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

合集下载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

02
非手术治疗方法
头颈持续(或间断)牵引治疗
01
02
03
牵引方式
通常采用坐位或卧位牵引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牵 引角度和重量。
牵引时间
每次牵引时间通常在2030分钟,每日1-2次,疗 程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牵引过程中需关注患者反 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牵 引参数。
颈围制动技术应用
颈围选择
根据患者颈部尺寸和病情 选择合适的颈围。
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治疗周期较 长等问题,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发病率上升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可能会继续 上升。
诊疗技术不断更新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型、高效的诊疗技术 应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个体化治疗趋势
未来治疗将更加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提高诊疗水平举措
加强医生培训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 等方式,提高医生对神经根型颈椎病 的诊疗水平。
完善诊疗流程
优化诊疗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 时、有效的治疗。
推广新型诊疗技术
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型诊疗技术,提高 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加强患者教育
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制作宣传资料等 方式,加强患者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 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佩戴时间
通常建议患者在急性期或 症状较重时佩戴,症状缓 解后可逐渐减少佩戴时间 。
注意事项
佩戴颈围时应注意松紧度 适宜,避免过紧或过松影 响治疗效果。
纠正不良体位指导
正确坐姿
建议患者保持挺胸、收腹、下颌微收 的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伏案工作 。

后路微创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概况

后路微创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概况

后路微创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概况叶志远;廖文波【摘要】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is a common degeneration disease in spine surgery, which is the well-know radicular symptoms due to stenosis of the nerve root canal.Surgical decompression may become necessary if conservative therapeutic measures fail.The conventional posterior cervical foraminotomy was a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however, the surgical gradually be eliminated because of the big trauma and the high rate of complications.Currently, due to the developments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technology, the cervical endoscopic system, the microscopic system and the tubular retractor, posterior minimally invasive cervical foraminotomy technolog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because it could minimize the trauma, promote the recovery and reduce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The review is to introduce several kinds of posterior minimally invasive cervical foraminotomy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神经根型颈椎病是脊柱外科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神经根管狭窄神经根卡压引起的根性症状.如果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行手术治疗.传统的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能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是该术式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应用逐渐减少.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技术不断发展,通道扩张器的应用,内镜系统及显微镜的发展都使得微创术式既能带来好的临床效果,减少创伤,快速康复,而且降低了术后并发症,使得后路微创椎间孔切开减压术逐步受到重视.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总结介绍几种后路微创行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式.【期刊名称】《遵义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40)001【总页数】4页(P115-118)【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切开;显微镜;全内镜;微创脊柱外科【作者】叶志远;廖文波【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贵州遵义 563099;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贵州遵义 563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7神经根型颈椎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的一种退行性疾病,典型表现为神经根管狭窄,神经根受卡压引起的根性痛及麻木等症状。

术前常规MRI+颈椎矢状面参数预测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病情转归价值及对手术治疗指导意义分析

术前常规MRI+颈椎矢状面参数预测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病情转归价值及对手术治疗指导意义分析

·49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JAN. 2024, Vol.22, No.1 Total No.171【通讯作者】吴 迪Preoperative Conventional MRI+ Cervical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1月 第22卷 第1期 总第171期绝对禁忌症者;合并精神异常或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预后评估: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根据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改善率评估病情转归 ,其中JOA改善率>50%评估为病情转归良好,JOA改善率≤50%评估为病情转归不良。

JOA评分包括膀胱、感觉功能、上肢、下肢运动功能,共17分,分数越高表示颈椎功能越好,JOA改善率=(术后总分-术前总分)/(17-术前总分)×100%。

MRI检查:均采用西门子公司1.5T MRI扫描仪进行检查,检查前叮嘱患者摘除衣物上所有金属物品,避免出现干扰磁场及伪影影响图像质量。

引导患者处仰卧位,放置头部线圈,扫描序列包括T2WI、ST1WI矢状位、横断位,扫描参数设置为:T1WI序列:TR=500ms,TE=12ms,T2WI序列:TR=400ms,TE=100ms,矩阵256×256,层厚4.0mm,层间距1mm,采集次数3~4次。

