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析
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

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
第一篇:患者A的病案分析报告
患者A,男性,56岁,主诉头痛。
根据病史回访资料显示,患者A近期头痛
症状持续,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且发作频繁。
初步诊断为偏头痛,需进一步进行头部MRI检查。
第二篇:患者B的病案分析报告
患者B,女性,42岁,主诉胸痛。
查体发现患者B心率异常,心电图显示ST
段改变,初步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予以急救处理并建议行冠脉造影检查。
第三篇:患者C的病案分析报告
患者C,男性,65岁,主诉乏力。
验血结果显示患者C红细胞计数异常偏低,白细胞计数略高,提示贫血可能,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第四篇:患者D的病案分析报告
患者D,女性,30岁,主诉恶心呕吐。
患者D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伴有
恶心、呕吐,初步诊断为急性胃炎,建议禁食休息并予以护胃治疗。
第五篇:患者E的病案分析报告
患者E,男性,50岁,主诉腰痛。
患者E近期腰痛症状加重,伴有下肢酸软
无力感,查体提示可能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进一步进行腰椎MRI检查。
第六篇:患者F的病案分析报告
患者F,女性,20岁,主诉咳嗽。
患者F近期出现持续性咳嗽症状,伴有咳痰,初步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建议行胸部CT检查明确病情。
以上为六例患者的病案分析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护理疑难问题病案分析报告

护理疑难问题病案分析报告问题描述某医院病房的患者陈某,因心脏衰竭住院,由护理团队负责进行日常护理。
然而,在护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疑难问题,包括护理措施选择不当、护理记录不完整等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问题一:护理措施选择不当在病房的护理中,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来选择合适的护理措施。
然而,在对陈某的护理中,护士选择的护理措施不够恰当,导致了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比如,在给陈某进行静脉输液时,护士未先进行试点,结果导致陈某出现了药物过敏反应。
另外,护士在给陈某更换胶囊敷料时,未进行消毒处理,导致了伤口感染。
这些问题说明了护士在选择护理措施时需要更加谨慎。
解决方案:1.提高护士的专业素养,加强对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定期考核等方式,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
2.强化护士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醒他们在进行护理操作之前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医嘱,避免出现选择不当的情况。
3.建立多学科团队合作机制,加强护士与医生、药师等其他专业人员的沟通和合作,确保护理措施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问题二:护理记录不完整护理记录是护士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记录了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措施的实施情况等重要信息。
然而,在对陈某的护理中,护理记录存在不完整的情况。
比如,护士在更换胶囊敷料后未及时记录伤口的变化情况,导致后续的护理工作无法及时调整。
另外,护士在给陈某进行心电监护时,未记录监护结果,这给医生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解决方案:1.强化护士的记录意识,提醒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记录相关信息。
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如使用电子病历系统,提高记录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加强对护理记录的培训,包括记录的内容、格式和要求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模拟实际情境等方式,提高护士的记录能力。
3.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护理记录的完整性进行定期检查,对存在问题的护士进行纠正和培训。
结论通过对护理疑难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护士在照顾患者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怎么写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怎么写引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对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系统研究。
而病案是中医医疗过程中的重要文献载体,记录了患者的病情、病历、诊断和治疗情况等信息。
病案分析报告是基于对病案中各项信息的分析,在对比其他病例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疾病的特点、规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以中医病案分析报告为主题,将介绍六篇范文的写作方法和要点。
1. 病案分析报告之《某患者高血压病病案分析报告》病情介绍患者男性,65岁,主要症状为头晕、心悸、失眠等,已被确诊为高血压。
病因分析分析患者的病史,可能致使高血压的病因因素有多种,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肝郁化火等。
证型分析根据中医四诊方法,患者被判断为肝阳上亢、痰浊内盛的证型。
治疗体会采用中医调理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等,并结合调整生活方式,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2. 病案分析报告之《某患者冠心病病案分析报告》病情介绍患者女性,55岁,主要症状为胸闷、气短、胸痛等,已被确诊为冠心病。
病因分析分析患者的生活习惯,可能的病因因素有高脂血症、高血压、情绪波动等。
证型分析根据中医四诊方法,患者被判断为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的证型。
采用中药治疗为主,辅以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心脏负荷明显减轻。
3. 病案分析报告之《某患者糖尿病病案分析报告》病情介绍患者男性,40岁,主要症状为口渴、多尿、乏力等,已被确诊为糖尿病。
病因分析分析患者的生活习惯,可能的病因因素有饮食不当、情绪波动、遗传等。
证型分析根据中医四诊方法,患者被判断为气虚、脾肾阳虚的证型。
治疗体会采用中药调理为主,辅以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患者症状得到一定缓解。
4. 病案分析报告之《某患者慢性胃炎病案分析报告》病情介绍患者女性,30岁,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纳差等,已被确诊为慢性胃炎。
病因分析分析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可能的病因因素有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久病不愈等。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病案一:慢性胃炎主诉患者李某,女性,45岁,主诉脘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三年。
