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訏的孤独及心路追寻
“孤岛”时期徐訏小说创作中的彼岸追寻

“孤岛”时期徐訏小说创作中的彼岸追寻
妥佳宁;方雨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年(卷),期】2021()2
【摘要】上海"孤岛"文坛不仅有左翼文人的抗战文学活动,还有以西风社为代表的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各种文学活动。
而作家徐訏在"孤岛"时期的一系列创作,有意与空喊口号的"抗战八股"相区别,一面关注现实,一面又在探讨战争的同时探讨某些具有永恒性的问题,并以彼岸追寻同"五四"以来周作人、巴金等作家的思考构成相互回应。
【总页数】15页(P64-78)
【作者】妥佳宁;方雨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追寻救赎的生命史诗--论徐訏小说的宗教文化底蕴
2.徐訏小说《彼岸》:因救赎而被赞美的海洋
3.论善变"鬼才"徐訏的小说——兼比较香港时期与大陆时期的创作异同
4.论童年经历对徐訏及其小说创作的影响——纪念徐訏诞辰百年
5.论善变"鬼才"徐訏的小说——兼比较香港时期与大陆时期的创作异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倾性人格与徐訏的的文学选择

内倾性人格与徐訏的的文学选择作者:章琼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2期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社会把“特征印在艺术家心上,艺术家把特征印在作品上。
”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在四十年代炮火纷飞的中国文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代表作家的徐訏却创作出了不同于同时代作家的浪漫主义作品,如严家炎就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最早把徐舒和无名氏作为一个流派——“后期浪漫派”来看待。
并认为他们的出现,“打破了艺术上的一统天下。
开创了小说创作的一种新的境界”。
他在小说中对浪漫境界的极力张扬,尤其是作品中浓郁的神秘主义倾向,散发出一股迷人的魅力。
徐訏的这一文学选择就不全是社会因素所能解释得了的。
作家的出身、心态、性格、气质对于作家的创作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布封说:“风格即人”,不同的生活经历造成不同的性格气质,也就形成了作家与众不同的文风。
徐訏在特殊年代里对于浪漫主义的追随,很显然有着更多的个人原因。
在我看来,尤其是作家个人的性格特征,在徐訏文学选择的转换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荣格在《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一书中曾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类,并依据人的思维、感觉、直觉形成了八种变体。
所谓内倾是指“发生在内向者身上的一切心理现象”及其表现特征:“好沉思,喜内省,并且抵制外部的影响,他缺乏自信并且比较倾向于孤僻和害羞。
”具有这种心理性格的人,比较喜欢安静,尤其富于想象,醅爱思考。
徐訏正是属于这种具有内倾型的复杂性格的人。
徐訏个人的坎坷遭遇导致了他的内心有着旁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幼年时亲眼目睹父母婚姻的不幸。
小小年纪的他被迫送到学校住读,从此开始饱尝孤独的滋味。
在此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孤独便一直陪伴着他的生命之舟。
孤独对别人来说也许是一场灾难,但对他来说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造就了他以悲剧感受为基础的心理和思维结构,更促使他展开想象的翅膀,向着文学的殿堂飞翔。
在情感生活上,徐訏也是不幸的,初涉爱河便告失败,使敏感的他留下了终生不愈的伤痕。
论徐訏的孤独及小说创作

第 4期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 o .2 , 1 4 No.4
2 0 10 年 7 月
J u n l fH u a ie st ( o ilS in e ) o r a n n Unv riy S ca ce cs o
J 1 u.20 1 0
t i eh d,we c n h v o d u d rt n ig o i o es n r s h r ei tr aiy o hs a c o ls o lS h sm t o a a e a g o n e sa dn fh sn v l ,a d g a p t et u n e n lt ft i n h re ss u ’ s l a y e se c ,wh c r e p y e p e s d b h rtrt r u h t en v l :t e n ra in a p a a c ,h h p n oi r x t n e t i ih a e d e l x r s e y t ew ie h o g h o es h a r t p e r n e t es a i g o
握 自己的真性 , 图通 过 对 自己独 特性 的认 识 关 注 试
生命 。而也 正 是 这 独 自思 忖 的 时 刻 照 亮 了 人 的孤 独 , 立 了孤 独个 体存 在 的价值 与 意义 。同时 , 确 面对 生命 的孤 独 , 体 一 直 在 寻 找 心 灵 的栖 息 地 以寄 托 个 自我 , 并试 图通 过 另 一 种感 觉认 知 的建 构 来 平 衡 与 协调 自 己, 补 偿 常 会 以 想 象 性 的愿 望 形 态 出 “ 现 ”2 ll 。在 孤 身独 处 的情 境 中 , 体 用 幻 想 建 立 ( 。 个
