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历史
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的起源与发展一、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
相传,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树的存在。
茶树原产于中国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山区。
茶叶的制作最早是将茶叶晒干,然后将其煮沸,制成茶汤饮用。
二、茶的发展1.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茶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茶文化。
在唐朝时期,茶叶的制作工艺逐渐改进,开始有了炒制和揉捻的步骤。
宋朝时期,茶的品种和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茶叶的品质得到了提升。
明清时期,茶叶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浮现了龙井茶、碧螺春等名优茶。
2. 茶的传播与发展茶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
茶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和欧洲,成为当地人民爱慕的饮品。
在日本,茶叶的传播和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茶道文化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一。
3. 茶的种植与制作技术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也得到了提升。
茶叶的种植采用了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如有机肥料的使用、防虫害的控制等,使茶叶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制茶技术的进步也使茶叶的加工更加精细化,茶叶的口感和香气更加出色。
4. 茶的品种多样化随着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的进步,茶的品种也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还浮现了白茶、黄茶、黑茶等新品种。
每一种茶叶都有独特的风味和特点,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5. 茶的国际化发展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产品,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茶叶的出口量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茶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爱慕并品尝茶叶。
6. 茶的保健功效的研究近年来,茶叶的保健功效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咖啡碱等成份,具有抗氧化、防癌、降血脂、抗衰老等多种保健功效。
茶叶的保健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
总结:茶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历经千年的故事。
从中国古代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茶叶的制作工艺逐渐改进,种植和制作技术不断提升,茶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样化。
简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摘要: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1.唐代:茶道的兴起2.宋代:茶文化的全面发展3.明代:茶道的成熟4.清代:茶文化的繁荣三、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四、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正文: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茶,作为中国的国饮,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茶叶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探讨其特点以及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茶叶的栽培和利用起源于我国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8000年前。
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用植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树的人工栽培和茶叶的制作技术逐渐发展,使茶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1.唐代:茶道的兴起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奠基时期。
当时,茶道逐渐兴起,文人墨客以品茗为雅趣,茶成为诗词、绘画等艺术作品中的常见元素。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由陆羽所作,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代:茶文化的全面发展宋代茶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茶道、茶艺、茶具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著名的茶学家蔡襄撰写了《茶录》,对茶叶的品质、制茶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此外,茶楼、茶肆在宋代兴起,成为市民阶层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明代:茶道的成熟明代茶文化进入成熟阶段,茶道更加讲究。
明代文人雅士将茶道与诗词、绘画、书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高雅的文化现象。
同时,明代还创制了许多茶具,如紫砂壶等,至今仍为茶艺爱好者所珍视。
4.清代:茶文化的繁荣清代茶文化延续了明代的传统,并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态势。
茶道在宫廷中盛行,成为皇家的生活方式。
同时,茶文化开始传播到民间,深入寻常百姓家。
清代还出现了许多茶书,如《茶谱》等,对茶文化进行了总结和传承。
三、中国茶文化的特点中国茶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讲究茶道,注重礼仪。
2.茶与诗词、书画、雕刻等艺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茶文化在中国从古至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饮品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开始,探讨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古代神农氏发现了茶树。
