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课程名称:《回忆鲁迅先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贡献;2. 理解《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主题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回忆鲁迅先生》的主题和意义;2. 探讨鲁迅先生的文学影响和社会贡献。
教学准备:1. 教材:鲁迅的《回忆鲁迅先生》;2. 多媒体设备;3. 板书:鲁迅和《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鲁迅的照片和一些与他相关的事迹,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Step 2:讲解文本(15分钟)详细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他在文学和社会上的贡献,包括他的作品和思想。
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Step 3:阅读与讨论(20分钟)学生分组阅读《回忆鲁迅先生》的选段,并回答以下问题:1. 选段中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2. 选段中的细节和描写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3. 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Step 4:展示与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讨论结果。
其他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提供补充意见。
Step 5:分析与评价(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选段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并评价其对文章的意义和效果的贡献。
Step 6:延伸拓展(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鲁迅对现代文学和社会的影响,并总结他们的讨论结果。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鲁迅及《回忆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Step 8: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自行阅读《回忆鲁迅先生》的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以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风格;2. 组织观看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以深入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3. 设计互动游戏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鲁迅所处的社会环境。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三篇

【导语】《回忆鲁迅先⽣》是本单元的⼀篇细腻⽣动、深情动⼈的记⼈散⽂。
作者以娓娓道来、清新淡雅且饱含感恩与崇敬的深情笔调,展现了鲁迅先⽣平凡⽇⼦中那些真实、细微的“寻常⼩事”,还原出⼀个⾎⾁丰满、⽴体灵动的鲁迅形象。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利⽤课⽂排版梳理各个描摹⽚段,把握⼈物真实、富有⼈情味、⽣活化的形象;通过“圈点批注”,品析⽂章语⾔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
2.指导学⽣⾃读梳理结构、讨论体会感情,“圈点批注”品味语⾔。
3.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利⽤课⽂排版梳理各个描摹⽚段,把握⼈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感情。
并通过“圈点批注”品析语⾔。
【教学难点】 品析作者语⾔细腻⽩描和诗化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学习⽂章细节描写的⽣动真实和逼真传神。
通过对词句的揣摩体会⽂章⽂随笔动,笔随情⾄的美感和情意。
【教学策略】 1.圈点批注 2.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 导语:提出问题——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
⽼师总结导⼊:通过上学期对《朝花⼣拾》的阅读,⼤家对鲁迅有了⼀定的了解。
但我们是否真的喜欢鲁迅?有些同学为什么会对鲁迅敬⽽远之?也许由于时代的隔膜,加上我们毕竟年少,对鲁迅作品及其为⼈还不能充分理解。
还有⼀种原因就是,有些对鲁迅⾼度评价的定论,先⼊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
如果读⼀读这篇回忆鲁迅先⽣的传记,相信这种状况会⼤有改变。
我们会看到⼀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个睿智⽽⼜平和的鲁迅。
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进这位⽂化巨⼈。
展⽰课件并展⽰图⽚素材“《朝花⼣拾》封页图、⽊刻鲁迅头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调动学⽣的阅读记忆,回顾对鲁迅的认知,激发学⽣对⽂章的阅读兴趣。
(⼆)作者简介 学⽣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重点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篇一:《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回忆鲁迅先生》教案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鲁迅先生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你对鲁迅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二、检测预习,夯实基础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2. 鲁迅名片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
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3.写作背景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
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
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
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4.识记重点词语读音。
5.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明朗:光明磊落;乐观,开朗。
轻捷:指动作轻快敏捷。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心境:心情,心绪。
崭然:形容山势高峻突兀等。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和成就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作品片段。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感受。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展示相关图片和作品片段。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探讨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2.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简介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2.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
2.4 教学步骤选择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
第三章:鲁迅先生的散文创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探讨其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3.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简介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3.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
3.4 教学步骤选择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
第四章:鲁迅先生的诗歌创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探讨其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4.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简介鲁迅先生诗歌作品的特点和主题4.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影响;3.学生学会欣赏和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1.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影响;3.欣赏和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1.讲授;2.课堂讨论;3.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笔记。
四、教学过程1. 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1.讲授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0分钟);2.立即让学生针对讲授内容展开讨论(10分钟);3.组织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如《狂人日记》,并鼓励学生进行简短的读书笔记(30分钟)。
2. 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影响1.讲授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影响(20分钟);2.立即让学生针对讲授内容展开讨论(10分钟);3.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相关文章,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后记》,并鼓励学生进行简短的读书笔记(30分钟)。
