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史(上)

合集下载

中国茶文化介绍

中国茶文化介绍

中国茶文化介绍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茶是中国的文化代表之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喜欢品茶。

茶文化因国而异,各国各有千秋。

中国茶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一、茶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二、茶百科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

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广泛栽培。

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

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制作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珍品。

广泛流行于世界的保健饮品,起源于中国。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汉人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三、茶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

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形成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当今包括全世界华人、华裔、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都从儒学中寻找真理。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茶文化在中国从古至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饮品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开始,探讨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古代神农氏发现了茶树。

神农氏是远古时期的传说人物,被认为是农业和草药的始祖。

神农氏发现了一株茶树,并尝试吃下茶叶,感到一种清新和提神的效果。

这就是茶的最早记载。

茶叶的发现和利用逐渐在中国各地传播,成为了民间的饮品。

二、茶的早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开始在中国广泛种植与利用。

周代的《诗经》中就有茶的记载,茶被赞美为“羹藿无刍”,有勉励人心的作用。

茶的传播不仅在民间,也在宫廷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动。

随着茶的流传,中国茶文化逐渐形成,包括茶具、茶艺等方面。

三、茶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融合在各个领域。

首先,在宗教方面,茶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唐代以来,茶成为了佛教修行中的重要一环。

僧人们用茶来保持冥想时的专注,并通过品茶来体验禅宗的境界。

茶的存在为佛教提供了一种平静和宁静的氛围。

其次,在文学艺术方面,茶的意象广泛出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

茶的味道、茶具的美感都成为文人雅士的标志之一。

茶道成了文人雅士交流情感、分享心得的桥梁。

茶的存在使得文人雅士们能够在品茶、煮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

再者,在社交方面,中国人喜欢用茶来招待客人。

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聚会还是商务场合,茶总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品茶,人们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友谊与亲近感。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茶文化的传承是指对传统茶艺的保护与发扬,传承先贤智慧和经验。

比如,茶道的传统礼仪、泡茶的技巧等都需要世代相传,不断保持和弘扬。

茶文化的创新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式和茶产品。

比如,精美的茶具设计、茶艺表演等都是茶文化创新的表现。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中国茶道的历史时间表,从古代到现代,追溯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1. 夏朝至商周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饮茶,把茶叶用作药物。

茶叶首次被记载在古代文献中。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提升,茶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茶饮的习俗开始在贵族阶层中流行。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茶文化开始在士人与文人之间流行,茶馆成为他们交流思想的场所。

4.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茶道的发展进入繁荣期,茶席文化得到普及,茶道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5.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进一步改善,贡茶制度开始出现。

茶文化在民间生活中扎根。

6.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茶叶的产地和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泡茶方法开始流行。

7.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开启了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茶文化迅速蔓延到各个社会阶层。

8.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清朝皇室对茶道的关注和推广使茶道在宫廷上得到更大的重视。

乾隆皇帝更是精通茶道,并留下众多有关茶的诗文。

9.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得到重新重视,茶道协会成立,茶文化节、茶赛等茶艺活动频繁举办。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中记录了茶道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道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与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茶道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历史中,不仅有了众多卓越的茶艺家,还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茶道文化,如四大名陶、茶具瓷器等,为中国茶道发展贡献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

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

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中国茶道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说法。

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一、茶道简史茶是中国的国饮,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公元前,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茶道发源于中国,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

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

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

“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

“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

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随着饮茶习俗的普及扩展,中国茶文化闻名海内外。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向边疆各民族传播,主要是与藏民进行茶马互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的茶文化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

