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_第十二章_ 活性污泥法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十二章 活性污泥法2-1

c V
X
第三节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
R
(1 -
t
c
)
X
X R-
X
(12-25)
二沉池运行正常时:
X R
max
10 6 SVI
(12-26)
式中:t=V/Q,曝气池水力停留时间; SVI-污泥体积指数。
第三节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
对于稳定运行的完全混合曝气池,对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物料 平衡可简化为:
第三节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
一般二沉池沉淀效果良好时,出水中的SS小 于15mg/L,因此,随出水排出的污泥量对污泥泥龄 的影响相比于剩余污泥量对污泥泥龄的影响小很多, 甚至可以忽略,因而污泥泥龄可简化为:
c
XV Qw X R
(12-4)
对于图12-24中,如果剩余污泥是从曝气池直接排放
的,那么式(12-4)中污泥浓度XR=X,故 :
(12-2)
式中: c —污泥龄(SRT),d;
(X)T—处理系统(曝气池)中总的活性污泥质量,kg; (X / t)T —每天从处理系统中排出的活性污泥质量,kg/d。
第三节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
结合图12-24,根据污泥龄的概念。有下式:
c
Q
XV
Qw X e
Qw X R
(12-3)
式中:X—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浓度,gVSS/m3; V—曝气池容积,m3; Q—进水流量,m3/d; Qw—剩余污泥排放量,m3/d; Xe—出水中微生物浓度,gVSS/m3; XR—回流污泥浓度,gVSS/m3。
X t
Kd Y
c
1 Y
(12-40)
可根据污泥泥龄、水力停留时间、污泥浓度和进出水
(NEW)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
第9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 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2章 活性污泥法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 生物膜法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4章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5章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6章 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16.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7章 城市污水回用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8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9章 工业废水处理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详解
第20章 污水处理厂设计20.1 复习笔记
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9.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污水性质与污染指标
1污水的类型与特征(见表9-1)
表9-1 污水来源及特点。
12.1-2活性污泥法

完全混合式曝气池
封闭环流式反应池
序批式反应池(SBR)
二、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
1 传统活性污泥法
传统活性污泥法(CAS):早期工艺,反应器为矩形,水流为 准推流,底部或一侧设曝气设备。
2 渐减曝气和分段进水活性污泥法
在推流式曝气池中,混合液的需氧量在长度方向上是逐步 下降的,因此,等距离均量布置扩散器是不合理的,实际 情况是:前半段水中氧量远远不够,而后半部分则超出了 需要。基于以上分析,有人提出并采用了渐减曝气和分段
污水中的有机物转移到活性污泥上去。
吸附阶段
活性污泥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含有多糖类粘性物质,极易吸 附水中的各种悬浮物质。
稳定阶段
转移到活性污泥上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利用的过程。 微生物将可以降解的有机物分解,部分形成新的细胞,部分 矿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一般,吸附阶段时间很短,大约15-45 min左右。 而稳定阶段时间持续较长,是活性污泥法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要阶段。
推流式曝气池
完全混合式曝气池
池型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方形或矩形。曝气设备可采用表面
曝气机,置于池的表面中心,废水从池底进入,在曝气机的搅 拌下和全池混合,水质均匀。不像推流曝气池那样上下段有明 显的区别。完全混合曝气池可以和沉淀池分建或合建,因此可 分建式:表面曝气机的充氧和混合性能同池型关系密切,因而表面曝气机 以分为分建式和合建式。
SVI值可以衡量活性污泥的沉降浓缩特性。他的测量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如容器直径、污泥浓度等,所以,各个污水处理厂的SVI值没有可比性。
3)溶解氧(DO)及溶解氧消耗速率:
活性污泥系统曝气池中的溶解氧浓度一般要维持在2-4 mg/L,不宜低于1 mg/L。 DO消耗速率:即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的溶解氧消耗量( mg/L· min),该参数可以看作污泥活性的量化指标。 获得方法:不同时间测 量混合溶液的DO值,
水污染控制工程(唐玉斌) 课后习题答案+考试重点

