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史(上)

合集下载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中国茶道的历史时间表,从古代到现代,追溯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1. 夏朝至商周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饮茶,把茶叶用作药物。

茶叶首次被记载在古代文献中。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提升,茶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茶饮的习俗开始在贵族阶层中流行。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茶文化开始在士人与文人之间流行,茶馆成为他们交流思想的场所。

4.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茶道的发展进入繁荣期,茶席文化得到普及,茶道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5.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进一步改善,贡茶制度开始出现。

茶文化在民间生活中扎根。

6.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茶叶的产地和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泡茶方法开始流行。

7.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开启了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茶文化迅速蔓延到各个社会阶层。

8.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清朝皇室对茶道的关注和推广使茶道在宫廷上得到更大的重视。

乾隆皇帝更是精通茶道,并留下众多有关茶的诗文。

9.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得到重新重视,茶道协会成立,茶文化节、茶赛等茶艺活动频繁举办。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中记录了茶道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道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与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茶道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历史中,不仅有了众多卓越的茶艺家,还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茶道文化,如四大名陶、茶具瓷器等,为中国茶道发展贡献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茶文化精彩故事

中国茶文化精彩故事

中国茶文化精彩故事要说到中国的茶文化,可谓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那么中国茶文化的精彩故事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精彩故事,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精彩故事1铁观音相传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

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

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

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

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

魏认为这是茶之王,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繁殖。

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

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

从此铁观音就名扬天下。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郑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

冲泡后汤色多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

茶音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中国茶文化精彩故事2福鼎白茶福鼎白茶属轻微发酵茶类,是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璀璨明珠,原产于福建省福鼎市。

白茶的制作工艺不炒不揉,只经过萎凋和干燥的工序,形态自然,其成品茶多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白茶也因此得名。

陆羽《茶经•七之事》中所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考证,白茶山即为福鼎太姥山,是白茶的原产地。

关于白茶的来历,在当地有太姥娘娘用绿雪芽(白毫银针)治愈小孩麻疹、毛义梦获“鲤鱼配新茶”等传说。

相传尧帝时,太姥山下一农家女子,因避战乱,逃至山中,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人称蓝姑。

那年太姥山周围麻疹流行,乡亲们成群结队上山采药为家人治病,但都徒劳无功,可恶的病魔夺去了一个又一个人的生命,山村里处处闻凄哭,山坡上日日添新坟,蓝姑那颗善良的心在流血。

一天夜里,蓝姑在睡梦中,见到南极仙翁。

仙翁发话:“蓝姑,在你栖身的鸿雪洞顶,有一株树,名叫大白茶,它的叶子晒干后泡沸水,是治疗瘟疫的良药,你赶快去采给乡亲们吧!”蓝姑一觉醒来,一骨碌起床,趁月色攀上鸿雪洞顶。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随着饮茶习俗的普及扩展,中国茶文化闻名海内外。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向边疆各民族传播,主要是与藏民进行茶马互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的茶文化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

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

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

“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

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

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

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中国茶道的故事和传说

中国茶道的故事和传说

中国茶道的故事和传说中国茶道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众多的故事和传说。

它不仅是一种喝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沉静内心的生活态度。

以下是关于中国茶道的一些故事和传说,让我们一同探索其中的奥妙。

1. 茶的起源传说关于茶的起源,传说有很多版本。

其中最有名的版本是神农氏尝百草时发现茶树。

据传说,神农氏曾游历各地尝试各种植物来发现它们的药用价值。

而在尝试过程中,神农氏不小心将一片茶叶放入了烧水的壶中,壶中传来了阵阵香气。

神农细心品味后,感到精神焕发,整个人焕然一新。

于是,茶叶得以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古代人民喜爱的饮品。

2. 陆羽与茶经陆羽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他所著的《茶经》是茶道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传,陆羽是一个善茶的道士,他通过长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总结了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和技巧,并将其写成《茶经》传世。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种植和采摘茶叶的要领,更强调了茶道的精神内涵,成为后世茶道家们学习和实践的指南。

3. 茶师的故事在中国,茶师被认为是掌握茶道艺术的高人,他们技艺熟练,每一次倒茶都是一种仪式,一种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款待。

关于茶师的故事,最有名的莫过于“聂耳的茶师”。

聂耳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在一个音乐会结束后,与一位茶师共进晚餐。

茶师认真地为聂耳泡制了一杯香气四溢的龙井茶,而聂耳在喝完之后,深受启发,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义勇军进行曲》。