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

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

“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

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

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

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茶的历史课件PPT

茶的历史课件PPT

茶道初成于唐,唐朝是中国文化、 经济、政治最为鼎盛的时期,为 了追求更美好的精神享受和艺术 享受,茶由羹饮方式逐步转向为 细煎慢品的饮茶艺术。
茶叶的首部专著《茶经》由唐朝陆 羽著作陆羽历经数十年终成此作, 从茶的制作、茶具的使用、品饮等 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茶。
唐朝的品饮方式
一、粗茶:指采来的茶叶不经加工,不分茶叶、梗一 起用刀切碎放入釜中煮饮。
明朝的饮茶艺术
茶叶在经历了唐之于品、宋之于斗的 基础,由神武宗开启先例,传统的茶 叶外型被定为散茶,品饮方式改为沦 饮法。茶叶的工艺也改为“炒、揉、 焙”的基本工艺。
清朝的饮茶艺术
茶延续到清朝,除炒青 绿茶之外,也相继涌现 了其他茶类,如:红茶、 花茶、乌龙茶等。
现代的饮茶艺术
从发现茶到如今已有五千年历史,由原单一使 用到现在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传承着。茶作为一种社 交仪式成为媒介品,彼此的桥梁,古有茶社, 今有茶艺馆等饮茶场所。
茶叶在中国的作用变化历程
1、药用、羹饮 2、祭品、贡品 3、修炼替代品 4、物质饮品 5、精神饮品
茶在中国发展历史
1、发现与利用阶段 2、繁荣和发展阶段 3、创新和昌盛阶段 4、衰退与没落阶段 5、复兴与壮大阶段
发现二千七百年以上茶初为药用,早的医学典著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 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之”而 ‘荼’即为现今的茶。
宋朝的品饮方式
片茶 团茶 饼茶 散茶(也称为草茶)
宋朝的茶文化
宋朝,茶道之所以风行于天下,应归功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虽治国无方但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却功不可没, 如《大观茶论》即出自其手。且独创书法:瘦金体。
由于宋徽宗喜风雅,且好茶,常以建茶作为赐品。 以致于茶也成为政治官宦之间互通之物。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国。

这篇文章将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从起源谈起,逐步展示其丰富多元的内涵和对社会的影响。

1. 茶的起源茶叶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相传在中国古代一位帝王在煮水时不小心一片茶叶落入其中,得到了香气四溢的茶水。

这起源于偶然的发现最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根基。

2. 茶的发展与繁荣在东汉时期,茶开始被广泛种植和采摘。

到了唐代,茶被视为珍贵的礼物和重要的贸易商品。

当时茶文化逐步形成,针对茶的烹饪、品尝和礼仪等方面的规范得以确立。

唐代的《茶经》成为第一部论述茶文化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茶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茶道的兴起茶道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和谐、内敛和自然。

茶道注重茶叶的选用、茶具的运用和烹制礼仪的规范。

茶道的兴起引导了人们对茶的专注品味和内心的宁静体验。

4. 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差异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茶文化也有所差异。

例如,福建的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岩韵和浓郁的香气而闻名,广东的潮汕功夫茶讲究倒茶的技巧和品味,四川的蜜蜡茶则注重茶与蜂蜜的独特融合。

每个地区的茶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丰富了整个中国茶文化的多样性。

5. 茶与社会的关系茶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除了作为日常饮品和烹饪原料外,茶还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茶马古道和水陆茶运等贸易方式的兴起促进了茶叶的交流与发展,茶宴和茶艺表演成为社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合。

6. 茶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承,中国的茶产业逐渐走向国际市场,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不断创新,茶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茶文化节、茶文化研究和茶文化旅游等活动逐渐兴起,推动了社会对茶文化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茶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摘要:一、茶的历史起源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正文: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茶,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符号和饮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茶叶的栽培、制作和饮用,在中国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一、茶的历史起源据考古学家研究,茶树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早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时代,茶就被当作药物使用。

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用植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茶叶的普及,茶文化逐渐形成。

汉代时期,茶叶成为朝廷贡品,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逐渐兴起,品茗成为一种雅趣。

唐代,茶道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被誉为茶文化的鼻祖。

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宋代时期,茶文化进入繁荣阶段。

茶艺技法不断提高,茶具、茶室等茶道器具日益讲究。

同时,茶宴、茶会等茶文化活动盛行,茶文化开始融入民间生活。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明代,茶叶制作技术得到革新,茶叶逐渐走向世界。

清代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皇家茶仪。

近现代,茶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茶艺、茶道、茶宴等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茶产业逐步转型升级,茶科技得到重视和发展。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传承弘扬,发挥其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悠久,历经沧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苑》

