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安徽高考终极押题卷理综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5年安徽省高考理综押题卷及答案

2015年安徽省高考理综押题卷及答案2015年安徽省高考理综押题卷及答案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以下是第Ⅰ卷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6分,共102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关于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叶肉细胞中的RNA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B。
黑暗状态下叶肉细胞均有ATP的合成与水解;C。
离体的叶肉细胞经脱分化丧失光合作用能力;D。
适宜光照下叶绿体释放的O2量和CO2量相等。
2.下图为某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珊瑚虫和该区域的鱼组成珊瑚礁群落;B。
珊瑚礁体积变化影响鱼类的多样性;C。
该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原生演替;D。
演替至第4年时各种鱼类个体数才达到K值。
3.以下关于遗传和减数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间的部分交换属于基因重组;C。
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D。
正常情况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是一致的。
4.在人体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能分泌一种穿孔素蛋白质,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裂解死亡。
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要依赖膜的流动性;B。
效应T细胞识别靶细胞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C。
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溶解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D。
指导穿孔素合成的基因在效应B细胞中也存在。
5.下列关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到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例如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其作用原理是促进植物细胞的分裂;B。
成人的血浆正常pH为7.35~7.45,在剧烈运动时,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会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C。
安徽2015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化学试题Word精校版含答案

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安徽卷)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B-11 C-12 O-16 Na-23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本卷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碳酸亚乙烯酯是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的重要添加剂,其结构如下图。
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式为C 3 H 2O 3 B .分子中含有6个σ键 C .分子中只有极性键D .8.6g 该物质完全燃烧得到6.72LCO 2 8.9.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 2CO 3、NaHCO 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B .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现象C .H 2、SO 2、CO 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硫酸干燥D .SiO 2既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10.下列有关NaClO 和NaCl 混合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 .该溶液中,H +、NH 4+、SO 42-、Br -可以大量共存B .该溶液中,Ag +、K +、NO 3-、CH 3CHO 可以大量共存 C .向该溶液中滴入少量FeSO 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 2++ClO -+2H +=== Cl -+2Fe 3++H 2OD .向该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每产生1molCl 2,转移电子约为6.02×1023个 11.汽车尾气中,产生NO 的反应为:N 2(g)+O 2(g)2NO(g),一定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N 2(g)和O 2(g)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下图曲线a 表示该反应在温度T 下N 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b 表示该反应在某一起始条件改变时N 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温度T 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B 温度T 下,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减小C 曲线b 对应的条件改变可能是加入了催化剂D 若曲线b 对应的条件改变是温度,可判断该反应的ΔH <12.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NH 4Cl 溶液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安徽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五) 理综化学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12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l C-12 O-16 S-32 Cu-64一、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NH5为固体化合物,它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NH5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B.NH5的熔沸点高于NH3C.1 mol NH5中含有5 mol N-H键D.NH5固体投入少量水中,可产生两种气体8.下列各组微粒能大量共存,当加入相应试剂后会发生化学变化,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9.用下表提供的试剂和主要仪器,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和N2O4可以相互转化:2NO2 N2O4(正反10.已知NO应为放热反应).