神农氏是远古时期的传说人物,被认为是农业和草药的始祖。
神农氏发现了一株茶树,并尝试吃下茶叶,感到一种清新和提神的效果。
这就是茶的最早记载。
茶叶的发现和利用逐渐在中国各地传播,成为了民间的饮品。
二、茶的早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开始在中国广泛种植与利用。
周代的《诗经》中就有茶的记载,茶被赞美为“羹藿无刍”,有勉励人心的作用。
茶的传播不仅在民间,也在宫廷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动。
随着茶的流传,中国茶文化逐渐形成,包括茶具、茶艺等方面。
三、茶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融合在各个领域。
首先,在宗教方面,茶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唐代以来,茶成为了佛教修行中的重要一环。
僧人们用茶来保持冥想时的专注,并通过品茶来体验禅宗的境界。
茶的存在为佛教提供了一种平静和宁静的氛围。
其次,在文学艺术方面,茶的意象广泛出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
茶的味道、茶具的美感都成为文人雅士的标志之一。
茶道成了文人雅士交流情感、分享心得的桥梁。
茶的存在使得文人雅士们能够在品茶、煮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
再者,在社交方面,中国人喜欢用茶来招待客人。
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聚会还是商务场合,茶总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品茶,人们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友谊与亲近感。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茶文化的传承是指对传统茶艺的保护与发扬,传承先贤智慧和经验。
比如,茶道的传统礼仪、泡茶的技巧等都需要世代相传,不断保持和弘扬。
茶文化的创新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式和茶产品。
比如,精美的茶具设计、茶艺表演等都是茶文化创新的表现。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中国茶道的历史时间表,从古代到现代,追溯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1. 夏朝至商周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饮茶,把茶叶用作药物。
茶叶首次被记载在古代文献中。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提升,茶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茶饮的习俗开始在贵族阶层中流行。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茶文化开始在士人与文人之间流行,茶馆成为他们交流思想的场所。
4.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茶道的发展进入繁荣期,茶席文化得到普及,茶道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5.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进一步改善,贡茶制度开始出现。
茶文化在民间生活中扎根。
6.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茶叶的产地和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泡茶方法开始流行。
7.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开启了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茶文化迅速蔓延到各个社会阶层。
8.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清朝皇室对茶道的关注和推广使茶道在宫廷上得到更大的重视。
乾隆皇帝更是精通茶道,并留下众多有关茶的诗文。
9.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得到重新重视,茶道协会成立,茶文化节、茶赛等茶艺活动频繁举办。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中记录了茶道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道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与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茶道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历史中,不仅有了众多卓越的茶艺家,还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茶道文化,如四大名陶、茶具瓷器等,为中国茶道发展贡献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制茶发展简史

中国制茶发展简史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历史悠久。
以下是中国制茶发展的简史:1.早期的野生茶叶采摘和饮用(约公元前2000年):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距今约公元前2000年,古代中国的人们已经开始采摘和饮用野生茶叶。
当时的茶叶主要用于医药,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
2.唐朝的贸易和茶叶烹制(公元7-10世纪):唐朝时期,茶叶开始成为贸易商品,并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烹制茶叶,将其烘干并制成茶砖,以方便贩卖和携带。
3.宋朝的茶叶研究和茶艺发展(公元10-13世纪):宋朝是中国茶叶研究和茶艺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创造新的茶叶加工工艺,如蒸制、揉捻和烘焙等,使茶叶的质量和口感得到了提升。
此外,茶艺也开始崭露头角,茶具的制作和使用也得到了改进。
4.明朝的茶叶贸易和海外传播(公元14-17世纪):明朝是中国茶叶贸易和海外传播的时期。
茶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中国的茶叶开始出口到葡萄牙、荷兰等欧洲国家,并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商品。
5.清朝的茶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公元17-20世纪):清朝时期,中国的茶叶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种植大规模的茶树园,并使用机械化的加工设备进行茶叶的烘干和加工。
同时,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茶道、茶歌、茶诗等茶文化形式开始盛行。
6.现代茶叶产业的发展和茶叶文化的传承(20世纪至今):现代茶叶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茶叶的品种和加工工艺得到了创新和改进。
