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1
五人墓碑记[1]
![五人墓碑记[1]](https://img.taocdn.com/s3/m/bebe5366011ca300a6c3909e.png)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五人墓碑记一、通假字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同“”, )2.敛赀财以送其行 (“”同“”, )二、古今异义1.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古义: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不吝惜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古义:今义:个人(就从事某种活动或拥有财产而言,区别于“公家”)4.吴之民方痛心..焉古义:今义:极度伤心5.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古义:今义:意志和气概6.颜色..不少变古义: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7.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三、一词多义1.按⎧⎪⎪⎨⎪⎪⎩缇骑按剑而前()按诛五人()项王按剑而跽(《鸿门宴》)()按部就班()2.卒⎧⎪⎨⎪⎩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3.视⎧⎪⎨⎪⎩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瞋目视项王(《鸿门宴》)()子孙视之不甚惜(《六国论》)()4.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其志士之悲哉()而又有剪发杜门()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念奴娇赤壁怀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并序》)()发书视之(《鲁周公世家》)()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红 ⎧⎪⎪⎪⎪⎪⎪⎪⎪⎨⎪⎪⎪⎪⎪⎪⎪⎪⎩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5.行 “”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敛赀财以送其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五人墓碑记(1)

检查自学,理解下列句式
判断句
1、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2、斯固百世之遇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 于义而死焉者也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故今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被正义所激发 2、不能容于远近 被远近人的收留 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以“被”表被动 4、 激昂(于)大义 被大义所激励 5、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缙”同“搢”,插。
古今异义 •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人:党羽; •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3、按诛五人 •按:查究。
4 颜色不少变 颜色:面貌、容貌、脸色。今指由 物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 的印象。 5 视五人之死 视:比较。今看。
• 亦明死生之大
明:形用作使动, 表明,使……明;
一词多义
固 行 1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1 轻重固何如哉 本来,引申为 品行,名词。 “究竟”“到 2 敛赀财以送其行 底”,副词。 走,动词。 2 斯固百世之遇 3 其辱人贱行 也。 行为,名词。 实在,真是,副 词。
之 1、郡之贤士大 3、佯狂不知所之者 动词,到……去 夫请于当道 结构助词,的 4、盖当蓼洲周公之 被逮/夫五人之死/五 2、即除废阉之 人之当刑/吾郡之发 址以葬之 愤一击/待圣人之出 前一个“之”是 而投缳道路 结构助词;后一 主谓之间,取 个“之”是代词, 消句子独立性 指五人
• 3、其疾病而死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 生病。
6、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形容词用于名词, 远近的人;远近的百姓。 7、 抶而仆之 仆:动词使动用法,使……倒下 8、 安能屈豪杰之流 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墓碑记(逐句讲解翻译) (1)

行为,名词。
实在,真是,副词。
之
1、郡之贤士大夫请 于当道
结构助词,的
2、即除废阉之址 以葬之
前一个“之”是结 构助词;后一个 “之”是代词,指 五人
3、佯狂不知所之者
动词,到……去
4、盖当蓼洲周公之被 逮/夫五人之死/五人之 当刑/吾郡之发愤一击/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
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段有一组 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写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重大意义。面对 “大阉之乱”, 缙绅“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而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 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五人为正义而死的品格。
原文: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
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③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即使一个平 民的死,对于国家的兴亡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声:名词用作动词, 伸张
• 5、缇骑按剑而前
• 2、去今墓而葬之
前:名词作动词,
墓:名词用作动词,
走上前。
修墓。
• 3、其疾病而死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 生病。
•6、是时大中丞抚吴 者为魏之私人
抚:用作动词, 出任巡抚。
7、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记:名词用作动词,作记。
8 、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形容词用于名词, 远近的人;远近的百姓。
蹈但死(:这等)于五说(“个踏上)死人地生”在。民蹈间,,踩。平时没有受到过 顾《:诗回》头《。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 曷死:地通却“不何回”头,,什么(。这疑)问又代(词是。)什么缘故呢?
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第1课时-课件(1)(苏教版必修3)

宾语前置句。译文:(你们)为谁哭? ③谁为哀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动句。译文:周公被捕就是由 ④公之逮所由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主使的。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蓼蓼蓝 ①寥寥落 廖 姓廖 缇缇骑 ④提提纲 题 题目
祠 祠堂 ② 伺伺候 址 地址 ③ 祉 福祉
谥 谥号 ⑤缢自缢 谧 安谧
冏冏卿 ⑥迥 迥异 炯 目光炯炯
④是以大中丞抚 吴者:名词用作动词,“抚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⑤抶而仆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⑥买五人之头而函 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棺材收殓”。
古义:脸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彩。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非常 之谋难于猝发 ..
不同寻常的。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副词,表程度,“很”、“极”、“特别”。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 头颅,借指性命。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团的领导者,为首的人。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墓志铭课文

墓志铭课文《五人墓碑记》(明・张溥)原文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芥之人,而又出于绳墨之外,纵死而湮没,亦其理也。
而五人者,且得列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死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碑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注释:1.蓼洲周公:周顺昌,号蓼洲,明朝官吏,因反对魏忠贤专权而被捕,引发苏州市民反抗。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正义所激励而死在这件事情上。
3.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吴郡的贤明士大夫向当局请求。
当道,指当地的行政长官。
4.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清理魏忠贤已经废除的生祠的地址来埋葬他们。
魏阉,指魏忠贤,阉是对太监的贬称。
5.旌其所为:表彰他们的行为。
旌,表扬。
6.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现在修墓埋葬他们。
墓,这里是修墓的意思。
7.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那时间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有,通“又”。
8.慷慨得志之徒:意气激昂、志得意满的人。
9.湮没不足道者:埋没不值得称道的。
10.草芥之人:指平民百姓,像草芥一样轻微。
11.绳墨之外:指行为超出规矩、法度之外。
这里指五人是自发反抗,不是在官府指令下行动。
12.列名于大堤之上:名字刻在大堤之上(墓碑上)。
13.百世之遇:百代难得的遭遇。
14.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性命。
首领,头,这里指性命。
15.以老死于户牖之下:在家中一直到老死。
户牖,门窗,这里指家中。
16.尽其天年:享尽他们的自然寿命。
高二语文2.2五人墓碑记课件1(苏教版必修3)