现病史患者三年前开始出现脘腹不适感,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症状,经常感觉胀气不顺,影响生活质量。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脾虚湿困型。
治疗方案1.调整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宜清淡易消化饮食。
2.中药调理:益气健脾、祛湿化痰。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脘腹不适明显减轻,食欲有所增加,嗳气减少,大便规律。
病案二:失眠症主诉患者王某,男性,38岁,主诉失眠近半年,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白天疲倦。
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每晚入睡困难,常多梦、早醒,导致白天疲倦无力,工作效率下降。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心火亢盛型。
1.调整作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2.中药调理:清热安神、养心安神。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入睡时间缩短,多梦减少,早醒明显改善,白天疲倦感明显减轻。
病案三:痛经主诉患者张某,女性,22岁,主诉经期腹痛伴腰腿酸痛、情绪波动,持续三年。
现病史患者经期腹痛伴腰腿酸痛、情绪波动三年,每次月经来潮前后1-2天出现上述症状。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气血虚弱型。
治疗方案1.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2.中药调理:补气养血、理气止痛。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经期腹痛明显减轻,腰腿酸痛症状改善,情绪波动减轻。
病案四:慢性咳嗽主诉患者刘某,女性,60岁,主诉反复慢性咳嗽伴痰,咳嗽持续两年。
现病史患者两年前开始出现咳嗽伴有痰,经常感觉喉部有异物阻塞,痰液为白色粘稠。
中医辨证:肺热痰壅型。
治疗方案1.忌烟酒刺激:避免吸烟、饮酒等刺激性食物。
2.中药调理: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咳嗽明显减轻,痰液变少,喉部异物感减轻。
病案五:一侧头痛主诉患者陈某,男性,50岁,主诉右侧头痛伴眩晕,持续三个月。
现病史患者三个月前开始出现右侧头痛,头痛部位固定在右侧头部,伴有眩晕、恶心。
全科病案分析报告怎么写

全科病案分析报告怎么写引言全科病案分析报告是全科医生对病历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的文档,旨在推动科学研究和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本文将介绍全科病案分析报告的写作方法和要点。
全科医生应当充分了解全科病案分析报告的重要性,并掌握撰写报告的技巧和规范。
报告结构全科病案分析报告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摘要:报告摘要应概括全科病案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主要症状、治疗方案和疗效等。
摘要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以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病案的关键信息。
2.病案背景:在病案背景部分,全科医生应分析和描述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家庭状况等,以便读者全面了解患者的背景信息。
3.主要症状和体征:在这一部分,全科医生应详细描述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起病时间、持续时间、病程等,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
4.诊断过程:在诊断过程部分,全科医生应详细描述患者的诊断过程,包括初步诊断、鉴别诊断、辅助检查及诊断结果等,以帮助读者了解患者的诊断过程。
5.治疗方案与效果:在治疗方案与效果部分,全科医生应详细描述患者的治疗方案和疗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以帮助读者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
6.讨论与总结:在讨论与总结部分,全科医生应根据病历和医学知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提出个人观点,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疗效。
写作技巧撰写全科病案分析报告需要一定的技巧,以下是一些写作技巧供参考:1.数据准确:病案分析报告应准确记录患者的信息,包括病史、体征、治疗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使用专业术语:在报告中使用专业术语,以确保报告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但同时应避免过多的术语,以免读者难以理解。
3.突出重点:在报告中突出患者的关键信息和重要病历,以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诊断过程。
4.结构清晰:报告的结构应清晰明了,段落间应有合适的连接词,以帮助读者理解报告的逻辑结构。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怎么写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怎么写1. 引言中医病案分析报告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病案的系统分析和总结,旨在提高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如何撰写中医病案分析报告,并给出六篇范文供参考。
2. 病案概述在每篇中医病案分析报告中,首先需要对病情进行概述。
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病史、体格检查结果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内容。
概述应该简明扼要,但又不能遗漏重要信息。
3. 病因分析接下来,对患者病因进行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强调辨证论治,因此病因分析至关重要。
可以从体质、心理因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和病史,深入分析病因的根源。
4. 辨证分析在中医病案分析报告中,准确的辨证是确立治疗方案的基础。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特点、舌脉表现以及病程变化等,对患者的辨证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辨证的准确性对于中医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
5. 治疗方案在中医病案分析报告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核心目标。
可以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经验,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包括中药处方、针灸方案、饮食调理、生活方式指导等内容。
6. 治疗效果评价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对病情的观察和患者的主观感受,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结果等综合评价治疗效果。
对治疗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
范文一:头痛病例分析报告引言本文报道了一例中医头痛病案的分析过程,旨在为临床中医医师提供参考。
患者,女性,45岁,因头痛症状就诊。
头痛症状已持续3个月,每天持续数小时,伴有眩晕、呕吐等症状。
病因分析患者平日忧虑过甚,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导致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导致头痛症状的发生。
辨证分析患者舌苔黄腻,脉弦细,边缘不整。
