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外传》独特历史认识论文
高中生历史小论文范文(32篇)

高中生历史小论文范文(32篇)初中的时候,我不喜欢学历史,就像听天书一样,每节课都昏昏欲睡。
我一直不明我们学历史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那些我们还没出生就发生的事情呢?时间,地点,时间,过程,领导人,结果和影响,评价,这就是历史。
我不知道历史在发生的时候是偶然的还是被人安排好的,但是我知道我们学习它的时候,是被安排好的。
就连评价都是安静的躺在那里,等你去背它。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的历史是开卷考试。
我基本每次都做不完,时间过去一大半的时候我在奋力翻书找选择题的答案。
可恨的是,我干干净净的书上居然总是找不到答案。
和老爸看电视的时候,看到电视上说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我总是问老爸,这是谁呀。
老爸每次都说一句话:“你历史怎么学的?”是啊,我也很郁闷呢!我历史怎么学的?前两天班里举行了一次辩论会,辩题是“李鸿章到底是著名的外交家还是晚清的_贼”。
这个题目是我们班自己选的,当时还有关于慈禧太后和曾国藩的.,可是慈禧太后被否决了,曾国藩又不感兴趣。
其实我当时已经很喜欢学历史了,这要归功于我们的历史老师。
虽然高中也是先学鸦*战争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历史在那位历史老师的讲述中,就活起来了,虽然我还是记不住那些基本的东西,可是我开始对历史感兴趣了。
我想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把当时的社会描画的生灵活现,这不仅仅现象的反映,也是在发展着中国的文化。
可是我没有参加辩论,因为,在我心中,李鸿章不是作为个人被载入史册的,而是但是整个的社会。
并且无论在你眼中李鸿章不论是_贼还是外交家,那些都已是百年前的事。
我们不应该再追究谁对谁错,历史不会因为大多数人怎么想就被改写,就能重来。
李鸿章不论做过什么,放在那个时代里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要做的是了解,感知和通过对他的学习来完善自己。
历史不仅仅是李鸿章。
我想说的是,历史在演变的过程中,是按照人类、社会、自然的发展规律成形的。
我们应该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在每个人的心中,对每一段历史的认识是不同的,不要把自己的当作唯一正确的,然后和意见不同的人争的面红耳赤,也不要拘泥于课本对历史的评价,要知道课本的人也夹杂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历史小论文写作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搜集史料,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也是历史教学改革和历史高考改革的引擎和成果体现。
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的小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
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
因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
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
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如讽刺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这样说:“慈禧太后多年来都是跟着帝国主义的笛子跳舞。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参考)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
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
因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
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
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如讽刺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先生这样说:慈禧太后多年来都是跟着帝国主义的笛子跳舞。
现在,只要听到笛子的声音,她就知道该踏出右脚或左脚了。
历史的议论文

历史的议论文历史的议论文1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史学家。
他主持编写的鸿篇巨著《资治通鉴》,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传颂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被载入史册,为世人敬仰。
最早我是从“司马光砸缸”的这个故事认识他的。
他的机智,勇敢和冷静令我佩服。
所以我搜集了许多关于他的历史资料和小故事,他的`勤奋好学,光明正直,更是令我钦佩。
据说司马光小的时候并没有超出常人的聪颖资质,反而有点平庸,但是他不气馁,他常常担心自己的记忆力和学问不如别人,所以在学习时,总比别人花的功夫多。
当他的伙伴们读一会儿书就跑出去玩时,司马光总要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直到把文章背熟了才放下书本。
为了提醒自己抓紧时间刻苦读书,他用一截圆木当枕头,取名为“警枕”,这就成了司马光的闹钟,夜里睡觉时圆木一滚开,他的头就砸在床上,这样他就能立刻醒过来,披衣起床,挑灯夜读。
据《宋史》记载:“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手不释书”是司马光勤奋好学的最好佐证,“至不知饥渴寒暑”是司马光废寝忘食最好解释。
