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ppt

合集下载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模板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模板

对经济的影响
茶叶贸易:推动 国际贸易,增加 外汇储备
茶叶种植:带动 农业发展,增加 农民收入
茶叶加工:促进 工业发展,增加 就业机会
茶文化产业:带 动旅游业发展, 增加文化软实力
对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A
部分,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
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文化中的茶道、茶艺、茶诗、茶
内涵和魅力
2
茶艺表演包括 茶道、茶礼、 茶艺、茶具等
各个方面
4
茶艺表演可以 提升茶文化的 影响力和传播

茶道课程
E
茶道艺术:茶艺表演、茶室布置、茶道音乐等
D 茶道器具:茶壶、茶杯、茶托、茶盘、茶巾等
C 茶道流程:备茶、温壶、洗茶、泡茶、敬茶、品茶
B
茶道精神:和、敬、清、寂
A
茶道起源:中国唐代,日本茶道源于中国
03
宋代点茶:宋代流行点茶,茶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04
明清茶馆:明清时期茶馆盛行,成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05
现代茶艺:现代茶艺不断创新,茶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茶文化传播
丝绸之路:茶叶 通过丝绸之路传 播到世界各地
茶馆文化:茶馆 是茶文化传播的 重要场所
茶马古道:茶叶 通过茶马古道传 播到西藏等地区
茶艺表演:茶艺 表演是茶文化传 播的重要形式
禅茶一味:将禅宗思想融入茶文 化,强调内心平静、超脱世俗
儒家思想:以茶为载体,倡导仁、 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
道家思想:以茶为媒介,追求道 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字点 是击 您此
3 思处 想添 的加 提正 炼文 。, 文
茶艺表演
1
茶艺表演是一 种将茶道与艺 术相结合的表

中国茶文化ppt演示文稿

中国茶文化ppt演示文稿
第五十四页,共167页。
二、茶的功能
咖啡因:愈是好茶,含量愈多
▪ 1. 咖啡因是在1820年,从咖啡中发现含有咖啡因的存
在;至于茶叶中也含有咖啡因,则是1827年的事了。 ▪ 2. 茶叶几乎是在发芽的同时,就已开始形成咖啡
因,从发芽到第一次采摘时,所采下的第一片和 第二片叶子所含咖啡因的量最高;相对地,发芽 较晚的叶子,咖啡因的含量也会依序减少。 ▪ 3. 咖啡因可以使大脑的兴奋作用旺盛;除此之外, 还有盐基、茶碱,也都含有强心、利尿的作用。
▪ 3、按焙火程度来分类--轻火─生茶 中火─半熟重火--
--熟茶 ▪ 4、按采茶的季节不同分类--春茶、夏茶、秋茶、冬

5、按萎凋程度不同来分类--不萎凋茶(绿茶、黑 茶、黄茶 ) 、萎凋茶(白茶、青茶、乌龙茶、 红茶 )
第十三页,共167页。
一、茶的种类
▪ 1、按茶的颜色分类 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 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 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 绿茶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这 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
▪ 1)与佛教发展有关
▪ 2)与唐代的科举制度有关
▪ 3)与唐代诗风大盛有关。 ▪ 4)还与唐代贡茶的兴起和中唐以后的皇朝禁酒政
策有关。
第九页,共167页。
三、茶文化的拓展
▪ 从五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
▪ 从茶文化的社会层面上看,唐代以僧人、道士、 文人为主的茶文化群体导向整个社会的茶饮生活, 而宋代则进一步向上下两层拓展。一方面是宫廷 茶文化的隆盛发展。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
大力发展功夫红茶,19世纪80年代,中国生
产的工夫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曾占统治地位 。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