人
墓
碑
张 溥
记
(1626),魏忠贤派 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 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 起反抗,发生暴动。事 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 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 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 众,挺身投案,英勇就 义。。为了纪念死去的 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 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 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 为“五人之墓”。
宗天启末年,是和 阉党斗争的东林党 的继续,他们自认 为东林党的继起者。
整体感知
• 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 • ①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②作者是怎样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
社会价值的?
• 要求:分别引用原文中的一个句子回答。 • 明确:①线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②主旨――“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
张溥(1602~ 1641),字天如,号 西铭,明末太仓(现 江苏省太仓县人)。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 之书必手抄六七遍, 故名其书斋曰“七录 斋”(其专集之名即 来源于此)。崇祯四 年进士,“复社”的 创始人和领袖。
明末天启年间,
魏忠贤阎党专权, 设立东厂排斥异己, 杀戮大臣------
复社成立于熹
之逮所由使也
•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理解五六段,掌握关键字词句
• 一、掌握字词:杜 老 隶 明 编伍 • 二、翻译句子: • 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
之大,有几人欤?
•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
哉?
• 3、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而为之记
总结课文
• 一、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事情理并
茂。
• 二、巧用对比,强化主题 • 三、简练传解一二段,掌握关键字词句
• 一、掌握字词:旌 墓 疾病 • 二、翻译句子: •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
五人墓碑记1

五人墓碑记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
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
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
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列传》(3)下列作品集的命名方式都相同的一项是()
A、《贾长沙集》《王子安集》《王右丞集》《嘉祐集》
B、《樊川集》《刘梦得集》《王临川集》《易安集》
C、《欧阳文忠集》《周元公集》《范文正集》《林和靖集》
D、《七录斋集》《饮冰室合集》《惜抱轩文集》《震川文集》
七、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
1、声: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为之声义()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声闻邻国()2、发:发其志士之悲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而又有剪发杜门()
3、之: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佯狂不知所之者()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慷慨得志之徒()4、当:请于当道()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然五人之当刑也()
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
诋大酋当死()
八、翻译下列的句子,有特殊句式的请作具体说明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5、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
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22五人墓碑记(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22五人墓碑记(第一课时)●从容说课《五人墓碑记》是一篇碑记体散文。
明末天启年间。
宦官魏忠贤专权,许多正直人士被杀害,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黑暗局面,人民愤恨,曾多次示威抗议。
本文记叙的就是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苏州市民反阉党的暴动中死难的五烈士。
文中记叙五位义士“激于义而死”的原因和经过,抒发了对五人的崇敬之情,批判了甘心附逆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并由此发挥开去,阐述了生死价值问题。
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至“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交代立五人墓碑的由来。
通过与“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对比提出问题,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发人深思,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予犹记周公之被逮”至“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第三部分(“嗟夫”至“匹夫之有重于杜稷也”),通过对比,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进而揭示全文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教读本文,应该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在背景的提示下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以及文章的主题。
本文夹叙夹议,感情强烈。
全文不仅段与段之间如此,每段之间也大体是叙述中有议论、抒情,议论中又有记叙、抒情。
如第一段在叙述修建五人墓的缘起之后,以“呜呼,亦盛矣哉”结尾;第五段在论述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之后,插入有关事实的叙述,然后据以论证群众暴动,五人死义的巨大影响。
总之,记叙、议论和抒情统摄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这一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本文三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在第二段里,把士大夫中那些不问国事、无所作为的“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同五义士相比,反衬五义士死义的皎如白日。
在第五段里,把“大阉之乱”时变节易志的缙绅同五义士相比,反衬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高风亮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
• 五人就是出于义愤牺牲了自己宝贵 的生命,为维护正义而死。
当堂训练
• 回顾所学内容,完成导学案第 68页初读课文1、2、3题
预习检测:
一、文学常识 天如 ,号_____ 西铭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 1、张溥(1602—1641)字______ 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 书房为________ “七录斋” 。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 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 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 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在 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 内容充实,风格朴质。著有《七录斋集》等。 《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 与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 扬、周文元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明死生之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主题思想。
詈
qūn
脰
缙
谥
缳
逡
第一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
1、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课文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不 理解处做标记。 2、思考: (1)五人为何而死?请在原文中找一句概括性的 语言。 (2)请学生翻译这句话。
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
思考: 1、周蓼洲先生是谁?他因为什么而被捕 呢?五人和他有什么关系吗? 提示:周顺昌——五人——时代背景
碑志 ,原是刻在石碑上, 2、碑记,又称_____ 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给下列字注音
liǎo
dà i
cí
蓼
tí
逮
chì
祠
hùn
jiǎo 皦 lěi
zī 赀 பைடு நூலகம்ì
缇
dòu
抶
jì n
溷
shì
傫
huán
张 溥
五 人 墓 碑 记
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形象的点明了生命的价值。如史铁 生所言,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 日。那么,为何而死,是否死得其 所,就是需要我们深深思考的。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五人墓碑 记》,看这五人又是为何而死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了解碑记类文体常识及作者。 ②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 节奏、体味感情。 ③学习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