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

合集下载

论语译注读后感12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12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12篇论语译注读后感1这周连续看《孔子》,我觉得相对于读《论语译注》那简短而又不知深意的古文,好像更具影响力,由于读那些古文时,对于一些词的释义或解释总不能恰到好处,当自己不懂时,就会忍不住看翻译,之后示意心理睬告知自己:原来这话是这意思,所以并不会有太多思索。

而当我们看的时候,首先,视觉上会形成一个识记过程,印象更深刻。

且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一个社会背景,看到孔子在什么境况下说的话,而非笼统地去背,这种学习方式更是寓学于乐!我看到孔子对礼的追求,对道德的坚守,剧中他在去季孙家赴宴路上,始终在做着同样的动作,好像是一种礼节,但路上的人却总是对他的行为有些不解,可孔子好像觉得“我走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到门口后,阳虎并未让他进去,此时孔子说:“季孙此举是违反了礼的,由于他用了天子才能享有的八佾,八珍。

”可阳虎并未在意,放狗咬孔子。

他回家后,对他哥哥说:“人不能只为了口饭活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可见他对礼的崇尚,重视,孟孙恰巧拜见他,他立刻慌乱说要以礼相见,整理装束,并自将草席放在正南方向,以示敬重。

我们可能会想孔子既是教育家,又是圣人,他对礼节如此崇尚,他的思想又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食粮,我们为什么不始终继承礼,而要去简化礼节不去效法孔子呢?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的我们来说有些封建,是旧俗,但我们不能否认孔子在历史上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他是的确实确的教育家。

他对于学习六艺的坚持是我们所需要的品质。

又回到君子谋道不谋食上,以我们今日来看,许多读书人,包括高校教授和科研工他或许有时还没有明星一部电视剧收入高。

但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种高难度职业呢?这时,孔子这句话便很好的得到论证了,学者是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禄和食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都说职业没有凹凸贵贱,可若此时让我们去扫大街了,我想我内心也会极其抗拒。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思想类书籍。

这本书以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论语》为基础,通过对原文进行翻译和注释,对读者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论语》的博大精深以及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智慧的总结。

首先,我认为《论语译注》的价值在于它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和思考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对《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进行翻译和注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古代智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这种融入现代社会的功能,使得《论语译注》成为一本既具有古代智慧又有现代思考的读物。

其次,我认为这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思想的启迪。

《论语》是一个作者通过他的弟子的话语和行为来传达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的书籍。

通过阅读并解读这些语句,读者可以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念,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理和完善自我。

我个人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它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只有通过追求真理和修炼自己,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信。

这种思考和启示的力量,使得《论语译注》能够给读者带来深远的影响和感召。

此外,这本书也给我展现了作者翻译和注释的高超能力。

《论语》是一部具有很高难度的文献,其中的句子和语言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太容易理解。

作者通过对原文的细致研究和深入思考,对每个句子进行了准确的翻译和详细的注释。

这些翻译和注释的内容非常丰富和详细,涵盖了古代文化、历史、语言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阅读这些注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并且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这种翻译和注释的能力和水平,使得《论语译注》成为一本非常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书籍。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还是一本很有挑战性和启示性的读物。

《论语》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并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因为它们有时候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精选17篇)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精选17篇)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精选17篇)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篇1《论语》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该书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现在较为流行的看法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学生编写的,大概成书于春秋与战国之交。

《论语》的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一些对话集。

我们年轻人读书,应该做到“读一部书,该要进一步了解此书的作者从事学问,不能只看重材料,若只看重材料,便可不要一部一部书地读。

每一部书应作一全体看,不专是零碎材料的拼凑,不专为得些零碎知识而读书。

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书的作者,才懂得这一书中所蕴涵的一种活的精神。

”①“文史之学背后,则每有一种艺术存在,或说精神存在,所以我们读文史方面每一书,必定要读到此书背后之人。

”②因此,我认为,读《论语》应该先了解一下孔子本人和《论语译注》一书的作者杨伯峻。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位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xx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杨伯峻(1909~1990)语言学家。

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1500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150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论语译注读书心得1500篇一: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当时没对答上来。

孔子听说后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意思是,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用功,连吃饭都会忘记,学得高兴了,一切忧愁都忘到脑后,不知不觉,就上了年纪了,如此而已。

孔子作为一代圣人终其一生都奋发好学,他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圣人回首一生对自己的评价。

孔子在离开鲁国后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

他这一生有诸般>挫折却毫不气馁,仍然刻苦好学、积极进取。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老夫子如此勤奋,后人自是不敢懈怠的。

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这是那头悬梁的孙敬。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这个是锥刺股的苏秦。

此二人一人为汉朝大儒,一人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皆为名留青史的人物。

抛却二人本身才思不说,勤奋好学确是其身后功名的重要推动。

中学时期听说过一个曾国藩与贼人的>故事,至今铭记在心。

据说曾先生小时候天分不高,想要背下一篇文章需要重复不知多少遍。

一天晚上曾先生在家读书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人,那贼人想等曾先生睡着之后从屋里捞点好处,便藏在了屋檐下面,谁知左等右等曾先生还是反复背诵那篇文章。

贼人便大怒,跳着脚蹦出来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

说着把那篇文章背诵一遍后扬长而去。

那时候是把这个故事当笑话来听的,后来才明白,贼人即使有这样的天资也只能成为贼人,而曾先生确是连毛泽东都佩服的人物。

曾先生论天赋不如贼人,但要比勤奋和坚持贼人自是比不上曾先生的。

他曾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一)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能够一边复习原文,一边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领悟”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仅让我学习并领悟了“如何领悟”,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领悟。

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领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十分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因此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

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忙并耐心讲解。

他那么博学却始终持续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领悟,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

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齐,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的长处去领悟,以他的短处为自我改正的参照。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领悟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领悟的好榜样。

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领悟;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完美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译注》读后感(二)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通用10篇)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通用10篇)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译注的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译注的读后感篇1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钟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我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

”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咱们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

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咱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

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

”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

”达致愉悦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愉悦。

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我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我心灵的安稳和愉悦,正因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

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我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1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译注读后感1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

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

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

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论语译注》读后感篇1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

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

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

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

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

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

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

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

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
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

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众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

而,在孔子心中,“孝”是做人之本,也是“仁”之本。

做不到“孝”,就不称之为人;更不能做到“仁”。

在文中,孔子已经详细的说明了,应该如何对待父母。

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这个,是毋庸置疑。

最基本的,是“养”。

而犬马皆能“养”。

所以“孝”之本就是要“敬”了。

就如我们平时说的:孝敬。

正所谓,孝、敬不分家。

然后便是忧其忧,乐其乐,心系于父母。

体谅父母,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

如果都能做到这样,就不用“可怜天下父母心”了。

至于“不远行”之类,我想,应该都是心系父母的表现。

最后就是,父母过世之后要厚葬他们,并守丧。

古人很看重守丧,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形式。

只有学会孝敬父母,用心爱自己的父母,才能学会爱别人,忠于君主。

所以说,“孝”是为人之根本。

在现在这个经济,科学都非常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

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

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幸福。

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

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起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