现将一定量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人一体积为1L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曲线X表示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B.b和d两点表示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C.反应进行至25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加入0.4mol NO2D.25min时加入一定量的N2O4达到平衡状态时平衡常数增大11.常温下,下列各溶液粒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正确的是()A.0.1mol/L的K2S溶液中:c(K+)+c(S2-)=0.3mo1/LB.pH=ll的NaOH溶液与pH=3的CH3 COOH溶掖等体积混合:c(Na+)>c(CH3CO O-)>c(O H-)>c(H+)C.在0.1mol·L-1CH3 COONa溶液中,c(OH-)c(CH3COOH)+c(H+))+ c(O H-)=c(H+)+c(Na+)D.Na2 CO3溶液:2c(CO2312.中学化学中很多“规律”都有其适用范围,下列根据有关“规律”推出的结论合理的是()A.BaCl2溶液中通人SO2无沉淀产生,则Ba(NO3)2溶液中通人SO2也无沉淀产生B.SO2和湿润的C12都有漂白性,推出二者混合后漂白性更强C.H2CO3的酸性比HC1O强,推出CO2通入NaClO溶液中能生成HC1OD.根据常温下铜与浓硝酸可以制取NO2,推出常温下铁与浓硝酸也可以制取NO2 13.将足量的CO2缓慢通入KOH、Ca(OH)2、NaAlO2的混合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通人CO2的体积的关系可表示为()25.(14分)A、B、C、D、E、F、G是中学化学常见元素,A是工业上用量最大的金属元素;B元素原子中电子分布在四个不同的能级中且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 n-1;C基态原子中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级中,且p能级电子处在半充满状态.D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居第二;E元素原子的2p轨道上有2个未成对电子,通常情况下无正价;F在周期表中可以排在IA族,也有人提出排在VⅡA族;G单质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回答下列问题:(1)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 ,A3+核外电子排布式是___ ;C元素单质的1个分子中,含σ键和π键个数分别为、 .(2)比较下列性质数据大小(填“大于”“小于”):第一电离能:C E;电负性:C E;简单离子半径:G____ B (3)F与E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分别为2:1、1:1的两种化合物X和Y,其中一种化合物能与A元素的低价阳离子在酸性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请书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G元素所形成的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比同一主族下一周期元素的氢化物的沸点____ (填“高”或“低”)(4)E、F的单质在NaOH溶液中可以形成燃料电池(电极材料为Pt),试写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5)500℃、30 MPa下,C的单质和F的单质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CF3(g),消耗0.5 mol单质C和1.5 mol单质F,并放热19.3kJ,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6.(16分)对羟基苯甲酸丁酯是食品工业中的重要物质,对污染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工业上常用对羟基苯甲酸进行酯化反应制得.以下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的合成路线:已知:①通常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羰基;②D可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③F的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且峰面积比为1:1回答下列问题:(1)A的名称为____ ,G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 .(2)由B生成C的反应的类型为___ _,由C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3)F的分子式为____ ,G的结构简式为____ .(4)E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共有____ 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且峰面积比为2:2:1,的是____ (写结构简式)27.(14分)印刷线路板是电子工业的基础,伴随着电子废弃物的快速增长,废弃印刷线路板的回收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领域.某化学兴趣小组拟通过废弃的线路板制备硫酸铜晶体,其合成路线如下:(废弃的线路板的主要成分为Cu,除此之外,还有一定量的Al、Fe及少量Au、Pt)回答下列问题:(1)第①步Cu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得到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2)第②步加入H2O2的作用是,使用H2O2的优点是;调节pH 的目的是使生成沉淀.(3)用第③步所得CuSO4·5H2O制备无水CuSO4的方法是.(4)由滤渣2制取Al2(SO4)3·18H2O,探究小组设计了三种方案:上述三种方案中,____ 方案最佳;三种方案中均采用了蒸发,进行该操作时注意时停止加热.(5)探究小组用滴定法测定CuSO4·5H2O含量,取a g试样配成100 mL溶液,每次取20.00 mL,消除干扰离子后,用c mol/LEDTA(H2Y2-)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平均消耗EDTA溶液b mL.滴定反应如下:Cu2++H2Y2-=CuY2-+2 H+.(EDTA:乙二胺四乙酸白色结晶粉末状固体,呈酸性.)配制EDTA(H2Y2-)标准溶液时,下列仪器不必要用到的有___ _(用编号表示).①电子天平②烧杯③烧瓶④玻璃棒⑤容量瓶⑥胶头滴管⑦滴定管写出计算CuSO4·5H2O质量分数的表达式 = ;下列操作会导致CuSO4·5H2O含量测定结果偏高的是.a.未干燥锥形瓶b.滴定终点时滴定管尖嘴中产生气泡c.未除静可与EDTA反应的干扰离子28.(14分)Cl2的氧化性比Fe3+{强,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Br2和I2与Fe3+的氧化性强弱.过程如下环节一:理论推测.部分同学认为Br2和I2的氧化性均比Fe3+强,依据是。
2015学年安徽省高考化学试卷答案及考点解析

