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历史典故】中国的茶文化:带你了解中国的茶史!

【历史典故】中国的茶文化:带你了解中国的茶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
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
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下面神农茶都为您同享我国茶简史,彻底了解我国茶历史。
1茶文化贯穿古今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拿来当药用。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
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
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拿来当药用。
10、近代:(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
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2利用茶的三个阶段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文化的研究背景有什么

茶文化的研究背景有什么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欧洲,由欧洲传到北美,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研究背景,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研究背景茶文化的研究背景:中国茶文化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之前,当时茶叶被当作一种草药使用;而茶叶正式被作为饮品大约在公元前59年。
到唐代,饮茶已经变得非常流行。
唐代的陆羽(公元733-840年)被誉为“中国茶圣”,其著作《茶经》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和饮茶的著作,对茶叶起源和历史、茶叶生长和加工过程、饮茶方法、茶艺等问题进行了描述,对当时和后代具有深远影响。
在唐代以前,中国茶叶已经出口到日本、韩国、印度和中亚地区,成为世界上主要茶叶出口国;到了17世纪,中国茶叶第一次被出口到欧洲。
伴随着茶叶贸易的繁荣发展,中国茶叶被源源不断输送到世界各地并与当地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不同特色的茶文化。
Yang(2007)认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和谐,融合了社会、历史、宗教、民族、音乐、舞蹈、绘画、美术、食品、烹饪等各个方面。
Wang(2001)则认为中国茶文化是“可见的艺术和不可见的道”相结合的产物,而“道”的内涵却非常丰富,自然法则是其主要内涵之一。
从哲学视角看,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三重影响。
“和谐”和“中庸”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茶文化强调“以茶会友”和“以茶交友”,主张通过以饮茶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思想的体现;而茶艺表现过程也要求泡茶的水温不高不低,则正是“中庸”思想的体现。
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后期加工均具有严格的时间和季节限制,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佛家思想强调“无欲”和“自省”,而中国茶艺则强调通过饮茶达到放松自我、反省自我的目的。
中国茶文化博大而精深,对一品好茶的要求可谓良多,包括颜色、香味、形状、口感、茶具、水、时间、温度等。
茶圣陆羽认为泡茶的水最好来自于山泉,其次为河水,再次为井水。
中国茶文化介绍

中国茶文化介绍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茶是中国的文化代表之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喜欢品茶。
茶文化因国而异,各国各有千秋。
中国茶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一、茶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二、茶百科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
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广泛栽培。
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
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制作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珍品。
广泛流行于世界的保健饮品,起源于中国。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汉人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三、茶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
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形成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当今包括全世界华人、华裔、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都从儒学中寻找真理。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茶文化在中国从古至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饮品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开始,探讨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古代神农氏发现了茶树。
神农氏是远古时期的传说人物,被认为是农业和草药的始祖。
神农氏发现了一株茶树,并尝试吃下茶叶,感到一种清新和提神的效果。
这就是茶的最早记载。
茶叶的发现和利用逐渐在中国各地传播,成为了民间的饮品。
二、茶的早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开始在中国广泛种植与利用。
周代的《诗经》中就有茶的记载,茶被赞美为“羹藿无刍”,有勉励人心的作用。
茶的传播不仅在民间,也在宫廷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动。
随着茶的流传,中国茶文化逐渐形成,包括茶具、茶艺等方面。
三、茶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融合在各个领域。
首先,在宗教方面,茶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唐代以来,茶成为了佛教修行中的重要一环。
僧人们用茶来保持冥想时的专注,并通过品茶来体验禅宗的境界。
茶的存在为佛教提供了一种平静和宁静的氛围。
其次,在文学艺术方面,茶的意象广泛出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
茶的味道、茶具的美感都成为文人雅士的标志之一。
茶道成了文人雅士交流情感、分享心得的桥梁。
茶的存在使得文人雅士们能够在品茶、煮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
再者,在社交方面,中国人喜欢用茶来招待客人。
