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史

合集下载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一起来看看。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③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茶经》是个里程碑。

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据说中国神农氏的帝师神农尝试了一种植物的叶子后,发现它具有药用价值。

这种植物就是茶叶的原始植物,也被称为茶树。

神农尝试的叶子变成了茶叶的原型,他还发现通过煮茶叶能够杀菌消毒。

茶树的种植最早是在中国的云南地区,然后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

茶的种植和制作过程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茶叶种类和制作工艺。

在中国的隋朝(公元581-618年)和唐朝(公元618-907年)时期,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茶叶开始成为一种受欢迎的饮料,人们开始赋予茶叶更多的意义。

到了宋朝(公元960-1279年),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盛行于各个社会阶层,包括文人、官员和平民。

人们开始用茶来表达对友情的赞赏和感激,茶也被用于表达对美的追求和自然之美的欣赏。

在明朝(公元1368-1644年)和清朝(公元1644-1912年)时期,茶文化达到了顶峰。

这两个时期茶叶的贸易和传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出现了茶楼、茶馆等茶文化的场所,人们开始用茶作为社交的媒介,茶艺表演也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近代以来,中国茶文化受到了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动,传入了西方的咖啡、红茶等饮料。

这些外来文化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中国茶文化依旧保持了独特的地位和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茶叶贸易的发展和茶文化的全球传播,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各类茶叶成为了国际市场的热门商品。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和演化。

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茶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在世界茶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1.传说时代(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737年的秦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中国皇帝神农氏喜爱饮茶,并
将茶树视为一种药物。

2.唐宋时代(公元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一种
重要的商品,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唐代的陆羽著有《茶经》,成为中国
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茶叶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茶文化开始与中国传统文
化相融合。

4.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清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清代的茶叶制造技术和茶叶饮用方式成为后来中国茶文化的基石。

5.近代以后:近代以后,茶文化遭遇了一些挑战和改变。

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中国茶叶国内外市场滞销,产量大幅下降。

但在近几十年
的开放中,茶叶行业逐渐恢复并发展壮大,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重新凸显。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神农氏时期开始,经过了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酝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饮品,更成为
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

茶道、茶艺、茶叶制作等相关文化形式也得
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中国茶文化都以其
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关注。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中国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是以茶为载体,从而传播各种文化,并呈现出肯定文化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进展历史概况,盼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进展历史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觉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觉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僮约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浪费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斗,人口大迁徙,特殊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沟通,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头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 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

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 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宝贵的浪费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静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头种植茶树.我国很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四周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肯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躲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一般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简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摘要: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1.唐代:茶道的兴起2.宋代:茶文化的全面发展3.明代:茶道的成熟4.清代:茶文化的繁荣三、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四、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正文: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茶,作为中国的国饮,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茶叶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探讨其特点以及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茶叶的栽培和利用起源于我国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8000年前。

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用植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树的人工栽培和茶叶的制作技术逐渐发展,使茶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1.唐代:茶道的兴起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奠基时期。

当时,茶道逐渐兴起,文人墨客以品茗为雅趣,茶成为诗词、绘画等艺术作品中的常见元素。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由陆羽所作,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代:茶文化的全面发展宋代茶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茶道、茶艺、茶具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著名的茶学家蔡襄撰写了《茶录》,对茶叶的品质、制茶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此外,茶楼、茶肆在宋代兴起,成为市民阶层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明代:茶道的成熟明代茶文化进入成熟阶段,茶道更加讲究。

明代文人雅士将茶道与诗词、绘画、书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高雅的文化现象。

同时,明代还创制了许多茶具,如紫砂壶等,至今仍为茶艺爱好者所珍视。

4.清代:茶文化的繁荣清代茶文化延续了明代的传统,并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态势。