司马光在他以后的仕途生涯中也是如此,他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当他无政事可做时,也没有享清闲,而是趁着这个机会全身心扑在修书上。
他在崇德寺开辟了“独乐园”,开始编纂《资治通鉴》,由于年事已高,但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大志,他常常午夜而睡,五更便起,天天如此。
就是凭着这样的恒心和毅力,历经十九载,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
司马光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能为世人所敬仰,是因为他比别人肯付出,勤耕不辍,当我们学习知识不牢固,成绩不理想时,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用心了吗?我们刻苦了吗?从司马光身上我领悟到要想在学习上超越别人,你只有比别人多努力。
历史的议论文2近几年以来,高考历史主要侧重于考察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过去那种押题、猜宝式的做法已属迂腐,题海战术更是让学生屡屡吃尽苦头。
历史小论文范文6篇

历史小论文范文6篇历史小论文主要是初中生和高中生根据历史事件撰写的论述性文章,历史小论文包括论点、论据及论证三部分,缺一不可,论点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感悟来拟定,确定论点后,就要整理相应历史资料作为论据,以这些论据来论证论文观点。
下面学术堂整理了6篇历史小论文范文供参考。
历史小论文范文一:论文题目: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关乎政治、文化、学术的公案由汉至今两千余年,对此评说不绝于史,众说纷纭有秉承儒学传统口诛笔伐者,认为这是秦始皇个人暴政的体现,是秦始皇个人的偶然冲动行为,几乎也是教科书的一贯定论也有对此存疑认为是夸大其事者为此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及许多学者的有关评论,整理出浅要观点。
一、史学界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自秦末汉初,约两千年来,焚书坑儒成为学术界和民间广泛用词:汉语大词典》对其解释为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之事,亦作蟠书坑儒史学大家剪伯赞先生的:秦汉史》专着作这样的评论:焚书坑儒,在客观上是对文化之一般的毁灭,把之史记》所记载对四百六十余诸生的残暴坑杀,称之为坑儒之惨剧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里曾说过:近人有替始皇辩护的,谓被坑者不是儒生而是方士,我自己在前也曾这样说过,但这是不正确的,没有把本纪的原文细读清楚当今学者郭志坤在引用郭先生这句话时明确表态:秦始皇坑杀的儒生就是不折不扣的孔子之徒一直到最近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其作为面向21世纪高校课程教材读本也依然鲜明的写着:秦始皇焚书坑儒等极端的措施是对文化的摧残,党校论文,同时也激起士大夫们对秦政普遍的抵触和反抗.以上引自各家说法,说明焚书坑儒一直为史学界所沿用,大家一致评判这是秦始皇的一大暴政,严重摧残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是对儒家文化的一大迫害,引起当时士人的反抗。
二、秦始皇统一之初的文化政策。
秦始皇在他统一之后并没有立即采取焚书坑儒的办法来处理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的,而是奉行兼纳各家思想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对待儒生也是予以重任其表现如下:第一,在中央设置博士一职。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历史小论文写作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搜集史料,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也是历史教学改革和历史高考改革的引擎和成果体现。
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的小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
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
因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
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
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如讽刺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这样说:"慈禧太后多年来都是跟着帝国主义的笛子跳舞。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高中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是人类文明的记忆。
而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在学习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审辩能力。
首先,历史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课程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们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产生对过去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了解历史,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变迁,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培养了历史意识。
