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各类科研基地
兰州地区区域经济分析.综述

兰州地区产业发展情况及区域经济分析一、兰州市情况简介1、兰州市概况兰州,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中国七大军区之一的兰州军区本部所在地,中国18个铁路局之一的兰州铁路局本部,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
土地面积13085.6km²,户籍人口322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兰新线、兰青线汇集于此。
在物流方面,依托铁路优势,兰州西货站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配箱转运中心。
此外,兰州还是青藏铁路的重要节点,正在建设的兰渝线、兰成线、兰新第二双线即将完工,未来兰州的交通枢纽作用将更加重要。
(2)公路:兰州公路交通已基本完全辐射周边地区,以兰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G6(北京-拉萨)、G30(连云港-霍尔果斯)、G75(兰州-海口)、G22(青岛-兰州)、G3001(南山北环兰州绕城)、G109(丹东-拉萨)、G212(兰州-重庆)、G213(兰州-云南磨憨)、G309(山东荣成-兰州)、G312(上海-霍尔果斯)、G316(福州-兰州)等多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和过道干线使得兰州成为国家高速公路网中的重要节点。
(3)航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是西北省会城市飞行区干线机场。
开通有到国内各大城市的航线五十多条,为海南航空公司基地机场,为东方航空公司西北基地。
2、人才优势兰州市拥有全民科研开发机构138个,科研人员10万人;研究专业有15门类。
兰州是西北重要的科研基地,拥有以兰州大学为主体的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近1200多家,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试验基地2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25万人。
3、资源优势兰州及其邻近地区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已探明各种矿床156处,35个矿种,主要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和能源矿产等9大类,非金属矿相对丰富,其中石英岩储量集中,运量储量达3亿吨,为硅铁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资源;煤炭保有储量为97956.7万吨,主要开采地为窑街和阿干镇两矿,基本能够满足本地企业生产需求;临近兰州的白银、金昌是我国镍、铅、锌、稀土和铂族贵金属的重要产地。
兰州大学野外实验站管理办法

附件:兰州大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科学观测与研究、科技示范与推广、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学校科学研究实验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加强我校野外站的建设与管理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野外站是指学校拥有产权或长期租用(租赁期20年以上),经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正式批准建立的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基地。
第二章任务第三条承担全校相关专业各类学生的课程实习、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毕业实习等野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第四条承担全校相关专业师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等实验工作。
第五条积极承担相关专业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扩大对外科技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成果。
第六条积极申报并承担中央和地方政府下达的科技攻关课题和推广项目,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服务。
第七条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开展科技示范、科技推广及技术人员培训等社会服务活动。
第八条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活动提供场所和机会。
第九条加强对野外站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技术培训。
第三章建设第十条野外站的建设须经学院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提出申请,按照申报内容的不同,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审批,最终经学校批准后组织实施。
申报国家级野外站及建设工作,根据野外站的主要任务,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第十一条野外站必须按照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发展目标制定建设规划,同时建立对野外站的验收、评估机制,以确保野外站的良性运行和不断发展。
第十二条野外站建设和运行经费采取多种渠道筹集的办法。
1、实验站面向校内外实行有偿服务。
2、实验站积极开展各类合法的经营活动。
3、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性投入。
第十三条野外站建设要充分考虑投资效益,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第十四条所有建设项目必须按《兰州大学采购和招标管理与监督办法》执行,完善立项、论证、审批、招标、实施、监督、验收和审计等程序。
兰州大学简介