茶文化历史PPT课件

茶文化历史PPT课件

保健功能的饮料。不过真要说
减肥,效果最显著的还是乌龙
茶。
第47页/共66页
6、花茶类名品
• 苏州茉莉花茶是中国茉莉花茶中的佳品,产于江 苏省苏州。
•与同类花茶相比,苏州茉莉花茶属清香型,味纯 和含香,汤色黄绿澄明。
第48页/共66页
三、茶的欣赏
•中国的品茶艺术,常常包含 对茶叶、茶具、茶汤的观赏, 茶味的品评沉醉,以及对茶 境茶俗的追求流连。
第30页/共66页
2、红茶类名品
•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 (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 自其汤色红。
第31页/共66页
• 祁门红茶
• 产于安徽祁门 县的山区,简 称“祁红”, 曾于1915年在 巴拿马万国博 览会上获得金
质奖。
第32页/共66页
• 祁门茶区的江西“浮梁工夫红茶” 是“祁红”中的佼佼者,向来以 “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 驰名于世。
第43页/共66页
• 君山银针采制要求很高,采摘茶叶 的时间只能在清明节前后7—10天, 还规定了9中情况不能采摘,即雨 天、风霜天、虫伤、细瘦、弯曲、 空心、茶芽开口、茶芽发紫、不合 尺寸等。
第44页/共66页
5、黑茶类名品
是我国生产历史十分悠久的特有茶类。 在加工过程中,鲜叶经渥堆发酵变黑, 故称黑茶。黑茶既可直接冲泡饮用, 也可以压制成紧压茶(如各种砖茶)。 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和 广西等省、自治区。因以销往边疆地 区为主,故以黑茶制成的紧压茶又称 边销茶。
第52页/共66页
三是闻香品味。
• 品汤味和闻茶香是赏 茶的精华。嗅茶香是 赏茶中最难的一环, 没有一点经验和技术 是难以得到这种享受 的。它主要包括三个

中国茶文化概述PPT(共 51张)

中国茶文化概述PPT(共 51张)

茶具专用,始于唐代
此外,唐时茶器具已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 《茶经•四之器》中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所述,当时 茶器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对茶的色、香、味的 体现至关重要。产瓷茶器的主要地点有:越州、岳州、鼎州、婺 州、寿州、洪州,刑州,当时有“南青北白”之说,即以浙江的 越瓷、河北的邢瓷最为著名。1987年4月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 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其质地之考究,做工之精细, 也足见唐时茶具制作水平的高超。
以茶入文
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饮的普及,各种茶事和茶叶美学 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 不少的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杜育的《荈赋》,张 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 个方面对茶饮、茶事进行了描述。 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 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其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 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步萌芽。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时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 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 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 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 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业 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
中唐以后,贡茶品种与数量大增,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需求, 又可进行各类赐茶。 “四镇之乱”和长期的军阀割据加深了唐朝政治、 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加剧搜刮民财,建中 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诸道水陆要冲之地征收商税,“每贯税 二十文,竹、木、茶、漆皆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 之乱”结束后,罢除了茶叶等项杂税,尽管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 但是开了茶叶征税的先例。德宗贞元九年(793 )茶税被列为国家财政 收入。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茶艺表演流程
茶艺表演通常按照准备、净具、置茶、冲泡、倒茶、品茗等 步骤进行。
茶叶品鉴方法与标准
茶叶品鉴方法
茶叶品鉴包括干看、湿看和品尝三个环节。干看主要观察茶叶的外形、色泽和香 气;湿看主要观察茶叶的汤色、滋味和叶底;品尝则是通过口感体验来判断茶叶 的品质。
茶叶品鉴标准
茶叶品鉴的标准包括条索、色泽、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几个方面,根据不 同品种的茶叶特点,评判其品质优劣。
茶席是用来摆放茶具和茶 叶的场所,需注意席面的 整洁和有序,同时要保证 空气流通。
泡茶礼仪
在泡茶过程中,需注意仪 态端庄、动作轻柔,同时 要关注客人的需求,及时 为客人倒茶。
品茶礼仪
品茶时需注意礼仪规范, 如不一口喝光、不吸气、 不吧唧嘴等。
04
中国茶艺表演与品鉴
茶艺表演形式与流程
茶艺表演形式
茶艺表演通常包括茶艺表演解说、茶艺表演音乐、茶艺表演 动作和茶艺表演道具等环节。
茶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茶文化的特点
中国茶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包 括茶道精神、茶艺表演、茶馆文 化等。
茶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饮食文 化,还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茶艺与茶道精神
茶艺
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选茶、泡茶、品茶等环节,是一门高 雅的艺术。
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强调的是一种宁静、淡泊、高雅的人生态度。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CONTENCT

