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营行发现原来古代人是这么玩中秋
丝路营行中秋节历史文化内涵

中秋节作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在世界各地凡有华人的地方,中秋节那天都会欢聚一堂,共度佳节。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挥着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功能。
中秋节,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家庭和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万里无云境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阖家赏月的节日。
“丝路营行”调查发现月有太多的别称:太阴、素娥、玉盘、玉轮、玉钩、玉羊、玉蟾、冰轮、冰镜、月府、月宫、月精、玉兔、蟾宫、蝉娟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蟾蜍、玉兔和嫦娥。
蟾蜍在上古先民心中,是吉祥神圣的灵兽。
由于蟾蜍有冬眠的习性,深秋以后,它们就钻入水底的泥里,不食不动,如死亡一般,次年2~3月间复苏,又到静水中产下大量的卵。
上古先民对蟾蜍这种“死而复苏”,又有旺盛繁殖能力的自然现象,予以深深的崇拜。
1972年陕西省临潼县姜寨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鱼蟾纹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35厘米,西安半坡博物馆藏。
内壁除双鱼外,还绘一只体态浑圆肥硕、扁头、背带麻点,四肢伏地的大蟾蜍。
“丝路营行”鉴定专家表示,彩陶盆上绘制蟾蜍纹十分常见,这是上古先民对蟾蜍冬眠习性崇拜的表现。
论及月缺复圆的天文现象,唐代徐坚等人在《初学记卷一》【叙事】条中,引《释名》云:“月,阙也。
言满则复阙也。
……胐,月末成明也。
魄,月始生魄,然也。
朔,月初之名也。
朔,苏也。
月死复苏,生也。
晦,月尽之名也。
晦,灰也,死为灰。
月光尽似之也。
弦,月半之名也。
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弦也。
望,月满之名也。
日月遥相望也。
”[1]古人将月的圆缺周期变化,与蟾蜍冬眠习性联系起来。
将月影形状想象成蟾蜍的样子,把月的周期变化看作蟾蜍“死而复苏”的过程,蟾宫秋月的观念由此形成。
古人将蟾蜍的生活习性神化,使之充满神秘感。
《太平御览九百四十九》:“千岁蟾蜍头生角,得食之寿千岁。
”《抱朴子内篇·仙药卷第十一》:“肉芝者,谓万岁蟾蜍,头上有角,颔下有丹书八字,体重。
中秋祭月神,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千年相传中秋礼仪

中秋祭月神,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千年相传中秋礼仪
虽然身在都市,但他们依旧没有忘记,丝绸之路上流传的古老献月礼。
在一千多公里的丝绸之路上,流传着许多古老的民俗,这些民俗带着中西文化交融的痕迹,深深地扎根在河西走廊上。
如今,随着河西走廊居民走向四面八方,流传的也传到都市。
献月礼是流传砸河西走廊东段的一种古老民俗。
这种古老民俗,有着非常复杂仪式,不仅保留了农耕民族的文化特点,也保留了游牧民族某些特点。
在献月礼之前,人们要进行非常充分的准备,一般从中秋节前一周就开始准备。
第一步自然是准备大月饼。
同时,要制作各种花馍馍,就是用面制作各种动物,一般以十二生肖为主,有孙猴子大闹天宫,有嫦娥玉兔等等。
到了中秋节前两三天要准备各色水果。
在中秋节这天,人们在下午四五点就开始忙碌了,等到月上柳梢头时,献月礼也就正式开始了
瞧瞧,身在兰州的一家河西走廊居民,他们是如何过中秋节,看看他们的献月礼。
献月前的准备,要把一个西瓜雕成花篮的形状,似乎是嫦娥奔月时提的花篮
这是献月礼的基础,不可马虎
瞧,一个西瓜花篮好了
准备祭祀月亮祭品,其中大月饼是必不可少的
摆放祭品
最后的检查
看看缺少了啥
准备上香祭祀月神
虔诚默祝
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要分享祭品,
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希望来年也是丰收。
丝绸之路上的中秋节中秋节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庆祝