兰州大学发源于兰州旧城西外城内萃英门。至今,那里横贯外城的大街门牌仍然是“萃英门”三字。解放后,校址迁入兰州旧城外东南今盘旋路处,虽然今天这里是兰州繁华地带,其时市区并未扩张及此。过去兰州大学旧址即今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解放前的四十余年,一代一代的兰大先辈们在此笔耕不辍,终铸就今日兰大规模的基础,炼成今日严谨的学风。所以虽然兰大早已搬离此处,兰大仍然到处“萃英”。从本部的“萃英大厦”“萃英饭店”,到榆中校区的“萃英山”(白虎山的一部分),再到“萃英计划”,不一而足。
实验室拥有50余台技术先进的贵重仪器设备,具代表性的有:INOVA 600、MERCURY-PLUS 400 和300、AVANCE DRX-200 核磁共振波谱仪、APEX II FT-ICR质谱仪、HP 5988 和 Trace DSQ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可协作使用的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重要仪器有:VG ZAB HS 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Bruker ER 200D 顺磁共振波谱仪、Nicolet 170 SX 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仪等。
重点研究所及Biblioteka 研中心 1.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应用有机化学)是国家计委1985年首批筹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是我国有机化学人才培养和进行有机化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实验室历届主任是刘有成院士、刘中立教授,现任主任是涂永强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张礼和院士。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3人(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9人)。以涂永强和李卫东教授领导的“有机化学创新研究群体”正在成为本实验室的学术骨干力量。
2. 草地农业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十二五”开局之年甘肃省获批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我省第七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由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院长南志标院士组织实施。
兰州大学生物制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立项部门
立项建设年度 2002年立项, 2018年优化整合 2009 2009 2011 2011 2010年培育, 2012年转正 2012 2013 2012年培育, 2015年转正 2013年培育, 2015年转正, 2018年优化整合 2014年培育, 2016年转正 2014年培育, 2016年转正 2014年培育, 2017年转正 2015年培育, 2018年转正
甘肃省行业技术中心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高端医用材料行业技术中心 甘肃省高校应用数学与复杂系统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高等学校智能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
半干旱气候变化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山地生态农业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甘肃省国际科技合 作基地 高发肿瘤及重大慢病防控甘肃省国际科技合 作基地 精准影像协同创新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神经病学疾病精准诊疗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 基地 脊柱疾患疼痛机制研究及治疗甘肃省国际科 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 技合作基地 地 生物质能源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甘肃省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风沙环境力学研究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中医药标准转化与培训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 基地 泌尿系统疾病转化医学研究与应用甘肃省国 际科技合作基地 冠心病诊疗技术与应用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 基地 胸外科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专业甘肃省国际 科技合作基地
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 甘肃省环境地质与灾害防治技术创新中心 甘肃省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甘肃省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甘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甘肃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甘肃省骨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甘肃省特殊人群遗传资源库 甘肃省寒区旱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库 甘肃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甘肃省重大疾病临床及生物信息资源库 甘肃省高原高发肿瘤生物样本库
兰州市情简介

兰州市情简介概况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处在东经102°30ˊ-104°30ˊ、北纬35°5ˊ-38°之间,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位臵。
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
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层峦叠嶂,既体现了大西北的雄浑壮阔,又展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
兰州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五区和永登、榆中、皋兰三县,全市总面积 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
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市区海拔平均高度1520米,年均气温11.2℃,年均降水量327mm,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是比较理想的居住和投资创业之地。
全市户籍总人口322.2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0万人,居住着汉、回、藏、东乡、裕固、撒拉等38个民族。
兰州西汉时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
隋初改臵兰州总管府,清康熙时隶属甘肃行省,省会由陇西迁至兰州。
1941年正式设市,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
全市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8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52.44亿元,增长19.05%;一般预算收入50.86亿元,增长25.4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1.98亿元,增长20.4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04亿元,增长17.03%。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06%,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提高到33.99%。
资源兰州及其邻近地区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已探明各种矿床156处,主要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和能源矿产等9大类、35个矿种,临近兰州的白银、金昌是我国镍、铅、锌、稀土和铂族贵金属的重要产地。
兰州位于黄河上游水能富集区,河川径流地表水资源总量38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9.6亿立方米。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1500万千瓦,现已建成的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柴家峡、大峡、小峡水电站与邻近地区的其它水电站构成我国最大的水力发电中心之一。
甘肃省科研基地名单