• 中国茶文化简介 • 中国茶叶种类与特点 • 中国茶器与茶具 • 中国茶艺表演与品鉴 • 中国茶文化与生活 • 中国茶文化传承与发展
01
中国茶文化简介
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PPT30页)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PPT30页)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夜坐弹《离骚》
[元]耶律楚材
一曲离骚一碗茶,个中真味更何加。 香销烛尽穹庐冷,星斗阑干山月斜。
小结
唐朝:自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茶文化进入了 一个全盛时期, 可谓“比屋皆饮”, 家家饮茶。
宋朝:茶叶是由团茶, 饼茶为主, 趋向于片茶, 散 茶为主。因为团茶, 饼茶的主饮方式比较繁琐, 对 于普通饮用者而言更喜欢廉价, 主饮方便的散茶。 明清:人们对茶的选择不仅是品位, 而是去领会茶 之神。通过饮茶达到一种天地人心融通一体的境 界。
今天:茶已成为世界之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 最普遍的天然饮料。
谢谢!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1.1.1921.1.19Tuesday, January 19, 2021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1:57:4901:57:4901:571/19/2021 1:57:49 AM
• 据舒顺义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农业考古·中华茶 文化》上介绍,在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 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仝故里,乡亲 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 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 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 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卢仝故 里”,背面刻着《七碗茶歌》。据说卢仝在日本 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 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 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从 此,故乡人民对这位“亚圣”更加崇敬。

茶文化简史.pptx

茶文化简史.pptx
济繁荣
3
茶馆文化
有插花、字画 等文化元素; 文人雅士聚集

4
点茶文化 斗茶 5
茶叶文化属性凸显
2.4 繁荣时期
1
2
3


研磨
调膏
击拂
水调成
糊状。
向盏中注入沸 水,与此同时 用茶筅搅动, 茶末上浮,形
成粥面。
2.4 繁荣时期




建 盏
北宋蔡襄《茶录》载 :“茶色白,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 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2.5 成熟稳定时期
明清
散茶大量生产
工艺:蒸青 → 炒青 饮用方式:煎煮 → 冲泡
1
其他茶类的发展
花茶 乌龙茶 红茶
2
2.5 成熟稳定时期
时间:每年正月初三至十六

地点:重华宫

• 现代茶艺
THANK YOU
中华茶艺
项目一:茶艺概述
引言· 茶文化简史
茶文化简史
2.1 传说时期 2.2 萌芽时期 2.3 发展兴盛时期 2.4 繁荣时期 2.5 成熟稳定时期 2.6 衰退时期 2.7 复苏与再发展时期
任务二
2.1 传说时期
距今4000-5000年的原始社会 • 《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 茶的利用——药用(解毒)
2.2 萌芽时期
先秦 & 汉魏晋南北朝
茶叶普及
南方地区(饮用) 黄河流域 (食用)
1
茶叶买卖
王褒《僮约》
“武阳买茶” “烹茶净具”
2
认识转变
《荈赋》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创新茶艺形式
现代茶艺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现了多种新的茶艺形式,如创意茶艺、舞台茶艺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 审美需求。
提升茶艺品质
现代茶艺注重品质和细节,从茶叶的品质、泡茶的水质、泡茶的器具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提升了茶艺的艺 术性和品味。
茶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茶与健康生活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方式 ,茶叶中的抗氧化物质和营养成 分被广泛研究和应用,茶叶成为 健康生活的必备饮品。