茶道在宫廷中盛行,成为皇家的生活方式。

同时,茶文化开始传播到民间,深入寻常百姓家。

清代还出现了许多茶书,如《茶谱》等,对茶文化进行了总结和传承。

三、中国茶文化的特点中国茶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讲究茶道,注重礼仪。

2.茶与诗词、书画、雕刻等艺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茶文化历史

中国茶文化历史

中国茶文化历史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有其丰富的内涵及发展历程,对于这些你了解多少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茶文化历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首先要廓清中国茶叶的源起。

唐代陆羽《茶经》就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

前者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后者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

”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

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极为远古的时期。

茶叶的发现及开始应用应看作是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

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

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

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

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

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

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

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由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随着饮茶习俗的普及扩展,中国茶文化闻名海内外。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向边疆各民族传播,主要是与藏民进行茶马互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的茶文化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

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

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

“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

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

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

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摘要:一、茶的历史起源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正文: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茶,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符号和饮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茶叶的栽培、制作和饮用,在中国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一、茶的历史起源据考古学家研究,茶树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早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时代,茶就被当作药物使用。

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用植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茶叶的普及,茶文化逐渐形成。

汉代时期,茶叶成为朝廷贡品,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逐渐兴起,品茗成为一种雅趣。

唐代,茶道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被誉为茶文化的鼻祖。

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宋代时期,茶文化进入繁荣阶段。

茶艺技法不断提高,茶具、茶室等茶道器具日益讲究。

同时,茶宴、茶会等茶文化活动盛行,茶文化开始融入民间生活。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明代,茶叶制作技术得到革新,茶叶逐渐走向世界。

