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_上海-现场课教学设计-水的组成-王雪青 (完整版)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2、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情感目标: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通过了解我国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成绩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教学准备】课前准备与教材相关的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电解水的过程。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课件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
二、教学新知1、原子的发现史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想象过程及实验验证。
学生能通过卢瑟福的散射实验知道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并能够知道原子内有一个核心。
2、原子的构成活动一、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2、你能否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目的: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
活动二、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表格4-1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2、构成原子的粒子他们的电性怎样?3、构成原子的粒子质量是什么样的呢?4、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谁决定的呢?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原子的构成。
电子(-)质子质量的1/1836原子质子(+) 1.6726 ×10-27原子核中子(不显电性) 1.6749 ×10-27原子的质量主要决定于质子和中子活动三、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表格4-2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种类不同那么就什么不同?2、质子数和什么数相等,与什么不等?3、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吗?目的: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活动四、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与地球的体积比目的:让学生感受原子体积的小及原子核更小。
2024最新-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最新4篇)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最新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该页是可爱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最新4篇),欢迎阅读。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
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
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
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二、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021年《水的组成》优秀教案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氢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氢气是一种环保燃料。
2.根据氢气的燃烧实验推断出水的元素组成。
3.了解电解水实验,并通过实验推断出水的元素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活动探究以及知识归纳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取新知识。
2.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体会探究的过程。
3.运用Fah动画展示一些微观的情景和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学习的能力。
2.通过设计氢气燃烧和电解水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的规律,来推测未知物质的成分,体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知识的方法过程。
3.通过记录现象、分析数据,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根据氢气的燃烧实验推断水的组成。
2.通过电解水实验推出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分析出水的组成。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滤纸、分液漏斗、烧杯、肥皂水等。
五、教学过程1新课讲授(35分钟)环节二:提出问题,进行探究【问题1】氢气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呢?启发学生进行猜想,可能答案有:水,双氧水,甚至有猜二氧化碳的。
此时,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小组同学进行排除二氧化碳。
从氢气是环保燃料的角度,生成物也不太可能是双氧水,最大的可能是水。
引导学生写出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小组交流,猜想生成物,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仔细观察、记录现象。
实验。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氢气燃烧的产物确实是水。
写出文字表达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问题2】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说出依据。
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各小组进行思考,交流。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会改变。
