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将元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成表格的化学工具。

元素的原子结构是指元素的原子中包含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排列方式。

而元素的性质则是指元素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行为。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横行和纵列排列,其中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横行是按照元素的电子层数从左到右排列,纵列是按照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从上到下排列。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周期和族的顺序排列,便于研究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性质。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碱金属元素是指周期表中第一族元素,包括锂、钠、钾、铷、铯和钫。

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相似,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个。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这种递变性导致了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也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其中最明显的是它们的化合价都为+1.二)卤族元素:卤族元素是指周期表中第七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和石碳酸。

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相似,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个。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这种递变性导致了物理性质的递变性,包括颜色加深、密度增大和熔点、沸点升高。

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也有递变性,其中最明显的是它们与氢气反应生成氢卤酸。

总结:周期表是研究元素周期性规律和性质的重要工具。

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都具有原子结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这些规律和性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元素的本质和行为。

原子核外电子按照能量从低到高的顺序填充到各个能级上,每个能级最多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3、能级的编号:K、L、M、N、O、P、Q(从内到外依次编号)4、能级的容纳电子数:K层2个电子,L层8个电子,M层18个电子,N层32个电子,O层50个电子,P层72个电子,Q层98个电子。

二.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大小依次排列,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周期性地出现在同一周期中。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个纵行)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O 2Li 2O 2Na+O 2Na 2O 2 2Na+2H 2O = 2NaOH+H 2↑2K+2H 2O = 2KOH+H 2↑2R+2H 2O =2ROH+H 2↑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点燃 点燃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7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B r2反常)(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3、化学性质(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X2+H2=2HXF2Cl2Br2I2卤素单质与H2的剧烈程度:依次增强;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HF最稳定)(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2NaBr+Cl2=2NaCl+Br2氧化性:Cl2________Br2;还原性:Cl-_____Br-2NaI+Cl2=2NaCl+I2氧化性:Cl2_______I2;还原性:Cl-_____I-2NaI+Br2=2NaBr+I2氧化性:Br2_______I2;还原性:Br-______I-结论:F2F-Cl2Cl-Br2Br-I2I-单质的氧化性:从下到上依次增强(F2氧化性最强),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I-还原性最强)结论: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但核电荷数递增。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颜色深、有臭味、易溶于水、导电、易挥发。

2)递变性(从F到I):①密度逐渐增大②熔点和沸点逐渐升高。

结论: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卤族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容易失去一个电子成为单负离子。

2)递变性:①活性逐渐减弱②还原性逐渐增强结论: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还原性是指元素或化合物失去氧化物而变成较低氧化态的性质。

4、卤素的氧化性氧化性:卤素原子的电子亲和能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卤素的氧化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强,即从F到I氧化性逐渐增强。

总结: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三)氧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6个,但核电荷数递增。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颜色深、有臭味、易溶于水、导电、易挥发。

2)递变性(从O到Te):①密度逐渐增大②熔点和沸点逐渐升高。

结论: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氧族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容易失去两个电子成为双负离子。

2)递变性:①还原性逐渐减弱②氧化性逐渐增强结论: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4、氧化性氧化性:氧族元素原子的电子亲和能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因此,氧族元素的氧化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即从O到Te氧化性逐渐减弱。

总结: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递变性是指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表现为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密度逐渐增大,单质的熔点和沸点也升高。

化学性质方面,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也依次减弱。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过渡元素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 满分答卷持之以恒嘉祥一中高一化学 系列之知识清单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 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2、 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广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I周期表彳I 长周期(第4、5、6、7周期)[主族7个:I A-WAI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 W B 第忸族1个(3个纵行)I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 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 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 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 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 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 化学性质 (1)相似性:点燃点燃4Li + O 2 Li 2O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f 2K + 2H 2O =2KOH + H 2f2R + 2 H 2O = 2 ROH + H 2 f产物中,碱金属兀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兀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 )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 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3、化学性质②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 2第一章物质构造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2、写出 1~18 号元素的原子构造表示图3、元素周期表的构造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整),周期数 =电子层数7个主族、 7 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4、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构造特色: Li 、 Na、 K 、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 K 分别与水、氧气反响的状况分别与出K 、 Na 与水反响的化学方程式(3)从上到下跟着核电荷数的增添性质的递变规律(4)同族元生性质的相像性5、卤族元素(1)卤族元素的构造特色: F、 Cl 、 Br 、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响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固性(3)卤素间的置换反响(4)从上到下跟着核电荷数的增添性质的递变规律(5)同族元生性质的相像性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渐渐增强,非金属性渐渐减弱。

