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阴阳”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时惊叹它的雄壮险峻。
B. 颔联写近望泰山赞叹其神奇秀丽巍然耸立。
C. 颈联写久望层云归鸟而心胸激荡眼眶欲裂。
D. 尾联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壮志豪情。
【答案】(1)山北;山南(2)A【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文化常识。
“阳”为山南水北,“阴”为山北水南。
在本诗中。
山是泰山。
“阴阳”的意思分别是山北和山南。
(2)A项“远望泰山时”错误。
首联“泰山怎么样呢?齐鲁大地也容纳不尽它那青郁的山色。
”以自问自答的诗句极写泰山的高大。
故答案为:⑴山北;山南⑵A【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判断正误。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玉仙馆(唐)张籍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选自《全唐诗》)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
镜头脚本设计(部分)景别摄法整体画面配音预期效果远景从人物后面拍摄①________水流声、鹧鸪声②________【答案】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
“楚客”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用声音、远景镜头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解析】【分析】① 整体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解析】【分析】对比手法:①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②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故答案为: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案】(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它以难zhē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当它来时,我听见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昭唤它。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唐)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唐)元稹①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遭贬。
“梦”是诗中寄托情思的载体,“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上面两首诗都写了梦,却各有异同,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
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
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解析】【分析】考查两诗歌“梦”的含义。
要求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
白诗是这样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
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
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
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
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文阅读(甲)临皋闲题苏轼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乙)记游松风亭苏轼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歇不得处 A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当甚时也不妨熟歇 B(丙)纵笔三首(其一)苏轼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甲文为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乙文为苏装贬惠州时所作,丙诗为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时所作。
(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选项。
①与此孰胜(________) A.通“熟” B.谁,哪一个 C.成熟②思欲就林止息(________) A.完成 B.即使 C.靠近③若人悟此(________) A.好像 B.如果 C.你(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3)结合语境,在乙文A、B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A“白须”和“酒红”B“误喜”和“一笑”(5)乙文中“熟歇”意为“充分休息”,它是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
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苏东坡“熟歇”的人生境界在甲文《临来闲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B;C;B(2)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3)A处,示例1: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示例2: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1 .阅读唐诗,完成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案】〔 1 〕乡愁乡思之情.〔2〕妙在诗中用“日〞“ 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 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 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 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⑵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故答案为:⑴ 乡愁乡思之情.⑵ 妙在诗中用“ 日〞“ 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 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 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 此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做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⑵ 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做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 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以下小题.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 〕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_ ;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 1 〕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2)① 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② 点明中央,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解析】【分析】〔 1 〕“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 “胜〞的意思是“胜过〞. “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2〕从结构上来看, “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照应;从内容上来看, “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思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故答案为:⑴ 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⑵① 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② 点明中央,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点评】⑴ 此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水平.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⑵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3.阅读下词,完成后面小题.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 ________ , “风骚〞原指?诗经?中的? _________ ?和?楚辞?中的? ___________?.〔2〕上下阕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3〕下阕中“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 〕词牌名;国风;离骚〔2〕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到达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3〕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既表扬肯定了“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认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解析】【分析】〔1〕①?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 沁园春〞为词牌名, “雪〞为词名.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②“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2)?沁园春雪?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上半阙,融情于景,通过描写壮美的北方雪景,抒发热爱、赞颂祖国大好河山之情.下半阙,融情于议,通过对古代著名帝王的恰如其分地评价和议论,抒发革命者的豪情.33) 惜〞字领起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惜〞字的含义:①“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他们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开展有过巨大的影响.肯定了他们, 也就是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 ②“惜〞字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的缺乏.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③“惜〞字包含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表达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决信念.故答为:⑴词牌名;国风;离骚;⑵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到达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⑶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既表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认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点评】⑴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⑵此题考查对词中表达方式的把握.上阕描写,由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阕议论,抒情.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⑶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需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4.阅读古诗词,完成以下小题.里丘UU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诗中阴阳〞的意思分别是和.(2)以下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时惊叹它的雄壮险峻. "B.颔联写近望泰山赞叹其神奇秀丽巍然耸立.C.颈联写久望层云归鸟而心胸激荡眼眶欲裂. 「D.尾联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壮志豪情.【答案】〔 1 〕山北;山南〔2〕A【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文化常识. “阳〞为山南水北, “阴〞为山北水南.在本诗中.山是泰山. “阴阳〞的意思分别是山北和山南.( 2) A 项“远望泰山时〞错误.首联“泰山怎么样呢?齐鲁大地也容纳不尽它那青郁的山色. 〞以自问自答的诗句极写泰山的高大.故答案为:⑴ 山北;山南⑵A【点评】⑴ 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⑵ 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判断正误.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解析】【分析】〔1〕“折戟〞为小;“赤壁之战〞为大, “国家的命运〞为大. “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假设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由于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假设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借赤壁之战这那么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故答案为:⑴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3)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点评】⑴ 此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及作用,注意结合句子内容,明确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及铺垫作用.⑵ 此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结合时代背景明确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的唐诗,答复以下问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 1 〕徙倚:徘徊薄暮:黄昏( 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解析】【分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黄昏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黄昏,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徙倚:徘徊,彷徨.