记传说一则: 剡县陈务妻,年轻时和两 个儿子寡居。院子里有一座古坟,每次饮茶 时,都要先在坟前浇祭茶水。两个儿子对此 很讨厌,想把古坟平掉,母亲苦苦劝说才止 住。一天梦中,陈务妻见到一个人,说:我埋 在此地已有三百多年了,蒙你竭力保护,又 赐我好茶,我虽然是地下朽骨,但不会忘记 报答你的。等到天亮,在院子中发现有十万 钱。母亲把这事告诉两个儿子,二人很渐愧, 自此以后,祭祷就更勤了。
加工
采之,蒸之,捣之,拍之, 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 矣。
成茶分类
粗茶:未加工的低级茶,采后不
分芽叶,用刀砍碎,放锅中煮饮 散茶:鲜叶蒸青后烘干,用时全 叶煮饮 末茶:烘炒碾末后煮饮 饼茶:最普遍
二 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
白居易《琵琶行》: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夜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水厄
在南北朝代,茶有代用语叫“水厄”
王蒙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
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 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 习惯饮茶。因此,去王蒙家时,大家总有些 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东晋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育长随晋室南渡以后,很不得志。一次,
蒙山牌坊
山门
蒙 顶 茶 园
茶 岭
唐· 韦处厚
顾港吴商绝,蒙山蜀信稀。 千丛因此站,含露紫英肥。
茶道大行——唐代茶业发展


一 茶产日盛,名品纷呈
唐代已经初步形成我国茶叶生产的
格局 “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 “江淮人十二三以茶为业”
祁门县: 邑之编民五千四百余户,其疆境亦不为小。
西晋孙楚《出歌》中吟到:“茱萸 出芳树巅,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 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 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山。‛更 加明确地指认茶的故乡在巴蜀地区。
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 誓言以九年时间不眠不休进行 禅定,前三年如愿成功,后渐 不支终于熟睡,醒来羞愤交加, 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 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 生意盎 然。此后五年,达摩相 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 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 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 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 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 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
产量
唐.韩鄂《四时纂要》:“(播种)三年
后,每科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四十科, 计收茶一百二十斤。” 合计现在143斤。
《膳夫经》:(蜀茶)自谷雨已后,岁
取数百万斤,散满东下。
衡州衡山:团饼而巨串,岁取十万串 浮梁县: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
余万贯。
唐代纳税的商品茶数量可达上亿斤。
栽培
《茶经》: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
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 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 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 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 叶舒次 。
《四时纂要》

唐朝韩鄂撰,是集辑古代农业生产和农家习俗的杂 著。作者披阅前人的著作,索引钩沉,参照《广 雅》、《尔雅》、《月令》、《家令》、《汜胜之 书》、《月录》和《齐民要术》等书杂纂而成,故 名「纂要」。全书辑文698条,关于农业生产和农家 习俗的各占一半,如播种、除虫、兽医;亦有占卜、 禁忌、节庆和酿酒等,所述内容均与农事生产和日 常起居密切相关。其出现比《茶经》晚约百年。该 书久已失传,1960年在日本发现朝鲜重刻本才得以 见其面目。
浮梁一年茶税银不下十五万贯 “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敦煌变文集· 茶酒 论》 茶农产茶、茶工制茶,每生产18斤茶叶,获净 利近200文,平均生产1斤茶叶赚钱10文