论徐纡的孤独及小说创作

第24卷第4期2010年7月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r nal of H unan U niv er sity(Social Sciences)V ol.24,No.4Jul.2010论徐讠于的孤独及小说创作陈娟1,2,王攸欣1(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南华大学文法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摘要]从孤独这一范畴进入对徐讠于这个都市漂泊之魂及其文本世界的探索和开掘,了解他的孤独与创作,失落的悲情之旅对他的心理情绪,叙述状态,人物设置,意念指向起了哪些重要作用以及这些作用的发生和他本人的心路归宿。
[关键词]孤独;栖息地;印痕;彼岸[中图分类号]I20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0)04)0099)05On the Comprehension of SolitaryExistence in XU Xu.s NovelsCHEN Juan1,2,WA NG You-xin1(1.Depar tment o f L iteratur e,H unan No rmal U niver sity,Changsha410081,China;2.Depar tment o f L iteratur e and Law,U niv ersit y of So uth China,H eng yang421001,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XU Xu.s novels from his solitary identity and existence.1With the hurdling of this method,we can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his novels,and grasp the true internality of this anchorless soul.s solitary existence,which are deeply expressed by the writer through the novels:the narration appearance,the shaping of the figures,as well as his own mental feeling about life and final heart roads.Key words:solitude;habitat;im perfectio n;the other shore徐讠于是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逐渐引起学术界关注的,三十年代后期和四十年代中期的他因发表5鬼恋6、5风萧萧6而声名鹊起, 1943年被称为/徐讠于年0。
徐訏:“去蔽”后的为文与为人——评《我心彷徨——徐訏传》

多次婚恋 、 情感起 伏跌宕 的传奇之遇 。 徐 讦在 2 世纪 三 四 十年 代 的现 0
代文坛 中是一个“ 异数”在 民族危亡 、 。 战乱 纷争 ,多数作家进行 噱慨激 昂的 抗战宣传或 书写中国人血淋淋的苦难
得 不善言辞 的徐讦 每每 不避礼 法之 规与 习俗之道 , 有异常坦 率 、 自 、 时 直
海峡》等系列作 品 ,它们或者远离尘
世 ,在一种封闭自足 的异域情调中表 现理想主义的爱与美 ,或者对血雨腥 风的残酷现实进行一种诗性化 的传奇 想象 , 人物行踪诡谲神秘 、 多角恋爱缠
在是一部下流 的无聊 的作 品” 。众多
的诗 朋往来 , 他也从 来 只遵 从 “ 内心 的原则” 而绝不对别人认为 的文坛大 亨做违心 的溢美之词 , 如徐讦 同胡适 相交 多年 , 但他并 不讳 言对胡适 的不
肉的徐 讦 , 不但 彰徐 讦之才 , 力述其
政 治这一 叙事 维度 , 是与他 个性 气质 的 “ 礼俗 ‘ 蔽 ” 去 ’
— —
最 大限度 地去 除礼 教 、 伦理 、 情 世故等 “ 人 外在 自
然” 的影响 , 直面 自我情 感欲 望的本然——息息相关的。
童年时父母离异 、寄宿 生寂寞冷落 的创伤性记忆 ,
是在 我与他的私人谈话 中, 我发觉他对 于中国现实 的种 种, 实在很隔膜 ” 。至于被 誉为“ 中国通” 的赛珍珠 , 徐讦 通过切 身交往 更是发 觉她不但连极简单 的中国话都 不
会说 , 且在不了解 中国国情 的情形下有意渲染中国的 而
次婚姻只维持了7 年。14年徐讦被任命 为《 94 扫荡 报》
思, 使惯于承 受时代 之“ 的中国现 代文学一举变得 异 重” 常轻盈 、 飘逸 , 并潇洒 无比。他在 当时的这 种不啻为“ 另
穿越社会规范的精神想象与理想追求——徐訏小说的独特意义

引言引 言徐訏作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浪漫主义作家,其作品由于充满浪漫传奇色彩的想象和对理想世界的完美表现而轰动一时。
但是由于一些时代和政治原因,他的作品曾经在大陆研究界受到多年的冷遇,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位传奇作家才被研究界“解冻”,从此对其进行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
对于徐訏作品所表现的浪漫异想和梦幻世界,大多数研究者从文化、宗教和心理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和入手,比如佟金丹①的博士论文《徐訏小说创作的文化心理》深刻剖析徐訏作品背后的多种文化因素;沈铁②在其硕士论文《寂寞灵魂的诉说》中从宗教的角度对徐訏作品进行分析;《对徐訏小说的心理学阐释》的作者张盈③从心理学角度论证徐訏小说与心理学紧密的联系……但是这些研究者都忽视了现实社会规范与徐訏创作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徐訏所力求展现的奇异想象和理想追求不仅深受他接受的文化、宗教和心理学的影响,和现实的社会规范也有着绝不可忽视的密切关系。
