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精华练:第3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一)
(考黄金)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检测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边一首元曲 ,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双调 ]清江引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 ,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 ,人醉黄花地 ,芭蕉雨声秋梦里。
曲的最后三句显现了一幅如何的画面?有何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曲的最后三句描绘了大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等光景,都是秋季典型的意象。
诗中所描绘的光景衬着出一种深浓的秋意。
作者因收到万里以外的家书 , 正做着回家的梦 ,但大雁的啼鸣、芭蕉叶上的雨声惊醒了美梦 ,于是倍感思家的愁情和归家无期的难过。
答案诗中选用啼雁、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裕季节特色的光景 , 衬着出一种浓深的秋意 ,衬托出游子身处异地 ,想念家乡的愁情。
2.阅读下边的这首词 ,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西江月曹雪芹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即使生得好皮囊 ,腹内本来草莽。
落魄不通世务 ,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荒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诋毁 !这首词塑造了贾宝玉如何的形象?试作简要剖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词刻画了作为封建阶级反叛者贾宝玉的形象,他的所谓乖张可是是不肯走统治者为其所规定的念书应举的生活道路罢了,寄寓了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深刻批评和对保持和善本性的真实的人的赞叹之情。
3.阅读下边一首宋词 ,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不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 ,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夕阳。
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题型 原卷版(全国通用)

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唐叔良溪居张羽①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②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①张羽:元末江南诗人。
②香灺(xiè):灺,灯烛灰,此指香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野望通”三字,既交代上句“思无穷”的缘由,又统摄该句以下三联的描写与感喟,是全篇的“诗眼”。
B.首联叙事。
“每到”可见是常来,对风景本当不再经意,却仍“思无穷”,看似无理,实则笔法曲折,引出并凸显四野风景之妙。
C.片雨,阵雨;隔村,村落挨着村落;疏林,稀疏的林木。
颔联中所望之景反映了主人疏懒、淡泊的心境。
D.本诗描述了到好友唐叔良书斋所见景色。
尾联看似是提问,其实是称赞友人。
“几人同”三字,又暗示自己是其同道,表达了仰慕之情。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辞亦值得品味。
请结合全诗,赏析颔联中的“犹”“已”两字的妙处。
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愁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C.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烦忧。
D.这首诗即兴即事,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5.赏析诗歌颈联。
6.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单元检测(1)

单元检测·20第14单元古代诗歌阅读(1)[共80分]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1)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入诗?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分)(1)诗人选取“孤云”“归鸟”“微阳”“乔木”“秋山”这些意象入诗。
这些意象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的氛围,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2)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2)抒发了感时伤事、怀乡思人的愁绪,岁月流逝、容颜渐老的惆怅落寞。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渔家傲朱服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①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阳②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①〔金龟〕佩带的饰物。
贺知章曾解下金龟换酒以酬李白。
②〔东阳〕今浙江金华县。
(1)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描述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分析。
(4分)(1)开头两句写了暮春时节,软风吹拂,细雨如丝,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的情景。
(2)请简要赏析“恋树湿花飞不起”这一句的妙处。
(4分)(2)“湿花”承上“小雨”,启下“飞不起”。
“恋”字用拟人手法,赋湿花以深情。
花尚不忍辞树而留恋芳时,人的心情就更可想而知了。
此句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野水孤舟梁栋[注]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梁栋〕南宋诗人。
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透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4分)(1)首联描写了骤雨初歇,积水茫茫,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的雨后溪流迷漫的景象。
这两句既是写眼前实景,也是暗示诗人的感情,透露出诗人彷徨、迷惘的心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精华练:第3部分 诗歌[炼字]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精华练:第3部分 诗歌[炼字]](https://img.taocdn.com/s3/m/a7679ee828ea81c759f57825.png)
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精华练:第3部分 诗歌[炼字]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 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层。
2.(2013年青州一中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官舍竹 王禹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 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任务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