其次,历史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们能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的特点,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和宝贵性,进而形成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这样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国际交往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领先,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最后,历史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辩能力。
历史课程要求学生不仅仅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更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种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辩证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程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
审辩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坚定。
历史小论文优秀5篇

历史小论文优秀5篇初中历史的小论文怎么写篇一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内涵和重要性教学是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很高技术性的艺术。
贯穿教学始终的根本路线是教育学生,其中包括对学生的激励、鼓舞等。
自从我国实施课程改革政策以来,我国教育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情景教学的出现,其不仅改变了以往教育中的“死板”问题,还给教学带来了一股创新之风。
大量实践已证明,情景教学的方式完全匹配新课标的教育要求和理念,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途径1.积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情境教学的顺利开展营造平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前提和关键。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要想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如果仅仅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注意力的集中度等。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尤其是情景教学则更需要人的参与。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更加融洽、和谐,进而会促进历史教学的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
此外,教师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即:(1)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实现平等、公平、自由的教学模式;(2)改变传统的“师为贵,学为贱”的传统思想,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自己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学生的引导者;(3)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切不可将学生进行分门别类。
总之,教师在进行历史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们可以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其在课堂中获得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情景教学的根本目的。
2.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我国著名的教学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好之者优于不知者,而劣于乐之者。
”通过上述的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其思维正处在发展的阶段,逻辑性不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力士外传》独特历史认识论文
摘要:《高力士外传》对开元理乱的历史叙述,以及从中透出的历史认识,无疑在同类型题材的中唐传奇中是十分独特的,它指出,唐玄宗那些后来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性格缺陷在开元初年就早已有之;另外,它并不认为太监或外族需要对大唐中衰负上多大的责任。
这种历史认识的独特性是由于高力士和郭湜身份与经历的特殊,也多少是由于,这部作品大概是郭湜“由于二人遭遇相近,皆受到权贵排挤,在担任大理司直时将(与高力士)交谈内容以及此后高力士的际遇追记撰写”,难免对高力士有所回护。