社会规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逐渐形成的行为和活动的规矩和准则,包括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法律、制度等政治规范,也包括人们相互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规范及各类风俗的、宗教的文明规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各种行为规范互相配合,有机地组成为一个社会规范体系,调整人们各个方面的社会行为,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将社会活动纳入一定的轨道。
”④文学作品之于社会规范的反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写实主义作品的“再现”⑤;一种是浪漫主义作品的“表现”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尤其在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学时期,高举现实主义文学大旗,是大多数作家探索民族和国家新出路的创作宗旨,如在鲁迅、茅盾等人的小说中,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乡镇的社会规范弊端被一一展露;三四十年代的城市社会规范在老舍作品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只有少数浪漫主义作家站在个①佟金丹:《徐訏小说创作的文化心理》,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在哲理化叙述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爱——论徐訏戏剧的美学风格优先出版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 徐訏( 1908—1980) 是一位极富浪漫气质和具有探索精神的“全才全能”作家,他以小说崭露文坛,引起关注。
1938年出世的中篇小说《鬼恋》,以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受到读者青睐,1943年长篇小说《风萧萧》在《扫荡报》上连载,享誉文坛。
随后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继而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以及文学评论。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徐訏的戏剧创作在他的整个人生历程中,体现出非常重要的艺术和生命价值。
由于徐訏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功底,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哲理化、诗意化,让漂泊无依的情怀在虚空中得到丰盈和充实,从而到达生命的彼岸。
不容置疑的是,徐訏在戏剧的艺术营构中,编织离奇荒诞的情爱故事,本着把握艺术的本质就是大众化的创作理念,在富有深沉哲理化思考中蕴含着对现实都市生活的审视与鞭挞,把人类的情爱故事别具一格地呈现出来,持守作家的道德责任和时代感,这成为他情爱世界表露的出发点和归属地,也是凝聚他“爱的世界”和“爱的哲学”的艺术基质。
因此,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认为“徐訏的爱是在自己哲学基础上的独创的、诡异的、人文精神的爱! 也可以说他用他的这些剧作对其所幻想、独创和单单属于徐訏自己的——‘奇谲’和‘诡异’的爱的主题作出一系列注解”。
[1]小说如此,戏剧亦然。
徐訏的戏剧主要收集在《徐訏文集》第15卷和16卷中,近40个剧本。
在解读徐訏一系列的戏剧作品中,我们有必要了解徐訏的人生价值追求和生命个性,有必要深入到戏剧作品里的审美艺术之躯,认真审视所透析出的生命真谛和艺术旨趣,以此有效地打通徐訏的艺术世界和人的精神境界的关联,“回避了对徐訏戏剧世界的审视与阐释,我们就无法认识和把握徐訏精神个体的全部特殊性。
而且,如果我们不把他的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现象对照于主体艺术化的生命方式,我们就无法领悟徐訏艺术世界和人生存在之间精神沟通的特殊奥秘”。
[2]徐訏的戏剧涉及到各种题材,诸如青春恋爱、家庭、抗战、社会形态与现实批判等,试图去建立一种爱的世界和爱的哲学。
诗性的浪漫:徐訏小说的特征

叶 I 了令 人惊 佩 的选 择 ,她 在 杀 死 爱 人 的 同时 ,也将 锋 利 的刀 I
刃 刺 进 自己 的躯 体 。 徐汗 在 诠 释 一 种神 圣 的 力 量 : 爱 ,它 是 一
一
在 徐 看 来 ,个体 只 有 断 战胜 现 世 的欲 念 ,才 能在 爱 的 献 身
个 诱 发 肉欲 的 女子 身 体 。 墨龙 的 自我 迷 失 , 使得 他丧 失艺
与 向往 中接 近 上 帝 ,并 才 能 找到 完 善 的 自我 , 使灵 魂 在 永 生 术 家 欣 赏美 的能 力 ,地 美 似乎 将 他 从 艺术 之 美 拉到 了生 活之 中得 到 安宁 。这 里 爱上 帝 之心 就 是 获得 了永 生 的 自我 ,人 方
经 多年 我 不但 认 不 出什 么是我 … …我 也 不知 道 我 到 底 是 否 还 存在 , 而我 似 乎 永远 在 变动 … …我 到 底 是 什 么呢 ? 我 既 然 不是 什 么,那 么为 什 么又 意识 我 的
存在呢?