2015年安徽省高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7.(6分)(2015•安徽)碳酸亚乙烯酯是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的重要添加剂,其结构如图,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式为C3H2 O3B.分子中含6个σ键C.分子中只有极性键D.8.6g该物质完全燃烧得到6.72LCO2考点:化学键;分析:A、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其中顶点省略的是C原子,每个C原子均形成4对共价键,每个O原子形成2对共价键,C原子价键不饱和的用H 原子补充,据此判断分子式;B、单键即为σ键,依据此结构简式判断σ键的个数;C、相同原子之间形成非极性共价键,不同原子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据此解答;D、依据C的完全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依据此有机物物质的量判断标准状况下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解答:解:A、,此有机物中含有3个C、3个O和2个H,故分子式为:C 3H2O3,故A正确;B、此分子中存在5个C﹣O键和1个C﹣C键,还存在2个C﹣H键,总共8个σ键,故B错误;C、此有机物中存在C=C键,属于非极性共价键,故C错误;D、8.6g该有机物的物质的量为:=0.1mol,由于未指明标准状况,故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不一定是6.72L,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有机物结构简式的判断,涉及分子式书写、化学键类型判断、有机物的燃烧等,综合性较强,但是难度不大.8.(6分)(2015•安徽)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A.配制0.10mol•L﹣1NaOH溶液B.除去CO中的CO2C.苯萃取碘水中I2,分出水层后的操作D.记录滴定终点读数为12.20mLA.A B.B C.C D.D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分析:A、容量瓶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不能用于溶解固体,溶解固体需在烧杯中进行;B、二氧化碳为酸性气体,和强碱反应形成盐,CO既不溶于碱也不溶于水;C、苯的密度小于水,萃取后的溶液应位于分液漏斗的上层,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D、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方,据此读数即可.解答:解:A、溶解固体药品应用烧杯,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故A错误;B、CO不与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利用此装置可以除去CO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故B正确;C、苯萃取溴水中的溴,在分液漏斗的上层,应从上口倒出,故C错误;D、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方,此图中正确读数应为11.80mL,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验室中常见仪器的使用以及简单实验操作,还考查了仪器的读数等,难度不大.9.(6分)(2015•安徽)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B.F 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现象C.H2、SO2、CO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H2SO4干燥D.S 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考点:钠的重要化合物;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硅和二氧化硅;气体的净化和干燥.分析:A、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B、氢氧化铁胶体为红褐色;C、浓硫酸具有酸性、强氧化性、吸水性和脱水性,所以浓硫酸不能干燥还原性气体、碱性气体,据此分析解答;D、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解答:解:A、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碳酸钠受热稳定,加热不分解,故A错误;B、Fe(OH)3胶体为红褐色、透明,不是无色,故B错误;C、H2、SO2、CO2三种气体均不与浓硫酸反应,故能利用浓硫酸干燥,故C 正确;D、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和氢氟酸反应是二氧化硅的特性,故D 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的分析应用,熟练掌握浓硫酸、二氧化硅的性质、常见胶体的颜色与性质等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10.(2015•安徽)下列有关NaClO和NaCl混合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6分)11.(6分)(2015•安徽)汽车尾气中NO产生的反应为:N2(g)+O2(g)⇌2NO(g),一定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N2(g)和O2(g)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如图曲线a表示该反应在温度T下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b表示该反应在某一起始反应条件改变时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温度T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B.温度T下,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减小C.曲线b对应的条件改变可能是加入了催化剂D.若曲线b对应的条件改变是温度,可判断该反应的△H<0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分析:A、依据氮气的浓度变化,找出三段式,计算平衡常数即可;B、此容器为恒容密闭容器,ρ=,据此判断即可;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色速率,不能改变物质的转化律;D、由图可知,b曲线化学反应速率快,若是升高温度,氮气的平衡浓度减小,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解答:解:A、N2(g)+O2(g)⇌2NO(g),起(mol/L) cc转(mol/L) x x 2x平(mol/L) c1c1 2x解2x=2(c﹣c1),故K=,故A正确;B、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气体,故气体的质量m不变,容器为恒容容器,故V不变,那么密度ρ=不变,故B错误;C、由图可知,b曲线氮气的平衡浓度减小,故应是平衡发生移动,催化剂只能改变速率,不能改变平衡,故b曲线不可能是由于催化剂影响的,故C错误;D、由图可知,b曲线化学反应速率快(变化幅度大),氮气的平衡浓度减小,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H>0,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涉及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等,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12.(6分)(2015•安徽)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NH4Cl溶液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为探究该反应原理,该同学做了以下实验并观察到相关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选项实验及现象结论A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反应中有NH3产生B 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点燃,火焰呈淡蓝色反应中有H2产生C 收集气体的同时测得溶液的pH为8.6 弱碱性溶液中Mg也可被氧化D 将光亮的镁条放入pH为8.6的NaHCO3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弱碱性溶液中OH﹣氧化了MgA.A B.B C.C D.D考点:镁的化学性质;分析:A.