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史

合集下载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茶文化在中国从古至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饮品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开始,探讨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古代神农氏发现了茶树。

神农氏是远古时期的传说人物,被认为是农业和草药的始祖。

神农氏发现了一株茶树,并尝试吃下茶叶,感到一种清新和提神的效果。

这就是茶的最早记载。

茶叶的发现和利用逐渐在中国各地传播,成为了民间的饮品。

二、茶的早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开始在中国广泛种植与利用。

周代的《诗经》中就有茶的记载,茶被赞美为“羹藿无刍”,有勉励人心的作用。

茶的传播不仅在民间,也在宫廷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动。

随着茶的流传,中国茶文化逐渐形成,包括茶具、茶艺等方面。

三、茶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融合在各个领域。

首先,在宗教方面,茶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唐代以来,茶成为了佛教修行中的重要一环。

僧人们用茶来保持冥想时的专注,并通过品茶来体验禅宗的境界。

茶的存在为佛教提供了一种平静和宁静的氛围。

其次,在文学艺术方面,茶的意象广泛出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

茶的味道、茶具的美感都成为文人雅士的标志之一。

茶道成了文人雅士交流情感、分享心得的桥梁。

茶的存在使得文人雅士们能够在品茶、煮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

再者,在社交方面,中国人喜欢用茶来招待客人。

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聚会还是商务场合,茶总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品茶,人们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友谊与亲近感。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茶文化的传承是指对传统茶艺的保护与发扬,传承先贤智慧和经验。

比如,茶道的传统礼仪、泡茶的技巧等都需要世代相传,不断保持和弘扬。

茶文化的创新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式和茶产品。

比如,精美的茶具设计、茶艺表演等都是茶文化创新的表现。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随着饮茶习俗的普及扩展,中国茶文化闻名海内外。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向边疆各民族传播,主要是与藏民进行茶马互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的茶文化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

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

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

“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

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

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

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摘要:一、茶的历史起源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正文: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茶,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符号和饮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茶叶的栽培、制作和饮用,在中国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一、茶的历史起源据考古学家研究,茶树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早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时代,茶就被当作药物使用。

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用植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茶叶的普及,茶文化逐渐形成。

汉代时期,茶叶成为朝廷贡品,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逐渐兴起,品茗成为一种雅趣。

唐代,茶道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被誉为茶文化的鼻祖。

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宋代时期,茶文化进入繁荣阶段。

茶艺技法不断提高,茶具、茶室等茶道器具日益讲究。

同时,茶宴、茶会等茶文化活动盛行,茶文化开始融入民间生活。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明代,茶叶制作技术得到革新,茶叶逐渐走向世界。

清代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皇家茶仪。

近现代,茶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茶艺、茶道、茶宴等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茶产业逐步转型升级,茶科技得到重视和发展。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传承弘扬,发挥其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悠久,历经沧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下面将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介绍。

一、唐朝时期唐朝时期,茶文化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当时被广泛传播。

李白在《将进酒》中有“且将新火试新茶”一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茶文化的热爱。

唐代著名的茶人陆羽所著的《茶经》成为茶文化的重要典籍,影响了后来几百年的茶文化发展。

宋朝时期,随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茶文化表现在茶艺的精益求精,茶具的多样化,以及茶文化在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宋代的茶经学派主张研究茶的理论和技术,探索茶的品质和效用,对茶文化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朝时期,茶文化逐渐民间化,开始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特点是茶人精神的崛起和“饮客”文化的兴盛。

茶人精神是指茶文化爱茶的集体意识和理念,饮客文化则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建立的社交关系和交流方式。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的茶道学派主张以茶道传承道德,崇尚自然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和无间感。

清代的茶文化则更加注重茶的品质和艺术性,强调茶具的制作、茶艺表演和品茗习惯。

五、现代时期现代时期,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中国茶叶的品牌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商业化。

同时,茶文化也在文学、电影、音乐等领域融入现代元素,走向现代化。

茶文化在外交礼仪、科学养生、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扩大,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千余年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体系。

这一体系受到世界范围内的追捧和认可,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发展历史中华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茶文化发展历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文化发展历史中华茶文化萌芽时期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中华茶文化形成时期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年陆羽著的《茶经》。