《 萧萧》 风
2 世 纪3 年代 徐 的浪 漫 主 义具 有 浓 厚 的 宗教 色 彩 ,体 0 0
的爱 情 已不 是 为 一 个残 缺 的 人性 存 存 ,而 是 为 一 个永 远 丰 富 美好 与 自然 的谐 和 表 达在 永 恒 的艺 术 中 。然 而 正 当他 如 痴如 而 美 妙 的 理 想 而 存 在 , 这 个 存 存 就 变 成 了 永 远 普 遍 的 存 狂 陶 醉 于 美的 欣 赏 中 时 , 肉欲 破 坏 了他 心 灵 的 美感 ,他 无法
渺 结合 在 一 起 ,合 并 了神 和 人 、 民 间传 说和 深 刻 寓 言 ,把 它 们 塑 造成 为 一 个伟 大 的象 征 的 整体 ” ,构 成 了 “ 正 浪 漫 的 真 禀 赋 ”。这 里 ,可 以看 到 浪 漫 主义 文 学 与 宗 教 、神 性 或神 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徐 的孤独及心路追寻
陈 娟
( 南华 大学 文法学 院 , 湖南 衡 阳 4 10 ) 2 0 1
[ 摘 要 ] 在徐言 文本中, 于 始终存在一个 自我寻找的 内在结构 , 孤独的生命体验使 他对人 生和命运有 着不断的追索与探
问, 寻求着意义, 寻找 着自己的最后归宿 , 也 这种弥漫渗透 着的情绪使徐 言 最后 走向 了皈依之路 。文章从 体验 的角度 察悟徐 于 苛文本中潜 隐的生存痛感、 对人生 茫然感觉的思索与追寻 , 以及他对人 的存在价值与命运 的关注 , 对生命的 宗教 沉思及终极
的世 界 里 , 个性 生命 的 完 满 是 不 可 能 实 现 的 , 性 的生 存 是 个
作家总是根据 自己的生活体验 和情 感牵 挂来虚构他的 世界 , 这种远距 离投射会使形 成艺术形象的 一切东西 . 在某
种 程 度上 或 明 或 暗 地 显 示 他 个 体生 命 感 悟 的 本 相 。 尽 莛诚 管 我们 不 可将 文 本 及人 物 完 全 等 同于 作 者 , 他的 情 感 思 想 但 总 会 象 弦外 之 音 , 文本 中 渗 透 出 来 。 徐 莳 的寂 寞 孤 独 , 在 是
有 缺损 的和部分的 ”4, J 人是 有缺 陷的存在 , 是在另 一个 于
很深地渗入到文本里去了, 并构成了文本思想的一部 分。从 文本细读及情感体察的角度去解悟 文本中充满残 缺的孤独
印痕 , 更 好地 理 解 作 者 及 文本 的 深 刻 思 想 内涵 。学 术 界 对 能 徐 莳 的 孤独 虽 有 触 及 , 并 未 进 行 过 多 的深 入 阐 释 , 章 就 但 文 此 出发 , 讨 孤独 的生 命 体验 使 徐 耔 面 对人 生 和命 运 的 思 索 探 以 及他 本人 最 后的 心 路 归 宿 . 阐释 其 精 = 内 涵与 追 求 指 归 。 } 申
关怀。
[ 关键 词 ] 困 惑 ; 孤 独 ; 皈 依 ; 追 寻
[ 中图分类号 ] I0 [ 2 6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7 0 5 (09 0 0 8 0 6 3— 7 5 2 0 )4— 0 3— 3 自由谐 和是逐渐个人化和拒绝社会化 的过程 , 但人的存 在不 能 完全脱离社会与现实。而与此同时 , 残缺与不完满指 向的 是人的生存状态 , 正如别尔嘉耶夫所揭示的 , 在这个客体化 “
第 1 第 4期 O卷
20 0 9年 8 月