丝绸之路上的中秋节中秋节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庆祝丝绸之路上的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而沿着丝绸之路的国家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中秋庆祝方式。
中秋节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更是连接中国与其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
在这些国家,人们都以各种形式庆祝中秋,展示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方式。
本文将以丝绸之路上的中秋节为主题,探讨中秋节在不同国家的庆祝方式。
第一节:中亚国家的中秋庆祝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庆祝中秋节的方式也有着与中国略有不同的特点。
在哈萨克斯坦,人们会踏着节奏欢快的音乐跳起阿尔楚鲁克舞,舞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乌兹别克斯坦的中秋节庆祝更多地与宗教相结合,人们会在清真寺中进行祈福和祈求丰收的仪式。
无论是跳舞还是祈祷,中亚国家的中秋节庆祝方式都彰显了对团圆和祝福的美好向往。
第二节:南亚国家的中秋庆祝南亚国家包括印度、尼泊尔等,这些国家同样也有着丰富多样的中秋庆祝方式。
在印度,人们会点亮灯笼、蜡烛,装饰家居,整个城市都被点亮得五彩斑斓。
此外,印度人也会举行舞蹈表演、音乐会等文艺活动来庆祝中秋节。
在尼泊尔,人们更注重家庭团聚,他们会一家人出外郊游,品尝传统美食,并共同观赏明亮的月亮。
南亚国家的中秋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第三节:东南亚国家的中秋庆祝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这些国家也在中秋节期间举行各种独特的庆祝活动。
在新加坡,人们会搭建高达30米的灯笼和月亮装饰,夜晚的新加坡变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城市。
马来西亚的中秋节则更加注重舞狮、舞龙等民间表演,人们还会举行烟花晚会庆祝这一节日。
越南的中秋节传统民俗则包括举行灯笼绘画比赛、品尝月饼和共赏月亮。
东南亚国家的中秋节活动热闹而丰富,体现了对节日的热爱和向往。
结语:丝绸之路上的中秋节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点,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古代庆祝方式

中秋节的古代庆祝方式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人们庆祝中秋节的方式多种多样,充满了浓厚的传统色彩。
本文将从古代庆祝方式的角度,探讨中秋节的独特魅力。
古代人们庆祝中秋节的方式丰富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赏月。
在古代,人们相信月亮是中秋之夜的主角,因此赏月成为了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夜晚,人们会在家中或户外摆放一张圆桌,上面摆满了各种美食和祭品,供人们品尝和祭拜。
而在月亮升起之后,家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欣赏着皎洁的月光。
有的人会在庭院或阳台上搭起一座临时的亭子,供人们赏月。
在亭子里,人们可以尽情地欣赏月亮的美丽,而且还能与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喜悦和温馨。
除了赏月,古代人们还有一种特殊的庆祝方式,那就是举行诗会。
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文人雅士们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创作和朗诵诗歌。
这种诗会不仅是一种庆祝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艺术追求的体现。
在诗会上,文人们会互相赋诗,表达对中秋节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他们会以月亮、家人、友情等为题材,通过精妙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诗会不仅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此外,古代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来庆祝中秋节。
比如,人们会举行舞龙舞狮的表演,以及灯笼游行等。
舞龙舞狮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它通过舞动巨龙和狮子的身体,展示出瑰丽的动作和灵动的形态。
这种表演不仅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还寓意着吉祥和团圆。
而灯笼游行则是一种传统的庆祝方式,人们会手持各种各样的灯笼,穿梭在街头巷尾,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喜庆的氛围。
古代人们庆祝中秋节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方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方式不仅展示了人们对中秋节的热爱和祝福,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秋节不仅是一个家庭团圆的节日,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艺术追求的平台。
通过庆祝中秋节,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美德,也能够体验到中秋节独特的魅力。
古代人如何过中秋节_中秋节

古代人如何过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人传统的中秋佳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盘似玉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常常借此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绝不能少。
西瓜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由此看来,古代人过中秋远比现代人要讲究得多。
那么,古人中秋是怎么过的?原来他们有十件必做的事情。
之一吃月饼《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徵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之二燃灯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
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在《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中描述说,中秋节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古代人的中秋趣事

