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 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语文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字面上通过写自己的 行程,水流急,船行快, 实质上表达了自己轻松愉 悦的心情。
【答题步骤】
①找出诗中画面所描写的景物。 ②找出诗中体现主观情感的词语。 ③将景物与主观情感的词语构成画面。 ④从构成的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
情,抒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①画面的近处,两个黄鹂在碧绿的翠柳中婉啭鸣
【解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当时 唱;远处,湛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悠然自飞;高 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 高的山巅,积着一片皑皑的白雪;门前的江边停 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 泊着一只只从远方来的帆船。 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 ②前两句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 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 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 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体现 ③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 诗人的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 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同时也表现了 观感受的鲜明对比,反衬诗人的思 作者开朗坦荡的心境。
列举景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半黄的疏桐等 分析氛围:孤寂、凄凉的氛围 处境:行人 羁旅 抱病 独苦 抒发情感:抒写了作者怀乡之思,和对身体病痛、羁旅漂 泊的愁苦和无奈。
3、透过表层,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 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 者要表达的主题。
练一练
下列诗句是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柳永《雨霖铃》)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 花七绝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中考诗歌鉴赏题考点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诗歌的特点:丰富的想象:超越时空,以象言情;凝练的语言:巧于修辞,工于炼句;奇特的构思:风骚并举,虚实相生;深挚的情感:景情交融,物我同化;深邃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多样的风格:豪放雄奇,婉约沉郁。
而在中考之中,也是围绕这些特点分别来命题。
考查要点如下:1、考查学生对诗段或诗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或情感的理解归纳能力。
3、考查对诗句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4、考查学生扩充性描写的能力,再现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5、考查学生在原诗基础上举一反三的领悟力及对诗中句式、修辞的仿写能力。
诗词鉴赏类的考题一般放在阅读理解或积累运用部分,一般一首诗两个小题,所占分值4分左右。
考试的内容以赏析诗词的内容、主题、表达技巧为主,也有适当拓展,如考查学生的模仿运用能力。
总之,要做好此类题,需具备一定的鉴赏技巧和表达能力。
自中考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出现,对考生来讲无疑是增大了解题的难度。
但无论如何变化,都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其思想内容,而在应考复习中,我们应该“舍远求近”,充分利用中考题,熟识各个常见作家的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写作题材,以应对现有的变化。
按照“精练-精讲-矫正”的思路训练。
精练就是选题要典型,可以适当选一些近年的中考题。
“精讲”在于得法,了解考点所在,学生失分所在,对症下药。
“矫正”至关重要,针对学生弱点反复操练。
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答诗词鉴赏题,最主要的是要能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理解其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下面结合中考题关于如何把握意旨谈谈看法,以期有所帮助。
(一)、了解诗歌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型。
熟悉诗歌类型,按照诗歌规律,容易找到答案。
诗歌按照选材来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等。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之一(画面描写)

诗词鉴赏之一《诗词中的画面描写》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品读、思考、研讨、归纳,掌握诗歌画面描写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接受古代诗歌的熏陶,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诗词鉴赏——朗读分析: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
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
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
方法:1.听朗读录音,感受朗读的魅力;(配乐诗朗诵:孟浩然《春晓》、高鼎《村居》、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叶绍翁《游园不值》、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杜甫《绝句(一)》、《绝句(二)》、《江畔独步寻花》、贺知章《咏柳》、朱熹《春日》、白居易《忆江南》、张志和《渔歌子》)2.配乐朗读,体会朗读的美丽;(与春有关的古诗)3.反复朗读,强化积累。
(比一比,谁积累得多)第二步:诗词鉴赏——画面描写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1.观美景,猜诗句。
(抢答题)(五张ppt)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当中,画意往往取代了诗情的成分。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远近、俯仰的顺序);二是画面色彩(情感基调);三是动态(以静衬动,以动写静);四是静态(以静衬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下面,我们就用具体的诗句来体会一下如何用语言文字来描绘诗的画面美。
例1: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2分钟后,比一比谁的回答更精彩。
初中语文_中考古诗文阅读——鉴赏古诗词中人物形象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考古诗文阅读——鉴赏古诗词中人物形象专题复习【课标分析】语文课程理念中指出“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了解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感受古代文人雅士、英雄等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古诗词人物形象的鉴赏的过程,是这三个方面相互融合的过程,既是对学生的挑战,更是对老师的挑战。
对初中学段的学生来说,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对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赏析,是对学生语言分析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的考察,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领悟能力。
【教材分析】近年来,中考考试题加大了对古诗词阅读和鉴赏的考查力度,突出了语文的文学鉴赏色彩。
2013年中考所选用的古诗词大多取自课外,课内的比例在逐年减小,考查的重点是内容和语言,体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以主观题居多。
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应引起我们关注的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一)把握内容,体会情感(1)概括古诗词的大意,能描绘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2)能联系与古诗词有关的背景资料对古诗词作出自己的评价。
【初中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备战+中考语文古诗意象+复习