3. 欣赏和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1.讲授鲁迅先生的作品欣赏和理解方法(20分钟);2.立即让学生针对讲授内容展开讨论(10分钟);3.组织学生在讲授指导下进行鲁迅先生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并鼓励学生进行简短的读书笔记(30分钟)。
五、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有关鲁迅先生的作品;2.鼓励学生进行相关题材的写作。
六、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涉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主要作品和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影响,以及鲁迅先生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通过讲授、课堂讨论和学生阅读、写作等方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欣赏和理解部分时,学生理解力和写作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需要加强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因此,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注重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小时候的鲁迅——天真、烂漫、充满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觉悟、思想、爱国情怀《藤野先生》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觉醒追求、执着坚定《孔乙己》老师启发导入: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简介萧红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细节?鲁迅的“笑”鲁迅的步伐鲁迅品评衣着鲁迅的休息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鲁迅谈鬼故事海婴的问好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鲁迅最后的时刻<讨论>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三、深入文本——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老师引导:体贴、明朗的笑、幽默展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10篇】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10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习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
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
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教师提出合作要求: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3、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中的琐事,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习。
汇报、交流。
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鲁迅休息了。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3、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小结:1、全文写了这么多事件,是否杂乱?2、若要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你会仿照本文选一些小事例吗?学生自由发言。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研读,感受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人物简介1.鲁迅,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革命家。
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性。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16本;还有书信、日记和学术著作等。
2.萧红,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萧红小说的特点:以抒情笔调写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无完整的故事情节,然而韵味深长。
本文节选自萧红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鲁迅先生》。
作者将自己与鲁迅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
全文布局自由随意,用女性独有的敏锐目光悉心观察,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灵动传神的细节,以质朴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于细微之处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活生生的鲁迅,彰显了一代伟人鲁迅的思想和人格。
二.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
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回忆鲁迅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伟岸人格”的第二篇主读课文。
本单元选文通过多中文体展示杰出的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的精神品质,以及他们各有的感人言语,独特个性,辉煌成就;其中比较分析日常锁事表现伟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及口味文中感人之处,点睛之笔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2、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3、教学重点: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较少,又有一定的时代隔膜,对伟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知识了解较少,非常有必要加强对相关知识得了解。
同时依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把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作为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
语文学习需要沉浸,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但农村七年级的学生由于接触的事物较少,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到这种风格的文章,对文章的写法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我把教学难点定为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法新语文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提升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进行由知识为本位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转移;
第三尊重学习规律,把握阅读教学原则,坚持紧扣文章中心,联系上下文,密切联系生活实
际,巧设问题,积极引发学生思考,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对课文内容的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够提出自己看法和疑问,并能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为此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自己发现疑难进行学习。
三、说学法七年级的学生,经过近多半年的学习,在语文课堂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如精读、略读、速读、泛读的组合,精细、粗放的组合等来阅读文章的意识;它将有助于课内的阅读教学,也有助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加之七年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问题策略”,结合我校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发现疑难'等多种学习方法,分析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三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1、温故导入,展示学习目标结合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引入本文
2、课前热身,提炼信息,了解鲁迅(温故学)
(1)、先主学生依据背景资料和人物介绍提炼信息,谈谈你熟悉的鲁迅。
(2)、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处理字词。
3、课堂探究(知新学)
(一)自主学习
问题设置:
(1)、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的散文。
(3)、其中上面所写的哪个生活片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中能看出鲁迅的什么性格特征?(讨论回答)
(4)、提起鲁迅,我们总会觉得他是一位大文豪,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可从他对待亲人、朋友等方面的态度来考虑)
请以“鲁迅先生是一个--------------------人”。
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短语、成语
(二)合作研讨(拓展学: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教师补充疑难问题:
一、本文题目是《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只写鲁迅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我”,海婴,许广平。
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
二、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巩固提升(达标学: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