同时,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各种茶文化活动和茶艺表演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总体而言,中国制茶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古代茶叶采摘和饮用、茶叶贸易和海外传播、茶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等不同时期。
茶叶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饮用需求,也在文化、经济和贸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摘要:一、茶的历史起源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正文: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茶,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符号和饮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茶叶的栽培、制作和饮用,在中国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一、茶的历史起源据考古学家研究,茶树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早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时代,茶就被当作药物使用。
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用植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茶叶的普及,茶文化逐渐形成。
汉代时期,茶叶成为朝廷贡品,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逐渐兴起,品茗成为一种雅趣。
唐代,茶道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被誉为茶文化的鼻祖。
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宋代时期,茶文化进入繁荣阶段。
茶艺技法不断提高,茶具、茶室等茶道器具日益讲究。
同时,茶宴、茶会等茶文化活动盛行,茶文化开始融入民间生活。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明代,茶叶制作技术得到革新,茶叶逐渐走向世界。
清代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皇家茶仪。
近现代,茶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茶艺、茶道、茶宴等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茶产业逐步转型升级,茶科技得到重视和发展。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传承弘扬,发挥其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悠久,历经沧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
喝茶的历史

喝茶的历史
茶叶是中国的传统饮品之一,有一个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茶叶出
现在中国西南地区,距今已有4700年的历史了。
据史书记载,中国在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期,已有煮茶饮用的习惯。
在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茶叶变得更加流行,不仅
成为贵族和文人的日常饮品,还传入日本和朝鲜等国家。
唐代时期相传,长安城有个糜竺以能制茶而闻名,他发明了炒茶的方法,使茶叶
制作更为精良,增添了茶叶的质量。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时期,茶叶的生产和贸易得到
了极大的发展,不仅有大量的茶园,而且茶叶的种类和制作方式也更
加多样化,像黄茶、绿茶、乌龙茶和黑茶等品种逐渐形成。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兴盛。
在这个时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
和消费国。
茶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诞生了一系列的茶具、茶社、茶艺等茶文化,例如中国四大名茶之一的龙井茶、碧螺春茶、武
夷岩茶和普洱茶等,以及各种茶叶用具和茶艺形式,例如茶壶、茶盘、茶具等。
现代,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茶叶的种
类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茶艺的传承和发展也在不断进行中,我们可
以通过喝茶来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韵味。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下面将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介绍。
一、唐朝时期唐朝时期,茶文化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当时被广泛传播。
李白在《将进酒》中有“且将新火试新茶”一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茶文化的热爱。
唐代著名的茶人陆羽所著的《茶经》成为茶文化的重要典籍,影响了后来几百年的茶文化发展。
宋朝时期,随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茶文化表现在茶艺的精益求精,茶具的多样化,以及茶文化在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宋代的茶经学派主张研究茶的理论和技术,探索茶的品质和效用,对茶文化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朝时期,茶文化逐渐民间化,开始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特点是茶人精神的崛起和“饮客”文化的兴盛。
茶人精神是指茶文化爱茶的集体意识和理念,饮客文化则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建立的社交关系和交流方式。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的茶道学派主张以茶道传承道德,崇尚自然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和无间感。
清代的茶文化则更加注重茶的品质和艺术性,强调茶具的制作、茶艺表演和品茗习惯。
五、现代时期现代时期,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中国茶叶的品牌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商业化。
同时,茶文化也在文学、电影、音乐等领域融入现代元素,走向现代化。
茶文化在外交礼仪、科学养生、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扩大,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千余年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体系。