初步判断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新知,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引导】刚才的反应是一个生成水的化合反应,我们利用反应物的元素组成来判断生成物水的组成。
9_上海-现场课教学设计课题-水地组成-王雪青(完整版)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上海市毓秀学校王雪青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氢气燃烧的实验,感知氢气的相关性质。
( 2 )通过氢气的燃烧和水电解的实验现象,结合微观分析推断水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氢气燃烧和水电解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球棍模型直观演变,促进对水的三重表征的一致性认识,加深对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成因的理解。
(2)通过“合”和“分”的研究思想,推断水的元素组成,初步了解验证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探究学习的乐趣,结合化学史了解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历程,了解科学家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
(2)在体验物质变幻之魅中,感受化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初步建立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和转化观等在内的学科观念。
二、教学重点:水的组成三、教学难点:探究水的组成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究五、教学手段:黑板、多媒体和化学实验药品:锌粒、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肥皂液等仪器:自制氢气发生器和燃烧装置、烧杯、锥形瓶、铁架台、保鲜膜袋、水电解器、学生电源(或方块电池)、导线等六、教学过程说明本节课的设计依据的是人教版教材,其编排顺序与上海有所不同,我们在推断水的组成时可以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作为理论支撑,但人教版这节课的内容是安排在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之前的。
因此本课中不涉及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因此牢牢把握通过学生活动来渗透学科观念,是本课设计的出发点。
本课中尝试模拟还原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部分史实,引入对水的组成的定性研究和简单的定量研究,以具体的化学知识为载体,通过游戏活动"借喻"类比、结合实验事实证据去推理、去引导发现宏观上水的元素组成和微观上水分子的构成,重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化学学科观念和思想方法。
本课紧紧围绕水的分解(“分”)和水的合成(“合”)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再现了历史上拉瓦锡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思想方法,这也是本课的主要线索所在。
水的组成教案(表格式)

水的组成教案(表格式)水的组成教案(表格式)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2.过程与方法(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教法学法观察法教学具准备霍夫曼电解水装置、电源、酒精灯、火柴、水、氢氧化钠溶液,小木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物质,历史上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一的物质,那么水这种物质里究竟含有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水的组成,首先让我们看看水有哪些物理性质。
氢气(H2)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发现水可以分解,产物为氢气和氧气。
[图片展示] 拉瓦锡(2)水通电氢气+氧气H2O H2 O2[提问] 大家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两支玻璃管中的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吗?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
[回答] 我们知道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氧气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若木条复燃则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实验]检验生成的气体。
[提问] 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氢气、氧气可以再分吗? [分析] 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发现,生成的氢气、氧气都不可以再分了,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提问]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水(H2O )、氢气(H2)、氧气(O2)虽然都是纯净物,但它们的组成却各不相同。
你能说说区别吗?[分析] 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而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而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
[结论] 我们可以把这种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而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及有关数据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水的组成的揭秘”的科学事实及其它事实,灌输学生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探究”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并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通过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水的组成。
