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声中考试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测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共18道总分36分)1、以下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街头设置噪声监视器C、机场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隔音墙2、在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因为:()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B.双耳效应C.电光的传播速度比雷声的传播速度大D.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造成的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C.减弱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D.拉二胡时不断地用手指控制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调4、"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速度5、下雨时,雨点打在瓦片上,发出"嘀嗒"、"嘀嗒"的响声,这里发声振动的物体是()A.瓦片B.雨点C.空气D.以上都不对6、对于下列四幅图,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B.广口瓶中的空气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响声越大C.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D.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根治噪声污染7、北京奥运会上的花样游泳运动员,由于在水面上、下都能听到音乐指令,从而以其优美的舞姿、随音乐节拍而精确完成的动作,让观众感受到了体育之美。
关于运动员在水下是如何接收到音乐指令的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仅在水面以上放有音箱,当运动员的头部在水面以下时,声音经由空气、水,最终传到运动员的耳朵B.仅在水面以下放有音箱,当运动员的头部在水面以下时,声音通过水传到运动员的耳朵C.运动员通过无线耳机,接收来自控制室的电磁波信号,再将其转化成声音,被耳朵接收D.在水面以上和以下都放有音箱,使运动员的头部无论是在水面以上还是以下,都能听到清晰的音乐声8、(2012湘潭4题2分)小沈阳演出时,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刀郎的歌声,他关键是成功地模仿了刀朗歌声的()A.音调B.音色C.响度D.节奏9、在演奏小提琴之前,演员要转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10、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控制噪声的是A、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B、在公路与住宅区之间设置屏障C、植树种草绿化D、繁华路段禁止汽车鸣喇叭11、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带答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典型例题

(带答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典型例题单选题1、警察利用如图所示的无人机对行人“喊话”,以维持交通秩序。
地面上的行人能听到“喊话”声,是因为“喊话”声()A.是次声波B.是超声波C.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传播不需要介质2、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喧哗,是为了在哪个环节控制噪声()A.声源处B.传播途径C.人耳处D.考场门口3、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①汽车上的倒车雷达②医用B超诊断仪③超声波清洗眼镜④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结石⑤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⑥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4、下列技术的应用中,属于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是()A.超声波碎石B.倒车雷达C.B超D.声呐探测鱼群位置5、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超声波能除去人体结石,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B.高速公路两旁装有隔离带,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音C.要区分自己发出的原声和回声,距障碍物至少34米以上D.声音是发声体振动发出来的,只要振动,我们都能听到声音6、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C.图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图丁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7、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治噪声产生的是()A.教室安装隔音玻璃B.工厂安装噪声监测装置C.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8、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听到的声音()A.频率不变,音调变高B.频率变高,音调变低C.频率变低,音调变高D.频率变低,音调变低9、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激发爱党爱国热情,我市部分学校组织了“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大型合唱比赛,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歌声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B.使用扩音器可以增大声速C.男低音演员歌声的响度小D.女高音演员歌声的音调高10、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声调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多选题11、如图所示是敲击两个相同的音叉时,利用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两列声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的响度比乙的响度大B.敲击甲的力度小于敲击乙的力度C.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D.甲的振动频率比乙的振动频率小12、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某学校合唱队排演了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其中关于声音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A.合唱时,同学们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B.音响放出的伴奏声和学生的唱声传播速度是相同的C.老师能通过音调分辨出是哪位同学在唱歌D.现场的观众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0Hz~20000 Hz13、噪声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的一大公害。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测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共18道总分36分)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们根据响度来辨别长笛和二胡发出的声音B."隔墙有耳"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播声音C."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要低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在音乐会上,人们常用响度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B.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C.刮风时,我们能听到树叶发出的声音,说明树叶在振动D.公路边植树,既可以净化空气,也可以减弱噪声3、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液体能传声的是()A、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引到网里B、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C、水龙头发出"哗哗"的流水声D、依靠潜水艇的声音,判断潜水艇的位置4、下列实验活动,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B.把一台小收音机用塑料袋密封后浸没在水中,仍能听到播音C.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些纸片在纸盆上,看到纸片不断跳动D.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5、(2017北京模拟)如图所示的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6、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B.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信息的原理C.我们通常根据音色来分辨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D.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7、有一种新型的电动牙刷,它产生的超声波能到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牙缝隙,使牙干净。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新型的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介质(空气)中传播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由于其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D.超声波传播的能量将牙缝的污迹清洗干净8、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震动的幅度越大发声的音调越高B.噪声都是对人类有害的C.声音可以在各种介质中传播D.一些演员模仿明星唱歌,主要是模仿明星的音调。
