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后感3篇

合集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论语读后感(精选17篇)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论语读后感(精选17篇)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论语读后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论语读后感(精选1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论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论语读后感篇1我读了《论语》后,我知道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让我来告诉你吧!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的知识要时常去复习的,不也很快乐吗?”单单这句话就不仅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还教会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呢!从前,老师教过的知识,我放学回家后从来都会自觉去复习,总以为自己脑子聪明,很轻松地在课堂上就能把这些知识全部记住。

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到了即将段考的前几天,妈妈一检查我的作业和试卷,才发现我学的知识很多都没有巩固,有印象的东西并不多。

在离段考的前几天里,为了能考出优秀的成绩,我被迫每天晚上“开夜车”很辛苦地补缺补漏到深夜,熬到眼睛变成“熊猫眼”。

导致严重睡眠不够,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学迟到,耽误上课。

即使是这样,加班加点还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记牢。

后来在段考时我果然吃了大亏,虽然很努力,但是考得并不理想,语文才80分。

后来读了《论语》之后,我开始学会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学会了每天晚上对老师当天教的知识进行复习,知识不知不觉记得牢固了,学习变轻松了,期考成绩竟然提高到了90几分,我别提多高兴啦!《论语》教会了我一个绝好的学习方法,使我学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意思说:“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记得小时候,妈妈买来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来,不让姐姐知道,想一个人独占。

上学时,我经常担心:“姐姐会不会找到我藏起来的牛奶呢?妈妈会不会发现呢?”当我读完《论语》之后,我主动地把牛奶拿出来和姐姐分享。

妈妈也表扬我大方。

《论语》教会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

从此以后我做事光明磊落,越来越有君子之风。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这是一本6月份出版的新书,虽然说是《新论语》,但书中论述的论语是重新进行了编写。

其实是对于孔子有一个全新的解说,非常值得一读并且会收获良多。

我曾经看过《论语》的注解与解说,但一直没有能从大处理解与掌握《论语》,无法深度地学习到核心。

拿到了此书,学习我们老祖宗的宝贵的财富,就有了一种新的途径与方法。

《新论语》是一本重构的经典,是以孔子的思想脉络重构《论语》原文,不增不删一字一句,令孔子思想的逻辑和深刻直接显现。

将孔子和弟子的言论分列内编和外编,保持了孔子思想的纯粹和完整。

文本的新意仁为核心,孝悌信为呈现形态,礼为外化形式,学习和修身是求取途径,治国和处世是实践方式。

孔子抨击时政、评论人物,则如案例教学,旨在让弟子学习如何在事例中评判仁。

重构后《论语》变得有主题、有论证、有展开、有层次、有案例;成为无需繁琐注释、人人都能读懂的经典。

看过《新论语》后我才真正的发现《论语》的核心,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渴望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它对于当今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有着实际的意义。

书中涵括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读了《新论语》后我才知道,它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以及后人,让每个人都成为一粒种子,把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论语》读后感2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

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齐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这天,是同样具有教育好处。

关于《论语》读后感7篇

关于《论语》读后感7篇

关于《论语》读后感7篇俗话说”熟能生巧“,在学习上也是这样。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复习对学习的重要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论语》读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论语》读后感1《论语》是孔子写的。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个大人物,他是鲁国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

他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分为奉道、尊礼、崇仁、重孝、尚德。

我最喜欢的是这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习了又常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还有就是“见贤思齐”这句话,让我明白了看到品德好的人就要和他看齐,要和品德好的人多学习。

读了《论语》的一些文章,使我又多了些知识。

我以后要多读一些关于论语的书籍,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本事,将来更好的卫祖国做贡献。

《论语》读后感2寒假期间,我没有读莫言的文章,但我用心背诵了老师布置的《论语》。

在背诵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孔子(公元前 551 至前 478 年),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思想,他说话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之于《论语》一书。

《论语》里面内容丰富,写有关于父母的内容,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它教育我们作为子女的出门进家要跟父母打招呼,别让父母不知道你去了哪儿,不要让父母担心。

还有写关于人的,比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教导我们每个年龄阶段所要做的事情。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从书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等等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令我们得益不浅。

《论语》读后感3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读后感(15篇)_1

《论语》读后感(15篇)_1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交友之道——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讲交友理想中的是中行之人,就是优先会选择守着中庸之道行动的人,如果不能和中行之人交往,退而求其次,孔子讲我肯定是跟狂和狷这两类人往来做朋友,“狂”是傲慢自大的意思,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愤青;“狷”是耿介、洁身自好的意思,有点类似于孤僻的人。

孔子为什么要和狂者、狷者交朋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思考问题有阴阳两面,狂者的缺点是骄傲自大,但是他们的优点是有进取精神,狷者的缺点是比较孤僻,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但是优点是有自己的人生底线,原则操守,有些事情是不做的。

