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学案

合集下载

《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

《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

《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2、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教学难点: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蝉》。

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这种动物的?(课文是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和蝉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二、自主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蝉的发声器官和叫的时间长的知识,感受它对音乐的喜爱。

1、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向我们说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哪儿感受到蝉非常喜欢音乐?预设第三自然段:1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

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的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2师引导:从这些话你读出了什么?3师引导:把大家的理解可以归纳成这样一段话,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

胸部装有响板。

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师引导: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原文,看看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4师引导: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①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

《蝉》教案最新8篇

《蝉》教案最新8篇

《蝉》教案最新8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这位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吴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吴王说的话。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尽管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但是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劝说吴王。

他究竟是怎么劝说吴王,并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讨论这两个问题。

1、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从“转来转去”一词,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吴王的注意。

从“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吴王的决心。

)(3)转了三天,少年仍未见到吴王。

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劝说吴王的决心。

)[句意理解的引导得法,尤其是启发想象少年的内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创意。

]2、讲读第4-11自然段。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转地与吴王交谈。

通过“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发吴王的好奇心,从而很自然地讲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同桌分角色练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

要求:注意读好吴王、少年对话的语气,体会他们各自的心情。

指名分角色朗读。

(3)少年究竟给吴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根据学生讲述出示故事内容)①用“”划出故事,并练说。

②指名讲故事。

提示:讲故事要生动。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蝉》教案三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蝉》教案三篇
4、分角色练读、比赛读。
过渡:蝉对教它本领的黄莺、画眉和云雀感到不以为然、不耐烦,结果怎样?
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三节。
说话练习
那么多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可到现在为止,蝉还是只会“知了,知了”地叫。学了课文,你想对蝉说些什么?(要求句子规范、连贯,意思明确。)
三、复习巩固
双轨火车:读字组词。
欢乐蹦蹦跳:积累词语。
黄莺想教蝉发音,画眉想教蝉识谱,云雀想教蝉唱歌。
黄莺、画眉和云雀分别想教蝉发音、识谱和唱歌。
(师板书)黄莺画眉云雀
发音识谱唱歌
蝉怎样学的,学会这些本领了吗?为什么?新|课|标|第|一|网
交流、补充板书:不以为然摇头很不耐烦
学习:不以为然生字:以、为、然
四、复习字词、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朗读词语
三、朗读
1、示范朗读。
学生朗读。
2、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展示生字。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蝉( )收敛( )颤动( )聒( )宽恕( )
(2)字义。
卑微:一丝不苟。
四、分析文章
1、问:这篇文章可以分哪几个部分?
答:三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
2、问:第二部分先讲对蝉声的厌烦,再讲对蝉的理解,这样可分哪几部分?
一、导入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得自由遨游。在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其实我们不必感叹为什么奇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个奇迹,能活了这么长时间,长了这么大,更是一种奇迹。活着是一种幸福,只要活下来,那就是一种无比的幸福。所以要珍惜现在,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蝉教案(优秀9篇)

蝉教案(优秀9篇)

蝉教案(优秀9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篇一1、初步认识说明文及与记叙文的区别;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具体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会懂得本文的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等。

教学难点:体会分析举例的典型性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初步认识说明文及与记叙文的区别;1、说明文是指客观地或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2、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两类:(1) 说明文 (2) 说明文3、常见说明顺序:① 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的顺序,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② 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总体—部分……)③ 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4、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式、式。

5、注音惟妙惟肖( )匀称( )洨河( )暴涨( )倾听( )6、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记载横跨陡峭就地取才B.和谐支撑推祟巧妙绝伦C.漳州优久弧形独一无二D.合拢残损拱圈长虹饮涧7、了解作者:茅以升,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设计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8、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试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2段):第二部分(第3—9段):第三部分(第10段):9、默读课文,分别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10、下面是桥梁专家茅以升对“桥”的解释,请根据示例特点,以“路”是什么开头写一段话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

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条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山谷,就形成了一座桥。

路是什么11、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蝉》省级优秀教案5篇

《蝉》省级优秀教案5篇

《蝉》教案5【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设计理念】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

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

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而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

