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史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一起来看看。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③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茶经》是个里程碑。
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1.传说时代(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737年的秦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中国皇帝神农氏喜爱饮茶,并
将茶树视为一种药物。
2.唐宋时代(公元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一种
重要的商品,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唐代的陆羽著有《茶经》,成为中国
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茶叶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茶文化开始与中国传统文
化相融合。
4.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清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清代的茶叶制造技术和茶叶饮用方式成为后来中国茶文化的基石。
5.近代以后:近代以后,茶文化遭遇了一些挑战和改变。
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中国茶叶国内外市场滞销,产量大幅下降。
但在近几十年
的开放中,茶叶行业逐渐恢复并发展壮大,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重新凸显。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神农氏时期开始,经过了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酝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饮品,更成为
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
茶道、茶艺、茶叶制作等相关文化形式也得
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中国茶文化都以其
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关注。
中国茶道的文化

中国茶道的文化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和社交礼仪的表达。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道的发展、茶杯的制作和茶道的礼仪等方面来探讨中国茶道的文化。
一、茶的起源茶是中国的国饮之一,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滇池湖畔。
据史书记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当时的中国帝王神农尝百草,发现茶树的叶子可以入药。
随后,茶叶逐渐普及开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二、茶道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茶叶的种类越来越多,茶道也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茶道不仅仅包括品茶和泡茶的技巧,更强调一种美学的追求。
早在唐宋时期,茶道就开始成为文人雅士追求的艺术形式。
而到了宋元明清时期,茶道逐渐融入了文房雅致和社交礼仪,成为了士人风雅生活的一部分。
三、茶杯的制作在茶道中,茶杯的制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好的茶杯可以提升茶的品位和口感。
传统的茶杯通常由陶瓷或紫砂泥制成,其材质和工艺都对茶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而制作茶杯的工艺也非常讲究,需要经过挑选材料、塑造外形、烧制等多个步骤。
制作出的茶杯不仅要具备实用功能,还需要符合审美和艺术要求。
四、茶道的礼仪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礼仪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茶道礼仪包括泡茶、倒茶、递茶等一系列动作和仪式。
在茶道中,泡茶时需要注意水温、茶叶的数量和泡茶的时间等细节,以保证茶的香气和口感。
而在倒茶和递茶时,则需要注意站姿、手势和语言等方面,以表达出尊重和敬意。
五、茶道的精神内涵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方式和社交礼仪,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
茶道强调平和、淡泊、自然的精神境界,倡导人们通过品茗来凝练心神,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在茶道中,人们可以远离喧嚣,静心思考,感受生活的真谛。
总结中国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国人对于生活美好追求的精髓。
它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又融入了先贤们的智慧和人民的智慧。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中国茶道的历史时间表,从古代到现代,追溯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1. 夏朝至商周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饮茶,把茶叶用作药物。
茶叶首次被记载在古代文献中。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提升,茶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茶饮的习俗开始在贵族阶层中流行。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茶文化开始在士人与文人之间流行,茶馆成为他们交流思想的场所。
4.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茶道的发展进入繁荣期,茶席文化得到普及,茶道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5.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进一步改善,贡茶制度开始出现。
茶文化在民间生活中扎根。
6.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茶叶的产地和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泡茶方法开始流行。
7.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开启了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茶文化迅速蔓延到各个社会阶层。
8.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清朝皇室对茶道的关注和推广使茶道在宫廷上得到更大的重视。
乾隆皇帝更是精通茶道,并留下众多有关茶的诗文。
9.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得到重新重视,茶道协会成立,茶文化节、茶赛等茶艺活动频繁举办。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中记录了茶道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道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与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茶道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历史中,不仅有了众多卓越的茶艺家,还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茶道文化,如四大名陶、茶具瓷器等,为中国茶道发展贡献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茶文化历史

中国茶文化历史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有其丰富的内涵及发展历程,对于这些你了解多少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茶文化历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首先要廓清中国茶叶的源起。
唐代陆羽《茶经》就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
前者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后者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
”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
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极为远古的时期。
茶叶的发现及开始应用应看作是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
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
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
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
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
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
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
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由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
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

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中国茶道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说法。
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一、茶道简史茶是中国的国饮,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公元前,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茶道发源于中国,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
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
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
“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
“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
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那么大家知道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
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
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
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
《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
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关于茶字的由来,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种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独立的“茶”字则是在发现了荼的药用价值及饮用价值之后才产生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发现了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效。
然而,由药用汤剂发展为日常的饮料,还必须存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深处内陆,地势低凹、山岭环绕,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发的地区。
茶文化的历史三个发展高峰期