清代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皇家茶仪。

近现代,茶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茶艺、茶道、茶宴等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茶产业逐步转型升级,茶科技得到重视和发展。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传承弘扬,发挥其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悠久,历经沧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评比茶叶的优劣和点茶技艺的 高低,斗茶于晚唐开始,宋代盛行。
• “斗茶”又称“茗战” • 那时,茶不仅是“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而且还步 入“琴棋书画诗酒茶”之列。
• 元代茶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过渡性。 元代茶叶产区已遍及秦淮以南广阔的区 域。此时饼茶逐渐衰落,以制造散茶、 末茶为主,就连贡茶也是散茶、团茶并 重,设御茶园至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溪 畔,制龙凤团茶上贡;而常湖等地茶园 则是“采摘茶芽,以贡内府”。茶叶生 产以蒸青工艺制作。
东晋 陶渊明画像
兴盛时期——唐宋时期
• 茶业日益繁荣,饮茶风气遍及全国
• 历史上的唐、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 时期,也是我国茶业的兴盛时期。
• 栽茶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生产贸易中心转 移到长江下游的浙江、福建一带;饮茶风气 在全国普及;有关茶书著作相继问世。
•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陆羽将他所 写的《茶经》修订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茶 叶专著。
• 4世纪末5世纪初,佛教由中国传入高句骊,
随着天台宗、华严宗的往来,饮茶之风很快
传入朝鲜半岛。据《东国通鉴》载,在唐时,
“新罗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
赐予茶籽,始种于全罗道之智异山。”而日
本僧人最澄、空海等来华,而鉴真大师东渡,
都把饮茶之风和种茶技术传入日本,日本的
茶文化由此而发展。可见佛教对中国饮茶事
秦统一中国以前,巴蜀一直是我国茶叶生 产、消费和技术中心,自秦灭巴蜀之后, 黄河流域才受到影响,饮茶之风才开始 流行,所以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 写到:“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 事。”
清 顾炎武像
发展时期——
两汉南北朝时,茶业向东转移,到达 长江中下游地区
•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称赞的就是产于四川名山县和雅 安之间的蒙山所产的蒙顶茶。传 说蒙顶茶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 代。
•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食经》记载: “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东汉名医华佗则在其《华佗食 论》中首次记载了茶的药理功 能为“苦荼久食,益意思”。
东汉 华佗像
• 至东晋后,佛学盛行,玄、佛趋于合 流。而玄学从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 义发展成糅合了儒、道、佛三者的思 想体系。中国茶道的精髓,融合了儒、 道、佛三者的思想。可见玄学对奠定 中国茶道思想体系方面有着不可忽略 的作用。
•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需要炼“内丹”, 而茶能使人兴奋,保持头脑清醒,身体 舒畅的作用,有助于修行,所以茶成了 道家修行的必备饮品。南朝道教思想家、 医学家陶弘景是个爱茶、懂茶的人,他 在《杂录》中记载:“苦荼轻身换骨, 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 山君都是传说中的神仙。
南朝 陶弘景画像
• 《庐山志》记载,早在晋代,庐山上的 寺庙便相继种茶。庐山东林寺名僧惠远 用自己栽培、采制的茶招待诗人陶渊明, 论事谈经吟诗,终日不倦。
• 唐朝饮茶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的盛 行。佛门僧人坐禅,须持“过午不食” 之斋戒,但许饮茶以助修行。佛教《百 丈清规》中不但将寺院的栽茶、制茶纳 入农禅内容,而且将僧侣饮茶定为寺院 茶礼。根据寺院茶礼规定不但佛降诞日 要有奉茶仪之举,而且在圣节、佛成道 日、涅磐日、达摩忌日、比丘示寂日等, 也都有规定的茶仪。
• 唐时随着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也由以前的粗放式饮 法,逐渐趋于强调煮茶技艺和品饮方法。
• 煮茶需用风炉和釜作浇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 再加鲜活山泉水煎煮。煮茶时,当烧到水有“鱼目”气 泡,“微有声”,即“一沸”时,加适量盐调味,并除 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否则“饮之则其 味不正”。接着继续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 即“二沸”时,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 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烧到釜中的茶汤气泡如 “腾波鼓浪”,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 那一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这样茶汤 就算烧好了。同时,饮茶还主张趁热连饮,因为茶一旦 冷了,“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 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叶 的知识与生产实践丰富经验的总结,更重要的 是它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极大地推动了 饮茶风习的普及。封演曰:“楚人陆鸿渐为茶 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 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 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 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 之……
• 一老臣曰:国不可一日无君 • 乾隆曰:君不可一日无茶
• 清代茶业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为前清和晚清 两个时期。前清茶叶市场遍布全国,茶叶外 贸发展很快,其中较有名的有“外贸十三 行”,茶叶分别从海路和陆路销往欧美、中
东、俄罗斯等地。
• 随后,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及时局的动荡, 中国逐渐失去了国际茶业经济的中心地位。 这种衰落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49年新中国
• 相传西汉时甘露祖师吴理真在蒙山顶 山的上清峰种了七株茶树。据说这几 株茶树是受到仙人的指点而栽种的, 喝了此茶树的茶叶泡的茶水能治百病, 因而被人尊称为“仙茶”。从此蒙顶 茶日益兴盛,享誉天下,为古今之名 品。
• 西汉时,茶业已由巴蜀传到湖北、湖南。
• 到三国时,茶业又进一步从荆楚传播到了
长江下游的今安徽、浙江、江苏等地。据 各地地方志等史料记载,东汉时已有“阳 羡买茶”和汉王到茗岭“课童艺茶”之说, 阳羡、茗岭都是今江苏宜兴的地名,在古 代以产茶而闻名。浙江天台山上至今还保 留着东汉名士、道教创始人之一的葛玄种 茶之所——葛玄仙圃。
明代散茶的盛行,饮茶风尚也发生了划时代 意义的变革。斗茶之风消失了,将茶叶研末 而饮变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壶供真茶, 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 韵。”
清朝时期:茶业由繁荣走向衰落
• 清代,由于国内饮茶需求的迅速扩大和对外贸易的开 展,茶树种植区域又有新的发展,并在全国范围内形 成以茶类为中心的6个栽培区域:以安徽省的祁门、旌 德,江西的武宁、修水和景德镇浮梁为主的红茶生产 中心;以江西省婺源、德兴,浙江省的杭州、绍兴, 江苏省的苏州虎丘和太湖洞庭湖为中心的绿茶生产中 心;以福建省的安溪、建瓯、崇安(今武夷山市)等 为主的乌龙茶生产中心;以湖北省的蒲圻、咸宁和湖 南省的临湘、岳阳等为主的砖茶生产中心;以四川省 的雅安、天全、名山、荣经、灌县、大邑、什邡、安 县、平武、汶川等为主的边茶生产中心;以广东省罗 定、泗纶等为主的珠兰花茶生产中心。
也是有重要贡献的。
鉴 真


