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合集下载

历代著名茶人茶事

历代著名茶人茶事

历代著名茶⼈茶事在中国⼈⼼中,茶占有独特的地位。

⽇常⽣活中,许许多多话题都可以与茶相关,因为茶可以雅俗共赏,也可谓⽼少皆宜。

以下的这些茶界先贤,都是为我国的茶业发展做出了⾮常重要贡献的⼈。

汉唐茶⼈王褒、左思、杜育、王蒙、王肃释、皎然、陆⽻、常伯熊、裴汶、刘禹锡、⽩居易、李约、卢仝、温庭筠、⽪⽇休、陆龟蒙、释齐⼰。

宋元茶⼈丁渭、叶清⾂、⽂彦博、梅尧⾂、欧阳修、范仲淹、蔡襄、曾⼏、苏轼、苏辙、耶律楚材、黄庭坚、赵佶、陆游、杨万⾥、马钰、周必⼤、萨都剌、倪瓒。

明清茶⼈朱权、⽂征明、钱椿年、顾元庆、徐献忠、⽥艺蘅、张源、许次纾、屠隆、屠本畯、罗廪、闻龙、龙膺、徐勃、陈继儒、⽂震亨、张⼤复、⾼濂、周⾼起、释超全、李渔、杜睿、冒辟疆、冯可宾、查慎⾏、袁枚、乾隆、汪⼠慎、郑板桥、施闰章。

现代茶⼈吴觉农、周作⼈、柯永涛、王泽农、陈椽、陈学、庄晚芳、张天福、王镇恒、詹罗九、童启庆、程启坤、姚国坤、朱⾃振、刘勤晋、阮浩耕、陈⽂华、余悦、滕军、蔡荣章、范增平、罗庆江、施兆鹏、曹席宾、徐⾦华、吴赜宇(墩台茶⼈)。

茶圣陆⽻(唐)最先创⽴了中国茶道,为茶⽂化开创了⼀个新时代。

陆⽻⾃少年起便与茶结缘,以茶道为信仰,终其⼀⽣遍寻各地名茶。

尤其他耗尽⼼⾎编写的世界第⼀部茶叶著作——《茶经》,为茶叶发展做出了极⼤的贡献,其意义⾮同⼀般。

张⼜新(唐)唐代除了有茶学家陆⽻,还有张⼜新这位品茶家。

张⼜新是历史上17位“连中三元”的状元之⼀,是在朝为官的公务员,平时善于烹茶,对茶和⽔的关系有所研究。

他编撰的《煎茶⽔记》是茶史上最早论述茶汤品质和适宜喝茶⽤⽔的著作。

强调茶汤与⽔质的关系,将喝茶⽤⽔按等级划分开来,提出了烹茶⽤⽔的标准。

这才掀起了我国茶学史上有关鉴别烹茶⽔质的学术争论。

以⾄于我们现在喝茶,也会更多地关注喝茶⽤⽔,对后世影响深远。

茶僧——皎然(唐)他与陆⽻可说是不相伯仲,或者说是更淡泊更洒脱的⼈物,皎然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也是中国⼭⽔诗创始⼈谢灵运的后代。

中国茶道专家名单

中国茶道专家名单

中国茶道专家名单中国茶道是一门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凝聚着深厚的历史与传统。

随着茶文化的复兴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茶道专家在中国茶香四溢的土地上崛起。

他们以卓越的茶艺技巧和对茶文化的热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茶道发展。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中国茶道专家,他们以其独到的见解、深厚的茶道造诣和对茶文化的传承,成为了当代茶道界的璀璨明星。

一、冯宝宇冯宝宇先生,现任中国国家茶业标准化委员会主任,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传奇人物。

他执著于茶道的研究并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承。

冯宝宇先生在茶道技艺上极具造诣,他是中国首位获得世界茶艺大赛冠军的茶艺师。

他的茶道表演精湛,擅长传统茶道和茶盛。

他的教学风格亲和力强,能够将复杂的茶道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深受学员的喜爱和尊重。

冯宝宇先生以其杰出的贡献和创新,成为了茶道界的领军人物。

二、林嘉仪林嘉仪女士是中国最年轻的茶儿艺术过程大师,被誉为当代茶道界的奇才。

她以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创造力,重新定义了茶道表演的艺术形式。

林嘉仪女士精通茶道礼仪和茶具艺术,并擅长茶点烘焙。

她善于将新潮的元素与传统的茶道文化相结合,创作出许多令人惊叹的茶道艺术品。

林嘉仪女士的才华和创新为茶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俞家兴俞家兴先生是中国茶道界的翘楚,被誉为“茶道大师”。