4. 茶马古道的传说茶马古道是古代连接中国贵州、云南等地与西藏、印度等地的贸易路线。

在茶马古道上,茶叶是主要的贸易品之一。

这条道路的开通使得茶叶能够从中国传到了世界各地。

在茶马古道上,还有很多关于茶叶传说的传统故事,比如茶叶精灵的传说以及茶叶运输商人的励志故事,这些故事丰富了中国茶道的文化内涵。

5. 茶文化的神话传说茶文化中还有一些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这些传说与茶道并没有直接关联,但常常被用来赋予茶道更多的意义。

把茶与神话传说结合起来,使茶道成为一种更有意境和浪漫的艺术形式,更加吸引人们对茶文化的追求和研究。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国。

这篇文章将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从起源谈起,逐步展示其丰富多元的内涵和对社会的影响。

1. 茶的起源茶叶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相传在中国古代一位帝王在煮水时不小心一片茶叶落入其中,得到了香气四溢的茶水。

这起源于偶然的发现最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根基。

2. 茶的发展与繁荣在东汉时期,茶开始被广泛种植和采摘。

到了唐代,茶被视为珍贵的礼物和重要的贸易商品。

当时茶文化逐步形成,针对茶的烹饪、品尝和礼仪等方面的规范得以确立。

唐代的《茶经》成为第一部论述茶文化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茶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茶道的兴起茶道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和谐、内敛和自然。

茶道注重茶叶的选用、茶具的运用和烹制礼仪的规范。

茶道的兴起引导了人们对茶的专注品味和内心的宁静体验。

4. 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差异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茶文化也有所差异。

例如,福建的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岩韵和浓郁的香气而闻名,广东的潮汕功夫茶讲究倒茶的技巧和品味,四川的蜜蜡茶则注重茶与蜂蜜的独特融合。

每个地区的茶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丰富了整个中国茶文化的多样性。

5. 茶与社会的关系茶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除了作为日常饮品和烹饪原料外,茶还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茶马古道和水陆茶运等贸易方式的兴起促进了茶叶的交流与发展,茶宴和茶艺表演成为社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合。

6. 茶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承,中国的茶产业逐渐走向国际市场,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不断创新,茶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茶文化节、茶文化研究和茶文化旅游等活动逐渐兴起,推动了社会对茶文化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茶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摘要:一、茶的历史起源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正文: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茶,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符号和饮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茶叶的栽培、制作和饮用,在中国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一、茶的历史起源据考古学家研究,茶树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早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时代,茶就被当作药物使用。

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用植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茶叶的普及,茶文化逐渐形成。

汉代时期,茶叶成为朝廷贡品,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逐渐兴起,品茗成为一种雅趣。

唐代,茶道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被誉为茶文化的鼻祖。

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宋代时期,茶文化进入繁荣阶段。

茶艺技法不断提高,茶具、茶室等茶道器具日益讲究。

同时,茶宴、茶会等茶文化活动盛行,茶文化开始融入民间生活。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明代,茶叶制作技术得到革新,茶叶逐渐走向世界。

清代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皇家茶仪。

近现代,茶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茶艺、茶道、茶宴等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茶产业逐步转型升级,茶科技得到重视和发展。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传承弘扬,发挥其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悠久,历经沧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

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明末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茶风趋向纤弱。这时,文化界出现一种新复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际上既无秦汉的质朴雄浑,也没有盛唐的宏大气魄。待至满族入主中原,许多文人既不想“失节”助清,又对时局无可奈何,乃以风流文事送日月、耗心志,有些人甚至皓首穷茶,一生泡在茶壶里。在茶中寻求开释与舒怀。这反映了封建制度日趋没落,文人无可奈何的悲观心境。
茶文化的意义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以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陆羽是唐玄宗时复州竟陵郡(今湖北省天门县)人。民间称他为“茶神”、“茶圣”、“茶仙”。陆羽的《茶经》一出,中国茶文化的基本轮廓方成定局。《茶经》是一种独出心裁的文化创造,它把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突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仅从茶文化学角度讲,陆羽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等一套中国茶艺。《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释、道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搭设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构架,为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他发源于神农,闻名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冯敏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道的历史名人

中国茶道的历史名人

中国茶道的历史名人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对茶叶的热爱,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修养的体现。

在中国茶道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名人,他们对于茶文化的推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位中国茶道的历史名人。

1. 范仲淹(茶圣)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元章,号诚斋,北宋文人政治家,同时也是茶道的重要代表人物。

范仲淹善饮茶,并在《岳阳楼记》中写道:“苏轼云:‘人非茶不可活。

’此话诚乃真理。

”他对茶的热爱使得茶文化在宋代开始普及,被尊称为“茶圣”。

2. 陆羽(茶圣)陆羽(733年-804年),字东川,唐代茶文化大师,是茶道历史上最早的名人之一。

他是中国茶叶栽培、制作和饮用方法的奠基人,撰写了第一部专门讨论茶叶的著作《茶经》。

陆羽的《茶经》对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茶圣”。

3. 茶圣李时中李时中(1903年-2003年),字壮生,号茶圣,是现代中国茶道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在茶道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时中致力于茶道的推广,他的茶艺研究成果和优秀的品茗技艺赢得了众多茶道爱好者的尊敬和赞誉。

