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柔课堂教案设计表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导读:11《黄道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准备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都通顺。

2.检查词语(1)听写虐待漂泊思念传授歌谣研究创造推动认真赢得(2)订正3.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

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

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

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1)读读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想想怎样修改,就简练通顺了。

(2)学生分组讨论修改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

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随后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

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很怀念她的功绩。

(3)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黄淑敏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黄淑敏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课题:圆的周长【设计者】龙湖镇王许小学【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2、63页。

【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理解圆周率及圆周长公式。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情感与态度:能力永远的周长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内容为: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2、63页圆的周长公示的推导。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封闭图形,是为学习圆的面积做铺垫的,也是为学习圆柱、圆锥打基础。

本节课教材编写意图及特点:教材通过用滚动法、绕绳法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动手操作的方法得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为理解圆周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要解答什么问题,让学生拿出教具,动手实验,利用测量、计算、猜测等方法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封闭图形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滚动、绕绳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创设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最后展开拓展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会应用,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公式。

【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叙实验,认识圆的周长,能采用滚动、绕绳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等活动,探索、发现圆周率理解它的意义算式。

3、能根据圆周率得到圆的周长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篇描绘雨后天空美丽景象的诗歌。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童趣,易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感悟。

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歌情感表达和意境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诗歌相关图片、音乐等。

2.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雨后的天空音乐,引导学生想象雨后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景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例如:诗歌中的“小草”和“小白菊”分别代表了什么?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天空的诗歌?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一当课题确定的时候-文档资料

一当课题确定的时候-文档资料

关于第一课时教学中的“读”: 第一课时的初读是学习一篇文章的重要阶段,是学生 与文本对话,独立体验文章的阶段,是学生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理解部分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 络,自己提出问题的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不能作为形式走过场,必须给足学生的时间, 认真落实,没有三至五遍的认真阅读,学生是不可能对 文章有较好的整体把握的,理解水平低的学生更是如此 了。没有充分初读的时间,后面的感受、理解、欣赏和 评价就不能落实到位,只能以老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 学生的阅读实践,致使课堂陷入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泥 潭。
关于阅读教学的 过程设计
实验小学 叶淑茹
我完成教学过程设计的方法:
一、当课题确定的时候
1.当课题是确定的,需要完成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先会上网搜 索多篇该课题的优秀教学设计,打印出来,结合这些教学设计, 记录和修改其各个精彩部分,再细想自已的教学设计环节该如 何设计。 2.观看该课题的优秀上课视频,笔录其精彩片断,学习其方法, 对自已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调整,使自已的教学过程设计更完 善更新颖。 3.教学设计写好后,请学校老师帮忙提出指导意见再作修改。
以《蚕姑娘》为例,这一单元安排的是春光篇,内容清新活泼, 健康向上,且每篇课文都精心配了彩图,非常适合也很吸引孩子 的阅读学习。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要充分利用文中色彩鲜艳的画像和形像的 插图,游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从中受到 熏陶。
三、阅读教学设计要把握课文特点。
不论是阅读教学最初的切入,还是渐进的 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师都须紧密联系课文的特 点,做到富有针对性、灵活和机动的引导,以 便学生的阅读学习既能有所侧重,又能把握文 章特色,以此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四、阅读教学的过程设计适应学生年龄的特点。 正如新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有所不 同一样,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特点,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 有所不同。 《蚕姑娘》是二年级下册的课文,根据这一年龄段的孩子 形象思维占主导,有意注意时间短暂的特点: 1.尽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语言或者设置利于学生接受、 理解的情境让他们明白教师话语中的含义。 2.运用形象生动、具体鲜明的图形、实物或电化教学等直观 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 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其 学习效率。 3. 采取多种形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2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雨后的景象,通过描绘小动物们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出雨后世界的美丽和生机。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童趣。

课后习题设计灵活多样,旨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实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所描绘的雨后景象和生动的小动物形象,仍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细细品味,感受其中的美。

此外,对于文中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如“舒适”、“悠然”等,学生可能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角色和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雨后世界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角色和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抽象的词语,如“舒适”、“悠然”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3.作业设计: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出课文主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小学语文—信息优化—王淑芹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并从中受 到教育。 3、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本课讲授充分显示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有关词语的拓展训练,学生在自由发挥的基 础上能想象得到这样优美的景色。有图片的直观感受,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理解词语, 体会花的色彩与美丽。同时角色的体验在本课的设计中是个亮点,因为本文内容比较浅 显,学生的感受好像得不到很好的抒发,这个设计能使同学们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学 生通过角色体验,训练说话能力,提高语言表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 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 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
教学活动简述