人教版物理中考复习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 解析版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共15小题)1.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108m/sB.声音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C.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随介质的不同而不同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而只与温度有关2.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常对人类和建筑物造成巨大危害,这种波的特点是()A.频率低,人耳听不到B.频率低,人耳能听到C.频率高,人耳听不到D.频率高,人耳能听到3.每个人心跳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科学家提出可据此区分不同的人.这主要利用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4.将电铃放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空气的振动发生的B.真空能传声,此研究方法叫做实验+推理的方法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的传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质D.真空不能传声,此研究方法叫做实验+推理的方法5.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这列声波()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6.耳朵能听到声音是由于()A.振动在空气中传播形成声波B.振动在人体中传播形成声波C.声波激起人体全身肌肉组织的振动D.声波激起鼓膜振动7.噪声对人类有很大危害,保证工作和学习时,应控制噪声不超过()A. 50分贝B. 70分贝C. 80分贝D. 90分贝8.琴的声音清脆响亮,被称之为乐器之王,小刚用钢琴弹了一首《菊花台》,在演奏的过程中,声音的三个特征,一定不变的是()A.响度B.音色C.音调D.音速9.如图所示,是一位学生在吹奏自制的哨子,他把用筷子制成的杆上下拉动时,是在改变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10.甲同学比乙同学发言的声音要洪亮一些,这是因为()A.甲的声带振动快B.甲的声带振动慢C.甲的声带振幅大D.乙的声带振幅大11.从环保的角度看,下列情况中不属于噪声的是()A.上课了,学校附近的卡拉OK厅播放出十分响亮的优美动听的音乐B.清晨,公园里播放着优雅的琴声,伴随着老年人的晨练,令人心旷神怡C.看电影时,几名同学在一起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放声大笑,表现得十分开心D.公路上机动车辆的鸣叫声,发动机的排气声12.下列事例中,没有利用超声波的是()A.蝙蝠利用声波导航B.用声呐探测海深C.用B超做体检D.用听诊器检查身体13.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C.改变薄塑料尺划过梳子的速度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14.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15.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外界声波通过外耳道传递引起什么振动()A.耳廓B.外耳道C.半规管D.鼓膜二、填空题(共3小题)16.“响鼓需要重锤敲”这说明声源的________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17.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min内振动36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_______Hz,人类_______ 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18.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这说明超声波具有_________.超声波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请你列举两个超声波应用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验题(共3小题)19.小鑫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小鑫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①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①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①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请回答:(1)小鑫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______ ;(2)从实验①和①可得出的结论是:蜜蜂发声 ______ (填“是”或“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蜜蜂是靠 ______ 振动发声的.20.看图说理:(1)观察图甲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观察图乙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按照上图去设计声音传播的实验,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想法,甲图中怎么知道鱼是听到拍手的声音把鱼吓跑的,而不是看到拍手的动作被吓跑的;乙图敲桌面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还是通过桌子传入人耳?或者两者都有?针对这些疑问,怎样改进实验,使它更完善.(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塑料泡沫)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手机、鞋盒.(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 你认为另一种器材不适合做声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外,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后退,直至听不见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四、简答题(共3小题)22.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2)在长为8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33秒.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①)(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了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23.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描述的是轮船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的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安装在船上,就能及时发现冰山和暗礁的存在,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和原理吗?24.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五、计算题(共3小题)25.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某科学探测船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的信号经过0.6s被探测仪器接收到.求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底的距离是多少米?26.用回声可以帮助船只测量水深,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都装有声呐.如果声呐发出的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在考察时发出声音0.8s后接收到了回声,这里的水深为多少?27.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用超声波测位仪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海底返回的声波,求该处海深是多少?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但传声的速度不同.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①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由此可知选项A、B、D 都是错误的.2.【答案】A【解析】在地震、海啸等大型的自然灾害中都伴有次声波,这种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以外,人耳是听不到的.3.【答案】C【解析】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每个人心跳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科学家提出可据此区分不同的人.这主要利用声音的音色.4.