他对茶道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入透彻,对中国茶道的发展和推广作出了突出贡献。

俞家兴先生擅长茶道仪式和小品表演,他的演艺风格独特而受人喜爱。

他在茶艺教育方面也付出了巨大努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茶艺师和茶文化爱好者。

俞家兴先生的教学方法和茶道理念被广大学员所认可和追随。

四、韩湘江韩湘江先生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茶道专家之一。

他致力于研究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探索茶道与健康的结合。

韩湘江先生提出了许多关于茶叶制作和煮茶技巧的创新理念,如“茶叶配套”和“汤色五度”,对中国茶叶的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他的教诲使茶文化更加注重品质和健康,受到了广大茶爱好者的关注和推崇。

茶与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

茶与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

茶与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茶,作为一种悠久的饮品,与古代文化名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历史长河中,茶叶不仅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更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中。

让我们一同来聆听一些与茶有关的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

一、陆羽: 茶的泡制艺术之祖陆羽是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人,他是唐朝时的茶学家。

陆羽潜心研究茶叶的泡制方法,将其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

在他的着作《茶经》中,详细介绍了茶的各种泡制方法,并提出了“煮茶法”“点茶法”“炒茶法”等等。

他强调了茶叶的选择、烹制工艺、禁忌等方面的知识。

陆羽的杰作成为后来茶文化的指导书,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陆游: 茶与诗文的完美结合陆游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也是茶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

他的诗歌中常常与茶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茶诗》更是被誉为茶诗之冠。

陆游的诗句中,茶常以抒发情感和寄托思念的方式出现,他把对茶的热爱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使诗歌、茶文化和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美妙的艺术境界。

三、文徵明: 茶艺与书法的协调融合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对于茶艺的研究和执着追求令人钦佩。

他认为茶是一种令人陶冶心情、提神醒脑的饮品,而茶艺则是一种与书法艺术相互融合的修身养性的方式。

文徵明通过修炼茶艺,提高了自身的墨客气质和书法技艺。

他精妙的书法艺术也常常在茶会上得到展示,一杯杯茶与一幅幅书法作品相得益彰,使整个茶文化雅致而典雅。

四、杨维桢: 茶禅一味的修身境界杨维桢是清代一位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和茶艺家。

他将茶与禅宗相结合,提出了“禅茶一味”的理念。

他认为泡茶和修禅相契合,茶艺需要内外双修。

他的作品《大观茶论》将茶与修身、人生之道相结合,深入阐述了修身养性、修心养性的重要性。

杨维桢的理念使茶的价值得到了更高层次的体现,推动了茶禅文化的发展。

五、林则徐: 茶与国家命运的交织林则徐是清代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名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描写了他赴戍途中泡茶的情景,展示了他对茶的热爱和茶在他命运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茶道的历史名人

中国茶道的历史名人

中国茶道的历史名人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对茶叶的热爱,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修养的体现。

在中国茶道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名人,他们对于茶文化的推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位中国茶道的历史名人。

1. 范仲淹(茶圣)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元章,号诚斋,北宋文人政治家,同时也是茶道的重要代表人物。

范仲淹善饮茶,并在《岳阳楼记》中写道:“苏轼云:‘人非茶不可活。

’此话诚乃真理。

”他对茶的热爱使得茶文化在宋代开始普及,被尊称为“茶圣”。

2. 陆羽(茶圣)陆羽(733年-804年),字东川,唐代茶文化大师,是茶道历史上最早的名人之一。

他是中国茶叶栽培、制作和饮用方法的奠基人,撰写了第一部专门讨论茶叶的著作《茶经》。

陆羽的《茶经》对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茶圣”。

3. 茶圣李时中李时中(1903年-2003年),字壮生,号茶圣,是现代中国茶道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在茶道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时中致力于茶道的推广,他的茶艺研究成果和优秀的品茗技艺赢得了众多茶道爱好者的尊敬和赞誉。

4. 陆羽陆羽(733年-804年),字东川,是唐代茶文化的重要名人。

他是茶道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茶圣”。

陆羽致力于茶叶栽培、制作和饮用方法的研究,撰写了《茶经》,详细介绍了茶叶的种植、制作和泡茶的技巧。

《茶经》被视为茶文化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茶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苏州茶道名人丁仁丁仁(1764年-1829年),字天和,号茶仁,是清朝时期苏州地区茶道的代表人物。