〔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故答案为:⑴ 徙倚:徘徊薄暮:黄昏;⑵ “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点评】⑴ 此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⑵ 本类题目的做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7.参照例如,根据提示,赏析?村晚?.例如: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字词赏析】“敲〞“ 落〞极富情致,颇见主人候客的急迫之状和焦急难耐的心情.【情感表达】借蛙声喧闹,映衬夜晚的寂静,表达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注】① 陂:池塘的岸. ② 清:水波纹. ③ 腔:曲调.【答案】【字词赏析】“横〞字说明牧童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淘气可爱.【情感表达】借牧童在牛背上随意坐着及吹着笛子,写出了乡村环境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分析】〔 1 〕此题属于字词赏析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根底上从诗中挑选出富有表现力的字进行赏析.如"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 "横"字说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淘气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信〞,这里是随意的意思,说明牧童是随意地吹奏曲子,表现牧童的悠闲自得.〔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似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据此可知,诗人借牧童在牛背上随意坐着及吹着笛子,写出了乡村环境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故答案为:〔 1 〕“横〞字说明牧童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淘气可爱.〔2〕借牧童在牛背上随意坐着及吹着笛子,写出了乡村环境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点评】〔1〕此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水平.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2〕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水平.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8.阅读下面这首诗,答复以下问题.归嵩山作①王维清川带长薄② , 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低,归来且闭关.【注释】①?归嵩山作?是王维从济州贬所返回之作. ②薄〔b6〕:草木丛生的地方.〔 1 〕诗人归来时的情感是曲折变化的.从颔联中的流水有意、_________ 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而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那么流露出诗人__________的情感.〔2〕请结合?归嵩山作?和?竹里馆?的内容,谈谈你对“归〞的理解.链接材料:竹里馆①[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释】①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时期.【答案】〔 1 〕暮禽相还;凄清悲苦〔2〕例如: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此时仕途不顺,政治失意,产生了归隐的心理,而归隐后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生活,传递出了诗人安然闲适的心境.诗人选择“归〞,纵然有一些失意无奈,但更是其豁然洒脱,宁静淡泊,热爱自然的人生选择.【解析】【分析】〔 1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的意思是“流水好似对我充满了情意,黄昏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黄昏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似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外表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表达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的意思是“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黄昏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曲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2〕?归嵩山作?的“归〞,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在归去的路上心情经历了由悠闲到伤感,最终释然的过程.而?竹里馆?中,也可看到诗人归隐后的生活,虽然有孤独寂寞,但更多的是心境的澄净恬淡,由两首诗可知, “归〞正表达诗人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故答案为:⑴ 暮禽相还;凄清悲苦;⑵ 例如: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此时仕途不顺,政治失意,产生了归隐的心理,而归隐后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生活,传递出了诗人安然闲适的心境.诗人选择“归〞,纵然有一些失意无奈,但更是其豁然洒脱,宁静淡泊,热爱自然的人生选择.【点评】⑴ 此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水平.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⑵ 此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水平.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做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做题步骤:① 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 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 点出该词衬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9.阅读诗歌,答复以下问题.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 〕两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景,周密用“ _________ 〞形象表现蝴蝶流连花从的情态,赵翼那么认为秋风“ _________ 〞,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2〕两诗都以?野步?为题,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 1 〕烂醉;管闲事〔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解析】【分析】〔1〕周密在诗中,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温暖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 “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翼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生机和春天的活力.表达了沉醉在美好春光里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故答案为:⑴ 烂醉;管闲事;⑵ 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点评】⑴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 做好此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做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等.10.阅读下面的词,然后答复以下问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假设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 〕“ 眉峰聚〞“ 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 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那么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解析】【分析】〔1〕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子.〔2〕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为“又送君归去〞铺垫.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那么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⑴ 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⑵ 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 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那么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锦江思(宋)李新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本词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词中“沧州”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诉衷情”。
B. “当年万里觅封候”写出了词人当年远离家乡、壮志报国的情景。
C. “关河梦断何处”流露出词人对将要离开军队而产生的遗憾之情。
D. “泪空流”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不甘。
【答案】(1)陆游;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地(2)C【解析】【分析】(1)《诉衷情》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这首词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沧州”指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
(2)C项有误,“关河梦断何处”的意思是“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不平之情。
故答案为:⑴陆游;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地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对选项逐项审读,理解辨析,判断正误。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徙倚:徘徊薄暮:傍晚(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分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
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2.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1)D(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
B. 甲诗为酬答诗。
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
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故选D。
(2)本题注意关键词:俶尔,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翕:迅疾。
(3)A.“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错误,不是实写。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运用侧面描写,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
C. “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错误,甲诗尾联中“长精神”表达作者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故选D。
(4)乙文,柳宗元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
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
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
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甲诗,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 D;⑵(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⑶ D;⑷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⑶本题考查诗文内容分析理解。
⑷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参考译文】甲诗: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乙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3.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与________”的歌手。
(2)文段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这首《礁石》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礁石”象征了________,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答案】(1)土地;光明;太阳;火把(2)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解析】【分析】(1)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出生于浙江金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
他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其代表作品是长诗《向太阳》《火把》,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
(2)《礁石》是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
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
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诗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据此,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⑴土地;光明;太阳;火把;⑵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
(三)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