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房颤射频消融的临床疗效

合集下载

心脏瓣膜手术同时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心房颤动

心脏瓣膜手术同时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心房颤动

用 由横结肠上 而下 、 自中线入 路充 分暴露 肠系 膜上静 脉干 、 清
除主淋 巴结及 中间淋 巴结 、 T lt 膜与其 深部 的 G rt 在 o 筋 d eo a筋 膜之间平面进行解剖 、 循无瘤 操作 原则 , 仅可 以防止术 中 遵 不
防止复发 。 参 考 文 献
1 汪建 平 . 直 肠 癌 . : 孝 平 主 编 . 科 学 . 1版 . 京 : 民卫 生 结 见 陈 外 第 北 人 出 版社 ,02 6 6 2 0 .2 . 2 郑树主编 . 结直肠肿瘤 基础研究 与临 床实践 . 1版. 京 : 民卫 第 北 人 生 出 版社 ,06 16 20 .3 .

论 著 ・


膜 手 术 同 时双 极 射 频 消 融 手 术 治 疗 动
安 淑 芬 白川盟 张 玉辉 张楠 李 国靖 宋书 田 杨 明
周 继梧 肖连 波
【 摘要 】 目的 评价 风湿性心脏 病合 并心房 颤动 ( F 心 内直视 下双 极射 频 消融治疗 的手 术效 果。 A)
a d An s Ch n d S c u n S i n e a d Te h o o y Pr s . 9 8 5 9 n u . e g u: ih a ce c n c n lg e s 1 8 . 6 —
5 5 8 .
之下 , 且在直视下进行 , 故能有效预防损伤 。术 中采用反 向牵拉
全 、 时、 疗 A 省 治 F效 果 好 等 优 点 。
【 关键词 】 风 湿性 心脏病 ; 心房颤动 ; 双极射频 消融术 【 中图分类号 】 R517 【 .5 4 文献标识 码】 A , 【 文章编 号】 10 — 36 21)6 09 一 2 02 78(000 — 68 O

心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联合治疗心房颤动临床疗效分析

心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联合治疗心房颤动临床疗效分析
国内对 于此 尚无 充分 的临床研 究 ,因而我们 总结4例在 高卅市人 民医 3 I
院心外科接受心瓣膜置换术加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的心瓣膜疾病合并A F
患者的临床 资料 ,分析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 . 1病例资料 选 取2 0年6q 0 8 2 0 6 )至2 0 年1 月高州市 人 民医院心 外科住 院4 例接 3
将4 例 患 者 ,按是 否 同期接 受心 瓣膜 置换 术 与双极 射 频消 融手 3 术 分为 :联合 组 ,2 例 ,同期进行联 合手 术 ,其 中男性 1例 ,女 性9 0 1 例 ,平 均年 龄 (31 .)岁 。非联合 组 ,2 例 ,两 种手 术间 隔实 5 .±59 3 施 ,间隔 时 间 (3 .±4 .)d 193 21 ,男 性 1例 ,女 性 1例 ,平 均年 龄 8 5
级4 例 既往史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 1例 ,高血压病2 例 ,2 2 3 型
应用S S 1. P S5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取组间t 检验方式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c ) 2 检验方式进行检验,以 < . 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尸 o5 o
2 结 果
糖尿病7 例。人院后心脏彩超检查 :单纯二尖瓣病变1例 ,单纯主动 9
床 效益 。
【 关键词】心瓣膜疾病;心房颤动;心瓣膜置换术;双极射频消融术 中图分类号:R4 . 5 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7 - 14 (0 1 2 05 - 2 6 1 89 2 1)2 - 0 7 0 静脉 ,②右心房切 I至肺静脉,右心耳至三尖瓣环,③房间隔至三尖 : 1 瓣环、左肺静脉及右肺静脉,④右肺静脉切口至二尖瓣环。⑤切除或 缝闭左心耳,切口至左肺静脉。消融完成后按常规方法行心瓣膜置换 手术,并于心脏表面放置起搏导线。术后常规应用洋地黄类正性肌力 药物 ,术后第1 天口服胺碘酮20 g i,1 0r ,t a d 周后改bd 周后改q , i,2 d 根据心率情况维持术后6 个月。 1 . 4术后疗效指标记录 术后记录两组的机械辅助通气时间、IU C 停留时间、恶性心律失 常发生率,非联合组为两次手术数据之和,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

