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NGO)
非政府组织名词解释

非政府组织名词解释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是指由私人个体或团体组成,自愿组织并不追求经济利益、非营利性质、独立于政府的社会组织。
它在社会中起到桥梁和媒介的作用,在促进社会进步、服务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非政府组织提供社会服务和公共利益。
它们在教育、医疗、环保、人权、救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一些教育NGO致力于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学校教育资源,提高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医疗NGO则组织医护人员到偏远地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这些组织以自愿精神和社会责任为基础,为一些缺乏基本服务的群体提供了实际帮助。
其次,非政府组织促进民主参与和社会发展。
NGO可以为公众发声,代表公众利益去与政府对话,推动政策的制定和改革。
它们可以组织专题研究、举办座谈会、发表报告等形式来对公共事务提供意见和建议。
这些活动有助于增加公民的参与意识,促进民主决策,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此外,非政府组织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这些组织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一些环保NGO通过环境宣传、培训、公众参与等手段,增加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最后,非政府组织倡导人权和社会正义。
许多NGO致力于推动人权保护、性别平等、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等目标。
它们可以通过法律援助、社区教育、项目实施等方式,帮助弱势群体维护权益,提供帮助,争取平等和正义。
总的来说,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为社会服务和公共利益、民主参与和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以及人权和社会正义等方面做出贡献。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丰富了社会组织形式,也提供了多元化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NGO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认可度低
由于一些NGO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不足,导致公 众对其的信任度降低,影响了其社会形象和声誉 。
管理不规范
一些NGO的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 估机制,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和滥用。
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NGO在教育、环保、扶贫等领域发挥 着重要作用,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 展。
政治作用
参与政策制定
NGO能够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意见,参与政策 制定过程。
监督政府行为
NGO能够通过舆论监督、参与听证会等方式,对 政府行为进行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促进民主政治
NGO能够为社会各界提供参与政治的机会,促进 民主政治的发展。
前景展望
作用越来越重要
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NGO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它们将更多地参与到全球治理和公共事务中,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监管规范化
随着NGO的增多和活动的扩大,政府和社会对NGO的监管将更加规范和严格,NGO需要更加注重透明度和规范性, 加强自我管理和社会责任。
创新发展
政府资助型、企业资助型、独 立自主型等。
根据组织规模分类
大型NGO、中型NGO、小型 NGO等。
根据组织形式分类
会员制、非会员制、项目制等 。
02
ngo的地位
社会地位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 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公益创新等方式,促进社会 公平正义,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全球化进程
社会需求多样化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NGO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合作机 会。
对NGO的认识

对NGO的认识NGO即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是“无政府组织”的英文缩写。
NGO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
不是政府,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
她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
NGO可分为运作型和倡导型。
运作型NGO主要的目的是设计和实现与发展相关的项目。
一种常用的分类是把它分为“面向救助”和“面向发展”的组织;倡导型NGO主要目的是捍卫和促进某一目标,这类组织典型是尝试通过社会动员型的活动唤醒人们的意识,让人们了解更多进而接受他们。
国内较为活跃的运作型NGO如香港的乐施会、大学生社团等;较活跃的倡导型NGO如SACOM(大学师生监察无良企业行动 Students and Scholars against Corporate Misbehavior)、CLW(中国劳工观察China Labor Watch)、WRC(工人权利联合会)、Greenpeace(绿色和平组织)等。
SACOM是香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团体,成立于2005年6月,主要由大专师生组成,目的是监察企业不当行为。
两年来将迪士尼、佐丹奴等国际知名企业纳入监督对象,玩起蚂蚁和大象的对弈“游戏”。
他们通过实地调查、暗访,了解这些知名企业位于珠三角的代工厂劳工生产、生活情况,并把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向社会及国内外媒体公布,一些被调查工厂被他们形容为“血汗工厂”、“断指工厂”。
我个人认为,NGO的存在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弱势群体的帮助、社会热点问题的监督/倡导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企业针对员工参加社会团体活动应给予自由,不可阻扰或歧视。
企业应积极接受工会、媒体等团体的监督,积极听取相关社会团体的意见、建议。
针对社会团体提出的问题、意见、建议,由总经理指派专职人员负责回应。
应对NGO,应采取“疏”的策略应对,而不是“堵”的方法。
ngo组织是什么意思