任务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炼字之妙,赏析诗眼、词眼,赏析炼句之美,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复习目标:1.掌握赏析炼字尤其是诗眼的角度和答题规范。
2.学会欣赏炼字艺术。
题点一 熟悉炼字类型及其表达效果清代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从诸多诗例来看,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高考炼字类试题主要考查赏析诗词中作者锤炼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叠音词等。
一、古诗中常炼字的类型动词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如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出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抒发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形容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中描写茫茫沙漠,用“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用“孤”字状其醒目;“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
数量词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两句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用“千里”写了江南地域的广阔。
叠音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句中“时时”“恰恰”为叠音词。
“时时”表明不是偶尔一见,把戏蝶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拟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感受。
拟声词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2014年版高考考点(13):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2014.2.24考点解读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包括两个方面:①鉴赏文学作品(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形象就是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语言主要有对语言的语意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效果两种考查方式,主要从词语的凝练传神、词语的描写形象、营造意境上的作用以及对作者表达感情的作用三个方面设题(炼字、诗眼)。
鉴赏表达技巧时要注意区分不同要求:有修辞方面的,有表现手法方面的,还有表达方式和结构形式方面的。
评价文章(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评论型题),最常见的考查形式是提供一种现成的观点,要考生结合诗(词)的相关内容作简要赏析,或问考生是否同意,并要求说明原因。
2014年诗歌鉴赏可能会具有以下特点:(1)选材更加广泛。
诗歌鉴赏试题文本体裁的选择更多样化,“诗词并重,兼顾其他”。
唐诗宋词依旧是选材的热点,写景、咏物诗可能是选材重点。
(2)鉴赏语言、意象、意境、表达技巧仍是考查重点。
高考古诗词鉴赏不讲求宏观把握泛泛而谈,而注重探讨局部与整体的协调一致,如考查那些起线索作用的字词、点明主旨的字词、用得传神的字词、抒情议论的语句的作用(好处)、写景句所用的手法等。
(3)评论型题目的考查成为一种趋势。
下面将按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形象、不同题材诗歌鉴赏要诀、评价文章(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诗歌鉴赏高考题等方面来带动。
鉴赏诗歌语言一、对语言的语意的理解(对诗意的理解)要懂得“诗家语”。
进行古代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诗的形象教学课件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提能力
参考答案 “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 独的心。
《天竺中秋》:一、二句,前一句写秋夜的静谧,静到了极点;后一句写佳节的欢乐,欢乐也达到了高潮。以动 显静,以声衬寂,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了中秋之夜特有的那种静中有动的节日氛围。三、四句,诗人展开 了想象,把观赏的目光由地下转到了天上。诗人写想象中的月中卷帘之声,以此来暗指神话里的月中之人。借声 写人,令读者去想象月中嫦娥的神情意态,又以虚幻之声反衬桂花无声飘落的寂静,使全诗更增添了一层扑朔迷离 的梦幻色彩。 白话诗歌
知识萃取 凝练知识,萃精华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9分) 江楼感旧 [唐]赵 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天竺①中秋 [明]汤显祖 江楼无烛露凄清, 风动琅玕②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 月中空有轴帘声。 【注】①天竺:指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琅玕:原为神话中的宝树,《荀子·正论》注:“琅玕似珠,昆仑山有琅 玕树。”后人遂常以琅玕比喻秀竹。
专题学习任务 任务1 鉴赏古诗的形象
知识萃取 凝练知识,萃精华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主要考查概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
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概括分析景物形象的特点(画面)、分析物象(景物形象)的 作用、分析诗歌的意境等。 1.鉴赏古诗的人物形象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提能力 3. 下列对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诗第二句写景,描绘了一个月色、水光交相辉映的迷人月夜,进一步渲染了清幽恬静的环境气氛。 B.汤诗首句写秋夜的静谧,下句写佳节的欢乐。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营造了中秋之夜宁静祥和的节日氛围。 C.诗人登楼赏月,都由眼前之景,触发无限思绪。赵诗思及去年同赏此景的友人,汤诗由景生疑,思及花落何处。 D.同为赏月绝句,两诗均用洗练淡雅的语言,描写登楼赏月时的独特感受,情味隽永,具有空灵神远的艺术美。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课件

1.【真题演练】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4分)
月 圆①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 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 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 言进行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第一、二句描写 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 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从江楼上俯视长 江上的月色,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 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 显得更加柔美。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转移,秋天的深夜里 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 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寥。六句描写了六个画面, 用简洁的、诗意的语言概括,以符合诗歌相应的意境。 