商人
从经营方式上分行商和坐贾两种 前者从产地购买茶叶或从官府交纳茶税,领
取茶纲转贩各地。 后者开店铺或煎茶卖之,或收购大量茶叶, 批发或零售经营。
山多而田少,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 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 供赋役,悉恃此。
名山县: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当地农民“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
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
特点
大小不同的官私茶园遍布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除了国家在
名茶产地的御茶园和自耕农民的小茶园外, 官僚地主茶园和寺院茶园较为典型。
江西景德镇,当时为茶叶散集地
公元742年春,唐玄宗采纳 左相之议,钦点柳国钧为 第一任江南道歙州郡浮梁 县令 从武则天时代起,浮梁只 课茶税,其他税目均免
在唐朝鼎盛时期,京城长安外国 人口有三十多万,占了京师总人 数的三分之一。国内八大茶区产 的茶叶在唐代一年是三百六十万 担,百分之六十出口。价钱卖得 最好的是浮梁茶
清.顾炎武《日知录》: ‚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 饮之事。‛
巴蜀产茶可
追溯到战国 时期或更早, 巴蜀已形成 一定规模的 茶区,并以 茶为贡品
《三国志 -- 韦曜传》
吴国皇帝孙皓率群臣饮酒,规定赴宴的 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韦曜酒力不胜,只能喝 二升,孙皓便常密赐茶荈以代酒。由此可知 三国时代,当时上层社会饮茶风气甚盛,同 时已有‚以茶代酒‛的先例
桑蚕,少文字,惟出茶、丹、 漆。”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凡将篇》
记载当地21味中药材,茶为其中 之一
蔡绦《铁围山丛谈》说:“茶之尚,盖自
唐人始,至本朝为盛”。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云,“茶之见前史, 盖自魏晋以来有之”。 佚名《南窗纪谈》说,“饮茶或云始于梁 天监中,事见《洛阳伽蓝记》”。 张涅《云谷杂记》称,“《晏子春秋》记 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卯 茗莱而已
卢仝(约795---835年),唐代诗人。
祖籍范阳,生于济源,唐初‚四杰‛ 诗人卢照邻嫡系子孙。隐少室山, 自号玉川子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一曲
《茶歌》,自唐代以来,传唱千年 不衰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从湖口县付垅乡的殷山葫芦岭通往浮梁的山
间古道上、一路设立打尖的驿站,免费供应 茶水和便饭招待来浮梁买茶的商人和看热闹 的朝廷官员
将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
茶 礼包括“以茶祭祖”,“敬茶洗尘”,“以 茶传情”三个方面。茶俗的内容是:将茶歌、 茶舞编成茶戏(采茶剧的原始状态),主要 再现古代浮梁祭祀活动的场景,加入一段以 茶定亲的情节。茶艺表演八种产茶区的产品 各种不同饮茶方式
传播与盛行
《膳夫经》: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
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 际,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 盛矣。
初唐时,饮茶之风尚局限于东南,西南等地,
北方虽已有人饮用,还未扩散,‚南人好饮 之,北人初不多饮。‛8世纪初传往北方
三.这一时期名茶
蒙顶茶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四川名山县
和雅安之的蒙山所产之蒙顶茶为古今名品, 人称仙茶。传说起源于汉代。 《四川通志》记载蒙山位于名山西15里, 山有五顶,如莲花五瓣,中顶最高,号上 清峰,至顶上略开一坪,西汉甘露祖师吴 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殁化石为 像,其徒奉之号甘露大师,水旱疾疫,祷 之必应。”
中国茶史(上)
张利平 zlp0563@

徐徐拉开的帷幕——唐以前的茶史钩沉 茶道大行——唐代茶业发展 分野与兴盛——宋代茶业的繁荣 跃上新的境界——元明时代茶业持续发展




发展与转型——清代茶业的新变化
第一章 徐徐拉开的帷幕
——唐以前的茶史钩沉
一.受争议的茶起源
唐.陆羽《茶经》: ‚茶之为饮,发 乎神农氏,闻于鲁 周公。‛ 《神农百草经》: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
二.时人对茶的认识
茶饮是清谦俭朴的标志
《晋书、桓温传》中记 载:“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 宴惟下匕奠,茶果而已”
茶饮广泛进入祭礼
《南齐书、武帝本纪》载: 永明十一 年(公元493年)七月,齐武帝下了一 封诏书,诏 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 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 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 深一尺,熟所著粪,和土,每坑种六七十颗子, 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 方,旱即以米泔浇。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 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蚕 沙浇拥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 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畔深开沟垄泄水,水 浸根必死。三年后,每科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 四十科,计收茶一百二十斤。茶未成开。四面不 妨种雄麻、黍、傺等。收茶子:熟时,收取子和 湿沙土拌,筐笼盛之,穰草盖,不尔,即力冻不 生,至二月出种之。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在《广雅》 中记载了当时制茶与饮茶的方法: ‚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 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 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 之,用葱、姜、橘子芼(掺和之意) 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北魏人杨衔之《洛阳伽蓝记》---酪奴
北魏时,南齐朝的一位官员王肃向北魏称 降,刚来时,不习惯北方吃羊肉酪浆的饮食, 便常以鲫鱼羹为饭,渴则饮茗汁,一饮一斗, 北魏首都洛阳人均称其为‚漏厄‛,就是装不 满的容器。几年后,北魏高祖皇帝设宴,席上 王肃食羊肉酪浆甚多,高祖问之:‚你觉得羊 肉比起鲫鱼羹来如何?‛王肃答道曰:‚羊齐 鲁大邦,鱼附庸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