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

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设计思路】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时打破了文章的顺序,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再引导学生读故事发生之原因及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对于吴王的影响及该成语故事阐述的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隐患的道理,从而感受少年的机智和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过程】(本教学过程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问题,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成语导入,增加积累1、同学们,你们到现在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那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谁掌握的成语多。

2、学生用1分钟时间想成语后交流。

2023年《蝉》教案 15篇

2023年《蝉》教案 15篇

2023年《蝉》教案 15篇《蝉》教案 1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积累词句,丰富语汇。

2、品读重点语段,品味精妙的语言,从中感受、体验捉蝉的趣味,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__结尾处“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的深刻,能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

(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谈话师: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段特殊的声音,一段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想不想听?(想)好,那就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用心聆听吧!2、交流感受师: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听得很入神,有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有的似乎想起了什么往事,来,说说看。

3、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也跟蝉声有关。

(板书:30捉不住的蝉声)二、自主阅读,品位文本(一)带着问题读课文师:我们湘乡有句俗语——“读白眼文”,意思就是有的人读完一篇__后,根本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

你愿意做这样的“马大哈”吗?(不愿意)既然如此,就请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

课件出示问题(二)交流读书体会师:读得真是认真,半天也没抓着一个“马大哈”,相信大家对于老师的两个问题已经胸有成竹了。

1、出示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令年过半百的作者回忆起儿时的捉蝉趣事?师:你从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跟大家读读,要读出味道来哦!(生读,课件展示所读内容)师:想不想听听大家对你的评价?(想)要是人家专挑你的毛病呢?(……)恩,不错,虚心的孩子最有出息!好的,哪位专家来点评一下?生评(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出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师:正是这突如其来的蝉声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令作者想起了童年捉蝉的一幕幕。

板书:听蝉——想起童年2、出示第二个问题:你体会到了作者捉蝉的那份快乐吗?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把你的感受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课件跟踪播放学生读到的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出捉蝉之趣(包含捉蝉时的乐趣、捉到蝉后的乐趣)。

2023最新-《蝉》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蝉》教案(优秀8篇)

《蝉》教案(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漂亮的给家人们整理的《蝉》教案(优秀8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重点)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难点)3、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虞世南的《蝉》sbquo;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8219;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提问1: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sbquo;蝉的地穴#8219;,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sbquo;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8219;,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建穴,第57段写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次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sbquo;蝉的卵#8219;,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蝉的教学设计

蝉的教学设计

蝉的教学设计蝉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蝉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蝉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

2.学着为自读课文做赏析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

3.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重点】学着为自读课文做赏析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

【教学难点】学着为自读课文做赏析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小时候有没有为了观察昆虫做过一些傻事啊?你现在还会做吗?请两位同学说说看。

有一个人小时候也做过一些傻事,有一次他不顾形象地趴在地上,用放大镜看屎壳郎运粪球,毫不顾及周围人异样的眼光,还把这样的“傻事”做了一辈子。

同学们知道这个“怪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法布尔(板书)。

今天,我们跟着他去观察一种昆虫,就是蝉(板书),俗称知了。

说到蝉,同学们对它印象怎么样?我们方言里对它也有一个非常生动准确的称呼“加加里”。

我们对蝉的印象似乎都不怎么好,那么法布尔笔下的蝉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二、了解说明内容我们大多数同学看到的只是蝉在树上高鸣的生命阶段,而课文则记录了蝉的整个生命历程,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有些同学对蝉的生命历程是这样概括的(出示照片)幼虫入土——幼虫出穴——蜕皮成长——成虫产卵——幼虫孵化——幼虫入土蝉的幼虫要从地穴里钻出来需要多长时间呢?4年,四年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为了最后的破土而出,为了最后的生命延续,它们不懈地努力着。

那么它们艰苦的四年换来的又是什么呢?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齐读)三、赏析式批注1.这种四年就能出来的蝉还算幸运的,还有十三年蝉,十七年蝉,它们阳光下的享乐也就只有一个月。

如果你是这只蝉,你会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做什么呢?我们大人有大量,还是原谅蝉的吵闹,原谅它在夏天喧闹的“统治”吧!文章第一段说:出示: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屋外的统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写作手法的用意。