难点:对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三、学生分析: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题,学生已熟悉了空气和氧气的有关,具备了判断化学变化、氧气的鉴别、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等技能,但氢气的检验、元素的概念、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等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崭新的,从知识的形成过程来说,坡度大,学生比较难以接受。
讲解本节内容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特点正处于求知欲旺盛,对化学这门新接触的课程既有浓烈的好奇心又有一些因认识不够带来的恐惧,对世界的认识还停留在宏观角度,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不能超出他们的认知水平。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实验用品:水电解器、直流电源、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小试管、演示实验。
媒体资源:水的存在与分布视频、水电解视频、氢气爆鸣的多媒体课件。
【设疑】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由什么元素组成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自由讨论30秒。
举手回答。
(江河湖海,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生物体内)观看视频,了解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讨论和总结水的物理性质。
(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透明液体,水的沸点是100℃,水的凝固点是0℃,水的密度是1g/cm3。
)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水的好奇心,通过提问回答以及适时的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水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水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了解水的组成对于加深学生对水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研究,了解水的组成及其性质,并探讨水的重要性。
二、设计目标1. 了解水的组成,掌握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2. 掌握水的重要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3.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三、设计内容1. 实验部分(1)实验一:水的电解实验目的:通过电解水,观察水的组成。
实验步骤:①准备电解装置,将电极插入水中。
②通电,观察电极的气泡。
③分析气泡成分。
实验要求:记录实验现象,进行数据分析。
(2)实验二:水的蒸馏实验目的:通过蒸馏水,观察水的升华过程。
实验步骤:①将水倒入蒸馏瓶,进行蒸馏。
②收集蒸馏后的水蒸气。
③观察水的净化过程。
实验要求:记录实验过程,总结蒸馏的原理。
2. 研究报告(1)水的组成及结构利用实验结果,描述水的组成,解释水的分子结构,分析水的性质。
(2)水的应用领域调查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并探讨水的重要性。
3. 补充活动进行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2. 研究报告3. 参与度和表现4. 活动成果展示五、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实验和研究报告,并保持作业整洁。
2. 合理分工,鼓励学生团队合作。
3. 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
六、参考资料1. 《水的组成及性质》教科书章节2. 《水的应用与保护》网络资料七、作业设计效果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对水的组成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实验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一、设计背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之一,它不仅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自然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深入了解水的组成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个作业设计,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水的组成及其重要性,拓展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主题:水的组成一、学科背景分析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
对于天文、生物、地质、化学等学科来说,水都是研究对象之一。
水的组成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生活常识。
学生在学习水的组成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观察、合作交流和探究发现,掌握水的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观察分析、实验操作和合作探究能力。
水的加热性、蒸发性、凝固性等特性也是学生需要探究的内容。
学生的实际操作、思维和能力水平的综合提升将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
二、知识目标1.理解水分子的组成。
2.掌握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3.了解水的其他性质。
三、能力目标1.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进行实验观察。
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进行科学探究。
3.提高学生通过图表和实验数据来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四、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发展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科学素养,让他们明白科学探究的目的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1.布置任务(1)提问:水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想如何了解水的组成?请列出1-2种思路。
(3)组织学生小组进行头脑风暴,互相讨论交流。
例如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知识等来了解水的组成。
2.实验设计实验名称:水的电解实验实验目的:了解水的组成实验材料:实验皿、针尖、导线、电池、卡片、草纸、银纸、硅胶圈等。