图像分析处理:统计所有患者影像资料,均由同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影像学医师检阅,观察影像特点,包括椎体间隙、椎弓根、椎间孔等,并统计受累节段数量、脊髓水肿/变性。

颈椎矢状面参数测量:均采用标准X线摄片设备系统扫描颈椎正侧位片,上传至影像归档及通信系统,测量所有患者颈椎矢状面参数,包括受累节段数量、脊髓水肿/变性、C2~7 Cobb角、C1~7矢状面 轴向距离(SVA)、C2~7 SVA、T1倾斜角(T1S)、椎间孔宽度、T1倾斜角与颈椎前凸角的差值(T1S-CL)、节段前凸(SL)。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颈椎矢状面参数对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颈椎矢状面参数对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颈椎矢状面参数对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张科;吴卉乔;徐辰;孙柏峰;卢世浩;刘洋【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年(卷),期】2022(20)4【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术前颈椎矢状面参数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接受ACDF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171例单节段CSR患者资料。

测量患者术前矢状面参数及责任节段椎间孔宽度,其中矢状面参数包括C_(2~7)Cobb角、C_(1~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C_(2~7)SVA、T_(1)倾斜角(T_(1)S)。

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

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NDI将其分为症状缓解组(NDI<15分,n=138)和症状缓解不良组(NDI≥15分,n=33),比较2组术前颈椎矢状面参数、术前症状持续时间及椎间孔宽度的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神经症状缓解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2组术前C_(2~7)Cobb角、C_(1~7)SVA、C_(2~7)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缓解不良组术前T_(1)S高于症状缓解组,椎间孔宽度低于症状缓解组,症状持续时间长于症状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_(1)S较高、椎间孔宽度过小及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是术后6个月神经症状缓解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对于单节段CSR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良与术前T_(1)S较高、椎间孔宽度较小及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有关。

【总页数】5页(P246-250)【作者】张科;吴卉乔;徐辰;孙柏峰;卢世浩;刘洋【作者单位】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1.3【相关文献】1.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置入对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及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影响研究2.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前颈椎曲度对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影响3.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SYN CAGE融合术后改善颈痛及神经功能的短期疗效随访4.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矫形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代偿性改变研究5.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中钛笼形态对术后颈椎矢状面形态参数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创内镜下,颈、腰椎椎间盘切除技术介绍

微创内镜下,颈、腰椎椎间盘切除技术介绍

微创内镜下,颈、腰椎椎间盘切除技术介绍目的:对于软性椎间盘突出,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微创脊柱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MISS)。

这篇综述的目的是描述脊柱内镜手术的当前适应症,手术技术和临床结果。

方法:主要集中对经皮微创颈椎和腰椎椎间盘切除的适应症和临床结果。

此外,描述了经皮内镜和全内镜椎间盘切除术使用的工作通道内镜。

结果:描述颈腰椎椎间盘突出的手术基本原则,手术技术和临床结果。

对于腰椎椎间盘突出(LDH),椎间孔和椎板间入路被综述;颈椎椎间盘突出(CDH),前入路和后入路被综述。

总结:对于软性椎间盘突出而言,脊柱内镜手术是一种有效的微创减少组织创伤技术。

考虑到近来的技术进步,脊柱内镜手术的手术适应症任然在扩大,临床结果变得越来越安全可靠。

关键词:椎间盘切除,内镜,适应症,椎板间,椎间孔介绍腰椎、颈椎或者胸椎椎间盘突出是引起根性疾病的最常见原因,这需要广泛和特殊治疗。

传统的椎间盘突出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是开放下椎间盘切除术,包括或不包括融合手术。