2、学习文章准确明了、风趣形象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2、学习通过细致观察,说明一种动物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1、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写作手法的用意。

2、学习文章准确明了、风趣形象的语言。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

三、学时安排:2课时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法布尔,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国人。

代表作,又名《》,全书共10卷,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

雨果称他为“”。

他的渊博知识,得益于他的刻苦自学。

由法布尔的故事,我们应有所启迪:自学也能成才。

《蝉》节选自《昆虫的故事》,原文有四个部分:“蝉和蚁”、“”、“蝉的音乐”、“”。

作者通过对蝉认真观察15年之后才写出本文的。

可见他的治学态度是非常严谨的。

2、体裁:科学小品,又名,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它既有,又有。

(文艺性说明文如《》)3、生字词学习金蜣()窠()墁()罅隙()蚋()鳍()4、课文剖析根据文本的内容,提取相关信息。

说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活动情况及其所经历的时间。

明确:成虫产卵——孵化后幼虫出壳——即刻蜕皮——半小时至两天幼虫落地——立刻寻觅地下藏身处——几分钟后钻进地里——在地下生活四年——夏至前后从地面圆孔爬出——寻找蜕皮地点——爬上树枝等处——约半个小时蜕掉身上的皮——约三个小时后成虫离枝飞去——不到五个星期成虫交配、产卵后死亡。

(二)合作探究1、“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2、蝉为什么要产大量的卵?3、结尾一段有何作用,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4、从文章全文来看,作者是按照幼虫——成虫——卵———幼虫的顺序来写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三)拓展延伸深海呼吸研究发现,具有深海潜水本领的动物们,首先具有一个神奇的肺。

即使是被压扁变形收缩至原来体积的15%,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而人类的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在分析海豹的肺组织时发现,因为它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特殊化学物质构成的活性剂,所以海豹的肺才如此坚韧有力,在轻松对付高压的同时,还能自如地舒展恢复。

摄取和储存氧气的能力是决定生物能否长时间深潜的主要标志,与陆地动物的区别是。

潜不动物在屏住呼吸时主要依赖储存在肌肉中的氧气,而陆地动物却是依靠停留于肺部的氧气。

实验数据显示,王企鹅在下潜至510米深时,可将体内全部氧气的47%储存在肌肉中,其中。

我们人类却不具备潜水途中储存氧气的能力,平时在我们肌肉中只能储存体内15%的氧气。

在海豹和抹香鲸等深潜高手的肌肉中,肌红蛋白的含量都格处高。

肌红蛋白是一种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并储存起来的蛋白质,它为肌内提供以后可使用的能量。

因此,它们的肌肉在不需要进行呼吸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

此外,为了节约能量,在下潜时它产还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本领。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两组科研人员得出的结论颇为接近。

7头小海象在陆地上的平均心跳为每分钟107次,当它们在海水中下潜是,心跳下降到每分钟39次,下降了64%。

在它们潜水的初期,心率一般急剧降低,随着它们下潜的深度不断加大,心率随之缓慢下降,极限记录是每分钟3次。

人在深潜过程中,容易发生减压病。

造成减压病的原因是,在下潜时,越来越大的压力会将他肮中的氮气压迫进他的血液或别的组织液中。

当他快速返回水面时,氮就会骤然间从溶液中冒出来,这对于所有正常的生理活动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包括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

所以,潜水者在从水下上升时,除必须遵守潜水表或计算机器数据要求外,每上升5米作几秒钟的安全停留,便可以避免减压病的发生。

深潜动物们为什么不得减压病呢?哈佛大学的动物学家吉米•卡瑞恩,不久前揭示了这一谜底。

卡瑞恩发现生活在南极洲附近的海豹,它们可以下潜到七八百米的深度。

但不论它们下潜多么深,体内的氮的浓度基本不变。

原因是它们的肺被强大的水压迅速地压扁了,一开始就阻止了大量的氮气进行血液。

所以深潜动物们免去了减压病的烦恼。

1.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肺的特性和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可在保留极少氧气的情况下不受损伤。