古代人的中秋趣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古代人在这一天都会举行许多有趣的活动来庆祝。
以下是一些有关古代人的中秋趣事。
一、赏月古代人在中秋节这一天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赏月。
他们会在庭院或者田野中摆放一张桌子,将各种美味的食物摆放在桌上,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欣赏着明亮的月亮。
人们相信,在中秋节这一天,月亮特别明亮圆满,所以赏月成了中秋节活动的重要部分。
二、猜灯谜中秋节还有一个有趣的活动就是猜灯谜。
古代人会在灯笼上挂上一些谜语,然后大家可以猜谜语。
猜对的人可以得到一些小奖品,这也增加了中秋节的趣味性。
猜灯谜不仅考验了人们的智力,还增加了家庭团聚的氛围。
三、吃月饼中秋节最经典的传统食品就是月饼了。
古代人会在中秋节这一天亲手制作月饼,然后全家人一起品尝。
月饼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很多步骤,但是古代人乐此不疲。
他们会用各种不同的馅料制作月饼,如蓮蓉、豆沙、五仁等,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口味。
四、舞狮中秋节还有一个古老的传统活动就是舞狮。
人们会在村庄的广场上表演狮子舞,舞狮的人会穿上狮子的服装,手持狮子头,伴随着锣鼓声,以独特的舞姿表演出来。
这种活动不仅能够娱乐观众,还能够驱邪祈福,古代人相信舞狮能够带来好运和吉祥。
五、玩花灯中秋节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就是玩花灯。
人们会用纸和竹子制作各种形状的花灯,然后点亮它们放在庭院或者街道上。
花灯的形状各异,有动物、花草、人物等等。
古代人会在花灯上挂上一些红包,孩子们则可以尝试爬上竹竿抢红包,这也成了中秋节活动的一大亮点。
以上是古代人的一些中秋趣事。
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人通过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一天,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丰富了节日的乐趣。
虽然现在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依然保留下来,成为了中秋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一起回想古代人的中秋趣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人怎么过中秋节

古人怎么过中秋节古人过中秋节1、吃月饼月饼在古代,又被称为芙蓉、荷花等,中秋节吃月饼,象征着阖家团圆之意。
苏东坡曾有诗云:在古代,中秋节就已经流行吃月饼和相互赠送,表达自己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月饼最开始是用来祭祀之用,到了唐朝才渐渐成为大家喜爱的食物。
古人赏月的场景,往往是三五好友,加上几块月饼、美酒佳肴,算是古人的标准配置。
2、猜灯谜猜灯谜最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是一种为了增加节日趣味性的游戏。
在中秋佳节的时候,“花市灯如昼”,往往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花市上也有很多花灯,上面写好了灯谜,等才子佳人们一起来解谜题。
这一活动,无疑是将男女们之间的好奇心,聚集在了一起,在花市街头,不知道充斥了多少,痴男怨女的独单心事。
3、观潮看潮起潮落,最好的时间就是中秋节前后。
古人观潮,是一件十分盛大的节日。
苏轼曾经写过一首诗:“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描述的就是人们观看潮水的景象。
除了观潮之外,还萌生了另一种衍生行当。
每年到了中秋节前后,会有一行专门的“弄潮人”。
顾名思义,就是在潮水中表演的人们,像是古代耍杂耍的,想要看弄潮表演,一般都要给钱,才能看到,节目类似现代的水上滑板。
直到现在,在南方的江浙等地,中秋节也有很多人去观潮,成为了一种传统。
4、熬夜与玩兔儿爷熬夜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但在古代的中秋节,却另有一番说法。
老人们认为,中秋节这天熬夜,可以得到福祉,熬得越晚,人们就会越长寿。
因此中秋节这天孩子和大人们,都一边赏月,一边熬夜。
对于孩子来说,中秋节的意义不大,就是能吃点好的,还萌生出一种玩具,叫做兔儿爷。
中秋传说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
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中秋节在古代丝绸制作中的运用