同期Cox-MazeⅣ射频消融与单纯心脏瓣膜置换对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效果对比

同期Cox-MazeⅣ射频消融与单纯心脏瓣膜置换对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效果对比

同期Cox-MazeⅣ射频消融与单纯心脏瓣膜置换对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效果对比王超;朱珊珊;常忠路;王建刚;徐向明【期刊名称】《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22(21)22【摘要】目的探讨同期Cox-MazeⅣ射频消融联合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及河南宏力医院收治的79例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其中40例患者采取同期Cox-MazeⅣ射频消融联合瓣膜置换手术治疗(联合组)、另外39例患者采取单纯的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对照组)。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过程及循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患者心肌酶学指标、心功能指标及手术引起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

结果联合组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院时间为(2.21±0.40)h、(3.45±0.63)h、(18.50±2.10)d,均长于对照组[(1.89±0.36)h、(2.69±0.50)h、(17.36±2.2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术后第1天、出院时、术后1个月时分别进行评估,联合组窦性心律复转率分别为92.50%、90.00%、87.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3.85%、41.03%、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4 h,联合组患者的CK、cTnI分别为(720.61±85.63)U/L、(4301.70±885.21)ng/mL,均大于对照组[(673.18±93.00)U/L、(3875.64±905.2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个月再次检查,联合组患者的LVEF为(60.30±4.14)%,大于对照组[(57.14±4.33)%],SV为(55.09±5.81)mL,低于对照组[(58.63±6.1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期房颤双极射频消融对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疗效的影响

同期房颤双极射频消融对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疗效的影响

1 . 1 一般 资料
4 8例风湿 性二尖瓣 病变合并 心房纤
颤患 者中 , 男1 3例 , 女3 5例 。其 中 2 6例 于二 尖瓣 置
换 同期行 房颤双极射频消融 术 ( 观察 组 ) , 年龄 2 1~ 6 2
对有左 心房血栓者 , 先清除血栓再 完成上述消融程序。 1 . 2 . 2 对 照组 患者仅在全 麻 中度低体温体 外循 环
2 结 果
1 0 . 0 ) k g 。两组年龄 、 体重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 具 有
可 比性 ( P>0 . 0 5 ) 。
1 . 2 手术方 法
两组 同期 行 三尖 瓣成 形术 4 5例 , 左
房血栓清除术 1 0例 。
改 良迷 宫 消融隔离 : 心外钳 夹左房壁 距右侧肺 静脉 开 口0 . 5~ 1 . 0 c n l 行 环形 消融线 ; 切断 M a r s h a l 韧带 心外 钳夹左房壁距左侧肺静脉 开 口 0 . 5~1 . 0 c m行环形 消 融线 ; 骑跨左房壁 行左 、 右肺静 脉 消融环 上 、 下端 两连
【 关键词 】 心房纤颤 ; 双极射频 消融 ; 二尖瓣置换 ; 机械 瓣膜 ; 疗效
自认识 到迷宫手术是使心房纤颤患 者恢复窦 性心 律 的一种有 效治 疗方法 以来 , 其 已成为结 构性心 脏病
患者外科手 术同期广泛施 行 的一种手 术方式 期施行 的迷宫 手 术获 益 尚有 争议 。但 目前对于接受机 械瓣膜置换 的心房纤颤 患者能否从 同 。本 研究 分 析
龚 启华 ,张 大 国 ,向道 康 ,刘 秀伦 ,刘 小斌 ,范永峰 ,李旭 , 封 承会
贵州省人 民医院心脏 外科( 贵阳5 5 0 0 0 2 )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临床效果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临床效果