【答案】D【解析】听到的铃声是电铃振动发出的,故A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 错误;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仍看见电铃在振动,说明光传播不需要介质,故C错误;该装置无法将玻璃罩中抽成真空,需要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故D正确.5.【答案】C【解析】甲、乙的波形特点是: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次数相同,说明振动的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波偏离平衡位置幅度也相同,则响度也相同;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因为两列波的形状不同反映了波的音色不同,故图中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6.【答案】D【解析】声音会引起耳朵鼓膜的振动,此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所以人最后会听到声音.7.【答案】B.【解析】根据噪声强弱等级的划分,超过70分贝的声音就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所以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分贝;8.【答案】B【解析】用钢琴在演奏的过程中,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响度会不断的变化,但发声体不变,所以音色不变.9.【答案】A【解析】吹哨子时,是哨子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把用筷子制成的杆上下拉动时,改变了哨子内的空气柱质量和体积,改变了空气柱的振动频率,改变了哨子的音调.10.【答案】C【解析】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甲同学比乙同学发言的声音要洪亮一些,这是因为甲的声带振幅大,因此响度大.11.【答案】B.【解析】A,学校附近的卡拉OK厅播放出十分响亮的优美动听的音乐,会妨碍学生的学习,属于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公园里播放着优雅的琴声,没有妨碍到别人,不属于噪声.故B符合题意.C,几名同学在一起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放声大笑,会妨碍别人看电影,属于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公路上机动车的鸣叫声是噪声,干扰人们工作、学习、休息,属于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12.【答案】D【解析】A,蝙蝠利用声波导航,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B,用声呐探测海深,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C,用B超做体检,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D,用听诊器检查身体,是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不是利用超声波,超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符合题意.13.【答案】D【解析】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用塑料尺子在梳子齿上快慢不同的滑动时,梳子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 不符合题意.改变吹笔帽的力度,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D符合题意.14.【答案】C【解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振动的越慢.因此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故A正确.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时,需控制其它因素都不变,因此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小.故C错误.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D正确.15.【答案】D【解析】外界声波经过耳廓收集,通过外耳道传导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选D.16.【答案】振幅【解析】用力敲鼓,鼓面的振幅大.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17.【答案】6;不能【解析】本题考查了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及频率的计算,声音的频率是声源振动的次数与声源振动=60Hz,它振动的频率是6Hz,人耳时间的比值,所以昆虫在1min内振动了360次,即f=36060能听到声音的范围是20Hz~20000Hz,所以6Hz的声音人耳不能听到.18.【答案】能量;B超、声呐、超声波碎石机等【解析】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集中的声能等特点,因此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二章《声现象》物理基础知识+中考真题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声音的发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即: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米/秒合1224千米/小时,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米/秒。
第二节、声音的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可听声:频率在 20Hz~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
4、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5、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6、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第三节、声的利用1、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2、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vt/2。
3、声与信息:次声波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次声波传播的距离很远,处理这些信息,可以确定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初中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试题含答案

初中物理第二章声现象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甲:用相同的力按压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乙: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水花四贱丙:蝙蝠能够顺利躲避障碍物丁:用手指摩擦装有不同水量的酒杯杯口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2.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图甲: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具有能量B.图乙:抽气的过程中,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图丙: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D.图丁: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3.英语听力测试时,监考老师经常将窗户关上,避免外界环境干扰,“关窗户”是为了()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减小声音的传播速度4.当学校广播响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 的女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韩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歌手声音的()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声速不同5.国庆节前夕,同学们在操场上齐声高歌,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深情表白伟大祖国。
演唱中涉及到下列声现象,说法错误的是()A.歌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听众的耳中B.唱歌时声带振动的幅度越大,歌声的响度越大C.“齐声高歌”指的是音调高D.老师能通过音色分辨出是哪位同学在唱歌6.如图所示为不同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时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丁的音调相同B.甲、丙的音调相同C.甲、乙的音色相同D.丙、丁的响度相同7.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声波能传递信息的是()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B.盲人利用超声波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C.接收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8.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②③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蝙蝠是靠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的B.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C.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108m/sD.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10.如图所示,下列应用能说明声波传递能量的是()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B.倒车雷达C.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D.超声波清洗机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生地震时,利用仪器接收超声波来确定地震的位置B.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C.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快D.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2.中秋佳节,人们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如图所示。