这一体系受到世界范围内的追捧和认可,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原始时期。这是人类饮食的蒙昧阶段,是中国茶的发现阶段。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食野果和生食捕获到的畜肉等果腹谋生。经过漫长蒙昧岁月,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原始人终于懂得了利用自然火和控制火种,并逐步学会了用火熟食。从此人开始了“燔黍捭豚”式的简单烹调,走上了熟食的道路。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不仅学会了使用石刀等生产工具,而且学会了烧制较为成熟的陶器。同时,这一时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也有了圈套的发展。所有这些都为改善人类的饮食结构,脱离愚昧的原始阶段和进入文明社会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准备阶段。传说中的神农发现茶的作用的记述出现于东汉年间的《神农本草经》它尝百草酸咸,察水土甘苦,一日遭七十次毒害,于是创立医药学。为后来的医学发展提供了茶史最基础的理论。
(5)隋唐时期。是国家实现了空前规模的统一,特别是唐代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全面繁荣发展,造就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在隋朝期间,还有一个传说,是说隋文帝有头痛病,曾梦见神仙,“易其脑骨,自尔头痛”,一位僧人告诉他治头痛的秘方,“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常服之有效”。此后隋文帝坚持饮茶,果然见效。于是朝野之士纷纷采掇这种治病救人的茗草,饮茶之风蔓延中华南北大地。到了唐代,茶文化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此时除了在烹调技艺,菜肴品种、饮食器具等方面都已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之外,还体现在:第一,食疗养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总结前人实践的基础上,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最早提出了食疗理论,并专门列有“食治篇”,在其序论中提出:“夫为医者,当须调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食药。”成为食疗学的一条基本原则。第二,是各类延完好会,如烧尾完宴、曲江宴、裙幄宴、探春宴等不一而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第三,是饮茶之风兴起,特别是中唐以后,陆羽的〈茶经〉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它将茶的生产技术和饮茶方法总结提高为一六新的学问和文化,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迅速地推动了中国茶叶的兴旺发展。到了唐代的中后期,茶叶已成为“举国之饮”〉茶兴于唐、盛于宋。元代以后更加开始向西方拓展、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大有席卷全球之势。第四,是茶艺与文化艺术的关系更显密切。许多文人骚客常常以食为题,或以茶抒情,或吟诗作画,或比兴歌赋,或直抒胸臆,或隐喻暗示,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中国茶的历史
茶源于中国,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茶的发现和利用,并由栽培加工制作和饮用而衍生的茶文化,不但推进了中国的文明进程,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整个世界的物质精神生活,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在,茶不仅属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必不可少的物质系列,且又是归于“琴棋书画诗曲茶”更广阔的精神艺术,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茶产业随着朝代的发展而焕发出青春,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犹如一轮朝阳长起在世界的东方。如今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经济的基本手段。而更重要的是存其个性之异,保留和发扬“以茶养生”、“以茶明道”、“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几乎贴近和反映时代社会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社会时尚。时下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而且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
(4)西汉至南北朝到隋朝时期,是茶文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四川开始有僧人从岭表来,植茶遍蒙山。随着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出现茶叶市场,茶叶商品生产。茶叶市场最早出现是四川南农民生产的茶叶都挑到邻近成都及水陆交通便利的武阳市场出卖。从茶形成到种植生产、市场流通并逐渐在我国南方区域拓展形成产业。大约于公元前221~公元581年,即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中国茶业开始东移。西汉年间,湖南就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根据《行州图经》载:“秦陵者,所谓山谷生茶茗地。”这不仅仅是表明西汉时湖南等地已产茶,而且说明茶开始受到特别的重视,尤其是它的药用价值。东汉著名医药家的《食论》说:“苦茶久食益意思。”由此,说明吃茶可增进思维。从此茶与社会生活,与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相对而言,对茶业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从而也出现了许多关于饮食涉及到茶的专门著述,使三代时期的烹调理论和技术得以广泛延续和传播,烹饪技术开始由“术”到“学”的过渡。如:汉代刘安在其《淮南王》书中对“五味调和之术”就有过精彩的论述。后来北魏曹思勰所撰《齐民要术》有仅记载了食饮的种植品种,而且介绍了多种烹调技艺,此外如《泥胜之书》以及华佗的《食论》等均为重要的食饮专著。三国魏张揖《广雅》中提及“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苦煮劳饮,先灸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毛之”,表明三国时期在荆楚一带已很普通。且已形成采茶制成茶饼的加工方法。《三国志·吴志》中也提到吴孙皓接后常举宴狂欢,而韦曜酒量甚小,皓乃“密赐茗茚以当酒”,茚为古时茶之别称。说明当时茶的生产与饮用已在华中地区流行。可见,魏晋时期休茶作饼,饼成,以米膏出之,得以流行。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毛之。习惯上你作“喝汤”而不说“饮汤”,因此可把这种用茶方式叫做“喝茶”。对此,西晋类似记载很多,而加上配料的种类也很多。到了六朝佛教盛行,特别是西晋265~316年期间,佛教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也起着传扬佛教的的特作用,茶佛一味,说明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为什么佛徒会嗜茶?是因为饮茶对佛徒来说是很有益处。一是坐禅时可彻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三是用作不发(抑制性欲)之药,借以摒绝尘念。据此,日本名僧明惠上提倡“茶有十德”之说,在他的影响下,日本佛界曾把茶当作守戒或修养的食粮。日本现有茶道精神也由此而诞生。伴随茶叶生产的发展和饮茶的普及,茶学蓬勃兴起,茶学兴起的反馈,使得茶叶生产更快地向发展,于是出现茶科学文化的萌芽。