景色奇丽 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奇丽的景色?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词语感 受到这种美?在文中划出来。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 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PPT 2、初步感受(你从这句话读出了什么?景色奇丽、花美……) 3、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景象。 生:就是花非常多,颜色很美。…… 师:同学们来辨认一下,哪张图片是花团锦簇?哪张图片是姹紫嫣红?(出示ppt图片) 4、细读文本、扣词感悟 ※花团锦簇(从数量上形态上感受到了花的多)像这样的词语还有 生: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婀娜多姿 ※姹紫嫣红(从色彩上让人感受到花的多。)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哪些?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万紫千红…… 角色体验 1、 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 2、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 3、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

黄淑柔课堂教学设计表

黄淑柔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堂教学设计表课程名称: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授课班级:六年1班工作单位:潮南区陇田镇兴陇小学设计者:黄淑柔学习目标描述2.3.4.5.6.尝试探究观察、探究掌握应用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尝试列出的算式;初步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改变数据,设置疑点,进一步让学生探究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推导;应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 3 4 5 6黑板PPT和黑板PPT黑板PPT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法则的初步探究利用分线段的方法总结计算法则推导出计算法则课本形成性练习ADDEDGEFDDEFB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学生能够列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通过分线段的方法,表示题意。

学生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探究怎样利用分线段的方法去寻找解决方法。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5分钟5分钟6分钟14分钟8分钟自制教学器材自制自制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多?3.问题系列:1.以前我们学习过整数除法的意义,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2.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3.分数除以整数是怎么计算的呢?有什么样的计算法则?一.新课1.念题:“每人吃1块饼,4个人吃多少块?”2.揭示所学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

师提问:“每人吃21块饼,4个人吃多少块?”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说明你的猜测吗?3.引导学生对比两组算式发现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例题:把76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是多少米?师提问:你能用图表示题意吗?2.改变数据,设置疑点,进一步让学生探究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师:如果是把76米平均分成4份,5份、7份,你能用上面的两种方法计算吗?3.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和提出的疑问,提问:两种方法比较,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一些?发表你的看法。

4.借机引导探寻出计算方法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形成性检测3.4运用理解运用拓展3、如果是把76米平均分成4份,5份、7份,你能用上面的两种方法计算吗?练习:1.计算:2.判断: (1)()(2)(3)()3.(1)把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2)什么数乘以6等于?形成性评(1)形成性练习题完成的比较好;(2)学生积极分组探讨、并能从讨论中得到启发,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3)作业质量良好;(4)在测验和考试中,相关部分知识得分率较高。

黄老师三备教案

黄老师三备教案

课题:窗外的景色课时:1课时课型:造型.表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收集资料、欣赏图片简单了解窗子的结构和它的组成部分,能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窗子框架。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大胆想象,运用不同的绘画制作方法来表现窗外的景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欣赏窗外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能运用不同的绘制方法,绘制窗外的景色。

教学难点:学生能否大胆想象并表现出窗外的景色。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范画作品等。

学具:水彩笔、彩泥、粘胶、剪刀、色卡纸、彩线、碎布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问题导入(出示图片)师:截止到2013年6月,济南市城管联合铁道部门对我市铁路沿线区域的卫生、绿化、建筑等完成了为期三年的综合整治,使我们泉城济南的铁路沿线成为具有泉城特色的“景观长廊”,黄老师所居住的楼房外墙也被粉刷了一遍,大家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学生猜测。

师总结:透过火车的窗子,乘坐火车出行的人们能够直观的欣赏到这些改造后的“景观长廊”,那么火车的窗户也便成为他们欣赏到我们泉城济南的一个重要窗口。

师:看来窗子不仅可以用来采光、通风透气,它还可以“宣传”我们的城市美好景象呢!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窗外的景色》,师板书课题。

二、欣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窗子图片,感受窗的巧妙设计,体会窗与景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师:大家想,除了火车的窗子,生活中我们还见过什么样的窗户呢?生:汽车窗、楼房上的窗子……师:根据窗子的用途、所处的位置、地域环境等,它的材质、形状、风格等也是丰富多样的,以我们房屋的窗子为例,大家看!(出示图片小组内评议)(一)中国古典花窗:学生代表发言。

师评价总结:木质框架结构,多种纹样的棂花图案,这些样式或单独或相互交叉组合,使建筑外观获得更美的艺术效果,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体现了中国丰富的民间与园林文化。