氨气为碱性气体,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变蓝;B.氢气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C.PH为8.6时,仍然有气体生成,说明碱性条件下,Mg可以被氧化;13.(6分)(2015•安徽)25℃时,在1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NaOH和NH3 O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1盐酸,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H2()二、非选择题25.(14分)(2015•安徽)C 、N 、O 、Al 、Si 、Cu 是常见的六种元素. (1)Si 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三 周期第 IVA 族;(2)N 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 22s 22p 3 ;Cu 的基态原子最外层有 1 个电子;(3)用“>”或“<”填空: (4)常温下,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Al 、Cu 片插入浓HNO 3中组成原电池(图1),测得原电池的电流强度(I )随时间(t )的变化如图2所示,反应过程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0~t 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Al 片,此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2H ++NO 3﹣+e ﹣=NO 2↑+H 2O ,溶液中的H +向 正 极移动.t 1时,原电池中电子流动方向发生改变,其原因是 Al 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氧化膜阻止了Al 的进一步反应 .考点:真题集萃;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不同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分析:(1)Si原子序数为14,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2)N的原子序数为7,共排布3个能层;Cu为29号元素,和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据此解答即可;(3)同一周期,原子序数越小,半径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越大;晶体类型相同的,原子半径越小,熔点越高;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据此解答即可;(4)依据题意,0~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Al片,且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说明溶液中的硝酸根在正极放电,据此解答即可;电流发生改变,即原电池的正负极发生改变,据此分析原因即可.解答:解:(1)Si原子序数为14,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故Si处于第三周期第IVA族,故答案为:三;IVA;(2)N的原子序数为7,共排布3个能层,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Cu元素为29号元素,原子核外有29个电子,所以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故其最外层电子数为1,故答案为:1s22s22p3;1;(3)同一周期,原子序数越小,半径越大,由于原子序数Al<Si,故半径Al>Si;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越大,由于非金属性O>N,故电负性N<O;晶体类型相同的,原子半径越小,熔点越高,由于C的原子半径小于Si的原子半径,故熔点:金刚石>晶体硅;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由于SiH4相对分子质量大于CH4,故沸点CH4<SiH4,故答案为:>;<;>;<;(4)0~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Al片,溶液中产生红棕色气体是二氧化氮,故正极反应方程式为:2H++NO3﹣+e ﹣=NO2↑+H2O,此时溶液中的氢离子移向正极,一段时间后,由于Al与浓硝酸发生钝化,导致原电池中Al作正极,Cu作负极,故答案为:2H++NO3﹣=NO2↑+H2O;正;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氧化膜阻止了Al的进一步反应.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元素位构性的关系、原电池工作原理,涉及电负性大小比较、原子半径大小比较等,难度不大,注意整理.26.(16分)(2015•安徽)四苯基乙烯(TPE)及其衍生物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在光电材料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以下是TPE的两条合成路线(部分试剂和反应条件省略):(1)A的名称是甲苯;试剂Y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2)B→C的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B中官能团的名称是羧基,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羰基;(3)E→F的化学方程式是;(4)W是D 的同分异构体,具有下列结构特征:①属于萘()的一元取代物;②存在羟甲基(﹣CH2OH),写出W 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B的酸性比苯酚强b、D不能发生还原反应c、E含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d、TPE既属于芳香烃也属于烯烃.考点:有机物的合成;分析:(1)由A的分子式与B的结构可知,应是甲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生成苯甲酸;(2)对比B、C的结构简式可知,B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由B、D结构可知,含有的官能团分别为羧基、羰基;(3)E的分子式为C13H11Br,F的分子式为C13H12O,对比E的结构与F的分子式可知,B中Br原子被﹣OH取代生成F;(4)D的分子式为C13H10O,不饱和度为9,W是D的同分异构体属于萘()的一元取代物,存在羟甲基(﹣CH2OH),萘环不饱和度为7,则侧链存在碳碳三键,故侧链为﹣C≡CCH2OH,萘有2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 原子,据此书写;(5)a.羧基酸性大于酚羟基;b.D含有苯环与羰基,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c.E中含有4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d.TPE只有含有C、H2种元素,属于烃,含有苯环,属于芳香烃,含有碳碳双键,属于烯烃.