唐代茶叶的生产在国内取得重大的突破和普及发展。茶的加工和煮饮技艺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技艺,为茗饮推向高潮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唐代茶产饮的最大进步是茶的加工和煮茶技艺。在加工上采取早在三国时期出现的即蒸青做饼的方法,从中加以改革完善。陆羽《茶经》出现把茶叶生产、品饮形成系统的技术理论。在《茶经三之造》中指出:“其曰,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由茶经所列可见,唐代的制茶工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唐代煮茶技艺虽然也像以前一样叫煮茶,但技艺十分讲究。陆羽《茶经》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都是论述茶的品饮技艺的。四之器,详细地列出煮茶所需的二十四器及其产地质地要求;五之煮,详细地论述了阐发泡茶饮茶理论等,他们撰写了《煎茶水记》、《十六汤品》等六部茶业专著。随着饮茶的普及,茶文化也繁荣起来,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皎然等都写有咏茶的诗歌,与酒诗相比,它们要清雅得多,虽然缺乏那种火热的激情,但使茶艺术升华到美学意境。唐代在茶的产饮方面整体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从而推动茶的定型,茶著的陆续出现,特别是提出许多品茶理念并建立了茶课税制度,完整地创构了茶文化的基石。
(2)三代时期。即夏商周时期。这时是中国茶的利用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社会进入青铜器时期,粮食作物已是五谷具备了,蔬菜水果更是品类繁多,养殖、捕捞业也颇为发达。这一时期的饮食有三个突出的成就。其中有学会和掌握了某些调味品的使用和生产。如:晒制海盐、开采岩盐等。另外,还常用梅、蜂蜜、豆、醋、花椒等作为调味品,这样就使烹调制出的食品更加美味可口,其营养价值也大为提高了。总之,在三代时期,饮食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生命,同时也是一种享受。在此更说明了,我国最先发现茶为药用植物,并且注意发挥它在这方面的功用。在商朝以前,视茶为珍物,用作祭品,延用3000多年,解放前在福建并且闽南各地,祖先忌辰用茶或茶汤为早敬。至今的春节、早敬:一敬天公、二敬土地公、三敬灶君公、四敬祖公仍离不开茶品。在商朝以后,即在公元1135年的周朝,茶就发展成为贡品。依据为:东晋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对茶事的记录,在距今3000多年前周武王伐纣,四川的民从用茶叶献给武王。可见,茶在周朝就已经形成种植,并且作为饮品。《诗经》是春秋战国时的史诗,有许多诗句提到茶,如“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米荼薪樗,食我农夫”等。中国最古的辞书〈尔雅〉也涉及苦荼。古籍〈周礼地方篇〉记载当时设有掌管茶事的官员。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距今2200年前文物中,用丝织的画轴上有仕女献茶的记录。茶的发现和利用,并非一开始就懂得泡制饮用,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才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形成的,茶最先的饮用方法是生煮羡饮。然后再步入晒干(收藏)煮饮。生煮羡饮是茶叶的最先利用。茶饮是从周朝开始,为什么说从周朝开始呢?如秦汉期间出现的周公旦撰的〈尔雅·释木〉一书中记载:“苦茶”。郭璞为此作注:树木如桅子,冬生叶,要煮作羡饮。对此,唐代陆羽《茶经》也说到: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这明确说明茶在周朝已经开始作为饮品。生煮羡饮方法,对茶的饮用来说简单点。但当时烹调技艺日成熟,烹调理论初步形成,茶饮也经过一些改革。在煮饮调配理论上,既有强调调味与时令,又注重调味与火候,既强调主次搭配,又注重选料与刀功,提出:“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等一整套理论方法,成为中国茶文化中的一笔遗产,为中国茶艺技术提供了理论根据,同时也为中国茶艺文化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茶的故乡是中国。中国古代对茶的记载,从正史到野史,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再到明清小说,从笔记、散文到元朝杂剧,比比皆是,真可谓多不胜数。从茶的发展、饮用到传播都伴随着浓郁的文化现象。它历史悠久、内容浩繁。传说第一个发现茶和利用茶的人是神农。关于神农的一系列的传说,如果剔除其中的虚构成分,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由母系向父系氏族转变的客观史实。从这个角度出发,神农以茶解素毒之说是可能的,也是可信。最早记载茶字的是《诗经》,诗曰:“予手拮据,予所捋荼。”“荼”即茶也。中国发现茶、利用茶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可追逆到周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茶文化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茶饮仅仅是为了果腹谋生的情况下,还不能称其为“文化”。因文化既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反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只有当人类将长期的茶艺实践经验总结提高形成了理论之后,才能称其茶艺文化。所以说三代以后中国的茶艺文化才开始发瑞,从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朝,特别是到了秦朝国家的统一大大促进了内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并开始形成了饮食市场和食品市场,这些都为以后茶艺文化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770~公元221年,人们用茶的鲜叶做饭菜,因其味苦涩,故视作苦茶。这是“吃茶”的开始,也是茶艺文化的启蒙。这一时期茶艺饮食文化发端的开始,也是茶艺文化的启蒙。这一时期茶艺饮食文化发端的主要特点是:一是茶叶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二是随着教会的传入,特别是梁武帝萧衍之后,汉族僧众茹素之风盛行,并形成了“吃素”的理论,为中国素茶另开蹊径。由此发展而成的寺院素菜成为中国素菜三大流派(寺院素菜、宫延素菜、民间素菜)中重要的一支。三是许多年节食俗在这一时期形成,如:空食节忌火,重阳节食花糕、瑞午节食糯米粽以及腊食粥、灶食之祭等。茶叶如此也形成了晒干收藏著煮饮。这些年节食俗不仅常常寓有生动感人的故事和传说,同时也反映出中国茶饮文化之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