我们从中可受益,一个人最好跟仁人志士,跟君子来往,如果没有,就和狂和狷两种人来往,这是儒家评价人的标准和交友准则。

孔子谈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也谈到刚毅木讷近仁。

刚是刚强,毅是坚定,木是呆板,讷是言语比较迟钝。

孔子说有这四种性格就接近仁了,他提倡者四种品德。

起初喜欢华丽动听的言语,实则易不实,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语贵简,忌烦,言简意赅就好。

猜想毛主席给自己女儿取名李讷,可能有美好期待在里面吧,其他章也谈到孔子提倡守仁守礼,提倡有知,仁,庄;厌恶四方面,总结起来就是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缺乏明理之心)的人。

对照惭愧,犯过很多,须重点修八德,尤其是仁,仁为本,本立道生,切身落实才是功夫,当事上检验,事上磨练。

求同还是求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非常熟悉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的理解是如果两个人人生观,婚姻观,价值观,谈任何的问题观点都一样,那可能其中一个人就是多余的,所以作为君子不追求同,允许差异,求同存异,处和谐就好,但是小人追求的正相反,忽略相互理解和包容,忽略和去求同是忌讳,这种一致也只是表面的,意义不大。

对照更发觉自己的问题,经典智慧,引人深思,学而实习,受益良多。

《论语》读后感2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相关推荐《论语》读后感(精选3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1粗粗地读完《论语》,觉得其真不愧为一部历时久远、容量博大、涵纳丰富、析理深奥的中国古文化典藉,不同时代的哲人纷纷以不倦的精神和不诲的情思加以悉心悟读,或全方位把握,或多层次切入,认真地注释、翻译、解说、谈论、研究。

只可惜目前还没领悟多少精华,要来写读后感,就只能有什么感受写什么了。

因为《论语》主要记载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所以通过阅读,我对这位先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终于明白,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为什么会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崇。

他的道德修养、学问才能、理想信念和实际表现,无不让人叹服。

首先,我非常敬佩孔子的好学精神。

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却还坚持学习礼乐文化,母亲去世后,他一边挑起学习重担,一边继续学习。

大约在30岁时,学业有成,首创私人办学,开始收徒讲学,直至终老。

他不光活到老,学到老,还时时处处向他人求教,真是"学而不厌"。

其次,我非常赞同孔子的道德修养论。

孔子"仁"的道德修养论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有很大影响,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仁"为本,提出了孝悌、礼、知、信等道德规范,并指出"内省"是实现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

其思想观点对当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深远影响。

现代社会,关于道德修养,我们缺失得太多了,幸亏有《论语》!第三,我非常佩服孔子有如此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与几个弟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被困于匡地,生命安全遇到严重威协。

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丝毫不见面临危难的惶恐焦虑,有的却是乐天知命的从容自信。

他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个人的生死已与"斯文"的存亡紧密相连,文化生存的悲情已与个体生命的感受合而为一,维持和延续"斯文",已成为他生命价值的全部。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精选24篇)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精选24篇)

《论语》的读后感关于《论语》的读后感(精选24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论语》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的读后感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来自《论语》这本书。

但是你真的理解了吗?大多数人都不是很了解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以后,再来温习,不是很欢乐吗?有远方的朋友赶来相聚,不是很欢乐吗?而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道理也在论语中体现了,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是讲,父母在时,不能远游,出去时要告知父母方向……自从我学习了《论语》以后,我有了许多生活上的进步;每天反省自己的得与失,孝顺父母……虽然孔子所说的我没有全部做到,但是却比以前做得更好了。

论语就像我的一面镜子,我自己是怎样做的,孔子是怎样要求的,我应该怎样做才更好。

现代人整天只知道拼命的赚钱,连父母都不管了。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你不尊敬老人,那你养的动物就和你养的老人没什么区别了。

《论语》反映出了古代文化学的缩影,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古代的人,古代的事,古代的文化。

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便是我的座右铭,我觉得,每天就应该向曾子这样去反省自己,然后为自己立一个目标,才能有进步。

《论语》这本书,让我懂得的道理远不止这些……《论语》的读后感篇2我对《论语》很感兴趣,就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里去找,其中,找到了两则关于学习的名言,让我来说一句非常不错的,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那是出自《论语。

为政》中的句子,这句话言简意赅,我是这样理解的:学习态度要实事求是,不能一知半解,千篇一律。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懂道理的人,才是会进步的人。

我们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对学习上的问题要认真领会,不能一知半解,对不懂的问题要虚心请教,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学有所长,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论语》读后感(15篇)_8

《论语》读后感(15篇)_8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今天,我看了论语故事,其中一个小故事令我记忆犹新。