4. 陆羽陆羽(733年-804年),字东川,是唐代茶文化的重要名人。

他是茶道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茶圣”。

陆羽致力于茶叶栽培、制作和饮用方法的研究,撰写了《茶经》,详细介绍了茶叶的种植、制作和泡茶的技巧。

《茶经》被视为茶文化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茶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苏州茶道名人丁仁丁仁(1764年-1829年),字天和,号茶仁,是清朝时期苏州地区茶道的代表人物。

丁仁对于泡茶技艺的研究有着深厚的造诣,并致力于茶道的推广。

他将茶道视为一门艺术,注重点茶、品茗的礼仪,将泡茶过程与艺术美学相结合,提出了“点茶行礼”的观点。

丁仁的理念对于茶道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 泰山茶道名人胡叔眉胡叔眉(1912年-2001年),字闻隅,号沧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茶文化的推广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州衡山:团饼而巨串,岁取十万串 浮梁县: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 余万贯。 唐代纳税的商品茶数量可达上亿斤。
栽培
《茶经》: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 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 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 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 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 叶舒次 。
《四时纂要》 四时纂要》
从湖口县付垅乡的殷山葫芦岭通往浮梁的山 间古道上、一路设立打尖的驿站,免费供应 茶水和便饭招待来浮梁买茶的商人和看热闹 的朝廷官员 将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 茶 礼包括“以茶祭祖”,“敬茶洗尘”,“以 茶传情”三个方面。茶俗的内容是:将茶歌、 茶舞编成茶戏(采茶剧的原始状态),主要 再现古代浮梁祭祀活动的场景,加入一段以 茶定亲的情节。茶艺表演八种产茶区的产品 各种不同饮茶方式
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 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 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 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餔。涤杯 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 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 烹茶尽具。铺已盖藏。舍后 烹茶尽具 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 为府椽求用钱 。推纺恶败。傻索绵亭。 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 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 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 武阳买茶 慎护奸偷 。
加工
采之,蒸之,捣之,拍之, 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 矣。
成茶分类
粗茶:未加工的低级茶,采后不 分芽叶,用刀砍碎,放锅中煮饮 散茶:鲜叶蒸青后烘干,用时全 叶煮饮 末茶:烘炒碾末后煮饮 饼茶:最普遍
二 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
白居易《琵琶行》: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夜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浮梁一年茶税银不下十五万贯 “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敦煌变文集·茶酒 论》 茶农产茶、茶工制茶,每生产18斤茶叶,获净 利近200文,平均生产1斤茶叶赚钱10文
商人
从经营方式上分行商和坐贾两种 前者从产地购买茶叶或从官府交纳茶税,领 取茶纲转贩各地。 后者开店铺或煎茶卖之,或收购大量茶叶, 批发或零售经营。
由衙门作保,由商人付定金,由好茶工开发出 不同配方制出的茶产品 县衙有“衡局”(品茶定级的权威机构) 定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端(五)月初举 办茶市,这是史书上讲的世界第一次最大的 茶博览会
李隆基的小女儿凤平公主 长安各茶号商人,胡人、阿拉伯人 和东瀛人 日本人阿原部麻把茶道表演的场景 画下来,至今还有一张存在山口县 博物馆
西晋孙楚《出歌》中吟到:“茱萸 出芳树巅,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 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 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山。”更 加明确地指认茶的故乡在巴蜀地区。
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 誓言以九年时间不眠不休进行 禅定,前三年如愿成功,后渐 不支终于熟睡,醒来羞愤交加, 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 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 生意盎 然。此后五年,达摩相 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 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 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 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 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 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
二.时人对茶的认识
茶饮是清谦俭朴的标志
《晋书、桓温传》中记 载:“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 宴惟下匕奠,茶果而已”
茶饮广泛进入祭礼