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中华茶文化兴盛时期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

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中华茶文化普及时期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

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一直到今天都还在继续进行着,今天多姿多彩的茶发展更为中华茶文化发展史增添上浓抹重彩的一笔。

茶文化历史茶艺是一种文化,和其他的文化一样。

茶文化要追溯到2000年前,历经千年的更替才有现在悠远的文化背景。

通过上海茶艺课程,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茶文化的发展以及变化的方向。

东晋人常璩撰《华阳国志》,说武王克殷以后,巴人纳贡的贡品中有茶和蜂蜜等。

或许古代巴蜀产茶,真的可以早到商周之际。

到了两晋以后,南方产茶的规模已经不小,饮茶更加普及,所以张载在《登成都楼诗》中写出了“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句子。

我国茶文化追溯到什么年代

我国茶文化追溯到什么年代

我国茶文化追溯到什么年代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那么我国茶文化的起源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我国茶文化的起源,一起来看看。

我国茶文化的起源(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仍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4)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

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

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汉族茶文化的艺术珍品。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关于茶,在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论著莫过于陆羽的《茶经》,《茶经》是一部总结性的著作,从茶树的生长到茶叶的采制,从煮到饮,这本书中还特别谈到了水。

水对饮茶是关健性的,水不好,茶再好也不会显出其好来。

可以说,陆羽的《茶经》是茶文化发展到唐朝的一个总结,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但在茶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三个时期十分重要,一是魏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在这个时期都有十分重大的转折。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饮茶的历史悠久,早从唐代之前就已经存在,到了唐朝更是形成了一种饮茶、品茶、赏茶、闻茶的普遍茶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

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1.茶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公元前2700年-公元200年)茶的起源传说是由中国神农氏发现的。

据史书记载,茶叶作为药草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

在以前的时候,茶叶以草药的形式使用,用于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逐渐成为饮品。

2.茶的发展和繁荣(公元200年-公元960年)在东汉末年,茶叶开始以饮品的形式普及,并在三国时期得到了大规模推广。

在此期间,茶的饮用方式也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煮茶和烹茶演变为煮茶、烹茶、煎茶和炒茶等多种烹饪方法。

茶开始被广泛用于社交和礼仪活动,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日常必备之物,也开始成为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一部分。

3.茶道的形成和传播(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宋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高峰时期。

这一时期,茶道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逐渐形成,并开始出现茶具、泡茶艺术和茶席等概念。

茶道成为文人士大夫和官员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场所,也成为士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内容逐渐丰富多样,茶具的制作工艺也日益完善。

4.茶文化的兴盛和传承(公元1368年-现代)明代是茶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时期。

明代,茶的消费普及,茶文化在民间广泛传播。

李时中的茶经成为当时茶文化的重要著作,对茶的质量、茶叶的采摘和烹制等方面都有详细的描述。

茶楼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品茶的场所。

在清代,茶叶的品种不断丰富,加工技术也进一步提高,丝绸之路的开通为茶叶的贸易带来了机遇。

至今,中国茶文化仍然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制茶工艺精湛,茶具独特精美。

茶作为中国的国饮,具有养生、陶冶情操和提神醒脑的功效,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中国体验和学习茶文化。

总结来说,中国茶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从神农氏发现茶叶的起源,到茶的普及和茶道的形成,再到茶文化的兴盛和传承,都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中国茶文化已成为国际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人民自豪的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二、中国饮茶简史
(一)、先秦(原始阶段)
原始社会人类除了采集野果直接充饥外,也会挖掘野菜及摘取某些树木的幼芽嫩叶和稻米一起放在陶制的釜鼎(锅)内熬煮成粥,“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指的是茶叶作为药用的开始;商周时期发展饮食茶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南方饮茶已成风气)
饮茶起源于巴蜀,始于西汉。

汉代茶叶作为饮料食用,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到了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日常饮料。

茶由巴蜀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叶生产地区不断扩大,饮茶从上层社会逐渐向民间发展。

从晋代开始,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

从饮茶起就有了客来敬茶的礼节,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成了普遍的礼仪。

两晋南北朝,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中华茶艺亦于西晋时萌芽。

(三)、唐代(饮茶风气传播全国)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空前兴盛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茶业大发展的时期。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饮茶风气普及全国。