省重点实验室
兰州理工大学
52 甘肃省风力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
兰州理工大学
53
甘肃省液压气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
兰州理工大学
54
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
省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13 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省重点实验室
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 中科院兰州分院
14
甘肃省重离子束辐射医学应用基础 重点实验室
省重点实验室
究中中国心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 所
中科院兰州分院
15
甘肃省空间辐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培育基地
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 所
中科院兰州分院
16 17 18
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 验室(培育基地)
省重点实验室
35 甘肃省生殖医学与胚胎重点实验室 省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一院) 兰州大学(一院) 兰州大学(一院)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36 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
省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二院)
兰州大学
37 甘肃省骨关节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省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粒子束辐射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 验室 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 室
省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 省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 研中究国所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 研究所、兰州大学、中科 院中寒国区农旱业区科环学境院与兰工州程兽研医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通知-甘教技[2010]36号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通知-甘教技[2010]36号](https://img.taocdn.com/s3/m/347cdfc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77.png)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通知(甘教技〔2010〕36号)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根据《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甘教技〔2010〕13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关于申报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通知》(甘教技〔2010〕14号),在学校推荐、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评审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4个基地为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单见附件1)。
为进一步明确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目标、重点建设及内容,请你校接此通知后,抓紧组织基地编制《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规划书》(以下简称《规划书》,见附件2),同时组织专家对《规划书》进行现场论证,根据现场论证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修改完善《规划书》,并于6月30日前将《规划书》报省教育厅备案。
希望你校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切实落实各项建设措施与投入、加强机制建设和规范管理,为基地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基地,同时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和自身特点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附件:1.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单2.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规划书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五日附件1: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单序号依托单位名称基地名称所属学科1兰州大学中国西部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2西北社会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社会学3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中国文学4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宗教学附件2: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规划书基地名称:学科领域:依托高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E-mail:甘肃省教育厅印制一、基本信息基地名称批准时间年月建设周期年月至年月依托重点学科级别□国家□省级□校级研究活动类型所属学科承担学校学校负责人办公地址联系电话基地主要成员负责人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学位学术专长主任方向一方向二方向三方向四基地研究人员情况教授副教授讲师其他硕士博士专职兼职45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校外人员所占比例学术委员会成员基地职务姓名性别职称学位专业工作单位主任委员委员委员委员委员委员委员委员注:1.“研究活动类型”栏应填写研究基地科研活动的侧重点,包括“综合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7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7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一、学院本科教学基本情况(一)专业设置情况学院有历史学(含历史学基地班)、世界历史(世界史)、博物馆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民族学四个本科专业。
2012年起历史学类专业新生入学后第一年统一学习历史学类基础课和公共课,二年级时学生依照自己的志愿选择专业,2017年7月完成了2016级学生专业分流。
1、历史学基地班(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少而精的史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培养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特点,毕业生的绝大部分为研究生生源,也适宜从事教学、科研、文化交流、行政管理等工作。
基地班采取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学习和科研创新的指导。
毕业生基本为研究生后备军。
2.历史学类(含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3个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学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史学人才和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通论、历史文选、史学概论等。
3.民族学:作为一门理论实践的学科,以田野调查方法为基石,着眼于学科发展的新态势,顺应社会人才需求的新趋向,立足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主要课程:民族学通论、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历史与文化、世界文明史、中国民族志、世界民族志、民族学研究方法、宗教学概论。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1.历史学基地班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能力”的培养原则,学生为历史学研究生的后备军,主要学习历史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知识,同时接受其他学科思维训练,努力造就一批适应新时期中国史学发展需要,具有深厚专业基础和较高理论素养,初步掌握科研方法、视野开阔、热爱专业,毕业后进一步深造,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历史学专门人才。
2.历史学专业主要为与教学、科研、编辑出版、图书情报、行政、外事、媒体以及文化建设等相关社会各领域,培养所需的高水平历史文化专业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大学各类科研基地
(一)自然科学类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重点实验室(2)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
有色金属催化剂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光转换材料与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
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特殊功能材料与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
中子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草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开源软件与实时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
农业部草牧业创新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含培育基地)(15)
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泌尿系统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胃肠病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骨关节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循证医学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环境污染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血液病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生殖医学与胚胎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可穿戴装备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甘肃省西部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环境地质与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9)
甘肃省化工催化工程实验室
甘肃省功率半导体及光电器件工程实验室
甘肃省环境监测与生物修复工程实验室
甘肃省光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甘肃省健康产品高通量筛选与创制工程研究中心
甘肃省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甘肃省智慧医疗工程实验室
甘肃省细颗粒物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甘肃省骨科3D打印工程研究中心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
甘肃省高校应用数学与复杂系统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高等学校智能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
(二)自然科学类国际合作基地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
生物制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中东亚干旱环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西部特征人群普适情感计算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草地农业生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绿色催化与合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7)
西部环境变化创新引智基地
旱寒生态学创新引智基地
药物化学创新引智基地
草地农业创新引智基地
半干旱气候变化创新引智基地
复杂环境下介质与结构的非线性力学创新引智基地植物细胞信号转导创新引智基地
(三)人文社科类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敦煌学研究所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
中亚研究所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4)
意大利研究中心
格鲁吉亚研究中心
阿富汗研究中心
印度研究中心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
中国西部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评价中心
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政策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中心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1)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
甘肃高校精准扶贫智库(1)
社区发展与反贫困研究智库
甘肃高校新型智库(2)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评估中心
社会舆论调查与舆情研判中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舆情与对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