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及报告时限表
传染病报告时限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限

传染病报告时限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限第一篇传染病报告时限:法定传染病分类和报告时限法定传染病共有39 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 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 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 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 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责任疫情报告人(首诊医生)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即将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疾病预防控制科,专职疫情管理员2 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上级;?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科第二篇传染病报告时限: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1、目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为各级政府提供传染病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
惟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并且保证其正常运转,才干保证信息的通畅。
这是政府决策者准确掌握事件动态、及时正确进行决策与有关部门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重要前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技术指南》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及时限

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及时限
一、报告种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
2、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参甲)、炭疽(参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H7N9禽流感;
3、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二、报告时限:
1、甲类及参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在诊断后,与2小时内进行报告;
2、除参甲管理外的乙类传染病及丙类传染病:在诊断后,与24小时内进行报告;
3、其他传染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另有要求的,按要求开展报告。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报告。
传染病的种类及报告时限(一)2024

传染病的种类及报告时限(一)引言概述:传染病是一类会通过接触、空气或食物传播的疾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防控传染病的蔓延,各国都设立了报告时限。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的种类,并探讨报告时限的相关内容。
正文:1. 病毒性传染病1.1 流感1.1.1 病毒类型1.1.2 传播途径1.1.3 报告时限要求1.2 登革热1.2.1 病毒类型1.2.2 传播途径1.2.3 报告时限要求1.3 艾滋病1.3.1 病毒类型1.3.2 传播途径1.3.3 报告时限要求1.4 乙肝1.4.2 传播途径1.4.3 报告时限要求 1.5 SARS1.5.1 病毒类型1.5.2 传播途径1.5.3 报告时限要求2. 細菌性传染病2.1 肺结核2.1.1 细菌类型2.1.2 传播途径2.1.3 报告时限要求 2.2 梅毒2.2.1 细菌类型2.2.2 传播途径2.2.3 报告时限要求 2.3 痢疾2.3.1 细菌类型2.3.2 传播途径2.3.3 报告时限要求 2.4 淋病2.4.2 传播途径2.4.3 报告时限要求 2.5 炭疽2.5.1 细菌类型2.5.2 传播途径2.5.3 报告时限要求3. 真菌性传染病3.1 念珠菌病3.1.1 真菌类型3.1.2 传播途径3.1.3 报告时限要求 3.2 霉菌感染3.2.1 真菌类型3.2.2 传播途径3.2.3 报告时限要求 3.3 黏霉病3.3.1 真菌类型3.3.2 传播途径3.3.3 报告时限要求3.4 曲霉病3.4.1 真菌类型3.4.2 传播途径3.4.3 报告时限要求 3.5 多环菌病3.5.1 真菌类型3.5.2 传播途径3.5.3 报告时限要求4. 寄生虫性传染病4.1 疟疾4.1.1 寄生虫类型 4.1.2 传播途径4.1.3 报告时限要求 4.2 类囊虫病4.2.1 寄生虫类型 4.2.2 传播途径4.2.3 报告时限要求 4.3 血吸虫病4.3.1 寄生虫类型 4.3.2 传播途径4.3.3 报告时限要求 4.4 蛔虫病4.4.1 寄生虫类型4.4.2 传播途径4.4.3 报告时限要求 4.5 疥疮4.5.1 寄生虫类型4.5.2 传播途径4.5.3 报告时限要求5. 病毒性出血热性传染病 5.1 埃博拉病毒感染5.1.1 病毒类型5.1.2 传播途径5.1.3 报告时限要求 5.2 马尔堡病毒感染5.2.1 病毒类型5.2.2 传播途径5.2.3 报告时限要求 5.3 黄热病5.3.1 病毒类型5.3.2 传播途径5.3.3 报告时限要求5.4 丙型肝炎5.4.1 病毒类型5.4.2 传播途径5.4.3 报告时限要求5.5 拉沙热5.5.1 病毒类型5.5.2 传播途径5.5.3 报告时限要求总结:传染病的种类繁多,包括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性和病毒性出血热性传染病等。
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时限

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时限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时限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各种传染病的种类及其上报时限,以便相关部门及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疫情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第一章通用要求1.1 定义传染病:指能够由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引起传染的疾病。
上报时限:指将传染病病例及相关信息报告给卫生部门的截止时间。
1.2 上报部门及联系方式每个地区的卫生部门负责收集和管理传染病上报数据。
以下是常用的卫生部门联系方式:- 国家卫生部门:方式:XXX-XXXXXXX,电子邮件:XX- 省级卫生部门:方式:XXX-XXXXXXX,电子邮件:XX- 地方卫生部门:方式:XXX-XXXXXXX,电子邮件:XX第二章重点传染病及上报时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引,以下是一些重点传染病及其上报时限:2.1 乙型肝炎- 定义: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症,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
- 上报时限:发现病例后24小时内报告。
2.2 艾滋病- 定义: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系统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
- 上报时限:发现病例后24小时内报告。
2.3 禽流感- 定义: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和人类的传染病,人类感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禽类或禽类排泄物。
- 上报时限:发现病例后12小时内报告。
2.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定义: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 上报时限:发现病例后12小时内报告。
- 定义: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 上报时限:发现病例后4小时内报告。
第三章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下:附件1:传染病上报表格样本附件2: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图第四章法律名词及注释4.1 乙型肝炎- HBV:乙型肝炎病毒的简称。
4.2 艾滋病-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简称。
4.3 禽流感- H5N1:禽流感病毒亚型的简称。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报告。
传染病分类与报告时限的要求

传染病分类与报告时限的要求一、甲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是指病死率极高,易在短时间内引起大规模传播和严重危害公共卫生的传染病。
对此类传染病必须采取严格的预防、控制措施。
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死率较高,易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传播和危害公共卫生的传染病。
对此类传染病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三、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是指病死率较低,但易在人群中引起传播和危害公共卫生的传染病。
对此类传染病应采取监测和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四、其他传染病除上述三类传染病外,还有一些传染病,如淋病、梅毒等,虽然病死率不高,但在某些人群中传播较快,也应予以关注。
传染病报告时限的要求:一、甲类传染病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报告给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乙类传染病发现乙类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应在24小时内将疫情报告给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三、丙类传染病发现丙类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应在24小时内将疫情报告给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等在发现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时,应按照上述要求及时报告疫情。
同时,各级疾病一、传染病分类1. 甲类传染病:指病死率极高,易在短时间内引起大规模传播和严重危害公共卫生的传染病。
需要报告传染病病种及报告时限

需要报告传染病病种及报告时限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报告时限为诊断后2小时网络报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传染病。
(报告时限为诊断后2小时网络报告)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3年新增)。
(报告时限为诊断后24小时网络报告)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2008年新增)。
(报告时限为诊断后24小时网络报告)
4、其它传染病:非淋菌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火、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AFP、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埃博拉出血热、其它。
(报告时限为诊断后24小时网络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12小时内)
农村(24小时内)
2小时内:
脊髓灰质炎,或发生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
丙类
(11种)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及报告时限表
分类
传染病病名
报告时限
甲类
(2种)鼠疫、霍乱。
城镇(6小时内)
农村(12小时内)
2小时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乙类)
乙类
(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