问题导学1、实践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对吗?为什么?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蜜蜂酿蜜②老师讲课③学生学哲学④科学考察⑤修身养性3、有人认为《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和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哪?4.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间接经验。

对吗?为什么?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什么?6.“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

”体现认识论的什么观点?二、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2—p46页,标记重点知识,并回答下面问题)1、什么是实践?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3、实践有哪些特点?4、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注意:不是单纯的主观想象和心理活动。

)【对含义的掌握重在强调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2、特点(参考《随堂》p34要点突破2,加强理解)(1)实践具有。

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构成要素有:主体、、、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

实践是一种有、有的改造世界的活动。

(注意:不是盲目的活动,更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3)实践具有。

①社会性,强调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的理念是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针对高二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力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引领中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能为自己将来的生活与实践做一点有价值的指导,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节。

承接本单元前两课“唯物论”部分,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并为下一单元“辩证法”部分奠定“认识论”基础。

理论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考纲看,本节课的知识点也是高频考点,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及整本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学好整本书具有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与检验标准有了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理解,所以不应该只大量灌输和拓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感人的生活素材和熟悉的生活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践观分析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第六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第六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自主学习篇】一、实践及其特点、基本形式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____的物质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________为主体、以_________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_____________。

2.实践的特征(1)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_________、实践的________和实践的________。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2)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________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_________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_______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实践的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1)改造自然的________(2)变革________的实践(3)探索世界规律的_______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______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________和_________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__________的产物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___________的需要。

(2)________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__________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在__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_______的存在变为_________的存在(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_________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及答案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及答案
第 1 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 3.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学习建议 1.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确立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2.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一:问题导航(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 试着快速记忆。)
1.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分别怎样?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自主探究二:
下列名言诗句分别体现了什么道理? 1.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1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 中的作用。
【总结提升】
4
参考答案 第 1 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略 自主探究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2)(3)(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7)(8)(9);实践是人的目的:(10)(11) (12)。
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2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注意:
1.要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唯一来源是 实践。
2.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 3.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4.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5.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 四.理解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主观与客观、、地点、条 件下的客观实际、社会实践相符合。 2.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或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 社会实践相适应。 五.原理总结 1.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 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 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 展。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方法论:坚持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坚持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六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六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巩固拓展》中的练习,根据时间进行提问和讲解对比答案、进行讨论第四层级课堂总结反思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师生共同完成P39《思维导图构建》,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完成并理解掌握《思维导图构建》,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进行反思PPT展示板书设计课后巩固布置学生完成《固学案》P21~P22(必做1、2、3、4、5、8、9题,其余选做)主观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1、体现类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从材料中概括出什么道理?”等。

一般来说,它的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政治学科的知识点。

应把教材中所有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

答题时,可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说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

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然后列出材料的相应措施或做法。

2、依据类依据型问题的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

答依据题不要答重要性或意义。

3、为什么类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意义(重要性),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

(四)意义类此类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一般用“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作引导词。

答题时一般采用“才能…;才能…”或者“有利于…;有利于…”这样的排比句。

4、怎么办类“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查给定的材料,找出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措施。

5、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学习】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重点)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有关哲学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难点)
二、知识梳理
(一)实践及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1)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

(2)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存在变为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实践的和实践的手段。

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的发展着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
的相互作用中才完成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处于的交换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
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精讲点拨】
1. 实践的三个特点是一种什么关系?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三个特点是统一的。

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区别于以往旧的实践观的标志所在。

夸大第一个特点否认第二个特点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而夸大第二个特点否认第一个特点会陷入唯心主义。

当然,实
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正是由于实践的这三个特征,才决定了实践在认识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才决定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认识来源于实践,不等于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和现象不会自己跑到人脑中来。

人们只有在变革客观事物的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发生作用,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并使这种认识不断完善。

因此,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认识来源于实践。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合作探究】
(要求:分组讨论,互补完善;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归纳提升。


(探究活动一)
情景:修建青藏铁路
问题一:修建青藏铁路是实践活动吗?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问题二:为何修建青藏铁路? 这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人们曾说修建通往西藏的铁路是不可能的。

有5000米的高山要爬、12公里的山谷要架桥、数百公里的冻土区无法支撑铁轨和火车。

再说,谁又可能在稍动一下就要找氧气瓶的情况下铺铁轨?但这就是中国迎接的挑战。

《卫报》赞誉“这条铁路正是中国的‘敢为’精神的最佳例证。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三:青藏铁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建好吗?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纯粹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从孙中山时期就提出修建青藏铁路的设想,至今才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探究活动二)
情景:1812年12月,拿破仑为了独霸整个欧洲大陆,对沙皇俄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法军
所带的食物经过长期远征,剩下来的也已腐烂变质了,许多士兵吃了变质食物,立即患病,严重地损伤
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了解决长距离作战中食品供给问题,许多人开始了对食品贮存的研究。

法国马赛的
食品制造专家尼可拉·阿培尔最先用“加热杀菌”的方法——用高温把食物煮熟,杀死细菌。

不久,他
又解决了杀菌后的密封技术,即用铁罐式瓶子,把食品放入后,再把瓶口密封。

从此,罐头食品开始流
行起来。

问题:食品防腐技术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归纳小结】(思维导图)
【当堂检测】
(要求:限定时间8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主任介绍了未来几十年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大发展战略目标。

确定未来目标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发展=经济增长”。

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明白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避免粗放性、浪费性、污染性的问题。

这主要体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正确认识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广东省委、省政府2009年4月公布的《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实践作结论”。

这是强调
A.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尽管马克思已经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初步奠定了全球化理论的哲学基础,但是,由于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现代信息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视野,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新课题。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6.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段话说明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8.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二、主观题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

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

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

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

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