最澄大师


• 随着饮茶之风的普及,“茶为食物,无异米 盐”(《旧唐书·李珏传》),茶叶消费量大 增,促进了茶叶生产的飞跃发展。
•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说“商人重利轻离 别,前夜浮梁买茶去”。诗人王建亦有“水 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的诗句, 都反映了唐代茶商活跃、贸易兴盛的景象。
鼎盛时期——明清时期 散茶兴起,茶文化走向民间
• 明清时期是我国茶业从兴盛走向鼎盛的时 期,栽培面积、生产量曾一度达到了有史 以来的最高水平,茶叶生产技术和传统茶 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散茶成为生产 和消费的主要茶类,茶叶产品开始出口销 往世界各地,茶叶外贸机构得到发展等。
明朝时期:茶业全面发展,散茶取代饼茶。
•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茶业发展很快,茶叶 产区比唐朝时增加了2~3倍。就全国而言,到了 南宋时期。产茶地区已由唐代的43个州扩展为67 个州242个县。
• 宋朝建立起北苑贡焙后,建安一带茶叶采制,精益 求精,贡品名目繁多,标新立异。北苑龙焙专门生 产只供皇宫饮用的龙凤茶。这是一种饼茶,在宋代 又称团茶、片茶,因在模具上刻有龙凤图案,压制 成形后的饼茶上有龙凤图案,故称龙凤茶。
• 清乾隆皇帝酷好饮茶,又擅作诗,每年正 月初二至初十便选择吉日在重华宫举行茶 宴,由乾隆亲自主持,其主要内容:一是 由皇帝命题定韵,由出席者(一般为十八 人)赋诗联句(每人四句);二是饮茶; 三是诗品优胜者,可以得到御茶及珍物的 赏赐。清宫的这种品茗与诗会相结合的茶 宴活动,其规模虽然较小,但在乾隆年间 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除少数年份之处, 几乎每逢新正都是要举行的,称为重华宫 茶宴联句,传为清宫韵事。
• 铁观音这么好?它的创制者是谁呢?
• 魏荫——铁观音茶始祖
• 魏荫名茶——为魏荫第九代传人魏 月德先生创办,并获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
• 魏荫名茶——集传统、传承、 传人于一体,其创制出了最好、 最正宗的铁观音。
• 品观音 到魏荫! • 魏荫铁观音,越喝越舒心! • 一品魏荫铁观音,吉祥平安事
• 唐代卢仝 《七碗茶歌》 •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达和茶叶贸易的兴盛 为唐朝政府开辟了财政来源,开始征收 茶税。
• 税茶作为一种独立而固定的制度,是从 贞元九年正月开始的,“茶之有税,自 此始也”。
萌芽时期—— 秦以前:生产和利用局限于巴蜀
•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地球上有茶树 植物,已有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了”。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陆羽《茶经》中写到,“茶之为饮,发乎 神农”。炎帝神农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 祖之一,据考证,神农时代属于我国历史 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距今至少有5000年 以上。
•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 解之” 。
• 神农“尝百草”就是采集各种植物作 为本氏族的食物,经常尝到有毒的植 物,发生中毒现象,最后发现茶叶有 解毒的功效,于是就成为人们日常防 治疾病的饮料。
• 古代文献中关于“茶”的最早记述,可追 溯到《诗经》中的“荼”字。
• 《蜀志》还记载什邡县“山出好茶”; 南安(今四川乐山市)、武阳(今四川彭 山县)“皆出名茶”,可知该地已有茶叶 栽培之事。
成立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