然而,相当多的手术创伤相关后遗症与(和)较长的恢复时间是传统脊柱手术的主要问题。

由于这个原因,随着许多国家的老龄化人口急剧增加,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微创脊柱手术(MISS)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自Hijikata和Kambin分别引入后外侧经皮腰椎髓核切除术以来,一系列内镜脊柱手术已成为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一种重要的微创手术选择。

内镜下脊柱手术的优点是:皮肤切口刺穿,不需要肌肉剥离,避免过度骨去除,尽量小的神经骚扰,局麻下操作,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早期恢复正常生活活动。

随着内镜脊柱手术技术的发展,包括光学设计、手术器械、特定手术入路等,其临床应用变得实用、规范。

本文就内镜下脊柱椎间盘切除术的适应证进行了讨论,并对其预后进行了说明。

此外,我们技术角度阐释内镜脊柱手术取得临床成功。

基本概念和历史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术的基本概念是提供一个以最小组织损伤直接到达椎间盘,并且在内镜可视化下切除突出椎间盘(图1)。

颈椎前路板钉系统的基本原理

颈椎前路板钉系统的基本原理

颈椎前路板钉系统的基本原理
颈椎前路板钉系统是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疾病的手术技术,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解剖学原理,颈椎前路板钉系统是通过颈椎前路手术进入椎体之间的空间,这个空间通常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或者椎体间隙变窄引起的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手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椎间盘切除和椎体间隙扩大来减轻神经结构的压力。

2. 椎间融合原理,颈椎前路板钉系统通常包括椎间融合技术,手术中医生会使用植入的骨融合装置(通常是植骨粉或植骨蛋白)来促进相邻椎体的愈合,从而稳定颈椎的结构并减少疼痛。

3. 内固定原理,手术中医生会在椎体之间植入金属板和螺钉,这些金属装置的作用是在手术后固定相邻的椎体,防止它们之间的运动,从而加速愈合过程并增加手术成功率。

4. 神经解压原理,对于患有颈椎疾病的患者,颈椎前路板钉系统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通过手术去除压迫神经的组织,如椎间盘突出物或骨刺,从而减轻或消除神经症状。

总的来说,颈椎前路板钉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手术进入颈椎前路,解剖学原理解除神经压迫,椎间融合和内固定原理稳定颈椎结构,从而达到减轻症状、促进愈合的治疗效果。

这种手术技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需要患者在手术后进行一定的恢复和康复训练,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新进展

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新进展

最新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研究进展摘要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radiculopathy)是一种由颈椎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病症,表现为颈部和上肢的疼痛、麻木等症状。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成为了保守治疗无效时的重要选择。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方式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后路颈椎孔扩大术(PCF)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DA)的手术过程及效果评价。

研究背景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由于神经根受压而引起的颈部和上肢疼痛、麻木。

保守治疗常作为初始治疗方式,但在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时,手术治疗成为必要选择。

后路颈椎孔扩大术(PCF)PCF是一种通过后路手术途径进行的椎间孔扩大术,旨在减轻神经根的压迫。

手术步骤如下:1.术前准备: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并俯卧位固定在手术床上。

2.切口和暴露:在颈椎的后方做一个小切口,暴露出受影响的椎间隙。

3.定位和导航:使用术中CT导航系统或荧光透视来精确定位需要手术的椎间隙和神经根 (Tan et al., 2023)。

4.椎板和关节突切除:使用专用工具去除部分椎板和关节突,以便充分暴露神经根(Farber et al., 2023)。

5.神经根减压:仔细去除压迫神经根的骨质和软组织,确保神经根得到充分减压。

6.关闭切口:手术完成后,逐层缝合切口,并放置引流管以防止术后出血。

7.术后护理:患者通常需要在术后进行短期的住院观察,并接受康复训练以恢复颈椎功能。

研究显示,PCF在减少疼痛和改善功能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低(Mostafa et al., 2023)。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DA)CDA是一种替代传统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手术方法,通过置换人工椎间盘来保留颈椎的运动功能。