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聚会还是商务场合,茶总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品茶,人们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友谊与亲近感。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茶文化的传承是指对传统茶艺的保护与发扬,传承先贤智慧和经验。
比如,茶道的传统礼仪、泡茶的技巧等都需要世代相传,不断保持和弘扬。
茶文化的创新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式和茶产品。
比如,精美的茶具设计、茶艺表演等都是茶文化创新的表现。
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我将从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播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回答。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的神农氏曾经尝试过吃茶叶,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将茶叶当成饮料来使用。
直到唐代,茶叶才逐渐成为一种饮料,被广泛地使用。
二、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人们开始将茶叶作为一种饮料来使用,并且在茶叶的制作和品尝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宋代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提高,茶道也开始形成。
明清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茶道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茶艺家们开始注重茶具的制作和使用,茶道的礼仪和规矩也越来越严格。
三、茶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茶叶的贸易和茶道的推广来实现的。
唐代时期,茶叶的
贸易开始发展,茶叶开始向国外输出。
明清时期,茶叶的贸易达到了巅峰,茶叶不仅输出到了东南亚和欧洲等地,还成为了中国的一种重要出口商品。
同时,茶道也开始向国外传播,茶道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前来学习和了解。
总结: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经过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传播,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并且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历史

中国茶文化历史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有其丰富的内涵及发展历程,对于这些你了解多少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茶文化历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首先要廓清中国茶叶的源起。
唐代陆羽《茶经》就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
前者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后者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
”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
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极为远古的时期。
茶叶的发现及开始应用应看作是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
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
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
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
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
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
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
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由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年左右的古代中国。
以下是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主要里程碑:
1. 传说中的发现:相传公元前2737年,中国的神农氏发现了茶叶的草药功效。
他在煮水时,一片树叶飘落到了水中,水的颜色变得清澈,味道也变得香甜,于是茶叶的发现便被传说。
2. 中国的茶树栽培:在公元前8世纪,茶树开始被人们有意识地栽培和采摘。
中国的茶树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安徽等地。
茶叶的制作也开始逐渐规范化。
3. 茶的普及:茶的普及主要发生在唐朝(618年-907年)。
茶被作为一种饮品被广泛普及,并在文人墨客中流行起来。
茶馆也开始在城市中兴起。
4. 茶道的兴起:茶道是日本独特的茶文化形式,起源于中国的茶道文化。
在宋朝时期,茶道逐渐形成。
茶道强调茶的独特气质和沉静的心境,强调茶与自然的融合。
5. 茶叶贸易:在唐朝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茶叶贸易使得茶文化传入了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印度等。
6. 茶文化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茶艺表演、茶具制作、茶叶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茶文化也开始影
响其他领域,如文学、绘画等。
7. 茶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茶文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茶叶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茶道也逐渐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所学习和追求。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元素,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受人喜爱的文化形式。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那么大家知道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
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
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
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
《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