《南齐书、武帝本纪》载: 永明十一 年(公元493年)七月,齐武帝下了一 封诏书,诏 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 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 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在《广雅》 中记载了当时制茶与饮茶的方法: “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 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 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 之,用葱、姜、橘子芼(掺和之意) 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北魏人杨衔之《洛阳伽蓝记》---酪奴
北魏时,南齐朝的一位官员王肃向北魏称 降,刚来时,不习惯北方吃羊肉酪浆的饮食, 便常以鲫鱼羹为饭,渴则饮茗汁,一饮一斗, 北魏首都洛阳人均称其为“漏厄”,就是装不 满的容器。几年后,北魏高祖皇帝设宴,席上 王肃食羊肉酪浆甚多,高祖问之:“你觉得羊 肉比起鲫鱼羹来如何?”王肃答道曰:“羊齐 鲁大邦,鱼附庸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特点
大小不同的官私茶园遍布茶区,除了国家在 名茶产地的御茶园和自耕农民的小茶园外, 官僚地主茶园和寺院茶园较为典型。
产量
唐.韩鄂《四时纂要》:“(播种)三年 后,每科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四十科, 计收茶一百二十斤。” 合计现在143斤。 《膳夫经》:(蜀茶)自谷雨已后,岁 取数百万斤,散满东下。
卢仝(约795---835年),唐代诗人。 祖籍范阳,生于济源,唐初“四杰” 诗人卢照邻嫡系子孙。隐少室山, 自号玉川子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一曲 《茶歌》,自唐代以来,传唱千年 不衰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清.顾炎武《日知录》: “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 饮之事。”
巴蜀产茶可 追溯到战国 时期或更早, 巴蜀已形成 一定规模的 茶区,并以 茶为贡品
《三国志 -- 韦曜传》
吴国皇帝孙皓率群臣饮酒,规定赴宴的 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韦曜酒力不胜,只能喝 二升,孙皓便常密赐茶荈以代酒。由此可知 三国时代,当时上层社会饮茶风气甚盛,同 时已有“以茶代酒”的先例
唐朝韩鄂撰,是集辑古代农业生产和农家习俗的杂 著。作者披阅前人的著作,索引钩沉,参照《广 雅》、《尔雅》、《月令》、《家令》、《汜胜之 书》、《月录》和《齐民要术》等书杂纂而成,故 名「纂要」。全书辑文698条,关于农业生产和农家 习俗的各占一半,如播种、除虫、兽医;亦有占卜、 禁忌、节庆和酿酒等,所述内容均与农事生产和日 常起居密切相关。其出现比《茶经》晚约百年。该 书久已失传,1960年在日本发现朝鲜重刻本才得以 见其面目。
从经营性质上分官商和私商 官商指国家直接插手茶叶买卖以取厚 利,或官员机构等私自经营茶叶牟利。 私商有小本经营的茶叶贩,也有种茶 为业,自产自销以维持生计的茶人。 少数为较大的私人茶商
三 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唐朝在茶业上影响最深的三件 事是:陆羽《茶经》、卢仝《茶歌》 和赵赞的“茶禁”(对茶征税)
神农氏:原是被称为三苗、九黎 的一个南方部落,最早生息在川东 地区,其后裔分散到四川更广的区 域生活。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 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 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 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巴志》涪陵郡“无 桑蚕,少文字,惟出茶、丹、 漆。”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凡将篇》 记载地开坎,圆三尺, 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 深一尺,熟所著粪,和土,每坑种六七十颗子, 深一尺,熟所著粪,和土,每坑种六七十颗子, 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 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 旱即以米泔浇。此物畏日.桑下、 方,旱即以米泔浇。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 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 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蚕 沙浇拥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 沙浇拥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 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畔深开沟垄泄水, 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畔深开沟垄泄水,水 浸根必死。三年后,每科收茶八两. 浸根必死。三年后,每科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 四十科,计收茶一百二十斤。茶未成开。 四十科,计收茶一百二十斤。茶未成开。四面不 妨种雄麻、 傺等。收茶子:熟时, 妨种雄麻、黍、傺等。收茶子:熟时,收取子和 湿沙土拌,筐笼盛之,穰草盖,不尔, 湿沙土拌,筐笼盛之,穰草盖,不尔,即力冻不 至二月出种之。 生,至二月出种之。
蒙山牌坊
山门
蒙 顶 茶 园
茶 岭
唐·韦处厚
顾港吴商绝,蒙山蜀信稀。 千丛因此站,含露紫英肥。
茶道大行——唐代茶业发展


一 茶产日盛,名品纷呈
唐代已经初步形成我国茶叶生产的 格局 “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 “江淮人十二三以茶为业”
祁门县: 邑之编民五千四百余户,其疆境亦不为小。 山多而田少,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 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 供赋役,悉恃此。 名山县: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当地农民“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 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
三.这一时期名茶
蒙顶茶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四川名山县 和雅安之的蒙山所产之蒙顶茶为古今名品, 人称仙茶。传说起源于汉代。 《四川通志》记载蒙山位于名山西15里, 山有五顶,如莲花五瓣,中顶最高,号上 清峰,至顶上略开一坪,西汉甘露祖师吴 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殁化石为 像,其徒奉之号甘露大师,水旱疾疫,祷 之必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