译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 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 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 啊!
“四面”对“八年”,“终”对“徒”,
对 偶 将家国危难和自身感叹巧妙地结合起来,
修辞
形成对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角度
比喻
以汉军破楚的故事自比,说明自己终于与家人 决裂,表达词人冲破家庭牢笼的决心和信心。
⑵词中借典描写中国被列强进逼,前途危殆的处境,表达词人面对列强瓜分
中国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四__面__歌___残__终__破__楚__, __八__年__风__味___徒__思__浙__。”
⑶词中将女儿身与男儿心进行对比,表达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句子是:
“___身___不__得___,____男__儿__列___。____心__却__比___,___男__儿__烈____。”
重点字词
拭 擦。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 侬 我。
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 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
蛾 眉 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 这里借指女子。
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 派作蛾眉,殊未屑!
殊 很,甚。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 未 屑 不屑,轻视。是不甘心做女子。
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D.如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一样,“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是秋瑾感慨知音难觅的失意和 伤心。
巩固精练
13.秋瑾和李清照两位女词在作品中都表现出对自我命运的不满和抗争,请结 合《满江红(小住京华)》《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的具体词句进 行分析。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 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 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古诗词鉴赏窍门

语文专题:古诗词鉴赏窍门一、考点盘点诗词鉴赏主要考点有: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概括诗词曲大意,体味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语句的含义。
(2)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主要是描写、抒情、议论,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区别。
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3)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手法有比兴、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
(4)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
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能够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掌握诗词曲的体裁特点及相关常识等。
备考时首先要注意理解内容,对古诗词句意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其次要注意品味语言。
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再次要注意分析技巧。
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二、鉴赏字词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部编【中考】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教案_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名句的赏析

部编【中考】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教案_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名句的赏析探究古诗词中名句的赏析【教学目标】1.探讨对名句或重点句的赏析方法。
2.熟悉常考题型并掌握答题技巧【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名句赏析是热点考题,名句常是诗词的主旨或情感核心,因此,对名句赏析的考查是很重要的。
二、近几年中考题:(一)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3分)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2分)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
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给1分;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给1分,共2分。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6分)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0.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
(2分)10.(2分)参考要点:景色优美,充满哲理,对仗工整。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两题。
(5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初中语文】《朝天子+咏喇叭》+中考语文古诗意象+复习

7.对比阅读于谦的《咏煤炭》,回答下面问题。
咏煤炭
⑶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 确的打“√”,错误的打“×”。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A.《咏煤炭》和《朝天子•咏喇叭》两首都是咏物作品, 但《咏煤炭》这首诗是托物言志,《朝天子•咏喇叭》
“乱如麻”生动写出官船之多和来往之频繁。
修辞 角度
比喻
侧面表现官场的混乱和黑暗,
以及对官场的憎恨之情。
诗文赏析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译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
内容 写出了人民对于喇叭声的反应,反映出当时腐败的官吏 理解 祸害百姓的行为已经在百姓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愁 说明无数人的生命财产去满足极少数人的
这首散曲是借物咏怀。( √ )
B.《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 表达了于谦爱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
的高风亮节。( √ )
C.《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 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
√ 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
部编语文诗词曲复习专题
《朝天子•咏喇叭》
九年级下第6单元后四首诗
思维导图+知识点梳理+考点精练
诗歌背诵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 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 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 鹅飞罢!
重点字音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喇叭、唢呐
图
吹奏结果
吹翻吹伤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中考】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复习目标】重点:1.梳理常见诗歌中形象的类型。
2.梳理常见诗歌中的意象。
难点:1.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2.学习辨别意象的方法。
【考点解析】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设问形式一般为:诗中的形象是什么?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形象的意义又是什么?【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
鉴赏诗歌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
这里的艺术形象,是指诗人从审美理想的角度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
具体而言,偏重写景的诗歌指物象或意象,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二、形象解说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
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1.人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中刻画的人物现象。
2.景物形象: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
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物象。
3.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
如王冕的《墨梅》。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三、形象术语生动、活泼、鲜明、优美、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险峻、雄伟、柔美、意象、意境、明媚、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灿烂、凄冷、凄清、寥廓、辽阔、浩渺等。
四、命题规律(1)人物形象:诗(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或者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2)意象:诗(词或某句某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诗(词)中的某一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时把形象和思想感情或表达技巧结合起来考查。
如:某某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如何把握形象第一,感知形象。
第二,分析形象的特点。
第三,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知识整合与方法点拨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考点一:鉴赏人物形象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诗人总是借助特定的意象媒介来抒发情感、表达意趣的。
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物象。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一)知识储备1.人物形象类型(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
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
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中,诗人也常常塑造个体或群体的人物形象,借助他(们)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
鉴赏此类诗时,要从形象本身入手,就事知人。
2.塑造方法(1)细节刻画法。
(2)烘托渲染法。
(3)对比衬托法。
(4)比兴牵引法。
(5)抒情寄托法。
(二)典型题例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答题步骤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人物形象分析答案构成(1)观点:形象的总体特征(2)摘句: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3)分析: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及意义(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及情感)(四)课堂演练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五)课堂小结1.分析思路(1)鉴赏的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的角度——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2.鉴赏方法(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3.答题步骤(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六)知识积累:1.常见艺术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词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2.常用术语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第二课时考点二鉴赏景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意象)(一)知识储备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一般说来,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
(二)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三)意象类切入点1、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
2、概括意象特点。
3、提示作者情感。
象——境——情典型例题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后回答问题。
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答: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回答问题。
“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四)意境类切入点典型例题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香,泥融土湿,燕子筑巢,日丽沙暖,鸳鸯静睡,(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五)课堂演练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在万籁俱寂的夜深,秋露轻盈无迹,打湿庭中桂花。
全诗营造寂静、空灵、清美的意境,将思乡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动人,抒发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五)答案组织模式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寻找诗中的意象,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惜别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提示:(1)“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