解解:(1)由A的分子式与B的结构可知,应是甲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答:化生成苯甲酸,故答案为:甲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2)对比B、C的结构简式可知,B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由B、D结构可知,含有的官能团分别为羧基、羰基,故答案为:取代反应;羧基;羰基;(3)对比E的结构与F的分子式可知,B中Br原子被﹣OH取代生成F,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为:;(4)D的分子式为C13H10O,不饱和度为9,W是D的同分异构体属于萘()的一元取代物,存在羟甲基(﹣CH2OH),萘环不饱和度为7,则侧链存在碳碳三键,故侧链为﹣C≡CCH2OH,萘有2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 原子,符合条件的W有:,故答案为:;(5)a.羧基酸性大于酚羟基,故a正确,;b.D含有苯环与羰基,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属于还原反应,故b错误;c.E中含有4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故c错误;d.TPE只有含有C、H2种元素,属于烃,含有苯环,属于芳香烃,含有碳碳双键,属于烯烃,故d正确,故选:ad.点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合成,注意根据有机物的结构与分子式进行分析解答,评:是对有机化学基础的综合考查,难度不大.27.(14分)(2015•安徽)硼氢化钠(NaBH 4)在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某研究小组采用偏硼酸钠(NaBO 2)为主要原料制备NaBH 4,其流程如图:已知:NaBH 4常温下能与水反应,可溶于异丙胺(沸点:33℃);(1)在第①步反应加料之前,需要将反应器加热至100℃以上并通入氩气,该操作的目的是 除去反应器中的水蒸气和空气 ,原料中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 煤油 中,实验室取用少量金属钠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有 镊子 、 滤纸 、玻璃片和小刀等;(2)请配平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 NaBO 2+2 SiO 2+ 4 Na+ 2 H 2═ 1 NaBH 4+ 2 Na 2SiO 3(3)第②步分离采用的方法是 过滤 ;第③步分出NaBH 4并回收溶剂,采用的方法是 蒸馏 ;(4)NaBH 4(s )与H 2O (l )反应生成NaBO 2(s )和H 2(g ).在25℃、101kPa 下,已知每消耗3.8gNaBH 4(s )放热21.6kJ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NaBH 4(s )+2H 2O (l )=NaBO 2(s )+4H 2(g )△H=﹣216.0kJ/mol . 考点: 真题集萃;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专题: 实验设计题.分析: NaBO 2、SiO 2、Na 和H 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aBH 4、Na 2SiO 3,NaBH 4常温下能与水反应,且氢气和氧气混合加热易产生爆炸现象,为防止NaBH 4水解、防止产生安全事故,需要将装置中的空气和水蒸气排出;NaBH 4可溶于异丙胺,根据③知,②中加入的溶剂是异丙胺,NaBH 4溶解于异丙胺、Na 2SiO 3不溶于异丙胺,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分离,通过过量得到滤液和滤渣,滤渣成分是Na2SiO3;异丙胺沸点:33℃,将滤液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得到异丙胺和固体NaBH4,(1)为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和防止NaBH4水解,在第①步反应加料之前,需要将反应器加热至100℃以上并通入氩气,从而排出空气和水蒸气;原料中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有镊子、滤纸、玻璃片和小刀等;(2)该反应中H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Na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方程式;(3)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熔沸点相差较大的可以采用蒸馏方法;(4)n(NaBH4)==0.1mol,在25℃、101kPa下,每消耗0.1molNaBH4(s)放热21.6kJ,则消耗1molNaBH4(s)放热216.0kJ,据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解答:解:NaBO2、SiO2、Na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aBH4、Na2SiO3,NaBH4常温下能与水反应,且氢气和氧气混合加热易产生爆炸现象,为防止NaBH4水解、防止产生安全事故,需要将装置中的空气和水蒸气排出;NaBH4可溶于异丙胺,根据③知,②中加入的溶剂是异丙胺,NaBH4溶解与异丙胺、Na2SiO3不溶于异丙胺,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分离,通过过量得到滤液和滤渣,滤渣成分是Na2SiO3;异丙胺沸点:33℃,将滤液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得到异丙胺和固体NaBH4,(1)NaBH4常温下能与水反应,且氢气和氧气混合加热易产生爆炸现象,为防止NaBH4水解、防止产生安全事故,需要将装置中的空气和水蒸气排出;钠极易和空气中氧气、和水反应,钠的密度大于煤油,为隔绝空气和水,原料中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实验室取用少量金属钠时,需要镊子夹取钠、用滤纸吸煤油,所以实验室取用少量金属钠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有镊子、滤纸、玻璃片和小刀等,故答案为:除去反应器中的水蒸气和空气;煤油;镊子、滤纸;(2)该反应中H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Na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转移电子总数为4,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方程式为NaBO 2+2SiO 2+4Na+2H 2═NaBH 4+2Na 2SiO 3,故答案为:1;2;4;2;1;2;(3)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②中加入的溶剂是异丙胺,NaBH 4溶解与异丙胺、Na 2SiO 3不溶于异丙胺,所以第②步分离采用的方法是过滤;熔沸点相差较大的可以采用蒸馏方法,异丙胺沸点:33℃,将滤液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得到异丙胺和固体NaBH 4, 故答案为:过滤;蒸馏;(4)NaBH 4(s )与H 2O (l )反应生成NaBO 2(s )和H 2(g ),n (NaBH 4)==0.1mol ,在25℃、101kPa 下,每消耗0.1molNaBH 4(s )放热21.6kJ ,则消耗1molNaBH 4(s )放热216.0kJ ,则热化学方程式为NaBH 4(s )+2H 2O (l )=NaBO 2(s )+4H 2(g )△H=﹣216.0kJ/mol ,故答案为:NaBH 4(s )+2H 2O (l )=NaBO 2(s )+4H 2(g )△H=﹣216.0kJ/mol .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制备实验方案设计,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推断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涉及物质分离提纯、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且较基础,难点是分析流程图中发生的反应、基本操作等,题目难度中等.28.