● 1957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 Jun 29(12)[5]W ang X H, Zhi-Wen M A, Jia Y L. Experimental study of MSCT diagnosis of 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J].Journ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2010,44(1):63-65.[6]符江峰.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9):665-667.[7]黄润先.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4):18-19.[8]刘文徽,边祥兵,杨立,等.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血管基础病变的CT影像分析[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5):586-589.[9]A costa S, Ogren M, Sternby N H, et al. Incidence of acute thrombo-embolic occlus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 Endovascular Surgery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2004, 27(2):145-150.收稿日期:2018-03-10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临床效果魏 冬(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湖北襄阳441000)摘要:目的 探讨对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临床应用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临床应用
中华临床 医师杂志( 电子版 )02年 2月第 6卷第 4期 21
C i Cicas Eet ncE io )F bur 5, 1 , 16 N . hnJ l ii ( l ri dtn ,eray1 2 2Vo. , o4 n n co i 0

临床 经 验 ・
心 脏 瓣膜 手 术 同期 射 频消 融 治疗 心 房颤 动 临床 应 用
缝 闭 ,8例行左 心耳 结扎 。平 均 消融 时间为 (7 4±3 2 mn 1 1. . ) i。 全组 患者术后恢 复平稳 。无手术 死亡 , 房室传导阻滞发 生 , 无 瓣
膜置换术后 常规服用华法林 抗凝 , 调整 I R 18— . 。2 N . 2 5 O例患
狭 窄 7例 , 二尖瓣关闭不全 2例 , 二尖瓣狭窄伴关 闭不全 5例 , 二 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病变 5例 , 退行性二 尖瓣关 闭不全 3例 , 三 尖瓣关闭不全 1 。心功能 ( Y A)I 2例 , 例 NH 级 Ⅱ级 1 , 9例 Ⅲ级 2例 , 术前左心房 内径 ( 4 4±97 mm, 5. .) 持续 性房 颤 1 , 7例 阵发 性 房颤 6例 , 射血分 数 ( F 0 5 i . 9 E ) . 8-00 。术前 准备 同常规 心 内 -
行房颤治疗 , 并有效保证消融 的透壁 性和连续性 , 从而保证治 疗 效果 。2 0 04年 ,o 所 在 的华 盛顿 大学 医学 院也 开始应 用 同样 Cx 方法治疗房颤 , 得 了相 似 的结 果 J 取 。双极射 频消融 的消融 钳 细长 , 内外两侧一起对心房壁进行 消融 , 从 并通 过仪器进行消 融
2 .方 法 : 1 手术方 式 : () 采用 美 国 Ar ue 司双极 射频 消 tcr 公 i

心脏手术同期行外科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路线总结

心脏手术同期行外科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路线总结

心脏手术同期行外科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路线总结郝晨曼;杨秀滨;公兵【摘要】心房颤动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主要危害包括:心动过速、心衰、系统性栓塞。

30%~84%二尖瓣病变患者同时患有房颤,主动脉瓣病变及冠心病患者中也有约5%合并房颤[1],心脏手术同期行外科消融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自90年代初迷宫Ⅲ型手术问世,房颤的外科治愈率达到90%以上[2],但因其操作的复杂性未能大范围推广。

至迷宫Ⅳ型手术推出,以各种新型能量形式代替传统“切与缝”的操作方法后,大大减小了迷宫手术的技术难度,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对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需行手术治疗者消融路线的选择并未得到统一。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6(029)007【总页数】3页(P862-863,866)【关键词】心脏器质性病变;心房颤动;外科射频消融;路线【作者】郝晨曼;杨秀滨;公兵【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市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市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市 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5房颤是十分常见的疾病,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同时合并房颤,外科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越来越多的得以认可和实施。

基于房颤的类型不同,器质性心脏病类型的不同,逐渐衍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射频消融路线。