实验步骤:(1)在实验皿中注入一定量的蒸馏水。
(2)将草纸和卡片分别剪成适当大小。
用针提示卡片中心画圆并用草纸顶起,使得草纸形成小碗。
(3)在圆针尖小碗中间混入少量食盐。
(4)在草纸碗中间放一个硅胶圈,使其平铺在草纸碗中央。
(5)将银纸从中间垂直剪开,成为两段一模一样的银纸。
(6)将银纸一段与一端固定在卡片上,另一端固定在电池上;另一个银纸也固定在卡片上,另一端固定在导线上,将导线与电池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上海市毓秀学校王雪青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氢气燃烧的实验,感知氢气的相关性质。
(2 )通过氢气的燃烧和水电解的实验现象,结合微观分析推断水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氢气燃烧和水电解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球棍模型直观演变,促进对水的三重表征的一致性认识,加深对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成因的理解。
(2)通过“合”和“分”的研究思想,推断水的元素组成,初步了解验证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探究学习的乐趣,结合化学史了解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历程,了解科学家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
(2)在体验物质变幻之魅中,感受化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初步建立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和转化观等在内的学科观念。
二、教学重点:水的组成三、教学难点:探究水的组成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究五、教学手段:黑板、多媒体和化学实验药品:锌粒、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肥皂液等仪器:自制氢气发生器和燃烧装置、烧杯、锥形瓶、铁架台、保鲜膜袋、水电解器、学生电源(或方块电池)、导线等六、教学过程说明本节课的设计依据的是人教版教材,其编排顺序与上海有所不同,我们在推断水的组成时可以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作为理论支撑,但人教版这节课的内容是安排在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之前的。
因此本课中不涉及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因此牢牢把握通过学生活动来渗透学科观念,是本课设计的出发点。
本课中尝试模拟还原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部分史实,引入对水的组成的定性研究和简单的定量研究,以具体的化学知识为载体,通过游戏活动"借喻"类比、结合实验事实证据去推理、去引导发现宏观上水的元素组成和微观上水分子的构成,重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化学学科观念和思想方法。
本课紧紧围绕水的分解(“分”)和水的合成(“合”)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再现了历史上拉瓦锡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思想方法,这也是本课的主要线索所在。
物质间的转化本质是元素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凸显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思想方法,元素具有守恒性,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元素观念。
水是一种重要的化合物,通过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实验,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分析化学变化本质,通过微粒模型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加深对分子、原子等微粒的概念及化学变化本质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微观概念,即抽象化、本质化的微观化学知识。
引导学生从表层学习进入深层学习,建立学科观念,为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后续将学习质量守恒定律设好铺垫。
七、教学流程图及环节说明环节一:引入利用游戏活动——拆分“孔明锁”,来引入这堂课是比较吸引学生眼球的做法,也留有悬念,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体验“分”的思想。
拆分孔明锁其实是要开动脑筋的,讲究技巧和方法的,分的方法是要在不断摸索尝试后才能确定并优化下来。
当然也有一些同学由于偶然因素也拆开了孔明锁,但要再次拆开,还是要去动脑筋研究总结正确的拆分方法。
这种拆分的思想方法暗喻了如何用化学手段去尝试拆分水的研究方法。
在拆分的过程中分三步走:①拆开——②分类——③数数,其目的其实也是为了一一对应类比,从微观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可以依据在拆分水分子后得到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量比为2:1后,就能确立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也为2:1.同时这样的引入,也启迪了学生在考虑要研究水的组成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方法就是去拆分,接着自然会想到如何去拆,拆后要干什么等一系列利用“分”法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
环节二:分解水(体现“分”的思想方法)在体验了拆分孔明锁后,面对如何研究水的组成,学生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利用“分”的思想。
至于用什么方法去分,假设基本上都集中在加热或通电。
因为通过先前的化学学习,学生脑海中都有一个大致的概念,那就是物质的分解可能需要一定的能量。
无论是加热还是通电,都是尝试分解水的一个方法。
当然普通加热是行不通的,为了节约课堂的时间,同时也为了呈现部分学生课外简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个侧面,特采用了微视频的形式,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对这种形式还是比较认可的。
那么在课堂上呈现分解水,自然就落到了电解的方式上,为了增加学生的活动体验,本课采用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
学生实验的电解器是微型的,电源采用了方块电池组,在确保操作简便,绿色环保的同时,又确保了反应现象直观明显,对学生后续解释水的组成时增强了在实验现象证据上的印象。
至于为什么同时呈现教师端的电解演示实验,不仅仅只是为了呈现不同的水电解装置以及教师端电解时产生的气体量比较大,更重要的是教师端的电解器,在定量研究上更精准,同时为了统一检验气体的方法,规避了学生在面对如何去检验气体时的无谓讨论,以防冲淡课堂主线的逻辑性。