(14分)(2015•安徽)某研究小组将纯净的SO 2气体通入0.1mol •L ﹣1的Ba (NO 3)2溶液中,得到了BaSO 4沉淀.为探究上述溶液中何种微粒能氧化通入的SO 2,该小组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溶液中的NO 3﹣ 假设二:溶液中溶解的O 2; (1)验证假设一该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了假设一,请在下表空白处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实验1:在盛有不含O 2的25mL0.1mol •L ﹣1BaCl 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SO 2气体.无现象 假设一成立实验2:在盛有不含O2的25mL0.1mol•L﹣1Ba(NO3)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SO2气体生成白色沉淀(2)为深入研究该反应,该小组还测得上述两个实验中溶液pH随通入SO2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实验1中溶液pH变小的原因是SO2溶于水后生成H2SO3;V1时,实验2中溶液pH小于实验1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3SO2+2H2O+2NO3﹣=2NO+4H++3SO42﹣.(3)验证假设二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4)若假设二成立,请预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足量的O2和KNO3氧化相同的H2SO3溶液(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充分反应后两溶液的pH前者小于(填“大于”或“小于”)后者,理由是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明,足量的O2和NO3﹣分别氧化相同的H2SO3,生成的H+的物质的量前者大于后者.考点:真题集萃;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专题:实验设计题.分析:(1)根据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亚硫酸是弱酸不能制备盐酸,故实验1无现象;二氧化硫溶于水后生成H2SO3,亚硫酸电离出氢离子:H2SO3⇌2H++SO32﹣,H+、NO3﹣结合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HNO3,硝酸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成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古今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声明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江淮名校系列卷】安徽省江淮名校2015届徽典高考·最后一卷理综化学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江淮名校·2015届高考最后一卷理综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物理答案14、D 【解析】解析:向左加速,隔离分析小球,F 2不可能为零,因为F 2的竖直分力和重力平衡,所以A 错误,向右加速,如满足特定数值的加速度,小球有可能不受竖直挡板的作用力,F 2可能为零,所以B 错误,向上加速,属于超重,F 1不可能为零,F 1的水平分力需要挡板的作用力平衡,所以F 2不可能为零,C 错误,向下加速,若完全失重,则F 1、F 2均可能为零。
15、B 【解析】多颗北斗卫星才可以确定地面物体位置,所以A 错误,根据)()2()(22h R T m h R Mm G +=+π,解得R GMT h -=3224π,所以B 正确,卫星的环绕速度小于于第一宇宙速度,所以C 错误,根据2R GMm mg =,解得2R GM g =,故D 错误 16、A 【解析】a 色光在三棱镜中光速比b 色光大,根据公式v c n =,则a 色光比b 色光折射率大,结合光路图,可以知道b 色光发生了全反射,OM 为a 色光,而ON 光线为a 、b 两种色光的反射光的复色光,故A 正确。
17、D 【解析】小球在墙壁上的影子做简谐运动,故A 错,表达式应该为t R x ωsin =,故B 错,在最高点小球的速度垂直墙壁,故速度为0,加速度竖直向下,故投影的加速度也是R a 2ω=,所以C 错,在O 1点小球的速度平行墙壁,故速度为R v ω=,加速度垂直墙壁,故投影的加速度是0,所以D 正确18、B 【解析】两物块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24213mv mgh mgh =-,解得gh v =2,则mgh mv E k 2332121==,所以B 正确。
19、C 【解析】将圆环上电荷分成无数细小微元,每一个微元看成点电荷,在中心处产生电势R q k∆=∆ϕ,累加后圆环上的电荷在中心产生的电势为R Q k =ϕ,同理圆环上的电荷在x 轴上任意一点产生的电势为22R x Qk +=ϕ,故A 、B 错误,将圆环上电荷分成无数小微元,对应的微元看成等量同种电荷,则在x 轴上存在电场强度极大值点,累加后也是如此,故点电荷q +运动的加速度先变大后变小,C 正确D 错误20、C 【解析】t Bli v m ∆=∆,q Bl v m ∆=∆,q Bl v m ∆∑=∆∑,则Blq v v m =-)(10,又因为稳定时1Blv C q =,则12210)(v l B v v m C -=,故C 正确 21、Ⅰ(1)①31.25 mm (2分)(2)(1) 两细绳方向 O (6分)Ⅱ、(10分)(1)2×104Ω(2) (3)见右图(4)A (电路图4分,其余每空2分)【解析】在测量小灯泡的伏安曲线时,由于题目要求电压范围为0~4V ,因此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
合肥市2015名校冲刺高考最后1卷(联考通用版)理综化学试题及答案(word精校版)

2015名校冲刺高考最后1卷(联考通用版)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u-64 Zn-65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本卷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本卷后的答题卡中。
7.有一种军用烟幕弹中装有ZnO、Al粉和C2Cl6,其发烟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如下:①3ZnO+2Al Al2O3+3Zn ②3Zn+C2Cl63ZnCl2+2C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烟幕弹中ZnO、Al、C2Cl6的物质的量之比理论值为3∶2∶1B.发娴过程中每生成12gC,共转移3mole-C.C2Cl6含有的极性键与非极性键个数比为1∶6D.烟幕是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8(aq)+-CO+9223充有10molCO和20molH2,分别在压强平p1和p2条件下用于合成甲醇。
CO的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T)、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合成甲醇的反应为吸热反应B.压强:p1>p2C.A、B、C三点的平衡常数大小关系为K A=K B>K CD.B点的平衡常数的值为0.2511.某种纸电池的剖面图如图所示,其形状呈非常薄的扁平状。
该电池由锌箔、隔膜和糊状高氯酸锌所构成。
整个电池除金属电极外.其余部分完全用塑料膜包裹起来。