答案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 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 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3.【真题演练】(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 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 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景色特点的能力。概括景色特 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 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 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 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 意境等。“园花经雨百般红”的关键词是“红”,是写雨后 的花,根据语境,就可以概括出艳丽、鲜艳、红艳等词语; “乔木峥嵘明月中”的关键词是“峥嵘”,是写月光下乔木 的身影,根据语境,就可以概括出清幽、清净、幽静、宁静 等词语。 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 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 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精华练古代诗歌鉴赏(一)1.(2012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题实际是分析诗中情感,“恨”的对象在“天涯”,联系下文中的“月”“心里事”,可知此“恨”应为思念远方亲人的怅恨之情。
(2)明说山月不知心里事,实喻自己的事无人懂;什么心事?对月怀远,乃天涯之思。
山月既让游子思乡,也让闺中怀人。
第二句中的“空”字再次点染了主人公的心事,花谢花飞,年华渐老,而游子不归。
落花看似无意,却徒惹女主人公唏嘘。
无论是夜晚望月,还是白昼看花,又都写出了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
根据两句诗中富有意蕴的意象可分析出女主人公的形象。
(3)结尾句看似只写景,实则景语即情语也,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是古诗词常用手法。
碧云摇曳,喻心情变化,据前四句可判断出主人公心情的波动和低沉。
答案:(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2.(2012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
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描写山的句子放到最后,而把自己对嵩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这正是写景的成功之处。
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只有青山能豁我胸怀,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体现出作者对山的亲切之感。
(2)第一问,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作者在这里赋予了山以人的情志,来表露作者对嵩山的喜爱和赞美。
第二问,诗人在这里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极富灵性,不只赋予了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
答案:(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2)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3.(2012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干要求简析颔联中的“空”字,考生答题要先解释词义,看是否运用表达技巧,然后再把这一词义放回原句中整体解读,看描绘出怎样的图景或呈现怎样的情境,最后分析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达到的艺术效果。
(2)本题题干包含两问,第一问是全诗的思想情感,第二问是简析表现情感的两个意象,考生容易因直接分析意象中的情感而没单独回答第一问而失分。
尾联初句“催归催得谁归去”,明显地表露出诗人的思乡难归之情;诗中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景象有“蜀魄”“贪夫”“远客”“锦水”“残花”“楚天”“月”,考生任选其中两个,结合包含所选意象的诗句来分析情感即可。
答案:(1)“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②贪夫、远客。
意指客居他乡之人。
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③锦水春残。
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④楚天月光。
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任选其二即可)4.(2013年山东宁阳二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请分析“燃”“又”两字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燃”字以火的燃烧写花的鲜艳无比,表现春光美好。
“又”暗指其滞留异乡时间长,年年因春而生乡愁。
(2)江碧鸟白,山青花艳,春光美好,而乡愁却让人黯然神伤,以乐景突出(反衬)哀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①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勤政楼西老柳白居易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枝柳,长庆②二年春。
【注】①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后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
②长庆:唐穆宗年号,公元822年,距开元时期已近百年。
(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前者表现对柳的痛惜和人才埋没的感慨。
通过描写柳的丰姿可爱和无人可属(无人赏识)尽显凄凉之情。
后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的感慨。
诗人以牵马临风立于老树之旁的凄清图景表现了这一情感。
(2)前者主要是咏物抒怀,通过写柳的繁茂、生机横溢、轻盈袅娜等特点,以物喻人,表达了无人赏识、对人才不重视的感伤之情。
后者主要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半朽老柳历经沧桑之态表现感伤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南浦鲁逸仲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
投宿骎骎①征骑,飞雪满孤村。
酒市渐阑灯火,飞敲窗,乱叶舞纷纷。
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消魂。
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
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
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
【注】①“骎骎”形容马在奔驰。
(1)词中画线的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从炼字的角度简析飞雪之飞、舞纷纷之舞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下片是如何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骏马奔驰在漫天飞雪的道路上,入村以后,灯火阑珊,人迹稀少,可见雪大且深,也衬托夜间旅舍独处之冷清,所闻者唯有乱叶扑窗之声。
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摹了一幅凄寒孤寂的图景。
“飞”形容漫天飞雪飘舞之状,“舞纷纷”写落叶之多和风力之急,不仅状客观之物,而且传主观之情,将旅人急于歇脚的心情和旅人心头的沉重之感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