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关于茶字的由来,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种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独立的“茶”字则是在发现了荼的药用价值及饮用价值之后才产生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发现了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效。
然而,由药用汤剂发展为日常的饮料,还必须存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深处内陆,地势低凹、山岭环绕,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发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伟大民族。
中国人的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助相依,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在中国土壤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茶文化,深深地刻下了中华民族的这一性格烙印。
和谐,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不朽灵魂。
陆羽所创之茶艺处处包含着和谐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与火是两种根本对立,难以相容的事物。
但在中国的哲人眼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却能相容相济。
《易经》中水火完全背离的是“未济”卦,火在上,水在下,二者相分离,以此卦象,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而水火交融,则叫作“即济”卦,水在上,火在下,与前者大不相同,如得此卦象,不仅与事无碍,而且是办事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国中医理论对“水”、“火”关系也有十分精辟的见解。
中医理论认为,心属火,肾属水,心肾不交则会生病,只有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两者协调才能健康。
所以气功学把这种协调心肾的功法唤为“水火既济功”。
天与地的关系也是如此。
《易经》认为,天之气到地下来,地之气到天上去,这是泰()卦,主平安吉祥。
相反,天高高在上,地永远压在下面,天地互不通气,表面上看起来天经地义,合情合理,而实际上天地隔离,那叫“否”()卦,是不吉祥的。
用这种观点来指导统治术,也就要求帝王将相们要能够体察民情,体恤民间疾苦;同样要求平民百姓能体谅国家的困难,能够顾全大局。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兴旺发达。
以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而言,“水火不容”的两国,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化敌为友,和平共处。
可以说,“大同世界”、“万邦和谐”,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天地自然”、”五形和谐”是中国人辩证的自然观。
以陆羽为首的中国茶人们把这两种观念都引入茶艺之中,他所作的煮茶风炉,除了运用易学象数原理严格制定了尺寸、外形外,主要运用了《易经》中的三个卦象:坎、离、巽,来说明煮茶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
坎,在八卦中代表水;巽,在八卦中代表风;离,在八卦中代表火。
陆羽在风炉的三足之间设了三个窗口,于炉内又设三格,其一格画上“翟”,即火鸟,然后绘上“离”的卦形(),一格画上“彪”,即风兽,然后绘“巽”卦();一格画“鱼”即水虫,绘上“坎”的卦形()。
陆羽解释说,这是表示“风能兴火,火能熟水”。
故又于炉足之上写下:“坎上巽下离于中”,“休均五行去百疾”中国茶文化与历史中国茶文化与历史。
陆羽认为:水、火、风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煮出好茶,发茶性,去百疾。
同样是水,也要取水质清洁又平和的,因此,对湍流飞瀑评价最低,认为不宜煮茶。
历代所行之茶事处处体现着和谐中国号称礼仪之邦。
所谓礼,不仅是讲长幼伦序,而且有更为广阔的含义,对内而言,表示家庭、乡里、友人、兄弟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平、友好、谦虚的美德。
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子孙后代要孝敬父母、祖先;父母长辈要爱护、关心晚辈,即我们现在讲的要“尊老爱幼”。
还认为,兄弟要亲如手足,夫妻要相敬如宾,对客人和敬礼让。
即使对外国人,只要不是侵略者,中国人也总是友好地以礼相待。
中国茶文化“以茶表敬意”正是这种和谐精神的体现。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普遍习俗。
有客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以茶送亲友表示情谊。
宋人《东京梦华录》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
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表示友好和关照。
后来南宋迁都杭州,又把这种优良传统带到新都,《梦梁录》载:“杭城人皆笃高谊……或有新搬移来居止之人,则邻人争相助事,遗献汤茶……相望茶水往来——亦睦邻之道,不可不知。
”这种以茶表示和睦、敬意的“送茶”之风,一直流传到现在。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风俗中,甚至把饮茶与订亲、结婚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少地方有“饮茶定终身”之说,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吃茶”或“喝茶”;结婚仪式中,谒见长辈要要“献茶”,以表儿女的敬意。
长辈送见面礼,称为“茶包”。
是故,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中说:”我女已亡故三年,不说到纳彩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没有。
”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云“花花彩轿门前桥,不少个分毫茶礼”。
《红楼梦》中亦载,凤姐对黛玉说:“你吃了我家的茶,为什么不给我家作媳妇!”。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以茶表示深情厚意,不仅深入每家每户,而且用于机关、团体,乃至国家礼仪。
无论机关、工厂,新年常举行茶话会,领导以茶对干部、职工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谢意;群众团体时而一聚,以茶表示彼此相敬;家中父母、姊妹、妻儿相聚小酌,也透露着无限的亲情。
甚至许多宾馆、饭店,客人入座,未点菜,服务员小姐先泡上一杯茶表示欢迎,特别是近年来,各地纷纷举办国际、国内茶文化研讨会,不仅为茶人门交流心得、交流信息、经济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国内、国际间茶人门的友谊,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今人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饮茶衍生之文化处处贯彻着和谐在中国饮茶艺术与习俗所衍生而出的文化现象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的精神。
这种现象首先反映在历代所传下来的茶画上。
自唐代以来,茶已成为画家笔下的主要题材。
历史上值得注意的作品颇多,而这些茶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始终贯彻着自然、和谐的精神。
比较典型的如宋人苏汉臣画的《百子图》,一大群小孩,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嘻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象征中华民族大家庭,人口、民族虽多却能和谐共处。
