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人追求自然与宁静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表达的追求自然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课文归园田居其三、课件、多媒体设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对于田园生活的印象,引发学生对于自然与宁静的生活态度的思考。

2. 引入课文:通过课件展示诗歌的前两句:“归园田居维贤良,岁晏然后忘言兵。

”,让学生猜测接下来的诗句可能表达何种意境。

3. 共同阅读:整体阅读课文归园田居其三,并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赏析:通过课件展示诗歌的每一句,引导学生分析每一句所表达的意义和形象描写。

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引发学生个人的诗歌联想和情感共鸣。

5. 感悟主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并表达自己对于田园生活和自然的理解。

6. 创作练习:让学生以归园田居为创作题材,写一篇描述自然与宁静生活的短文。

教师提供适当的写作指导和范例,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7. 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8.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强调要保持对自然的热爱,追求宁静的生活态度。

9.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赏析笔记,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拓展:1. 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材料,让他们了解更多与田园生活和自然有关的诗歌作品。

2. 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田园风光的图片和音乐,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于归园田居的理解和感受。

归园田居 其三 教案

归园田居 其三 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教学目标:
1、记忆有关的文化常识。

2、背默本诗。

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陶诗“质而实琦,癯而实腴”的特点。

教学步骤: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桃花源记》已经知道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那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他的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三。

2、找学生读这首诗,订正读音。

然后学生背诵这首诗。

3、介绍陶渊明及本诗。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代表作品有《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共五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但.使愿无违
5、“但使愿无违”的“愿”表面上但从本诗看是田园劳作之乐,实际上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那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愿意做一个农夫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6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风格质朴,但诗意醇美。

确实“质而实琦,癯而实腴”。

(苏轼语)。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诗歌的写作背景;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3、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当堂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体现出来的情趣美;2、通过朗读与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体现出来的情趣美;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对文中“但使愿无为”的“愿”的理解,以及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进入课程的学习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先来做一道选择题。

(出示幻灯片)此时在你面前有两条路:1、官服加身,名利双收;2、朝九晚五,平淡恬静。

你们会怎样选择呢?请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教师不予点评)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出示幻灯片)。

舍与得之间充满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

他选择的是做一个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农夫。

《归园田居》组诗写于他归隐田园的第二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舍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出示幻灯片、板书)二、走近作者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他的散文——《桃花源记》,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的个人资料。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这首诗,形成积累。

2.赏析诗歌的语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3.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以,学生对陶渊明的作品已经有所了解。

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做如下学情分析:第一,学生自学能力不太强,所以,诗歌内容的梳理和意境的感知等知识能力需要再强化。

第二,学生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学习对陶渊明以及他的仕与隐、归隐情怀已经有了比较多比较深的了解。

但是,对本诗的名句赏析及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要多加引导第三: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因此,有必要梳理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并会初步鉴赏山水田园诗。

3重点难点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能赏析这首诗的'名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时重点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时难点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板题:归园田居)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二、出示目标(一)请看学习目标:(投影显示)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能赏析这首诗的名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渡语:如何实现目标呢?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古诗,扫除生字词)(一)讲述:请同学大声朗读读课文,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

师板书生读错的字词,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三)过渡语:刚才,几个同学把全文轮读了一遍,出现了几个读错的字。

下面大家看课件,听录音,标出易错字和断句。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其三)》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下面是课文教学设计,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
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
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

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
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

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
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教案标题:归园田居(其三)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归园田居(其三)》,学生将了解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活动,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归园田居生活的理解和想法。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归园田居(其三)》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表达对归园田居生活的理解和想法。

教学准备: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三)》的课文材料。

2. 多媒体设备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学生的作文纸和文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或黑板展示归园田居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归园田居生活的了解和想法。

步骤二:诗歌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分发《归园田居(其三)》的课文材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

2. 请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例如比喻、拟人等。

4.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步骤三:创作活动(20分钟)1. 提供一些关于归园田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你认为归园田居生活的优点是什么?你想象中的理想归园田居是什么样子的?2.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进行写作活动。

可以让学生选择写一篇小短文、一首诗歌或者制作一幅画,表达自己对归园田居生活的理解和想法。

步骤四:展示和分享(10分钟)1.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选择朗读、展示画作等形式。