第十三章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理论概念:①底物和基质: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废水中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②比基质利用率:每单位重量微生物体对基质的利用速率q=(dS/dt)u /X③产氯系数:单位质量的基质被利用后增长的微生物的质量Y=dX/dS④比增长速率:每单位重量的微生物的增长速率u=(dX/dt)g /X⑤污泥龄:曝气池中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数量之比值。
⑥内源呼吸系数Kd:指单位微生物体内单位反应时间内由于内源呼吸而消耗的微生物的量1、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有何区别?答:①起作用的微生物不同。
好氧处理中是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起作用,而厌氧处理中有两大类群微生物起作用,先是厌氧菌和兼性菌,后是另一类厌氧菌。
②产物不同。
好氧处理中,有机物转化为CO2、H2O、NH3或NO2-、NO3-、PO43-、SO42-等,且基本无害,处理后的水无异臭。
厌氧处理中,有机物转化为CH4、NH3、胺化物或者氮气、H2S等,产物复杂,出水有异臭。
③反应速率不同。
好氧处理中,由于氧气作为电子受体,有机物氧化比较彻底,释放的能量多,因而有机物转化速率快,废水在设备内的停留时间短,设备体积小。
厌氧处理中有机物氧化不彻底,释放的能量少,所以有机物的转化速率慢,需要反应的时间长,设备体积庞大。
④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
好氧处理要求充分供氧,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太严格。
厌氧处理要求绝对厌氧环境,对条件(PH、温度等)要求甚严。
2、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有哪些?各种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答:主要有:细菌(真细菌)(1吸附和分解有机物2为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和附着场所)、古菌(用于有机废水的厌氧处理、用于极端水环境的生物修复工程)、真菌(在活性污泥曝气池中,真菌菌丝形成的丝状体对活性污泥的凝聚起着骨架作用)、藻类(利用光能CO2NH3PO43-生成新生细胞并释放氧气为水体供养)、原生动物(1起辅助净化作用2起指示生物作用)、后生动物(可对水体的污染状况做出定性判断)。
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复习题(最终版)

《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是一大类生物处理法的统称,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流化床等工艺形式,其共同的特点是微生物附着生长在滤料或填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
污水与生物膜接触后,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污水得到净化。
2、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
活性污泥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
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3、生物脱氮生物脱氮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氮和氨态氮转化为N 2和N x O 气体的过程。
其中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反应过程。
(PPT 版)含氮化合物经过氨化、硝化、反硝化后,转变为氮气而被除去的过程。
(课本版)4、泥龄微生物平均停留时间,又称污泥龄,是指反应系统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用的时间,在工程上,就是指反应系统内微生物总量与每日排出的剩余微生物量的比值。
以θC 表示,单位为d 。
5、污泥比阻单位质量干滤饼的过滤阻力m/kg ,比阻抗值越大的污泥,越难过滤,其脱水性能也差。
6、水体自净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7、废水生物处理定义1:利用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及转化功能,以废水有机物作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被降解、转化,废水得以净化。
定义2:污水的生物处理是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个体微小、代谢营养 多样、适应能力强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的处理方法。
(课本上有两种定义,自己选择哈!)8、BOD 5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样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20℃,5d )。
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十二章 活性污泥法2-3

NO2
H 2O
2H
NO2
1 2
O2
NO3
第六节 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工艺及其设计
2 硝化反应 若考虑硝化细菌新细胞的合成,则反应式为:
55NH
4
76O2
109HCO3
C5H7 NO2
54NO2
57H 2O
104H 2CO3
400NO2
NH
4
4H 2CO3
HCO3
195O2
C5H7 NO2
3H 2O
第六节 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工艺及其设计
硝化反应池中DO浓度一般足够高,
K
DO O DO
1
,如果再忽略硝化菌的内源代谢作用,则:
n
nm
Na Kn Na
硝化菌比生长速率同样受温度影响,15 ℃ 时硝化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47d-1,硝化 菌比生长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可表示为:
第六节 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工艺及其设计
S0—曝气池进水的平均BOD5浓度,g/m3; Se—曝气池出水的平均BOD5浓度,g/m3; △Xv—系统每天排除的剩余污泥量,g/d; 4.57—氨氮的氧当量系数;
Nk—进水总凯氏氮浓度,g/m3; Nke—出水总凯氏氮浓度,g/m3。化工艺中,总需氧量为:
第十二章 活性污泥法
12.6 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工艺及其设计 12.7 二次沉淀池 12.8 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管理
第六节 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工艺及其设计
一、生物脱氮原理: 1、氨化:溶解性有机氮化合物经微生物降解释放出氨的过程。 1)、水解脱氨作用,产生羟基羧酸和氨
在缺氧条件下,氨化菌(异养菌)将有机会氮化合物(蛋 白质)、脂肪等)分解转化为有机酸和氨。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第12章 活性污泥法【圣才出品】