还有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更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
茶画中也有画“斗茶”、“赌茶”的,如南宋的刘松年,就画有《茶园赌市图》,但画中的“赌”与一般的赌大不相同,赌茶,是表达造茶之人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自信,赌的目的是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
宋人钱选仿刘氏之作,把这“赌”中的奥秘揭示得更清楚,他画中的“赌茶”人,个个带着微笑的表情,透着友好乃至豪爽之气,而这正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友好、清醒的表现。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茶具。
在历史长河中,堪称精品的茶具数不胜数,而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清代制壶专家陈鸣远制作的《束柴三友》。
这把别致的茶壶,塑作三个老树虬咀,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为壶咀,右分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不仅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还具有鲜明的立意,即取“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把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深意,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亲和力。
历代茶诗中,反映和谐精神的作品也不少。
宋代爱国将领文天祥所写的茶诗便是很好的例证。
他在《扬子江心第一泉》诗中写道: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
男儿斩却楼兰首,闲评茶经拜羽仙。
反对战乱,企望和平,盼望有茗茶一样的和谐、宁静,这正是茶人、诗人,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中国茶文化与历史茶艺师。
中华民族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为了和平,敢于“斩却楼兰首”,但更向往清茶、云乳、茗香,崇尚茶仙陆羽的和平精神。
当代诗人周祥钧所作的《龙井茶·虎跑水》,诗作如行云流水,堪称佳作。
全诗如下:龙井茶,虎跑水,绿茶清泉有多美,有多美!山下泉边引春色,湖光山色映满怀,映满怀。
五洲朋友哎!请喝一杯茶哎!春茶为你洗风尘,胜似酒浆沁心脾。
我愿西湖好春光哎!长留你心内,凯歌四海飞。
精神调剂陶冶情操审美教化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是在民间土壤里发育起来,几千年来,饮茶风习在民间之盛,已达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成为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
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劳动、生产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等,亦即与人的利害关系相当密切。
马克思主义认定,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语言,产生了意识和创造工具的能力,并在社会共同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艺术。
所以,人们在长期劳动、生活中,经过生产实践、科学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这正是产生中华茶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使茶文化很快成为一门倍受关注的学问,吸引着多少文人骚客、政要权贵、佛门高憎书其事、咏其事、研其事。
茶文化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化生活景观。
中国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中国茶就非常认真的研究。
根据记载,中国开始研究茶文化,可以追溯到西晋杜育的《荈赋》,唐代中期茶人和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崖石使君》,著名茶圣陆羽的《茶经》,明代茶人张源的《茶录》等,一些茶家和爱好者从事研究,并著书立传,以供后人参考研究,使之相互传承发扬光大。
茶,可以提神解乏,以茶养生、自娱、敬客、赠友,完全变成一种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行为。
人类在种植、加工茶叶的辛勤紧张的劳动中,把制作出来的成果,在劳动之余或休闲时候,慢慢捂出一套泡茶和品茶的技艺。
随着艺术的提高,现代的茶家们根据冲泡全过程,总结出八道程序:“白鹤沫浴、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尝汤色、品啜甘霖。
”把泡饮香茗的全过程用文字来提炼,并提升到茶文化的高层次来表现,使之更精彩生动。
茶家们在泡饮时,认真讲究茶质、用水、茶具、冲泡,“水用清泉,炉以炭火,茶具小巧,茶讲形、香、色(汤色)、韵。
”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增进娱乐性,提高情趣,陶冶情操。
同时,茶家们的品尝方法也很讲究,不是大碗豪饮,而是小啜、含口、徐咽、细品,通过品尝过程中的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的愉悦,进入诗化的美妙的境界句,达到哲理的高度。
人们在工作之余,休闲聚会的时候,用上优质的茶具,拿上一泡好茶,围坐在一起,或是评茶论道,或是促膝谈心,或是畅谈天下大事……;有的和着茶韵吟诗诵赋、挥毫泼墨、读书看报、自娱自乐,激励情感,心胸坦荡,受益非浅;有的自捧一杯香茗,淡然而坐,慢斟细品,清心无欲、抛弃烦恼、修身养息,借品茶体验和领悟清和、俭约、自尊、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境界等等。
通过开展茶文化活动,可以激发人们认识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生活情趣和理想。
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人们的审美经验,改变人们的审美态度。
从泡茶到品尝的艺术过程,人们把它归纳为“茶艺”,古代的茶家把它称为“茶道”,亦称作“茶德”。
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精神范畴。
刘贞亮所说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
即饮茶可以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明确地以理性语言将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层次,可视为中国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
这就是在泡茶和品尝这个过程中,所追求、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它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
安溪茶商感德镇的吴高明在太原勇斗持刀匪徒的事迹;黄泽辉汕头勇擒持刀窃贼等,这些见义勇为的壮举,正是他们成长在茶乡,受到诚信为本,分清善恶,仗义为重,勤劳致富的美德陶冶感染,产生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所谱写一曲又一曲的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