手术步骤如下:1.术前准备: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并仰卧位固定在手术床上。

2.切口和暴露:在颈部前方做一个小切口,暴露出受影响的椎间隙。

3.椎间盘切除:去除受损的椎间盘和压迫神经根的组织。

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

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

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尹立;肖衡;王立;赵晨阳【摘要】目的:探讨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

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8例分成两组,对照组28例予以颈椎间盘切除治疗,观察组30例予以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并采取相关措施及时预防医院感染;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

结果:对照组优良率67.86%,总有效率85.71%,感染发生率14.28%;观察组优良率83.33%,总有效率为93.33%,感染发生率3.33%。

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1、3、6、12个月,在VAS评分、NDI评分、融合曲度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满意。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45)007【总页数】3页(P846-848)【关键词】颈椎病/外科学;椎间盘切除 ,经皮;椎间孔切开术;减压术,外科【作者】尹立;肖衡;王立;赵晨阳【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骨科攀枝花617000;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骨科攀枝花617000;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骨科攀枝花617000;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骨科攀枝花6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主题词颈椎病/外科学椎间盘切除,经皮椎间孔切开术减压术,外科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颈肩部疼痛,向患肢放射痛等,可伴有电样麻痛或针刺感,严重者有肢体肌力下降,肌萎缩,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通过卧床休息、口服非甾体消炎药、按摩、针灸等物理治疗后往往症状会有所缓解,但对于症状反复、症状严重者则需手术治疗。

本次研究就通过观察采用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情况,并总结预防感染的措施,以期寻找最佳的手术方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8例,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 x线或三维 C T扫描确定椎问孔切开节段及侧别。
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后 , 患者仰卧 , 颈轻度后伸 。从颈 中线至胸
方。在显露椎体时, 向两侧剥离颈长肌至椎体腰部 , 刮除椎间
盘或椎体次全切除后 , 使两侧有 足够 的宽度 , 即可充分显露后 纵韧带两侧薄弱处 , 然后用 4 。 9 。 经剥离子 突破后纵 韧 5或 0神
维普资讯

5 - 0
中国骨伤 20 年 1 06 月第 1 卷第 1 9 期
C i O hp& T am , n20 , o 1 , o1 ha  ̄o nJ r aJ .06V 1 9N . u a .