中秋节在古代丝绸制作中的运用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古代,中秋节不仅是人们团圆的时刻,也是丝绸制作中的重要节点。
丝绸作为中国的传统特产,与中秋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古代,丝绸制作是中国的一项重要产业。
中秋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以丝绸为材料制作各种装饰品和礼品,以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和思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丝绸绣品。
丝绸绣品在古代被广泛运用于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中。
人们会用丝线在绣布上绣上各种图案,如月亮、兔子、花鸟等,以表达对中秋节的美好祝愿。
这些绣品既可以用作装饰品,也可以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
丝绸绣品的制作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工匠们的心血结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观赏。
除了丝绸绣品,中秋节还有一种与丝绸制作紧密相关的活动——赏月。
在古代,人们会在中秋节这一天晚上,赏月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而在这些庆祝活动中,丝绸的运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人们会将丝绸制作成各种灯笼,点亮整个庆祝场所。
这些灯笼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
丝绸灯笼的制作工艺独特,既需要精细的剪裁和缝制,又需要巧妙的设计和装饰。
灯笼上的图案多种多样,可以是花鸟、山水,也可以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
这些图案通过灯光的照射,显得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观赏。
此外,丝绸还被用来制作中秋节的传统服饰。
在古代,人们会穿上华丽的丝绸衣裳,参加中秋节的庆祝活动。
这些丝绸服饰不仅展现了丝绸的华美和光泽,也代表了人们对中秋节的重视和敬意。
丝绸服饰的制作需要精湛的技艺和精细的工艺,每一件服饰都是工匠们的心血结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观赏。
总而言之,中秋节在古代丝绸制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丝绸绣品、丝绸灯笼和丝绸服饰等都是中秋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这些丝绸制品不仅展现了丝绸的华美和光泽,也体现了人们对中秋节的重视和敬意。
丝绸制作的精湛技艺和耐心工艺,使得这些丝绸制品成为了艺术的享受和观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中秋玩月之风,只在上层社会及文人之间流行,而宋时的中秋节,民众的宴赏活
动远比文人诗会更为普及。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当时汴梁(开封)节日盛况: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
市人争饮,至午未间,
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孛、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桔,皆新上
市。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丝篁鼎沸,“丝路营行”了解到,近内庭
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闾里儿童,连宵嬉戏。
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中秋》:“……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
充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
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遊人,
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盖金吾不禁故也。
”丝路营行评论文献中生动地描写了宋代中秋节的
狂欢场面,另据南宋嘉泰三年颁布的《庆元条法事类·假宁格》,已规定有中秋休假一日的
制度。
此时中秋节,已成为全民共庆的法定节日了。
明代中秋节,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妃嫔们穿月兔纹衣,佩戴节令首饰。
明定陵出土一副万历白玉镶宝石玉兔捣药金耳环,上部是金质圆环,下系耳坠是一只浑圆的羊脂白玉兔,两前肢抱玉杵(下有臼)捣药,生动传神。
玉兔双眼以红宝石镶嵌,顶部一颗大红宝石与金环相系,玉兔下部有3个云头形金托,嵌宝石3颗,中间是猫眼石,两侧是红宝石。
同时出土的还有万历时期镶宝石兔金钗一对,金钗顶部镶嵌红色宝石刻成回望双兔。
“丝路营行”说,在上古传说中,西王母是执掌长生的女神,玉兔为她捣的正是嫦娥偷服的“不死药”。
后世的人们,将玉兔为西王母捣不死药、嫦娥偷服之,奔月化为蟾蜍的神话合二为一,最终演变为月宫中有玉兔和嫦娥的神话,而玉兔捣不死药的题材,也被明人运用到中秋节俗中。
这两副白玉镶宝石玉兔捣药金耳环和镶红宝石兔金钗,出土于定陵孝靖皇后棺内,应是孝靖皇后生前在中秋节佩戴的应时首饰。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明代白地黑花月宫图罐,高27.5厘米,为民间生产的磁州窑系产品。
一面绘云气围绕、楼阁巍峨的月宫仙境,嫦娥回
首赏花,侍女捧盒侍立;另一面以墨彩写意勾勒神情淡定的双兔。
由此可见,入明以后玉兔、嫦娥作为中秋节崇拜的偶像,已经被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