唐代饮茶盛行与佛教的盛行有很深的渊源,和尚坐禅,靠喝茶充饥提神,佛门茶事盛行,带动信佛的善男信女饮茶,促进了饮茶风气在社会上的普及。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

……大兴禅教。

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

茶圣陆羽出现后,茶道兴盛。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自称桑苎翁,又号竟陵子。

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他潜心研究茶事,积十余年心得,撰写《茶经》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专著,对中国的茶叶生产和饮茶风气的传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神。

陆羽《茶经·六之饮》称:“……以为比屋之饮。

”《茶经》认为当时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都把茶当作家常饮料。

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水铺,“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的,特别是对朝鲜的日本的影响很大。

(四)、饮茶风气的兴盛(宋代)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王公贵族经常举行茶宴,皇帝也常在取得贡茶后宴请群
臣以示恩宠。

同时茶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自宋代始,“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梦粱录》),“夫茶之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茶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为了评比茶质的优劣和点茶技艺的高低,宋代盛行“斗茶”。

“斗茶”所用茶叶为饼茶,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碗中,注入沸水,把茶末调匀,然后徐徐注入沸水,以茶筅击拂,使茶汤泡沫均匀,从茶汤、泡沫的颜色和茶叶的香气、滋味来评比高低。

斗茶,始于唐末福建一带,“斗茶,建人谓斗茶为茗战。

”斗茶促进了当时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式的完善。

宋代饮茶风气的兴盛还反映在都市里的茶馆文化非常发达。

茶馆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到了宋代则更为兴盛,且装饰雅致,各有特色,茶具精美,茶叶品质众多,乐曲声悠扬,已具有浑厚的文化氛围。

茶与文化(诗、书、画、歌)的融合,在宋代特别突出,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咏茶诗歌。

宋代的画家们也绘了许多反映茶事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的如《清明上河图》反映当时首都汴京临河的茶馆景象,宋徽宗赵佶反映斗茶场面的《文会图》,描绘卢仝饮茶的《卢仝烹茶图》。

到了元代,饼茶逐渐衰落,以散茶、末茶为主,制茶工艺已与现代蒸青绿茶的工艺差不多,民间大众已大多饮用散茶。

(五)、饮茶风气的鼎盛(明清)
历史上正式废除团饼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自然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

明代在茶叶生产上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在绿茶生产上除了改进蒸青技术外,还产生了炒青技术,即采摘后的茶叶不须经过蒸熟,而是用热锅手炒杀青。

其次是花茶的生产,花茶出现于宋代,当时是以龙脑香入茶。

蔡襄《茶录》提到:“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茶香。

”南宋时有用茉莉花焙茶,到明代,许多花都可以用用来窨制花茶。

再次是乌龙茶,大约在明中期就已出现于武夷山,后来传播至闽南、潮汕及台湾等地。

红茶也是起于明而盛于清的,最早在福建崇安一带,开始生产的是小种红茶,后演变为工夫红茶,其生产技术还传播到安徽、江西各地。

明清时期在茶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

工夫茶是适应叶茶撮泡的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品茶技艺,大约在明代形成于江浙一带,扩展到闽粤等地,在清代转移到闽南、潮汕一带为中心,至今以“潮汕工夫茶”享有盛誉。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除了茶诗茶画外,还产生了众多的茶歌、茶舞和采茶戏。

采茶戏大约在明代中期以后在江西的赣南九龙山一带产生,至清代兴盛起来,传播到邻省各地,这要算是明清茶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成就。

(六)、中国茶叶再现辉煌(现代)
到清代后期,我国茶叶生产开始由盛而衰,十九世纪后半叶,我国年均产茶二十几万吨,出口茶叶十几万吨,出口量占当时世界茶叶贸易的80%以上,但到了二十世纪初,由于列强入侵,茶叶生产一落千丈。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茶叶生产有了飞速发展,我国的茶园面积占世界第一位,产量占世界第二位,出口量占世界第三位,乌龙茶在日本历久不衰,并在韩国和南亚深受青睐,花茶在中东和俄罗斯广受欢迎。

随着科学的进步、工业的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
加快,茶叶消费已开始向多元化和有益健康的方向发展,二十一世纪的共饮料的消费将有辉煌的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