茶文化的历史三个发展高峰期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那么你知道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是什么时候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
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
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
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
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
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
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
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
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形成于唐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代,其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结束了之前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南方与北方、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使南北方之间经常性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这样的社会条件也为饮茶的进一步普及和茶文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朝以后,饮茶之风已经在南方兴起,社会上饮茶的人逐渐增多。
进入唐朝以后,饮茶风尚很快从产茶的南方扩展到不产茶的北方以及西北边远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史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
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
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
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
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
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
如“武阳”一类的
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不
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
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
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
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
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
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
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
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
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
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东
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
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
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
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
的政治中心。
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
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
业向东南推进。
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
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
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
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
表明东晋和南
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
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
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无茶」。
中原和西北少数
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
起来。
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
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
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湖州紫笋和常州
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
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
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
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
之七八。
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
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
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
成为茶业的重心。
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
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
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
福建气
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宋朝的茶区,基
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
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一、置茶量。
泡茶第一要素就是茶叶用量,也就是每杯或每壶茶水需放茶多少为宜。
由于饮茶习惯不同,爱好也不尽相同,但最好
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做,以1克茶叶搭配50毫升的水。
现在评茶师
品茶就是按此标准:3克茶叶对150毫升水,冲泡5分钟。
当然也
可依个人口感喜好而增减茶量。
用玻璃杯更适合泡饮绿茶和花茶,
因其透明,所以在冲泡时可欣赏茶叶在水中的韵律美感,其形态和
颜色都会充分展露。
泡茶时不宜加盖。
否则会有一种闷熟烫味,导
致茶叶失去鲜美的味道。
二、泡茶水温。
所谓泡茶水温,是指将水烧开之后,再让其冷却到所需的温度,若是无菌的生水,只要烧到所需的水温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泡茶水温的高低与茶叶可溶于水的浸出物的浸出速度有关。
水温越高浸出速度越快,在相同的冲泡时间内,茶汤的滋味也
就越浓,反之也就越淡。
泡茶水温十分讲究,有三沸之说:一沸,如憋眼鱼目,由壶中窜起,有滴滴微响时;二沸,待边缘如泉涌,且气泡连珠而出时;三沸,水在壶中腾波鼓浪。
水过三沸则认为汤已过老,不能使用。
以水过
二沸泡茶最宜。
至于泡茶水温以多高为宜,则要根据茶叶老嫩,松紧、大小等情况来定。
粗老紧实叶大的茶叶,其冲泡水温要比细嫩、松散、叶碎的茶叶高。
具体有三种情况:
1:低温泡茶,水温在80°左右,适合冲泡高档名优绿茶,如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等。
这种水温泡出的茶,汤色清澈,香气纯正,滋味鲜爽,叶底明亮。
如水温过高,汤色则变黄维生素C等有
益成分遭到破坏,而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又使茶汤产生苦涩之味,反之如若过低,有益成分难浸出,茶味淡薄。
2:中温泡茶水温在90°左右,适合冲泡大宗绿茶、花茶、轻发
酵乌龙茶及某些烘青类绿茶。
这些茶叶尽管对中水温的要求上有点
差别,但可根据具体情况掌握。
3:高温泡茶水温95°以上,适合冲泡乌龙、普洱和沱茶等。
由
于这些茶原料不细嫩,加之用茶量较大,所以需用沸腾的开水来泡。
三、冲泡时间一般而言,茶的滋味是随着冲泡时间延长而逐渐增浓的。
对大宗绿茶来说,为了获取一杯鲜爽甘醇的茶汤,头泡茶以
冲泡后3分钟左右饮用为好。
至于冲泡乌龙茶,品饮时多用小型紫
砂壶,用茶量也较大,因此第一泡1分就应把茶汤倒入杯中,开始
品用,以后每次应比前一泡增加15秒左右,这样泡出的茶汤比较均匀。
四、冲泡次数一般茶叶如绿茶冲泡第一次时,茶叶中的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左右,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冲泡第三次时,能浸出10%,而到第四泡,只能浸出2%-3%,这时再饮,茶味就类似于白开
水了。
所以名优绿茶,通常只能冲泡2~3次。
至于乌龙茶或大宗红
茶可连续冲泡5~6次,乌龙茶甚至更多,有七泡有余香之说;袋泡碎
茶冲泡一次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