利尿解乏
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碱 具有利尿作用,帮助消
除疲劳。
科学饮茶的方法
适量饮茶
成人每天饮茶量建议在3-5克, 约3杯左右。
选择合适的时间
空腹和睡前不宜饮茶,饭前饭 后半小时饮茶最佳。
注意茶叶品质
选择优质的茶叶,避免饮用劣 质或污染的茶叶。
控制水温
泡茶时水温不宜过高,一般在 80-90℃左右。
05
茶的种类与分布
红茶
红茶是经过发酵的茶叶,味道醇 厚浓郁。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北 、湖南等省份。
普洱茶
普洱茶是一种经过后发酵的茶叶 ,具有独特的陈香和滋味。主要 产于云南省的普洱市和西双版纳 地区。
01
绿茶
绿茶是中国最主要的茶类之一, 未经发酵,口感清爽鲜美。主要 分布在浙江、安徽、湖北等省份 。
02
咖啡碱
提神醒脑,帮助消化,利尿解 乏。
氨基酸
提供茶的鲜爽口感,并具有营 养价值。
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的维生素种类丰富 ,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茶的保健功能
抗氧化
茶多酚能够清除体内的 自由基,延缓衰老。
提神醒脑
茶叶中的咖啡碱可以刺 激中枢神经系统,提高
注意力和警觉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经》问世,茶道盛行
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沥血,写成 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它是总结唐朝及 唐朝以前的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 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 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陆羽《茶 经》的问世成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极大地推动 了茶文化的发展,他所确立的朴素自然的茶美学观 点,倡导的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无 数的爱茶之人,受到众多茶人的追从。
• 充饥: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 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 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
• 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 和治病的方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 荼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茶的作用从充 饥发展到药用。
• 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3000年以上的历史。 据《晏子春秋》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 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别称)菜而已”。东汉时壶 居士在《食忌》上则说:“苦菜久食为化,与韭同 食,令人体重。”这种茶“与韭同食”,也是以茶 作菜。
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饮茶的文 化性也更加体现出来了。到了南北朝后,茶 饮进一步普及,茶饮在民间的发展过程中, 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
以茶入文
• 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饮的普及,各种茶事和茶 叶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的注意,在他们的 作品中得到了不少的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 杜育的《荈赋》,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 的《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茶饮、茶事进 行了描述。
• 狭义——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研 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 现象。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 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 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 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 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 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 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在周朝,人们为了长时间保存茶叶,以用作祭品和 进贡,开始把茶叶晒干,以便保存。在3000多年前, 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同时也出现了人 工栽培的茶园。当时四川的乐山、彭山已经成为中国 的名茶产地。
到了汉代,茶已经成为四川民众的常用饮料。西汉 末年,王褒在《僮约》里列举了各种杂役,其中有两 桩与茶有关,那就是“烹茶尽具”和“武都买茶”
茶入诗歌,流芳百世
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还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 系起来,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 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 诗等,对茶树生态环境、 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和贸易等都有描写。 其中有不少佳作,影响深远,其中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 新茶》一诗堪称千古绝唱。
• 据舒顺义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农业考古·中华茶 文化》上介绍,在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 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仝故里,乡亲 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 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 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 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卢仝故 里”,背面刻着《七碗茶歌》。据说卢仝在日本 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 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 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从 此,故乡人民对这位“亚圣”更加崇敬。
• 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 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其升华,茶从简单的 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逐步 萌芽。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时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 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 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 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 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 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 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
中 国 茶 文 化 简 介
明 文征明《品茶图》
清 任熊《煮茗图》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此外,曹 雪《红楼梦》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 。 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在大唐群星璀璨的茶文化名人中,卢仝是仅次于 茶圣陆被后世尊为茶馆祖师的人。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大约到了三国时代,人们饮用的茶,已由生食 生煮及晒干收藏后羹饮蔬食,一变而成饼茶。
三国时期张揖《广雅》就有这样的记载:“荆 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这就是说人们 将采来的茶叶先作出成饼,晒干或者烘干,饮用 时碾末冲泡,加佐料调和作羹饮。《广雅》的这 段记载,是现在人们所能见到的有关茶的最早的 加工记载。
茶的起源
唐代陆羽在《茶经》里如 是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 农氏,闻于鲁周公。
《晏子春秋》是本记载 春秋时代齐景公的宰相晏婴 生平事迹的史书,该书有一 段以茶作餐菜的记载:“婴 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饮, 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尔雅》:“槚,苦茶。” 《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 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 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mào] 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饮, 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茶”字的起源
•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 《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 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 就是茶。
•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名,一曰茶, 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 荈(chuǎn)[原注:周公云:槚,苦荼."
茶文化的概念
• 广义——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 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