(二)欧洲风格的窗户,方法同上(彩色玻璃,绚丽多彩,造型设计精美独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③媒体的来源包括:
A.自制;B.购入;C.库存;D.取自××资源库存;E.网上下载;F.其他
第二个环节,根据预设的步骤进行,效果很好,在第一种方法出现不能整除时,有几个好的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法(利用分数基本性质把分子由小数变为整数)。从学生的精彩话语间,我们看到了要让学生的思维灵活,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给学生探究的空间非常重要。
从学生的学习状态中不难发现,教学的预见,和对学生的预见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利用分线段的方法总结计算法则
推导出计算法则
课本形成性练习
BE
AD

ED
GE
F

D
D
E
F
B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学生能够列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通过分线段的方法,表示题意。
学生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探究怎样利用分线段的方法去寻找解决方法。
3.引导学生对比两组算式发现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例题:把 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是多少米?
师提问:你能用图表示题意吗?
2.改变数据,设置疑点,进一步让学生探究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师:如果是把 米平均分成4份,5份、7份,你能用上面的两种方法计算吗?
3.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和提出的疑问,提问:两种方法比较,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一些?发表你的看法。
4.学生大脑中已朦胧形成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猜测验证可以得出所学新知.学生对于分组讨论有足够兴趣和经验。






知识点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1.
2.
3.
4.
5.
6.
理解
尝试
探究
观察、探究
掌握
应用
给学生猜测的空间,让学生逐渐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尝试列出的算式;
初步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填表说明:第1页至第4页为必填,第6页为选填;第4页-第5页可以使用文字描述或结构图。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检测题的内容
1.
2.
3.

理解
探究
运用理解
运用拓展
1每人吃 块饼,4个人吃多少块?
2、把 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是多少米?
3、如果是把 米平均分成4份,5份、7份,你能用上面的两种方法计算吗?
练习:
1.计算:
2.判断:(1) ()(2)
(3) ()
3.(1)把 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3.问题系列:
1.以前我们学习过整数除法的意义,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
2.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3.分数除以整数是怎么计算的呢?有什么样的计算法则?
一.新课
1.念题:“每人吃1块饼,4个人吃多少块?”
2.揭示所学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
师提问:“每人吃 块饼,4个人吃多少块?”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说明你的猜测吗?
改变数据,设置疑点,进一步让学生探究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推导;
应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利用课件图形的演示,引导学生通过分线段的方法掌握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通过形成性练习,运用计算法则做题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6分钟
14分钟
8分钟
自制
自制
教学器材
自制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分析、迁移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特征
1.学生对于前面知识整数除法的意义学生很熟悉;
2.学生刚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3.在学习过程中,已经知道分数乘整数,而且掌握了有关的运算法则,为本课题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授课班级:六年1班
工作单位:潮南区陇田镇兴陇小学
设计者:黄淑柔
章节名称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第2单元(第1学时)
学时
1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学会运用计算法则进行分数除法整数的运算。
本节(课)教学目标: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确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学会运用计算法则进行分数除法整数的运算。
1、知识和能力:
在对比中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自主学习,获取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结构:
课程概述
1.课程标准: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学会运用计算法则进行分数除法整数的运算。
2.情境设计: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吃月饼是中秋节这一天的必备项目.可是明明家只有2块月饼,该怎样分才能使爷爷、爸爸、妈妈和明明吃的同样多?
4.借机引导探寻出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较好的那种方法是否有规律可寻。
5.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回忆推导的过程。
(1).让学生口述下列式子的转化过程。
(2).让学生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组题的联系与区别及注意的地方。
6.让学生完成练习第7题。
师进行全课总结











接上一表格:(未有内容可以空白)
教学难点
为什么分数除以整数要转化为乘整数的倒数。
通过学生动手分线段和课件演示,启发学生利用分线段对的方法来理解。
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
知识点编号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1
2
3
4
5
6
PPT
黑板
PPT和黑板
PPT
黑板
PPT
揭示所学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尝试列式
计算法则的初步探究
(2)什么数乘以6等于?





(1)形成性练习题完成的比较好;
(2)学生积极分组探讨、并能从讨论中得到启发,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作业质量良好;
(4)在测验和考试中,相关部分知识得分率较高。




按照教学预设进行教学时,第一个环节,学生能基本按照设计思路学习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在这个环节教学时,当提问:想一想分数除法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立刻就有学生回答“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再追问理由,学生的发言是“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都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看得出学生的思维不在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学生已经有了一种能力(学会了从知识之间的联系上,从已学的知识推导方法上去猜测。)由此我觉得老师的设问是多么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