这部作品与稍后陈鸿、陈鸿祖等人作出的,更成为当时共识的历史叙述与历史认识,瑕瑜互见。
但《高力士外传》的历史认识,至少展示了思考玄宗朝历史的别样而弥足珍贵的视角与思路,展示了历史反思与历史本身的多样性。
《高力士外传》无疑是一篇具有“史才”的唐传奇,虽然它并非是一篇纯粹的文学创作,而是作者郭湜根据与高力士的多次交谈整理而成的笔记小说,它“自属上乘无疑”的史料价值已然为研究者所关注。
但是,文本在事件选择、谋篇布局与遣词造句中,几乎不可能不承载着一定的历史认识,而这篇唐传奇的历史认识,迥异于对当时人对同段历史的通行认识。
一、玄宗的性格缺陷早已有之
《高力士外传》的第一段是颇富深意的:初读之,这段叙述似乎意在追忆逝去的开元美好时代。
按这样的解读,本文欲写由盛转衰,先写开元之盛,无非如其他许多唐传奇一样,意欲在对比中体现与追
索治乱之由。
但细读此段,却发现本段所蕴含的历史认识并非如此。
第一段中所记叙的故事其实颇有值得玩味之处:太宗遗下物品以殷切地期待“永存节俭”,玄宗对先祖的祭祀却极尽铺张排场;唐玄宗在祭祀祖先,面对遗物时一次次“如不自胜”,“若不可胜”无疑既过度乖张,又因一个个恐怕暗含一字褒贬的“如”字“若”字而更显得有些做作;当高力士呈上物品,唐玄宗好发了一翻感慨后,他既未想到对遗物作更高规格的安置,也未想到要躬行显然是合理的祖训,以此自诫,反而马上让史官记下,为他的政治美名又添一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玄宗并不虔诚地敬畏儒家伦理道德,也不真正在乎祖宗的训诫,无论是祭祀祖宗还是对待太宗遗物,他都仅仅是对他人——也是对他自己——作一场表演。
这个小故事真正想展示的恐怕是,有欠慎独、薄浪轻浮、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等性格缺陷,在大唐王朝蒸蒸日上的岁月里,早已内蕴在唐玄宗的性格之中。
在《高力士外传》的叙述中,这些深入唐玄宗骨髓的性格缺陷是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与唐玄宗个人悲剧的重要原因。
而这些性格缺陷竟是如此的顽固难改,即使经历了九死一生,苟存于成都,他的政治表现依然有欠成熟。
当他终究因为年纪渐长、人生的大起大落与地位的变化而老成起来的时候,无疑已经太晚了:安史之乱与唐朝的由盛转衰已经是既成事实,他也无法再次掌握他曾经掌握的最高权力。
综上所述,在《高力士外传》的叙述中,唐玄宗那些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性格缺陷,如有欠慎独、薄浪轻浮、好大喜功、刚愎自用
等,在开元初年就早已有之,深入他的骨髓与灵魂之中。
二、对太监与外族的独特认识
在对开元理乱的反思中,太监与外族经常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但《高力士外传》对这两种人的认识却比较独特。
首先,《高力士外传》并不认为太监或外族天然便是祸乱唐王朝与汉文明的异质成分。
这首先体现在本文主人公的塑造上。
本文着力塑造的角色——高力士便既是太监又是外族。
可他却无疑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
他对唐玄宗的忠诚,包括他的孝顺,无疑是发自内心的,也是无比深刻的。
同时,高力士这个人物形象又是颇具魅力的,他的不露锋芒、机警明哲、远见卓识以及在困厄中的安之若素,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力士外传》由是表达了这样的见解:太监也好,外族也罢,都不是天然坏人,其中有忠臣孝子在,有豪杰智者在。
同时,《高力士外传》着力于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与人物处境——当然,也包括太监与外族。
《高力士外传》借高力士之口,表现出参与到高层政治的太监与外族因身份特殊与遭受偏见而处境尴尬,这种尴尬处境使他们不得不如履薄冰,即使心欲讽谏,也不得不采取更动摇的态度与更隐晦的方式。
另外一方面,他们也丝毫不掌握政治的主动权。
在《高力士外传》的叙述中,凡是那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事务,都是唐玄宗主动向高力士询问,高力士称自己久疏政务,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高力士甚至多少是被卷入政治之中的。
《高力士外传》由此隐微地说明,一方面因为身份尴尬,一方面因为其实
不掌握政治的主动权,高力士虽然看似是唐玄宗信赖而亲睦的近臣,但他的政治力量终究是有局限的。
而这种局限性必然会更加鲜明地体现在其他的太监与外族身上。
《高力士外传》对太监与外族的态度与评价是颇为独特的,一方面《高力士外传》绝不把太监与外族天然地描述作恶人,另一方面,《高力士外传》展示出当时太监与外族在政治力量上的明显局限性。
由是,《高力士外传》并不认为太监或外族需要对大唐中衰负上多大的责任。
《高力士外传》对开元理乱的历史叙述,以及从中透出的历史认识,无疑在同类型题材的中唐传奇中是十分独特的,它指出,唐玄宗那些后来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性格缺陷在开元初年就早已有之;另外,它并不认为太监或外族需要对大唐中衰负上多大的责任。
这种历史认识的独特性是由于高力士和郭湜身份与经历的特殊,也多少是由于,这部作品大概是郭湜“由于二人遭遇相近,皆受到权贵排挤,在担任大理司直时将(与高力士)交谈内容以及此后高力士的际遇追记撰写”,难免对高力士有所回护。
因此,这部作品与稍后陈鸿、陈鸿祖等人作出的,更成为当时共识的历史叙述与历史认识,瑕瑜互见。
但《高力士外传》的历史认识,至少展示了思考玄宗朝历史的别样而弥足珍贵的视角与思路,展示了历史反思与历史本身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穆渭生.《高力士外传》史料价值述评[J].唐都学刊,2006(6).
[2]郭湜《高力士外传》,《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20页,本文引用之《高力士外传》皆出此本,不再赘述.
[3]宁欣,史明文.笔记小说的演变与唐宋社会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5).
[4]毛阳光.洛阳新出土郭湜墓志及相关问题考释[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