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为:8Zn+Zn(ClO 4)2+8H2O ZnCl2+8Zn(OH)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极a反应式:4Zn2++4HO+ClO4-+8e-Cl-+4Zn(OH)2B.放电过程中,Zn2+向负极移动C.每转移0.2mole-,理论上消耗6.5gZnD.电池在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pH明显升高12.下列反应中,反应后固体物质增加的是A.酒精蒸气通过灼热的CuO粉末B.Na2O2粉末长期露置于空气中C.铝与Fe2O3发生铝热反应后再加足量强碱溶液D.将铜片投入氯化铁溶液中13.常温下,向20mL0.1mol/L两种一元酸HX和HY溶液中分别滴加0.1mol/LNaOH溶液,pH 随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2015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讲解

在电场作用 下,阳离子 向电池正极 移动;由图 像得t1时刻 电流方向改 变,说明正 负极发生变 化,Al因为 发生钝化不 再进一步反 应。
甲苯被高锰酸钾 氧化生成苯甲酸;
甲苯 酸性高锰酸钾 取代反应 羰基 Br + NaOH → 羧基 OH + NaBr
从反应物和产物的 组成来看,溴原子 取代羟基,官能团 有羧基、羰基;
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亚硫酸是弱 酸不能制备盐酸,故实验1无现象,
Fe(OH)3胶体是 红褐色的,故B 错误;
ClO-在酸性条 件具有强氧化 性,可以氧化 Br-,故A错误;
√
该溶液呈碱性, 离子方程式书写 中不应该有H+, 故C错误; 该反应方程式为: NaClO+2HCl=NaCl+H2O+Cl2↑, 生成1molCl2,转移电子约为 6.02×1023个,D正确。
根据实验现象,又 结合反应物的特点, 可以判断NH4Cl溶 液与镁条反应生成 MgCl2、NH3和H2, 检验氨气的方法正 确,故A、B正确;
由C可知,在碱性条件下,Mg可以与H+ 反应生成H2,OH-主要体现还原性,不 可能会氧化Mg。即使Al与NaOH溶液的 反应中,氧化剂NaOH是H2O,也不是 OH-。所以却不知道适升 高还是降低温度,所以 无法判断该反 应是吸热 还是放热,D错误;
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 率,不能改变化学反应 限度,而图中显示平衡 时氮气的浓度发生了变 化,故C错误;
√
因NH3溶于水生成NH3· H2O 使溶液呈碱性,pH为8.6时, 仍然有气体生成,说明碱 性条件下,Mg可以被氧化, C正确;
根据电荷守恒: c(NH4+)+c(H+)+c(Na+)=c(OH-)+c(Cl-), pH=7时,c(H+)=c(OH-),所以: c(Cl-)=c(NH4+)+c(Na+), 即c(Cl-)>c(Na+),故C错误;
江淮名校2015届徽典高考·最后一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题及答案

江淮名校2015届徽典高考·最后一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题命题单位:安师大附中(生物、化学)蚌埠二中(物理) 审题单位:芜湖一中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Cl-35.5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42分)7.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下1L0.1mol·L-1NaHCO3溶液中氧原子数为0.3N AB.1molC2H6O中含C-H键的数目为10N AC.在反应KClO3+6HCl=KClO+3Cl2↑+3H2O中,每转移2mole-,则有N A个氯分子生成D.常温常压下,26g乙炔中含π键为2N A,8.铁铵矾[NH4Fe(SO4)2·12H2O]是用标准NH4SCN溶液滴定Ag+的指示剂[K sp(AgSCN)=4.9×10-13]。
对铁铵矾溶液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离子浓度:c(SO42-)>c(Fe2+)>c(NH4+)>c(H+)>c(OH-)B.溶液中不可能存在Cu、苯酚、H2SO4、Ca2+C.加入过量Ba(OH)2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Fe3++NH4++2SO42-+2Ba2++4OH-=Fe(OH)3↓+2BaSO4↓+NH3·H2OD.滴定Ag+的终点判断是:滴入最后一滴NH4SCN溶液,溶液变红色且半分钟不褪9.下列装置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实验I:制取并收集氢气B.实验II:验证葡萄糖的还原性C.实验III:实验室制氨气并收集干燥的氨气D.实验Ⅳ:检查碱式滴定管是否漏液10.已知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Y(g)2W(g)+Z(g) ΔH<0(X物质易被液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安徽高考理综化学押题卷7.氨硼烷(NH 3BH 3)是储氢量最高的化学氢化物储氢材料之一。
室温下,NH 3BH 3是一种无色分子晶体,其可以与水发生催化脱氢反应:。
少量氨硼烷可以由硼烷(B 2H 6)和NH 3合成。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催化脱氢反应中NH 3BH 3作还原剂B .NH 4BO 2和NH 3 BH 3含有完全相同的化学键C .元素N 的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元素D .0.1 mol NH 3BH 3发生催化脱氢反应,可以生成标准状况下6.72 L H 2 8.9.3此溶液可以大量共存的是A .Na +、K +、Fe 2+、Cl -B .K +、Fe 3+、NO 3-、Fe(OH)3(胶体)C .Cl -、SCN -、NH 4+、葡萄糖分子 D .OH -、Na +、苯酚、Br -10.现代工业生产中常用电解氯化亚铁的方法制得氯化铁溶液吸收有毒的硫化氢气体。
工艺原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H +从电解池左槽迁移到右槽。
B. 右槽的反应式:2H ++2e -=H 2↑C. 左槽中发生的反应是:2Cl --2e -=Cl 2↑ D. FeCl 3溶液可以循环利用。
11. 下列有关元素及其形成的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金属元素的单质只有还原性,其离子只有氧化性 B.金属元素的单质常温下均为固体C.将CO 2通入CaCl 2澄清溶液中最终溶液仍为澄清D.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所以氨气是电解质12. 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的A 、B 气体充入密闭容器,发生反应H 2A(g)+B(g)xC(?)+3D(?)。
反应平衡后,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物质A的浓度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x=2,C为气态,D可能为气态也可能为非气态B.改变的条件可能是使用了催化剂C.其他条件不变,若向容器中加入少量C,A的平衡转化率不变D.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c(C)]2/c(A) ·c(B),且温度升高,K值增大13. 工业上常利用Na2SO3溶液作为吸收液脱除硫酸工厂烟气中的S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aHSO3溶液中存在:c(Na+) >c(HSO3-) >c(OH-) > c(H+) >c(SO32-)B.当吸收液呈中性时:c(Na+)=2c(SO32—)+ c(HSO3—)C.含等物质的量的Na2SO3和NaHSO3的溶液中,阴离子数目相等D.Na2SO3和NaHSO3都能抑制水的电离25. (14分)A、B、C、D、E均为短周期元素,其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6.(16分)乙草胺(G)是一种酰胺类选择性除草剂,可由下列路线合成(部分反应条件略去):(1) A→B为加成反应,B分子结构中含一个六元环,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只有一个峰,则B的结构简式为 ,C+E →F 的反应类型是_____。
(2) C 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ClCH 2COOH 的名称(系统命名)是_______。