通过外科手段治疗房颤历经了左房隔离术、走廊手术、迷宫手术Ⅰ~Ⅲ型的探索。

迷宫Ⅳ型手术在Ⅲ型手术基础上,应用新能源替代传统“切与缝”造成心肌透壁损伤从而阻碍异常传导。

右房操作包括:行右房游离壁切口,除两处连接三尖瓣环切口使用冷冻消融外,余传统切口均由双极射频消融钳行消融替代。

左房:左心耳切除,左心耳至左上肺静脉射频消融,左房切口,分别行射频消融隔离双侧肺静脉,连接双侧隔离环,射频消融左侧肺静脉隔离环至三尖瓣环;射频消融线与三尖瓣环交接处行冷冻消融。

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的护理

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的护理

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的护理发表时间:2017-09-22T13:44:41.64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作者:王立新温俏琼张绍杰[导读] 心脏手术同期房颤消融较单纯心脏手术可显著提高术后房颤转复率,恢复心房收缩。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摘要:目的: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的护理。

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分析心房颤动通过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进行治疗,以及术后心律失常护理过程。

结果:18例患者术后3周内16例诊断为窦性心律,2例诊断为Ⅰ°房室传导阻滞。

且1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

在出院后3个月进行随访,16例仍为窦性心律,2例仍为Ⅰ°房室传导阻滞。

结论:进行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强化心功能及维护,改良不同程度的诱因,特别是电解质紊乱加以改正,同时严格监督抗心律失常药物和临时起搏器的使用和维护,对术后有效治疗及防止心律失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瓣膜置换术;射频消融术;心房颤动;心律失常;临床护理心脏手术同期房颤消融较单纯心脏手术可显著提高术后房颤转复率,恢复心房收缩,可有效降低房颤而引起围手术期所发生的风险[1]。

为此,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通过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患者术后防止心律失常护理要点。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46—61岁,平均年龄(55.42±2.48)岁,术前通过12导联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房颤动。

心功能Ⅰ—Ⅱ级内11例,Ⅲ—Ⅳ级内7例。

患者术后进入ICU全程监护1—2天后,病情均稳定并返回原病房。

1.2 方法。

18例患者均为全麻进行,二尖瓣置换术通同期射频消融术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术6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术4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房颤射频消融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振忠
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1期
【摘要】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房颤射频消融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3年8月~2017年7月,于我院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中选取60例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为依据,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术中瓣膜置换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术中瓣膜置换+射频消融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治愈率为
76.67%、术后3个月为70%、术后6个月为66.67%,高于对照组的16.67%、13.33%、10%,P
【关键词】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房颤;射频消融;临床疗效
房颤(心房颤动)属于常见心律失常的一种,成人发病率在0.5%—0.95%之间,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心房扩大患者的发病率高达50%以上[1-2]。

该疾病不仅会促使患者出现心慌现象,而且由慢性房颤造成的血栓可能会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4]。

现阶段,临床上通常会对房颤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金标准为迷宫手术,具有较高成功率,能窦性心律进行有效维持,确保心房收缩正常,但是该手术方式操作较为复杂,技术难度高,创伤大,存在较大风险,所以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受到了一定限制。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射频消融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治疗方式具有安全、操作简单以及便捷等诸多优点,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5-6]。

为此,本研究也进行了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方法
1.1临床资料
于2013年8月~2017年7月在我院拟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中选取60例,以治疗方式为依据,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52.68±6.25)岁,平均病程(14.68±3.56)个月,共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

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3.02±6.33)岁,平均病程(15.02±4.23)个月,共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

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差异具有对比价值,P>0.05。

本研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开展,且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自愿参与者;年龄在18-80岁之间者;不存在精神障碍者。

排除标准:不愿参与者;无法按照要求完成各项随访者;严重肾、肝以及呼吸功能不全者;合并严重冠脉病变者;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者。

1.2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静脉复合麻醉,按照常规方式建立体外循环,灌注冷血心脏停跳液,以此来促使心脏停搏。

观察组患者采用心脏瓣膜手术治疗前先进行双侧心房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单纯进行心脏瓣膜手术治疗。