经 验 交 流 ・
前 路 椎 间盘 切 除及椎 间孔 切 开 术 治疗 脊 髓神 经 根 型 颈椎 病
及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后, 用刮匙撬起椎体后壁下缘 , 使后纵韧带离开脊髓 ,
然后用 4 。 9 。 5或 0神经剥离子 突破 后纵韧 带 , 以微 型椎 板咬骨
20 0 2年 3 一2 0 月 0 4年 7月 , 我们采用前路椎 间盘切除及 椎间孔 切开术治疗 脊髓神经根型 颈椎病 1 3例 , 效果 满 意 , 报 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1 , 8 , 5 ; 3例 男 例 女 例 年龄 3 -6 , 8 4岁 平均 4 8岁 。 中 C. 5 椎问盘突出 2 , 6 例 均有左侧 根性痛 ; 6 椎 间盘突出 C. 7
右侧 根性痛 1 左侧 根性痛 1 C. . 例, 例;5 , 7 6 椎间盘突 出4 , 例 双侧 根性痛 2 , 例 右侧 根性痛 1 , 例 左侧 根
性痛 l 例。3 段椎 间盘突 出 1例 , c ., 5 , . 间盘 节 为 4 C . 7 5 6 椎
4 1 脊髓 神经根 型颈椎病脊髓减 压的技术要点 由于脊髓 . 神 经根 型颈椎病 脊髓 压迫 主要来 自前 方 , 前路 减压直 接去除 致 压物。减压越 彻底 , 效果越好 l 。除切除椎间盘 、 l J 增生的骨 赘外, 我们在术 中常规切除后纵韧带 , 以防止后纵韧带肥厚或
4 讨 论
病程 1-6 个月, 1 3 平均 l 个月。单节段椎间盘突出 5 其 下肢肌 力达 4 。5 病理征转 阴。l 8 例, 级 例 例术后仍 有轻 度痉挛
3 , 例 右侧 椴 眭痛 2 , 例 左侧 根 性痛 1 例。双节 段椎 间 盘突出 7 ,4 '5椎 间盘突 出 3例 , 例 c. C. 5 6 双侧 C 根性 痛 1 , 5 例
带。②术前测 量椎管矢状径≥5n 埘者 , 刮除椎体 后缘骨赘 在
锁乳突肌前缘作 5 n横形切 口, 1 o 与常规前路颈椎 间盘摘除术 入路相同, 暴露至椎前筋膜, 在椎体中份向两侧骨膜下剥离颈 长肌至椎体腰部 , 横突起始部 , 在 . 7 以上不必刻 意显露椎 动
脉, 向侧方牵开颈长肌可见钩椎 关节 。在 . 7 则需沿 横 突 切断颈长肌显露椎动脉并移 向侧方 , 显露钩 椎关节 。尖刀切 开椎 问盘纤维环 , 刮匙刮除髓核至显 露后纵韧带。如此 , 钩椎 关节前方 , 内侧方 已显露 。为避免损伤椎动脉 , 用微 型椎 板咬 骨钳及刮匙切除钩突时 , 要保 留其外 侧与椎 动脉 紧邻 的骨 皮 质 。切除后方骨组织 及纤维环组 织时 , 微型 刮匙 的用 力方 向 倾向前内。向下切 除至 钩突基 底时 小心 勿损 伤后 方 的神 经
An e i r c r ia i e t my a d f r m i o o o h r a me t o e ia s o d l t t ro e v c l d s c o n o a n t my f r t e t e t n f c r c lp n y o i c v c r d c lp t y a iu o a h
成俊 , 刘浩, 林旭, 石锐
CHE NG , U Ha LI Xu, HIRu LI o, N S i
关键词 神 经根型颈椎病 ; 椎 间盘切除术 ; 椎 问孔切开术
lp t y; Di e t my o ah s c o ; F r mi o o c o a n t my
K yw rs evcl o dlt ai e od C ri s n y ird u ap oc c
椎 间盘髓 核穿破 后纵韧 带 , 隐藏在后纵 韧带后方 , 脊髓 。 压迫 若 后纵韧带有裂 口, 顺裂 口以微 型椎板 咬骨钳逐 步切除并不 困难 。若后纵韧 带没有裂 口或者裂 口已经 闭合 , 术的难点 手 在于如何 突破后 纵韧带 。我们 的经 验是 : 后纵 韧带在 中间 ① 最厚并 常与纤 维环 粘连 , 两侧 薄弱 , 在 因此突破 点应 选在 侧
探查脊髓及 脊神 经 根椎 间孔 出 口处 的松 动情况 。撑 开椎 问 隙, 植骨 ,ehr Z p i钢板或 O in 板内固定 。 r 钢 o
3 结果
随访 3~1 6个 月, 均 l . 平 1 5个 月。神 经 根性 痛 消 失 1 例, 1 2例仍 残留局部不适 。l 0例双下肢肌力达 5级 , 3例双 步态 。MRI 示均 脊 髓通 畅, 显 x线 显 示颈 椎 序列 及 曲度 正 常, 植骨融合 , 板无松动。术 中均未出现椎动脉损伤 。 钢
突出 , 有左侧 ,6 C 根性 痛 。3 肌 力 6 , 级 肌 力 7例 。 级 例 4 双下肢踩棉花感 9例 。 痉挛步态 5 , 例 所有患者均有上肢不 同 神经支配区感觉麻木 , 下肢 肌张力增 高 , 反射亢 进 , 腱 病理 征
阳性 。手术指征为术 前有 明确根 性痛 , x线 或三 维 C T扫描 明确有椎间孔狭窄 , MRI 显示有 脊髓 受压征 象 。根据 根性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