3、核素(1)核素的定义:A P X123(2)同位素:1H、1H 、1H(3)原子的构成: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质量数 A= 质子数 P+ 中子数 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126C、146C、12H 、13H、23892 U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地区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地区运动( 2)电子老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挨次是K 、 L 、 M 、 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好容纳2n2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只好容纳8 个电子(氦原子是 2 个);次外层最多只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跟着原子序数的递加,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钠镁与水反响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响的难易(方程式书写)(2)镁铝与盐酸反响的难易(现象,方程式)(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响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固性(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渐渐减弱,非金属性渐渐增强。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全完整版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全完整版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全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 第Ⅷ族1个(3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点燃 点燃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罗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罗列 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4、5、6、7周期)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群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落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惟独一种氧化物)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2NaOH + H 2↑ 2K + 2H 2O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惟独1个电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点燃点燃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推断依据: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③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置换金属性弱的金属④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强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点燃点燃(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③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置换金属性弱的金属④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强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化学键
知识点一.离子键
1.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包含吸引和排斥)
注:(1)成键微粒:阴阳离子间(2)成键本质:阴、阳离子间的静性作用
(3)成键原因:电子得失(4)形成规律: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时形成离子键
离子化合物:像NaCl这种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

如NaCl、Na2O、K2S等(2)强碱:如NaOH、KOH、Ba(OH)2、Ca(OH)2等(3)大多数盐:如Na2CO3、BaSO4(4)铵盐:如NH4Cl
小结:一般含金属元素的物质(化合物)+铵盐。

(一般规律)
注意:(1)酸不是离子化合物。

(2)离子键只存在离子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2、电子式
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
(1)离子须标明电荷数;(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3)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4)不能把“→”写成“=”;(5)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知识点二.共价键
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用电子式表示HCl的形成过程:
注:(1)成键微粒:原子(2)成键实质:静电作用(3)成键原因:共用电子对(4)形成规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形成共价键2.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化合物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化合物中不是离子化合物就是共价化合物
3.共价键的存在:
⑴非金属单质:H2、X2、N2等(稀有气体除外)⑵共价化合物:H2O、CO2、SiO2、H2S等⑶复杂离子化合物:强碱、铵盐、含氧酸盐
4.共价键的分类:
非极性键:在同种元素
..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极性键:在不同种元素
..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能力强的一方。

知识点三.电子式:
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原子的电子式:
2.阴阳离子的电子式:
(1)阳离子简单阳离子:离子符号即为电子式,如Na+、、Mg2+等
复杂阳离子:如NH4+ 电子式:
(2)阴离子简单阴离子:、
复杂阴离子:
3.物质的电子式:
离子的电子式:阳离子的电子式一般用它的离子符号表示;在阴离子或原子团外加方括弧,并在方括弧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电荷的电性和电
量。

分子或共价化合物电子式,正确标出共用电子对数目。

离子化合价电子式,阳离子的外层电子不再标出,只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正电荷,而阴离子则要标出外层电子,并加上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负
电荷。

阴离子电荷
总数与阳离子
4.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
用电子式表示单质分子或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四、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⑴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⑵特点:①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②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性等物理性质;③只存在于由共价键形成的多数共价化合物和绝大多数气态非金属单质分子,及稀有气体分子之间。

但像二氧化硅、金刚石等由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微粒之间不存在分子间作用力。

⑶变化规律: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也越高。

例如,熔沸点:I2>Br2>Cl2>F2。

2、氢键
⑴定义:分子间存在着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

⑵形成条件:除H原子外,形成氢键的原子通常是N、O、F。

⑶存在作用:氢键存在广泛,如H2O、NH3、HF等。

分子间氢键会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

知识点五、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离子键、共价键与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关系
总结:一、化学键与物质类别关系规律
1、只含非极性键的物质:同种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如:I
2、N2、P4、金刚石、晶体硅等。

2、只含有极性键的物质:一般是不同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如:HCl、NH
3、SiO2、CS2等。

3、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H2O2、C2H2、CH3CH3、C6H6等。

4、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活泼非金属与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Na2S、NaH、K2O、CsCl等。

5、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

如:Na2O2、Na2S2、CaC2等。

6、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键的物质,如NaOH等。

7、由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构成的物质,如:NH4Cl等。

8、由强极性键构成但又不是强电解质的物质。

如HF等。

9、无化学键的物质:稀有气体。

10、离子化合物中并不存在单个的分子,例如:NaCl,并不存在NaCl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