射频消融治疗采用Carduiiobate冲洗式射频消融系统(美敦力公司),以直视情况下有乳白色连续消融线产生为准;消融路径具体为:右房先做出上下腔之间的消融线,从冠状静脉窦通过,一直连到至三尖瓣后瓣环,在右心耳根部消融,时间在1周左右,在背侧一直连到三尖瓣前瓣环;左房分别对左、右肺静脉进行消融治疗,时间在1周左右,并且在顶部相连,将左肺静脉外周消融线分别连到二尖瓣瓣环与左心耳,在右心耳根部消融,时间在1周左右,然后再将其结扎。

等到患者心脏复跳之后,均给予其胺碘酮静脉泵维持治疗,完成手术后将气管插管拔除,给予其胺碘酮口服,静脉泵停止使用,药物口服时间为3个月。

分别在患者完成手术后的1个月、3个月与6个月对其心电图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与疾病复发情况,治愈判定标准为:恢复窦性心律,房室同步传导完整,心房传输功能恢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以百分比形式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表示,P
2 结果
对照组30例患者复跳即刻,结性心率、窦性心率患者分别有4例、10例,所占比例一共为46.67%,有20例患者采用起搏器临时起搏,所占例为66.67%。

术后1个月依旧能维持窦性心律患者有5例,房颤治愈率为16.67%(5/50),复发患者有9例,复发率为30%;术后3个月时,依旧能维持窦性心律患者有4例,房颤治愈率为13.33%(4/50),复发患者有1例,复发率为3.33%;术后6个月时,依旧能维持窦性心律患者有3例,房颤治愈率为10%
(3/50)。

观察组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平均花费时间为(17.85±3.42)分钟,复跳时均表现为匀齐心率,有22例患者因为心率较慢,需要采用起搏器临时起搏,所占例为73.33%。

术后1个月房颤治愈率为76.67%(23/50),复发患者有7例,复发率为23.33%,没有患者死亡,也没有出现和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3个月时,复发房颤的患者仅有1例,所占比例为3.33%,1例患者早期房颤自行转复,房颤治疗率为70%(21/30),依旧没有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时,复查过程中发现复发患者增加1例,疾病治愈率为66.67%(20/30)。

3 讨论
房颤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临床上用来治疗该疾病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电复律、药物复律以及射频消融等,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性。

外科手术是治疗房颤
的重要方式,COX迷宫手术属于经典外科手术之一,在该疾病治疗中能获得显著疗效,但该手术方式具有复杂的操作过程,需要切开、缝合心肌多处,技术难度高,术后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受到了一定限制[7]。

近年来,射频消融手术在该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治疗方式主要通过电极探头、组织接触来将电阻增加,将组织温度达到70-80摄氏度时,会促使胶原结构和组织细胞出现凝固性线性损伤现象,且具有不可逆性。

除此之外,该治疗方式操作简单,技术难度低,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所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治愈率为76.67%、术后3个月为70%、术后6个月为
66.67%,高于对照组的16.67%、13.33%、10%,差异存在学意义,P
综上所述,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房颤射频消融的临床疗效显著,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糜烨东,张林飞,单立梅,等. 心脏瓣膜病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疗效分析[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7, 26(10):738- 741.
[2]伏鹏,何凤璞,杨岷,等. 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治疗大左房心房颤动合并瓣膜病变临床效果观察(附9例报告)[J]. 临床外科杂志, 2014, 22(7):540-541.
[3]曹炜,石开虎,徐盛松,等. 心脏瓣膜置换加直视下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J]. 中国医药, 2014, 9(7):957-959.
[4]林小彬,刘健,唐先成,等. 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J].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4, 9(2):205-207.
[5]黄击修,刘健,刘勇,等. 二尖瓣置换术同时行房颤射频消融不增加升主动脉阻断时间的临床研究[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6, 14(4):365-369.
[6]宣海洋,石开虎,徐盛松,等. 左房内径对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影响[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5, 38(10):706 -708.
[7]李亚芳. 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专科护理效果[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17):2542-25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