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Jl l fUn、 ri f o t hn ( oilS in eE io c ma o iest o uh C ia S ca ce c dt n) u y S i
Vo . O No 4 11 . Au . 00 g2 9
一
文本《 恋》 , 们会发现 冲破小说 的故 事框架 , 盲 中我 主人 公陆
梦放与微翠的形象, 多少 可以看作人类 生命 的象征。人 物的 丑 陋与残疾是人类存在根本困境 的象征 , 这依然无法超越和 逃脱 , 就像在文本 中借人物之 口所 说的那样 : 我逐渐觉 得, “
我 们要 求 人 间 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十 全 十 美 的存 在 是 不 对 的 ” 《 恋》 。 虽 (盲 ) 然 其 中微 翠 经 治疗 复 明 , 最 后 依 旧无法 超脱 现 实 ,这 等 于 但 “
“ 运 ” 人 物 大 凡 有 一 种 宿命 感 ,一 切 一 切 , 觉 得 竟 是 一 命 , “ 我
虚幻性 . 并带来痛苦 与沉重。个体处于时间之中的这种存在
处境 就 决 定 了 他无 法 完 全 固 守 自己 的精 神 整 体 , 是 “ 们 这 我
要 永 远 力求 达 到 、 又 永 远 不 可 能 达 到 的 一 种 状 态 ”3、 而 L 一 J
人 生 之 思 : 以超 拔 的 生存 困惑 难
说. 造物赐我一 个神 , 而这神在被改造后 , 就不 会再是我的神
了” 。微翠的复明象征着一种十全十 美的存在 . 但这人 世足
人 的存 在 , 总牵 涉 到 意 义 。个 体 在 不 断 为建 构 理 想 自我 而 努 力 ,我 们认 识 到生 活 的 根 本 关 系 并 不 在 于 与 任 何 外 在 “ 于我 们 的存 在 形 式 相 连 结 , 是 在 于 与 一 种 精 神 世 界 的 联 而 合 , 与我 们 的 实 质 本 身 是 一致 的 ” 它 - 。 对 自身 了解 以及 说 明 的 渴 望 是个 体 存 在 的必 然 性 , 他始 终 处 于这 种 精 神 活动
种命运奇怪 的安排。好像 自始就 自有 一种神秘 的力量一步 步在逼我走进了这个可怕 的错综” 《 ( 巫兰的噩 梦》 , ) 与之类 似的文本还有很多。这 种对命运 的表 现在文本 中还常 以预 言及意外情节的表现形式 出现 : 陆梦放 曾默祷 , 如果能看 见微翠是在 阳台上 , 那么他们
“ 神与 自由 运 动 的 关系 是 固有 的 ” 精 但 这 种 希 望 消 除 限 制、 获得 能 与 自然 、 人 及 自身 没 有 分 裂 的 自 由带 有 一 定 的 他
“ 作为孤独主题的进 一步发展 , 产生 了人 的命 运是预先 注定的这个 主题 ” 。孤独 的生命体验 使徐 莳一直 有对命 J 运的茫然 , 天空之中存着至美。爱 与信仰 , “ 天才与灵感难道 只是幻觉 的凝结? ( 幻觉》 在前后期许多文本 中他都说到 ”《 )
无法容纳这样美 丽完 整的存 在, 最终 还是走 向了毁灭 与消
失 。从 文本 这 种 充满 对 人 类 生 存 感 受 的 困惑 表 达 中 , 们 读 我
出了作 者对人类生存 的关注 以及其中潜隐着的生存 痛感 。
二 命运 之 思 : 独 灵 魂 的 抚 慰 孤
之 中, 并被驱策 着冲破静态 化的生存 , 寻求 整体 感与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