丁仁对于泡茶技艺的研究有着深厚的造诣,并致力于茶道的推广。

他将茶道视为一门艺术,注重点茶、品茗的礼仪,将泡茶过程与艺术美学相结合,提出了“点茶行礼”的观点。

丁仁的理念对于茶道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 泰山茶道名人胡叔眉胡叔眉(1912年-2001年),字闻隅,号沧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茶文化的推广者。

茶廉文化相关历史典故

茶廉文化相关历史典故

茶廉文化相关历史典故一、陆纳以茶待客陆纳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以清廉著称。

他曾担任过吴兴太守、尚书左仆射等职位,深受朝廷和百姓的尊敬。

陆纳有一段时间住在建业(今南京市),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他平时并不大肆宴请宾客,但若来了客人,他必定会以茶待客,以示尊重。

这一传统后来在士大夫中流传开来,成为了一种礼仪和文化。

二、神医孙思邈药方茶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和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他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千金方》更是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孙思邈在他的医药学研究中,将茶叶与中医药相结合,提出了一些茶疗方子,用以养生和治疗疾病。

这些药方茶成为了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

三、品茶诗人卢仝卢仝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韩愈、孟郊等人并称“韩孟诗派”。

他一生爱茶,曾写下了许多赞美茶叶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该诗不仅对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有着精细的描绘,更将品茶的意境和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卢仝的品茶诗对后世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蔡襄制茶赛茶蔡襄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茶学家。

他对茶叶的种植、制作和品饮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亲自指导百姓制茶。

同时,蔡襄还倡导赛茶文化,即通过比赛来评选茶叶的优劣。

这种文化形式不仅增加了茶叶的趣味性,也促进了茶叶制作技艺的提高。

五、王安石茶会助廉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化名人。

他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尤其在个人生活中更是以简朴自持。

王安石常常以茶会友,通过品茗交流思想和文化。

这种茶会文化不仅是一种高雅的社交活动,也是一种廉洁自律的表现形式。

在当时的官场上,一些官员也借茶会之名行贪污之实,但王安石却以茶会友来弘扬清廉之风,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六、苏轼鉴水赏茗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美食家,他对茶文化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苏轼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提倡用好水泡好茶。

他曾经遍访各地名泉佳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

同时,苏轼还善于鉴赏水质的优劣,认为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茶汤的味道和品质。

中国茶文化历史名人的介绍

中国茶文化历史名人的介绍

中国茶文化历史名人的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上有很多的名人故事需要我们去铭记,那么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有哪些人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历史名人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历史名人的介绍陆羽:传奇“茶圣”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陆羽精于茶道,有了陆羽,茶的原意“人在草木间”和茶道的本质“天人合一”才被广为流传。

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

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

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

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卢仝:“七碗”茶诗茶史留名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同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首《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可谓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皎然:中国茶道之父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

其是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

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一个为茶道之父,一个为茶道之母。

名人对茶的评价

名人对茶的评价

名人对茶的评价茶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受到喜爱的饮品,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作为一种有许多品种和风味的饮品,茶受到了许多名人的喜爱。

以下是一些名人对茶的评价。

一、古代名人评价:1.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茶具有清心、宁神的功效。

他经常在与弟子们的对话中提到茶,并灌给他们喝。

孔子还说过:“君子不忧不惧,茶则茶也。

”这表达了他对茶的赞赏和认可。

2.陆羽:陆羽是中国茶文化的开创者之一,他是唐代茶学家,被认为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

他在他的著作《茶经》中对茶的种植、制作和饮用做了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他说:“茶,无酒不欢,无饭不妍,无事不愿。

”这表达了他对茶的热爱和认可。

二、历史名人评价:1.傅雷:傅雷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对茶有着独特的理解和看法。

他认为茶是“一种心灵的精神剂”,可以帮助人们从繁忙和压力中得到一些宁静和放松。

2.林则徐:林则徐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化人,他也对茶有着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茶有“清心燥湿,除烦忧”的功效,可以提神醒脑,使人保持冷静和专注。

三、文学名人评价: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在他的戏剧作品中也提到了茶。

他在剧作《无事生非》中写道:“犹太人以萨拉士茶而亡”,形容了茶的美妙和独特。

2.齐邦媛:齐邦媛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和诗人,她对茶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热爱。

她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关于茶的意象和描写,她将茶与自然、生活和情感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她对茶的独特情感。

四、政治家评价:1.卡斯特罗:卡斯特罗是古巴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他对茶有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中国的茶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精髓之一,茶代表了博爱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他曾经对一位中国官员说:“我爱茶,我喜欢中国文化。