B.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在水压下变形后可迅速恢复。

C.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缩展自如,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功效。

D.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坚韧有力,具有抗击高压的神奇功效。

2.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一般陆地动物。

B.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是使其肌肉储存氧气的决定性物质。

C.深海潜水动物在不需要呼吸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便持续工作。

D.深海潜水动物在从水下上升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避免减压病。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类不能长时间深海潜水的原因之一是不能将氧气储存于肌肉中。

B.人类不能长时间深海潜水的重要原因是不具有急剧降低心率的能力。

C.深海潜水动物不会得减压病,因为它们的肺部覆盖着一种特殊的活性物质,在被强大水压压扁收缩时,阻止了大量氮气进入血液。

D.深海潜水动物由于肌肉含有一种特殊的肌红蛋白,能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储存起来,提供以后使用的能量,所以可在不需要呼吸时坚持工作。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人与深海潜水动物一样,不得快速从水下上升,否则将会危及生命安全。

B.深海潜水动物具有深潜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肌肉能够摄取储存大量氧气。

C.人与深海潜水动物存在潜水能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不能利用肺来进行深海呼吸。

D.人与深海潜水动物一样,在下潜的过程中,肺部的氮浓度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四)当堂测试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曝晒(pù) 金蜣(qiāng)隧道(suì) 汁液(zhī)B.支撑(chēng) 估量(liàng)臃肿(yōng) 罅隙(xià)C.刹那(chà) 翘起(qiào)纤维(xiān) 狭窄(zhǎi)D.牲畜(chù) 轧碎(yà) 鳍状(qí) 黏土(nián)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蝉喜欢顶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

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

B.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

C.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D.什么样的歌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幼虫再用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

(缝隙)B.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什么也不知道)C.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

(指对不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关心,处处关心。

) D.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

(声音嘈杂)4.下列词语填入括号处正确的一项( )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

一到七月初,蝉就( )了我门前的树。

我要( )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砖墙使地道( )。

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 )刺出三四十个孔。

A.占据观察牢固往往B.占领考察坚固常常C.占领观察牢固往往D.占据考察坚固常常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机电专业的刘华学习专业技能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B.张刚看到父亲举起扫帚就要打下来,他早把一切置之度外,一个箭步冲出了屋子。

C.小张说话漫无边际,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意思。

D.刘娜迷上了言情小说,整日被弄得神魂颠倒。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巴西队的小罗纳尔多,这个名字对一般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球迷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了。

B.昨日,已逝女台湾作家林海音的追思会在台北举行,参加这次追思会的有一位来自大陆的特殊祭拜者,曾在《城南旧事》中扮演“小英子”的女演员沈洁。

C.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D.要不要打击恐怖主义?在打击恐怖主义的时候,能不能侵犯他国主权?对这两个问题,我国政府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7.下列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是( )A.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

B.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出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C.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D.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8.下列各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假使它估计到外面有雨或风暴(当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隧道底下。

B.那空壳仍挂在树枝上,有时竟能保持一、两个月之久。

C.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你想,什么样的歌声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此时的快乐呢?D.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时,常常在附近徘徊,寻找适应的地点——一颗小荆棘、一丛百里香、一根野草杆、或者一条灌木枝——蜕掉身上的皮。

9.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本文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说明中运用文艺描写的手法。

B.把蝉的生活和形象写得亲切生动、活泼有趣。

C.课文对蚋产卵受到蝉侵害的场面描写得十分生动。

D.对蝉脱壳一段的描写连用了八个动词,仿佛八幅精彩画面,把一个活生生的蝉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五、总结反思总结1、说明顺序:倒叙。

幼虫→成虫→产卵→幼虫(顺序。

卵→幼虫→成虫→生活习性、生理特征)。

跟记叙文“倒叙”的作用完全一样,是为了突出蝉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既是重点(蝉一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又是难点(最不易了解),并使行文生动活泼,吸引读者注意,加深读者印象。

2、课文主旨: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抒发了作者对蝉的讴歌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3、写作特色(1)说明中兼用文艺笔调,对所要说的事物进行具体描绘。

例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语言准确明晰。

例如: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把握”“钩住”“挂”)。

反思: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