在检验气体上,为了增加负极端产生的气体就是具有可燃性的氢气证据说服力,特地录制了利用质子膜电解器电解去离子水后产生的负极端气体燃烧火焰的颜色,可以清楚看到从高速摄像捕捉到的该气体的燃烧火焰是淡蓝色的。
在利用实证手段确定电解水只有氢气和氧气后,结合氢气和氧气的元素组成得知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当然,到这边仅仅从宏观上定性地解决了水的元素组成,显然还是不够的。
因为电解水在现象上呈现了定量的结果,即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气体体积比2:1。
于是,设法巧妙借用阿佛加德罗定律来突破从微观上定量确定水分子的构成。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阿佛加德罗定律的简单呈现只是作为一个分析实验证据信息的工具或者手段,不在于要学生去掌握理解。
最终,在本环节,利用“分”的研究思想,通过实验证据和理论分析,从定性角度得出,宏观上,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从定量角度,微观上,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环节三:合成水(体验“合”的思想方法)为了启迪学生研究水的组成除了分法以外,还有“合”的方法。
本环节继续延续游戏活动环节——“调色”。
从课的结构上形成呼应,形成类似于语文上的对仗,显得无论课的结构还是逻辑性都具有工整性。
至于为什么不用把上一环节中已经拆分的孔明锁再拼回去,而另外利用“调色”。
原因我想主要是,实际上很多物质的合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有很多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不是能分解,就一定能反方向化合而成。
这里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选物种,定比例,选条件等等。
而“调色”的过程能很好暗喻这些因素的制约。
当然要在课堂上短时间内从一一列举中确定合成水的物种、确定物质的比例,反应条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光大千世界的物质比起颜色,数量庞大,如果穷举,犹如大海捞针。
如何巧妙缩小包围圈呢?巧妙利用化学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通过模拟还原化学史,确定氢气的燃烧能合成水。
同时也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重要信息,科学的发现,当然需要不断的尝试,但有时也是要点运气的。
但光靠运气还不行,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分析推理作为前提。
关于氢气燃烧实验的突破点主要在于氢气燃烧火焰的呈现,在此也要感谢同行们给我的改进启迪,通过用橡皮球胆收集氢气配合吹气枪,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个人感觉氢气火焰要接近本色,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氢气的纯度、流速,燃气口的材质和口径等等。
接下来的小环节就类似于上一环节,利用“合”的研究思想,通过实验证据和理论分析,从定性角度得出,宏观上,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从定量角度,微观上,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环节四:化学史视频(《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历史演变》)本环节利用微视频呈现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历史演变,清晰并节约时间。
力求让学生感悟到科学家的智慧以及在科学探究上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同时巧妙融入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使知识点内容更完整,又不失呆板。
环节五:课堂小结八、教学过程细节环节一:课题引入(小游戏,拆“孔明锁”——体验分)(分要讲技巧,分的方法是要去尝试的后才能确定)[师][投影](诸葛亮和孔明锁)老师最近迷上的这款益智玩具,据说与孔明有关,名字就叫孔明锁[展示]手拿一个孔明锁(学生的事前摆在每组桌上的盒子里)[师]大家想玩吗?[生]想![师]有个任务,若想知道孔明锁里面的构件按形状分有几种类型?并且每个类型共有多少个?你准备怎么做?[生]拆开[师]那你们拆拆看。
注意拆的时候要动脑筋,要巧,寻找正确的打开方法。
我们分三步走:[投影]①拆开——②分类——③数数限时三分钟。
开始[师](采访拆开的同学)你是怎么拆开的?你分成了几类?每类有几个构件?[生]预设:有窍门;有偶然(等等)。
有N类,有N个。
(若拆不开,教师可以指点)[总结]很好,通过这个小游戏,大家明白了,原来正确拆分孔明锁是要动脑筋的,需要技巧的,需要找对方法的。
当然也有一些同学由于偶然因素也拆开了,但你要再次拆开,还是要去动脑筋研究总结正确的拆分方法。
[过渡]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其实不是"孔明锁",而是《水的组成》。
水是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物质。
但今天我们要从零开始,假设我们对水一无所知。
只能利用严谨地实验事实证据和推理的手段来了解《水的组成》。
那么,如果给你水,你如何获知它的组成呢(强调)?(拿一瓶纯净水)(预设:若学生没反应,能不能用“孔明”锁的思路呢,能不能分啊?)[生]拆分水/分解水[师]那用什么方法拆分水?[生]预设1:电解预设2:加热[师]很好,我们的假设都建立在物质的分解可能需要一定的能量。
无论是加热还是通电,都是尝试分解的水的一个方法。
回答预设1:有人说加热也可以。
你们觉得行吗?回答预设2:加热行不行呢?我们先来试试加热行不行的通?关于这个问题,有位同学已经在家里尝试了一下。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位同学发来的一段视频。
[生](视频44秒)环节二:电解水(体现“分”的思想方法)(推进小环节:实验条件的选择——实验产物的检验——实验的现象的理论推理——最终确定水的组成)[师]普通加热看来确实行不通。
那么电解行得通吗?接下来我们就用电解的方式来试试看。
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推进,请大家严格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
中间老师会以击掌为信号,来发布指令,可以做到吗?[生]能![师]很好,谢谢同学们![学生实验]电解水[投影](几种常见的水电解器)这是目前几种常用的水电解器。
左边是老师演示用的水电解器(也可以指向实物),待会儿将同步直播。
右边是一个小型的水电解器,每组一个。
(里面已经装好水,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里面加入了少量氢氧化钠。
因此,请大家待会儿在电解时务必注意操作要求,尽量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液体。
)(投影接线图)电源是直流电,是两块已经串联好的方块电池,红线的夹子请夹在电源的正极上,黑线的夹子请夹在电源的负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