2. 学生之间进行作品分享和互动,可以提出问题、给予肯定和建议。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归园田居生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归园田居其三》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的生平;2.学习欣赏和理解《归园田居其三》的诗歌结构和意义;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4.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内容1.课文《归园田居其三》的朗读和解读;2.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分析;3.阅读讨论与写作活动;4.诗歌创作和朗诵。

三、教学重点1.掌握《归园田居其三》的诗歌结构和意义;2.分析和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

四、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2.课本《归园田居其三》复印件;3.白板、黑板、彩色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谈论归园田居的意义和价值;2.向学生介绍《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朗读和解读课文(10分钟)1.将课文朗读一遍,鼓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2.让学生谈谈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解读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三步:课文分析(15分钟)1.让学生分析课文的诗歌结构,包括韵律、押韵等方面;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第四步:阅读讨论与写作(25分钟)1.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2.指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感受;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归园田居的短文。

第五步:诗歌创作和朗诵(15分钟)1.激发学生对乡村和自然的情感,让学生尝试写一首有关乡村和自然的诗歌;2.鼓励学生朗诵自己的诗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六步:总结与展望(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乡村或自然景点,增加对归园田居的感知;2.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在乡村或自然中的体验和感受,并与同学分享;3.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拓展阅读文本材料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法、点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1、学生说说对陶渊明的了解。

2、老师补充提醒学生注意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他隐居之前的出仕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为后面诗歌的赏析奠定基础。

3、教师介绍《归田园居》组诗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歌,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全班齐读,教师正音。

(注意“秽”、“荷”等字,并作初步的语气和节奏指导。

)2、学生再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诗歌,品味诗意1、解题:《归园田居》中的“归”指为何而归?从题目上我们可知这首诗写的是陶渊明所选择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明确弃官归隐,选择田园生活)2、感知诗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

教师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关键词,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

关键词如下:“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南山下”点明地点。

“盛”和“稀”写出野草与豆苗长势的对比,点出锄草的必要。

“晨兴”与“带月”体现了作者劳动时间长,农家生活的艰辛。

“草木长”和“夕露”可以让我们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3、理解情感: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辛苦,他自己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但使愿无违”的“愿”,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并从中感受到愉快和喜悦。

)四、讨论交流,感悟情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欣赏全诗。

(1)你认为那个字词或那句话写得最好?说说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语气把它们读出来。

(2)诗人擅长耕作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3)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与学生共同体会“带月荷锄归”与“夕露沾我衣”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八(上)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
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
教学重点:会朗读会理解
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

(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
二、了解诗人
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

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是谁?——陶渊明。

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
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
(1)提出听读要求:
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①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②学生集体按正确的读法朗读全诗,然后个别进行竞赛朗,看谁读得更好。

(老师适时指导,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并能读出喜欢、闲适的意境。


2、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会理解的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学全诗,看谁在自学后,对诗歌的字词句等的理解最透彻。

(1)要求学生合起课本,说说对诗中部分字词的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说说各句的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内容板书)。

3、考学生的欣赏的能力(完成会欣赏的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欣赏全诗。

(1)你认为那个字词或那句话写得最好?说说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语气把它们读出来。

(2)诗人擅长耕作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与学生共同体会“带月荷锄归”与“夕露沾我衣”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4)此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了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老师用小黑板出示《归田园居》其一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准确归纳出本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通过朗读,你认为这首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平淡自然的风格。


(6)学生进行质疑或对诗歌的独特理解进行阐述与交流。

4、考学生的背诵能力。

(完成会背诵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说说背诵本诗的方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好的背诵方法。


(2)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背诵方法进行自由诵读。

(3)同桌之间进行接力式背诵。

(4)老师随意抽查背诵情况。

(5)老师用问答方式考查学生对诗歌背诵的情况。

5、考学生的默写能力。

(完成会默写的的学习目标)
(1)学生在四分钟内默写全诗。

(2)学生互相检查默写情况。

三、总结。

1、围绕四个会的目标进行小结,鼓励学生日后继续运用目标学法多读各位名人的诗歌,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2、鼓励学生要多读才能真正把这些无价之宝的古董据并最终将他们据为己有。

四、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
《归田园居》其三——陶渊明
热爱田园生活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辛苦而执著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乐此不彼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热爱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