NGO组织是什么意思简介NGO是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缩写。
它是由私人人员和非政府机构组织成立的民间组织,旨在追求特定目标,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并通过影响政策和社会变革来改善社会。
NGO组织通常与政府部门和商业企业独立运作,独立于国家的掌控范围内。
功能和目标NGO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各有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种:1.形成社会声音:作为民间组织,NGO组织可以代表公众利益,通过各种方式发出他们的声音,推动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2.提供服务:许多NGO组织致力于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如教育、医疗、环境保护、人权等。
他们通过组织义工活动、开展项目和推动社会变革来实现这些目标。
3.监督和执法:作为第三方监督机构,NGO组织可以扮演监督者和执法者的角色,确保政府和企业的行为符合法规和道德规范。
他们通过研究、调查和公开报告等方式揭示不法行为,推动改变。
4.建立网络和合作伙伴关系:NGO组织通常通过建立网络和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目标。
他们与政府、企业和其他民间组织密切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互相支持和促进。
类型和领域NGO组织的类型和领域非常多样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类型和领域:1.环境保护组织:致力于保护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他们推动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呼吁公众采取环保措施。
2.人权组织:致力于推动和保护人权的组织。
他们关注侵犯人权的问题,提供援助和支持,并通过倡导、调查和法律手段来促进人权保护。
3.教育机构: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的组织。
他们可能是学校、大学、培训机构或基金会,旨在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4.社区发展组织:致力于改善社区条件、增加社区参与和发展的组织。
他们通过提供基本服务、开展经济发展项目和社区教育来帮助社区成长。
5.国际援助机构: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组织。
他们提供紧急援助、发展项目和技术转让,旨在减轻贫困和改善生活条件。
ngo组织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NGO组织NGO组织: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意译,英文缩写NGO。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在各种场合越来越多地提及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组织(NPO),把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看作在公共管理领域作用日益重要的新兴组织形式。
2014年12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审议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草案。
草案规定了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和开展一次性临时活动的申请登记许可程序,还明确了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扩展资料:特征1).非政府性非政府组织作为非营利性部门,它不是政府部门或其附属机构,而是非政府性的组织。
非政府组织的这一特性,使得它能够独立于政府之外自主为社会服务,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同政府平行存在与市场进行公开、公平、平等的竞争。
从而克服因政府垄断经营和管理公共产品的体制所带来的公共产品的高成本现象,这也是发展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理由之一。
非政府组织的非政府属性,使它的发展还能进一步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为建立社会民主与法制提供动力因素。
2).组织性非政府组织活动是一种团体性的活动,它不是分散的个人行为。
因此,非政府组织消除了个人行为的单打独斗的缺陷,为其组织的发展和为社会公众作一些有益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同时,非政府组织的组织性,为规范非政府组织的行为提供了客观依据。
因为是组织性的活动,其活动目标与活动范围都是引人注目的,这就客观上形成了社会、法律对非政府组织的有效监督。
3).公益性非政府组织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活动的公益性。
这种公益性不仅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是一个补充,而且,它们能够为社会尽最大的可能提供一些社会所有公众都可以使用的公共产品。
4).自治性非政府组织还是一个自治性组织,它的行为是在法律和公共制度约束规范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其自治性程度非常高。
由于它们所做的公益事业是在志愿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它们不像其他的社会私人组织和政府组织那样具有很大的被动性,这种自主、自愿、自律的主观意愿使非政府组织自身有了很高的自治性。
NGO定义、开展与政策建议(二)