人教新版 初中物理 8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中考常考题40道(含名师解析)

人教新版初中物理8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中考常考题40道(含名师解析)一.选择题(共5小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2.吉他表演时,演奏者用较大的力拨动琴弦是为了调节琴声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3.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科技进步,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B.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响度以及传播速度都不变C.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D.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5.下列四幅图片与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B.图中蝙蝠的导航系统在太空中依然可能发挥作用C.图中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D.图中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粗细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二.多选题(共5小题)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具有能量7.广场舞作为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近几年在全国“遍地开花”。
但巨大的噪声使得广场舞变成了让人头疼的“扰民舞,对于广场舞的危害原因或解决方法,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B.禁止广场舞活动C.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D.危害主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大,影响人的休息8.图分别是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们发声时,其发声体一定都在振动B.三种乐器发声的响度不同C.三种乐器发声的音色不同D.三种乐器发声的音调不同9.声波能传递能量,下列应用这一原理的是()A.医生利用超声波给病人治疗肾结石B.利用超声波精洗精细机械C.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情况D.加湿器是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产生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增加湿度10.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震动幅度增大,音调升高C.用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D.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小三.填空题(共5小题)11.小明先后两次以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个鼓面,所发出的声音不同,小丽调节小提琴琴弦的松紧,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0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的频率越高,响度就越大解析:B【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成为传声的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2)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只有频率在这一范围内,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我们才能听到;(3)声音有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其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是声音的大小,与振幅及据声源的距离有关;AB.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并且速度不同,故A错误,B 正确;C.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就能听到声音,只有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且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我们才能听到,故C错误;D.响度是声音的强弱,其影响因素是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与频率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2.(0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发生声音的响度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解析:DA.每个人说话的音色都不一样,“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A 正确,不合题意;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B正确,不合题意;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发生声音的响度,C正确,不合题意;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得知病情信息,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0分)如图所示,小明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分别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发现小球弹起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大小是为了探究()A.声音的产生原因B.响度和频率的关系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D.响度和振幅的关系解析:D由题意可知,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2001年)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2.、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2004年)
A.音调低,响度大
B.音调低,响度小
C.音调高,响度大
D.音调高,响度小
3、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2005年)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调和响度
4、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肺发出的声音进行诊病,听诊器能(2006年)
A.改变发生体振动的频率,使声音的音调变高
B.改变发生体振动的振幅,使声音的响度增大
C.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增大
D.缩短医生与声源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声音音调变高
5、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2008年)
A.老师讲话时声音要小一些B.每位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6、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
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7、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声的(2010年)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强弱不同
8、如图1所示,小明用筷子的一端捆上棉花蘸水后充当活塞,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
做成“哨子”。
吹奏乐曲时,用嘴吹管的上端,同时上下推拉活
塞。
推拉活塞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
9、下列措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是(2012年)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B.纺织工人戴防噪声耳罩
C.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D.放鞭炮时捂耳朵
10、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所发乐器的(2013年)
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
11、生活中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2014年)
A.音调B.响度C.音色D.速度
12、“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2015年)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