”2.约翰·F·肯尼迪: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他也对茶有很高的评价。

他在一次讲话中说:“喝一杯茶,是解决问题的绝佳方法。

古代名人与茶的那些小故事

古代名人与茶的那些小故事

古代名⼈与茶的那些⼩故事⾃古以来,中国⼈就有饮茶的习惯,不少古代名⼈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后⼈留下了众多与茶有关的作品和佳话。

让我们⼀起来看看古代名⼈与茶的那些⼩故事吧!东晋王蒙与⽔厄王蒙,东晋晋阳(今⼭西太原)⼈,出⾝王⽒望族,曾任过中书郎、左长史等官职。

他擅长书画艺术,不仅官运亨通,⽽且嗜茶成癖,不仅⾃⼰⼀⽇数次地喝茶,⽽且有客⼈来,便⼀定要与客同饮。

东晋的⼤⾂中有不少是从北⽅南迁的⼠族,根本喝不惯茶,只觉得茶苦涩得难以下咽,但碍于情⾯⼜不得不喝,所以到王蒙家喝茶―时成了"痛苦"的代名词,于是,⼈们每次去王蒙家时,临出⾏,就戏称“今⽇有⽔厄”。

“⽔厄”⼀词由此⽽⽣。

“⽔厄"从字⾯上理解就是因⽔⽽⽣的厄运。

后来,⽔厄成了茶的⼀个别称,并⼀直流传下来。

三国孙皓:以茶代酒以茶代酒是中国特有的风俗,历史悠久。

《三国志》曾记载说,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孙皓特别爱酒,每次给⼤⾂庆功或宴请宾客时,都⼤设酒宴,不醉不归。

当时,吴国有个⽂韬武略的⼤⾂韦曜,很得孙皓赏识,但是他偏偏酒量不⼤,⼀喝就醉,醉了不是耍酒疯,就是⼤病―场。

孙皓虽然嗜酒,却也是个爱才的国君。

此后,每次设酒宴,孙皓就让⼈暗中把韦曜喝的酒换成汤⾊相似的茶。

孙皓允许韦曜以茶代酒,⾄少说明在三国时期,茶就已经成为―种饮品,今天,以茶代酒仍是现实⽣活中的⼤⽅之举。

王安⽯鉴⽔陆⽻曾说过:“峡州扇⼦⼭有⽯突然,泄⽔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之蛤蟆⼞,⽔为第四。

”宋王安⽯受此影响,曾委托苏轼取中峡⽔煎茶,以治疗⾃⼰的痰⽕之症。

后来,苏轼经过瞿塘峡(中峡)时,因留连⼭⽔美景竟把所托之事给忘了。

待记起此事时,飞⾈已⾄下峡。

想起⽼友的数次嘱咐,赶紧命⼈满满地取了⼀瓮下峡⽔。

苏轼将⽔送到相府。

王安⽯喜不⾃胜,亲⾃启封,煮⽔沏茶,并邀苏轼⼀起细品。

王安⽯屏声静⽓品了第⼀⼝,忽然眉头微凝,问苏轼:“此⽔取⾃何处?”苏轼答:“瞿塘峡。

”王安⽯道:“⼜来欺⽼夫了,此⾮中峡⽔,乃下峡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布朗族史书《奔闷》记载,叭岩冷是布朗族先民的首领。

一千多年前,他率领人在澜沧县景迈、芒景一带大规模开垦种植茶园,并给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叫"腊",从此,与种茶有关的傣族、布朗族、佤族、拉枯族都把茶称为腊。

如今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和芒景古茶园仍然生机勃勃,明清以来景迈、芒景一直是普洱茶重要产区,恩泽后人。

布朗族《祖先歌》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

每年农历六月初七日,布朗族人和傣族都要在一棵大茶树下,祭祀茶祖叭岩冷。

陆羽:传奇“茶圣”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陆羽精于茶道,有了陆羽,茶的原意“人在草木间”和茶道的本质“天人合一”才被广为流传。

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

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

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

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卢仝:“七碗”茶诗茶史留名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同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首《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可谓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皎然:中国茶道之父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

其是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

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一个为茶道之父,一个为茶道之母。

白居易:乐天知命禅茶一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后来迁居陕西境内。

白居易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这在他所作的其他诗作中也可得到印证。

诗中还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关系。

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

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

"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

"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诗,在对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的同时,也为茶史留下了一条重要的资料:"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浮梁,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北,由此可见唐代已是一个茶叶集散地了。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两年任内,他迷恋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佳话。