NGO定义、开展与政策建议(二)
NGO定义:
1. NGO是非政府组织的缩写,是指由私人组织和个人自愿成立的,不
以盈利为目的,独立于政府和商业机构的社会组织。
2. NGO的成员或志愿者通常是为了一些公益事业而自愿参与,如环保、教育、医疗、人权等领域。
3. NGO的目的是通过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变革、推动政策变化等方式,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NGO开展:
1. NGO可以通过筹款、募捐、会员费等方式获得资金,开展各种公益
事业。
2. NGO可以与政府、企业、其他NGO等合作,共同推进某些公益项目。
3. NGO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某些社会问
题的认识和关注度。
NGO政策建议:
1. 政府应该加强对NGO的支持和监管,为NGO提供更多的资金、资源
和政策支持。
2.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NGO的合法权益和自由发
展。
3. 政府应该与NGO等社会组织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社会进步和公益事业。
4. 公众应该积极参与和支持NGO的活动,为社会进步和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5. NGO应该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我国发展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研究

我国发展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研究当前我国存在着发展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的可能性,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我国政府需要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作为其有益的补充,两者之间的合作存在着现实的基础。
1、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公共机构都有相同的公共价值目标。
在为社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这一共同目标上,双方是共同的、不冲突的。
任何一方对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都会直接影响公共物品供给的多样性、质量和效率。
我国政府对公共管理的根本理念定位是公众满意。
从政府角度来看,在利益分化的时代,实现公共利益是政府治理的价值目标,其最终利益是体现大多数民众的意志,保障他们的公共利益,同时又必须尊重个人、少数人、小集体的合法利益,谋求公共政策的公益目标与最大多数集体成员的私人利益相一致。
从社会角度来看,普通公众作为多元利益主体之一,有着日益清晰的利益诉求。
公众要求政务公开,以便对政府的公共政策过程实行有效的监督,行使作为国家主人的民主权利。
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也强烈的要求向公共政策系统表达自己的意愿,使公共政策能够更为充分的代表自己的利益。
2、在全球化时代,公共事务的多元治理趋势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现代政府的权力,一方面要向下级地方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分权,另一方面又要向上转移到超国家机构或者国际组织中去。
这种政府公共权力的转移为追求公共目标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合作奠定了基础。
我国应当开始放开公共服务的治理边界,在那些管的太多又管不好的领域主动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建立合作治理的格局。
3、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治理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资源互补势必形成两者之间合作的动力。
公共部门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则是积聚双方的资源和力量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式,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必须将其大力发展的原因。
NGO非政府组织

中国NGO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展望杨晓娟2010171345在当今中国,“NGO ”还不是一个被很多人知晓的名词。
它的全称是“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意为“非政府组织”,指独立于政府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自愿者的组织。
也就是说,NGO不是政府,不靠权力驱使;NGO不是企业,不靠利润驱使。
NGO的原动力是一种志愿精神。
NGO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于20世纪80 年代,随着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发现仅仅依靠政府和市场两级还无法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一种回应,NGO迅速成长并构成社会新的一级。
西方社会学理论认为,当国家体系中的政府不能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政府失灵)、市场体系中的企业又囿于利润动机不愿提供公共物品(市场失灵)时,NGO 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体制,弥补了政府和企业这两种主要的资源配置体制的不足。
在这种意义上,人们把NGO称为与政府和企业相平行的“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或者将其组成的整体叫做“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 )。
而现代社会正是一个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三足鼎立”的社会。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世界各国对NGO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对其叫法也不相同。
例如西方一些国家称其为“第三世界”、“公民社会”等。
而在我国由于很大程度上考虑了我国的文化习惯和历史因素,我们采用“民间组织”这个概念。
而这也正隐喻了当下我国NGO生存现状。
事实上,NGO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因此,它有很长的历史渊源。
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基督教传统、人道主义传统和慈善传统。
基督教传统早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之前,教会在欧洲就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财富。
和其他几大宗教一样,基督教也教诲人们要行善、要有怜悯之心。
基督教堂和修道院具有各种功能,例如传播农业技术,同时还是学习和艺术的中心,另外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分发救助物资。
当进入了现代民族国家和工业资本主义时代,教会仍旧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