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孔子曾经夸奖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意思是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颜回家穷,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里,可是他却能生活的很快乐。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很佩服颜回,不是佩服他能忍受这么艰苦的环境,而是佩服他能乐观的生活。

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时,颜回却不改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颜回能做好这些,我却不行。

比如说,一次,我们的老师留了很多作业,我只写了几个字就烦了,我一点也不坚强。

还有一次,我被老师罚了100道题,写到40道,就哭了,妈妈陪我写到第八十道题,剩下的二十道是妈妈协助我写完的,总之,我还是不够坚强。

好啦,我就先介绍这些,剩下的下次再介绍。

《论语》读后感2古人的智慧,就像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像汹涌大海上矗立的一座灯塔,像茫茫雪野上钻出的一株小草,带给我们希望。

在我心目中,就有这样一部凝结了古人智慧的书——《论语》。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书中记载了圣人孔子和他学生的对话,涉及学习、为人、处世、治国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其中,有两段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来告诉你吧!第一段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我们学习了新知识后,一定要时常温习,使它真正成为我们的本领。

第二段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孔子的学生,曾子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尽心竭力帮助过别人?是否诚信可靠地同朋友交往?是否及时复习了老师传授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坚持每天做到这“三省”,我们就一定会越来越棒!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经典读物,在不断的阅读中细细品味先人的智慧吧!《论语》读后感3《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读后感500字五篇

《论语》读后感500字五篇

【导语】读书不但可以滋润读者的⼼灵,充实读者的精神世界,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对⽣活的状态,多读⼀些好的书籍吧,它会让你受益终⾝。

相信不久的以后你也会爱上读书!以下“《论语》读后感500字五篇”由⽆忧考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篇⼀】《论语》读后感500字 《论语》是孔⼦弟⼦及后⼈记述孔⼦⾔⾏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

《论语》记述了孔⼦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甚⾄记载了他的⽣活习惯和细节。

《论语》成书时间⼤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弟⼦及其再传弟⼦。

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必读的教科书。

全书⼤体是孔⼦弟⼦及其后⼈所记,是研究孔⼦的基本资料。

我在《论语》这部书中认识了⼀个博学多才、诲⼈不倦的孔⼦。

孔⼦⼀个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论不⼀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千年的中国⽂化的经书,是有必要⼀读的。

讲孝道是我在读《论语》后感受最深的。

孔⼦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们却在褪⾊,对其讲孝是⾮常必要的,让他们明⽩孝是为⼈之本。

⼦⽈:“⽗在,观其志;⽗没,观其⾏;三年⽆改于⽗之道,可谓孝矣。

” “事⽗母能竭其⼒;”等。

即孔⼦说;“当他⽗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亲死后,要考察他的⾏为;若是他对他⽗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讲了什么是孝,同“事⽗母能竭其⼒”有些不同。

虽然事⽗母能竭其⼒,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母担⼼、忧⼼,这也不能算是孝。

⽗母都希望⼦⼥⽐⾃⼰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母教育⼦⼥的出发点。

所以为⽗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母的意愿、教诲⾏事做⼈,对得起⽗母才是真正的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源泉,提高人们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

读书的妙处可谓无穷,书香更是浸人心脾,引人入境不能自拔。

以下“《论语》的读后感”由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的读后感【第1篇】
中,我在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

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

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孔子为了这个目标,终生去践行它。

他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仍有启迪。

他为了这个目标,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到了老年,他开始修订《春秋》、《诗经》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

《论语》的读后感【第2篇】
前几天,我们学校发了一本书,名叫做——《论语》。

第一篇叫做“学而”,学了“学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孔子说的那句话“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了以后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和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开心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别人,不也是一个君子吗?这句话给我记忆深刻,是啊,学习过了的知识再复习非常愉快,和你有一样志向从远方来的朋友是很令人开心的。

从中我学到了学习过的知识再复习,是非常愉快的,要多温习学习过的知识,不憎恨,不怨恨别人,也算是一个君子。

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二篇,是有子说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意思是一个为人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没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了。

我的感受是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

《论语》的读后感【第3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咦?大上午的,谁在读书呀?哦,原来是焦作日报社组织校园记者在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呢!
以前,我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给他们说的话他们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们不相信我。

我很生气,为什么不相信我呢?但自从读了《论语》后,想起《论语》里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我马上就不伤心了。

还有一次,我的同桌不喜欢学习,我就耐心地给他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道理,使他感到学习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令人讨厌。

后来,他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学习,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虽然再有两节课就不能和任老师共同学习了,但是,任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会永远牢记在心。

以后,我还会多读好书,做一个像孔子一样有学问的人,并且还
要多读圣贤书,做一个少年君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