辨证为肝气郁滞,气机不舒。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辨证结果,采用柴胡疏肝汤加减的中药处方,结合颈部按摩和舒缓疏导的针灸疗法。
护理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晋升副高

护理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晋升副高摘要本文共收集整理了6篇护理病案分析报告范文,旨在提供给护理人员参考和学习。
这些报告从不同的角度和病例出发,详细分析了病人的病情、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展示了高水平的护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通过学习这些范文,护理人员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为晋升副高做好准备。
第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病情概述本病案报告主要分析了一名65岁男性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情。
患者入院时出现胸闷、胸痛、气促等症状,经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
护理措施1.确保患者休息:提供安静的环境,避免嘈杂声音和过度劳累。
2.监测生命体征:定期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管理疼痛: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
4.促进心脏功能恢复:定期检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以评估心脏功能恢复情况。
5.饮食管理:提供低盐低脂的饮食,避免进食过多或过少。
6.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情绪支持和鼓励。
护理效果经过综合治疗和护理措施的实施,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
疼痛缓解,心脏功能得到改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稳定。
患者情绪稳定,愿意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第二篇:创伤性腰椎骨折患者的护理病情概述本病案报告描述了一名40岁女性患者的创伤性腰椎骨折病情。
患者在交通事故中受伤,右侧下肢出现明显无力和感觉异常。
护理措施1.确保安全性:将患者固定在擔架上,避免进一步损伤。
2.疼痛控制: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
3.预防并发症:定期翻身,护理皮肤,防止压疮的发生。
4.康复训练:进行康复训练,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
5.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情绪支持和鼓励。
护理效果经过手术和护理措施的综合应用,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疼痛减轻,下肢功能逐渐恢复,患者的情绪也逐渐稳定。
第三篇: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病情概述本病案报告中描述了一名70岁男性患者的呼吸衰竭病情。
病案分析报告格式内容

病案分析报告格式内容病案分析是医院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对病案的详细分析,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总结经验,改进治疗方案,并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为了保证病案分析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性,病案分析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应当符合一定的标准。
病案分析报告的格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描述、诊断和治疗过程、病因分析、治疗效果评价、经验总结和建议等。
首先是标题,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病案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报告的主题。
接下来是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确保病案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后是病情描述,详细记录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这一部分对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理变化非常重要,有助于后续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和治疗过程部分要详细记录患者的初步诊断、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
这一部分应当客观准确地描述医生的诊疗过程,以便后续的病因分析和治疗效果评价。
病因分析部分是对患者病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包括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生理机制等。
这有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并为以后类似病例的处理提供参考。
治疗效果评价部分是对治疗方案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包括临床症状的改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等。
这一部分有助于评估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最后是经验总结和建议,根据对该病例的分析和评价,提出对类似病例的处理经验总结和建议,以促进临床工作的进步和提高。
总之,病案分析报告的格式内容应当包括标题、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描述、诊断和治疗过程、病因分析、治疗效果评价、经验总结和建议等。
通过规范的病案分析报告,可以帮助医院更好地管理病案,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股骨颈骨折合并脑梗、糖尿病、高血压1例
【摘要】:目的分析1例左股骨颈骨折合并脑梗、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以提高对半髋置换的临床治疗水平。
方法对1例左股骨颈骨折合并脑梗、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此例患者表现为左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呼吸困难、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颅脑CT显示陈旧性脑梗。
考虑为左股骨颈骨折合并脑梗、糖尿病、高血压。
【关键词】半髋关节置换HbAlc 假体周围关节感染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多发病和常见病,60岁以上老人发病率为30%~40%,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和发病人数将大大增加。
老年人易患糖尿病,对于半髋关节的置换和糖血红蛋白的控制,糖血红蛋白控制不佳,会导致并发症的概率大大增加,将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假体周围感染更是半髋关节置换成功率的关键。
1、临床资料男,83岁,外伤致左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3
小时。
神志清楚、营养状况良好,被动体味,脊柱生理弧度
存在,各棘突无叩痛,活动好,无侧弯畸形。
左下肢屈曲外
旋畸形,左髋关节压痛明显,左髋关节压痛明显,左髋关节
活动受限,左下肢血运感觉正常,血糖13.8mmol/l。
请内
分泌会诊,查血常规回报:WBC:16.6*10^9/L。
考虑疼痛应
急所致,PLT:34*10^9/l.凝血六项:凝血酶原百分比活动度:
142.60.