(3) E →F 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4)H 是D 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具有下列结构特征:①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②是某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水解的产物。
H 的结构简式是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能制取酚醛树脂b .A 和C 中均含有1个π键c .1molG 完全燃烧生成9molH 2Od .F 能发生加成、取代反应27. (14分)Ni 2O 3是灰黑色无气味有光泽的固体,主要用作陶瓷、玻璃、搪瓷的着色颜料,也经常用于制造镍电池。
某实验室尝试用工业废弃的NiO 催化剂(还含有Fe 2O 3、CaO 、CuO 、BaO 等杂质)为原料制备Ni 2O 3。
实验工艺流程为:已知:①有关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 如下表:②常温时CaF 2的溶度积常数为2.7×1010203040506070衍射峰强度衍射角/度884050607080909092949630温度/℃镍的浸出率/%图Ⅰ 图Ⅱ(1)流程中酸浸后浸出渣包含多种成分。
实验人员对浸出渣进行了X 射线衍射,得到图Ⅰ所示的图谱,试分析图谱中所示的物质X 的化学式为 。
(2)实验人员发现温度不同时,镍的浸出率不同,浸出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Ⅱ所示。
请解释当温度高于70℃时,浸出液中Ni 2+含量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A 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操作B 中需调节溶液的pH ,所需调节的pH 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操作C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电解步骤中,Cl -首先在阳极被氧化为ClO -,然后ClO -将Ni 2+氧化成2NiOOH·H 2O 沉淀。
写出生成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若实验最后得到Ni 2O 3 33.2g ,则电解过程中,电路中转移的电子数至少为_________________。
28. (14分)Fe3O4一种黑色粉末,又称磁性氧化铁,它的组成可写成FeO·Fe2O3。
某化学实验小组通过实验来探究一黑色粉末是否由Fe3O4、CuO组成(不含有其它黑色物质)。
探究过程如下:I.提出假设:假设1. 黑色粉末是CuO;假设2. 黑色粉末是Fe3O4;假设3. 黑色粉末是CuO和Fe3O4的混合物II.设计探究实验:方案一:取少量粉末加入足量稀硝酸,,若假设2或假设3成立,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方案二:查阅资料:Cu2+与足量氨水反应生成深蓝色溶液,Cu2++4NH3·H2O=Cu(NH3)42++4H2O。
为探究是假设2还是假设3成立,另取少量粉末加稀硫酸充分溶解后,再加入足量氨水,若产生__________现象,则假设2成立;若产生______________现象,则假设3成立。
方案三:学生丙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称量反应前后装置C中样品的质量,以确定样品的组成。
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是(填序号)。
①打开止水夹;②关闭止水夹;③点燃C处的酒精喷灯;④熄灭C处的酒精喷灯⑤收集氢气并验纯。
在点燃C处酒精喷灯前要进行的必要操作是。
(2)假设样品全部参加反应,若实验前样品的质量为4.7克,实验后称得装置C中固体的质量为3.6克。
则假设(填“1”“2”或“3”)正确。
化学答案7. 答案:.B解析:氨硼烷在脱氢反应中被氧化,作还原剂,A正确;NH4BO2是离子晶体,NH3 BH3是分子晶体,所以两者所含化学键不完全相同,B错误;元素N的核外电子排布2p轨道为半充满结构,根据洪特规则,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C正确;根据所给方程式0.1 mol NH3BH3发生催化脱氢反应,可生成标准状况下6.72 L H2;D正确。
8,答案:D解析:SO2通入Ba(NO3)2溶液中,溶液呈酸性,NO3-体现强氧化性,溶液中会生成BaSO4,A错误;能使酸性KMnO4褪色的气体不是漂白性,B错误;若溶液中有I-,加入氯水后,生成I2,加入苯后萃取,苯层为紫红色,但苯的密度比水小,有色层应在上层,C错误。
9答案:C解析:A选项中Fe2+为绿色,不符合无色溶液条件;B选项是胶体体系,会产生丁达尔现象,不符合要求;C选项各微粒不反应,且SCN-遇FeCl3显血红色,正确;D选项苯酚遇FeCl3显色,但苯酚有弱酸性,会和OH-发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10.答案:C解析:通过图示可知Fe2+在电解池的左槽中转化为Fe3+,H+在右槽转化为H2,因此左槽为阳极右槽为阴极。
A.电解过程中阳离子向阴极移动,因此正确。
B.右槽为阴极,因此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或2H2O= H2↑+2OH-。
正确。
C.左槽为阳极,因此电极反应式为:Fe2+-e-= Fe3+。
错误。
D.在反应池中FeCl3和H2S反应为:2Fe3++H2S=2 Fe2++S+2H+,因此FeCl3溶液可以循环利用。
正确。
11.答案:C解析:A.变价金属离子若是处于中间价态如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B.金属汞常温下为液态C. CO2和CaCl2不反应,所以正确。
D.氨水能导电是因为氨气和水反应生成的NH3.H2O是电解质,而氨气是非电解质。
12.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条件改变平衡不移动且物质A的浓度增大,因此改变的条件为缩小容器体积(加压),依据加压平衡不移动可知C为气态时,D为非气态,x=2。
可知A、B 均不正确;因不知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升温K如何变化不可知,D错。
13.答案:B解析:A选项NaHSO3溶液显酸性;C选项阴离子数Na2SO3较多;D 选项Na2SO3只能促进水的电离。
25.(14分)(1)钠(1分)1s22s22p63s1(2分)(2)< > < < (各1分)(3)原子晶体(1分)SiO2+2OH-=SiO32-+H2O(3分)(4)S(s)+O2(g)=SO2(g) ⊿H= —297.0 kJ·mol-1(3分)26.(16分)答案:(1)(2分)取代反应(1分)(2)醚键(2分)(2-)氯乙酸(2分)(3)(3分)(4)CH COOHNH2(3分)(5)ad(3分)解析:(1)依题意只能是甲醛的碳氧双键之间加成,再根据核磁共振氢谱1个峰,在环中C 和O交替。
(4)含C、H、O、N四元素应很明确指向蛋白质水解成的氨基酸。
(5)c选项要考虑有一个氢与Cl结合成氯化氢。
27.答案:(1)BaSO4(2分)(2)温度升高,Ni2+的水解程度增大,浸出渣中Ni(OH)2含量增大,浸出率降低(2分)(3)过滤(1分) 3.7~7.7(2分)除去溶液中的Ca2+(2分)(4)ClO-+2Ni2++4OH-=2NiOOH·H2O+Cl-(2分)2.41×10-23(3分)解析:(1)酸浸过程中,BaO会和硫酸反应生成难溶的BaSO4(2)温度升高,Ni2+的水解程度增大,生成的Ni(OH)2增大,浸出的Ni2+减少(3)操作A是过滤,操作B中先加入H2O2,使溶液中的Fe2+氧化为Fe3+,再调节pH到3.7~7.7之间,让Fe3+转化为沉淀析出;根据题目提供信息,CaF2是难溶物,故操作C加入NaF,可除去溶液中的Ca2+。
(4)最后得到Ni2O3的物质的量为0.2mol,根据转化关系ClO-~2Ni2+~2NiOOH·H2O~Ni2O30.2mol 0.4mol 0.2molClO-是在电解过程中由Cl-氧化得到的,因此有:Cl-~失2e-~ClO-失0.4mol e-0.2mol故电路中转移的电子数至少为0.4mol,即约为2.41×10-2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