白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而韬光禅师则不肯屈从,以诗签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

诗中婉然带讽,白居易则豁然大度,亲自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

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韬光的烹茗处。

欧阳修:世事无常惟茶最好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除了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传编纂、诗文评论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外,从他的诗文中也可窥出他对茶的钻研工夫。

例如,他特别推崇修水的双井茶,有《双井茶》诗,详尽述及了双井茶的品质特点和茶与人品的关系。

欧阳修对蔡襄创制的"小龙团"十分关注,他在为蔡襄《茶录》所作的后序中论述到当时人们对小龙团茶的珍视,已成为后人研究宋代贡茶的宝贵资料。

中国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大明水记》是欧阳修论茶水的专文,文中欧阳修说:「羽之论水,恶汀浸而喜泉流,故井取多汲者,江虽云流,然众水杂聚,故次于山水,惟此说近物理云。

」对辨水之论做了一番较为公允的结论。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这是欧阳修晚年诗作,借咏茶来感叹世情之崎岖多变,当看尽人世沧桑之后,惟独对茶的喜好未曾稍减。

苏轼:文坛固有“李白如酒,苏轼如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苏轼忧国忧民,寄情茶道。

他把茶比为“佳人”、“仙草”、“志向”,视茶为自己的好友。

他通过品茶来体悟人生、感知玄理,并努力从中寻求心灵的解脱。

这也成就了苏轼茶香四溢的传奇一生。

正如后人所评价:“读苏轼诗文,染茶味清香。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

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

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

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

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苏东坡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赵佶:空前绝后帝王撰写茶叶专著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

宋徽宗在位期间,通晓音律、善于书画,甚至对茶艺也颇为精通。

他著作《大观茶论》,在中国历史上以皇帝的身份撰写茶叶专著,恐怕是空前绝后的一个。

赵佶《大观茶论》包括"序、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等二十目"。

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当时茶事的各个方面。

徽宗在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补救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对茶于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饮茶的心境作了高度概括。

陆游:建茶因陆游而名陆游因建茶而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放翁一生曾出仕福州,调任镇江,又入蜀、赴赣,辗转祖国各地,在大好河山中饱尝各处名茶。

茶孕诗情,裁香剪味,陆游的茶诗情结,是历代诗人中最突出的一个。

陆游对建茶一向倾慕。

陆游在《饭店碾茶戏作》中赞誉建茶:“江风吹雨喑衡门,手碾新芽破睡昏。

小饼龙团供玉食,今年也到浣溪村”。

这是陆游与建茶结缘的开始。

对于建茶的韵味,陆游曾有过多种描述:“舌根茶味永”,“茶甘半新啜”,“瓯聚茶香爽齿开”和“茶散茶甘留舌本”等赞誉建茶的高贵品质。

郑燮:茶诗茶联反映人生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在他的诗文书画中,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茶是郑板桥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

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板桥善对联,多有名句流传: 楚尾吴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喜欢将茶饮与书画并论,饮茶的境界和书画创作的境界往往十分契合。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君不可一日无茶”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即清高宗乾隆皇帝。

他对品茶鉴水尤为嗜好,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写下许多咏茶诗篇,为历代群下之最。

他善于品水,有一特制银斗,用以量取全国名泉的轻重来评定优劣。

相传乾隆85岁禅位,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答曰:"君不可一日无茶",可见他嗜茶之深。

乾隆年高退位后,对茶更是钟爱,他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用以品鉴茶水。

他饮茶养身,享年88岁,是历代帝王中的高寿者。

曹雪芹:对茶一往情深曹雪芹(1715-1763),是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祖籍辽阳,先世原为汉族,后来成为满州正白旗"包衣"人。

他在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中,对茶的各方面都有相当精彩的论述。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提到的茶的类别和功能很多,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尝茶、药用茶等。

《红楼梦》中出现的名茶很多,其中有云南的普洱茶及其珍品女儿茶,福建的"凤随",湖南的君山银针等等。

这些反映出清代贡茶在上层社会的使用的广泛性。

茶在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表现,处处显得浓重的人情味,哪怕在人生诀别的时刻,茶的形象还是那么的鲜明。

晴雯即将在去世之日,她向宝玉索茶喝:"阿弥陀佛,你来得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这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将茶递给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了下去。

当八十三岁的贾母即将寿终正寝时,睁着眼要茶喝,而坚决不喝人参汤,当喝了茶后,竟坐了起来。

茶,在此时此刻,对临终之人是个最大的安慰。

由此也可见曹雪芹对茶的一往情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