2、诊疗经过入院第十天,病人诉有痰难咳出,给予氨溴索雾
化吸入,入院第十一天,血糖监测波动范围,5.5~13.8mml/l.
PLT:84*10^9/l,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静滴人血白蛋白。
复
查胸部CT,,血常规及凝血六项,血D-2聚体测定,请呼吸
科会诊,复查血气分析回报:PO2:99.3mmhg,PCO2:27.2mmhg
复查血常规示:WBC10.20*10^9/L,血D-2聚体测定回报:
5.70mg/LFEU,呼吸科会诊结果,吸氧、抗炎,查肺动脉增强
CT,血压180/100mmhg,心内科会诊后予以口服药物硝苯地
平,入院第十六天,复查血气分析:
PO2:99.3mmhg,PCO2:27.2mmhg ,拟于今日麻醉下左半髋置
换术,术后第一天,病情平稳,饮食睡眠好,神志清,左下
肢血运感觉正常。
入院第27天,查房,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左下肢血压感觉正常,切口已拆线。
讨论: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多发病和常见病,60岁以上老人发病率为30%~40%,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和发病人数将大大增加。
对于移位性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最易发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我院对62例移位性股骨颈骨折进行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就全髋和半髋置换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翻修率做了对比。
得出半髋置换时间、出血量少于全髋,术后功能不如全髋置换术效果好,并发症多于全髋置换。
患者年龄较大,既往有脑梗、糖尿病、高血压,所以选择半髋置换术,在美国,接受关节置换的病例中约8.5%为糖尿病患者。
而糖尿病是关节置换术后各种并发症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血糖控制不佳会加大此风险。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是衡量糖尿病控制是否良好的标准之一。
研究发现HbA1c > 7.0%者术后并发症率明显增加,但与术后深部感染并无特别关系。
主要不良事件、深部感染以及死亡之间的关系。
Giori NJ等认为,在为了降低围手术期风险而设定的HbA1c标准时,该标准应该是容易达到的。
而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以HbA1c ≤ 7.0%为标准,一些糖尿病患者可能无法达到满意的控制,而这样的要求存在导致全关节置换延迟的风险。
而如果以相对宽松的术前HbA1c ≤ 8.0%为控制标准, Giori NJ 等认为,对HbA1c水平较高的患者进行全关节置换可能导致并发症风险增加,而这需要平衡延迟手术可能会明显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一不利情况①。
假体周围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即使最终得到有效处理,其治疗期限也通常较长,同时患者也会经历
长时期的关节功能丧失并且难以继续参与日常工作,使得总体治疗结果较差。
造成疗效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往往难以对假体周围感染早期作出准确的诊断,并由此给予正确的处理。
对假体周围感染基本病理变化的理解有助于指导对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
目前针对包括假体周围感染在内各种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还是基于1884年由Koch提出的推断及其各种改良。
这些标准均包括首先从组织和体液中分离出病原菌,然后鉴定其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以选择恰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慢性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通常相当困难,一般是通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关节液细胞计数、以及关节液白细胞比例等间接指标来进行判断的。
最新的一些研究则进一步检测关节液中白细胞酯酶水平以协助诊断。
所有上述诊断手段从本质上讲都是针对机体免疫系统对假体周围感染的清除反应的检测,而非鉴定致病菌的直接手段。
骨骼肌肉感染学会(Musculoskeletal Infection Society)和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均发布了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方案和路径。
无法从疑似慢性假体周围感染病例的关节穿刺液中分离出致病菌的机会十
分多见。
如果将生物膜因素考虑进来,则诊断中的困难就不难理解了。
浮游状态的细菌可以很容易地通过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技术成功分离
和培养,但生物膜中存在的细菌则难以用同样的办法成功检测出来。
而慢性感染病例的细菌绝大多数是存在于生物膜中的。
一些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新方法采用了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在内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尽管PCR可以通过检测到细菌特异性核糖体RNA证明细菌的
存在,但却需要以细菌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以确定致病菌种类。
一种综合了PCR和质谱的被称为Ibis技术的检测手段已经被用于鉴定致病菌,并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最近一项研究采用Ibis技术在培养阴性的假体周围感染病例以及部分原本认为是假体无菌性松动而翻修的病例中成功地检测到致病菌的存在。
其中,在57例原本认为是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翻修病例中,有15例被Ibis技术检测出了致病菌。
这样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此前有研究者提出的猜测,即许多无菌性假体松动实际上存在低度慢性感染。
这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可能有助于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以及在准备再次置入假体之前确认感染已被清除。
【参考文献】
⑴ Nicholas J. Giori, MD, PhD; Laura S. Ellerbe, MS; Thomas Bowe, PhD; Shalini Gupta, MS; Alex H.S. Harris, PhD, MS; Alex H.S. Harris,PhD. MS,J Bone Joint Surg Am, 2014 Mar 19;96(6):5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