第12章活性污泥法1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基本概念1.活性污泥(1)活性污泥组成①有活性的微生物(Ma),如以菌胶团形式存在的细菌、真菌等;②微生物自身氧化残留物(Me);③吸附在活性污泥上没有被微生物所降解的有机物(Mi);④无机悬浮固体(Mii),主要来自入流的污水,也包括细胞物质中的一些无机物质。
(2)活性污泥性状①粒径在200~1000μm的类似矾花状不定形的絮凝体;②具有约20~100cm2/mL的较大表面积;③一般呈茶褐色,略显酸性,稍具土壤的气味并夹带一些霉臭味;④供氧不足或出现厌氧状态时活性污泥呈黑色,供氧过多营养不足时污泥呈灰白色。
(3)活性污泥的评价方法①生物相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
②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a.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是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质量,又称污泥浓度。
它包括Ma、Me、Mi及Mii四者在内的总量。
b.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是指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质量。
它包括Ma、Me及Mi三者,不包括污泥中无机物质。
MLSS 测定简便,工程上往往以它作为评价活性污泥量的指标。
MLVSS 代表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含量,比MLSS 更接近活性微生物的浓度,测定也较为方便。
对某一特定的污水处理系统,MLVSS/MLSS 的比值相对稳定,因此可用MLVSS 表示污泥浓度。
③污泥沉降比(SV%)污泥沉降比是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 后沉淀污泥的体积分数,标准采用1L 的量筒测定污泥沉降比。
通常使用污泥沉降比(SV%)和污泥体积指数来表示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
④污泥体积指数(SVI)污泥体积指数(SVI)是指曝气池混合液沉淀30min 后,每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常用单位为mL/g。
其计算公式为:()()m S L VI /L MLSS g/L =沉淀污泥的体积SVI 表示沉淀后单位干泥所占体积,比SV%能更准确反映污泥的沉降性能。
(NEW)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9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 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 活性污泥法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 生物膜法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详解第16章 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 城市污水回用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详解第19章 工业废水处理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污水处理厂设计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污水性质与污染指标1污水的类型与特征(见表9-1)表9-1 污水来源及特点2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1)污水的物理性质与污染指标(见表9-2)表9-2 污水的物理性质与污染指标(2)污水的化学性质与污染指标①有机物有机物的主要危害是消耗水中溶解氧。
在工程中一般采用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或OC)、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等指标来反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c
Y rmaSxe KS Se
Kd
1
c
Y rmaSxe KS Se
Kd
Se ( cKY( Sm r1axKKdd) c) 1
出水有机物浓度仅仅是污泥龄和动力学参数 的函数,与进水有机物浓度无关。
(二)在稳态下,作曝气池底物的物料平衡:
dS Q 0 S Re Q (d S )u tV (1R )Q e S 0
第二节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
一、活性污泥法曝气反应池的基本形式
推流式(PF) 完全混合式 封闭环流式 序批式
二、活性污泥法的发展与演变
有机物去除和 氨氮硝化
• 传统活性污泥法 • 渐 减曝气
• 分步曝气
• 完全混合法
• 浅层曝气
• 深层曝气
• 高负荷曝气或变形曝气
• 克劳斯法
• 延时曝气
• 接触稳定法
•氧 化 沟
• 纯氧曝气
• 活性污泥生物滤池(ABF工艺)
• 吸附-生物降解工艺(AB法)
•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
渐减曝气
➢在推流式的传统曝气池中,混合液的需 氧量在长度方向是逐步下降的。
➢ 实际情况是:前半段氧远远不够,后半 段供氧量超过需要。
➢ 渐减曝气的目的就是合理地布置扩散器, 使布气沿程变化,而总的空气量不变,这 样可以提高处理效率。
活 性 污 泥 法 的 基 本 流 程
活性污泥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过程
活性污泥在曝气过程中,对有机物 的降解(去除)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吸附阶段
由于活性污泥具有巨大 的表面积,而表面上含 有多糖类的黏性物质, 导致污水中的有机物转 移到活性污泥上去。
稳定阶段
主要是转移到活性 污泥上的有机物为 微生物所利用。
➢ 原生动物:肉足虫,鞭毛虫和纤毛虫3类,捕食游 离细菌。其出现的顺序反映了处理水质的好坏 (这里的好坏是指有机物的去除),最初是肉足 虫,继之鞭毛虫和游泳型纤毛虫;当处理水质良 好时出现固着型纤毛虫,如钟虫、等枝虫、独缩 虫、聚缩虫、盖纤虫等。
➢ 后生动物(主要指轮虫、线虫、甲壳虫如水骚类), 捕食菌胶团和原生动物,是水质稳定的标志。
渐减曝气
阶段(分 步) 曝 气
把入流的一部分从池端引入到池的中部分 点进水。
分步曝气示意图
完全混合法
完全混合的概念
在分步曝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大增加进水点,同时 相应增加回流污泥并使其在曝气池中迅速混合,长条形池 子中也能做到完全混合状态。
完全混合法
完全混合法的特征
(1)池液中各个部分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基本相同,生 活环境也基本相同。
Lawrence、McCarty导出的活性污泥数学模型
第四节 气体传递原理和曝气设备
构成 活性污泥法的三个要素
一是引起吸附和氧化分解作用的微生物,也 就是活性污泥;
二是污水中的有机物,它是处理对象,也是 微生物的食料;
(2)入流出现冲击负荷时,池液的组成变化也较小,因 为骤然增加的负荷可为全池混合液所分担,而不是像推流 中仅仅由部分回流污泥来承担。完全混合池从某种意义上 来讲,是一个大的缓冲器和均和池,在工业污水的处理中 有一定优点。
(3)池液里各个部分的需氧量比较均匀。
浅层曝气
1953年派斯维尔(Pasveer)的研究:氧在10℃静止水中的 传递特征,如下图所示。
▪ 在一定的污泥量下,SVI反映了活性污泥的凝聚沉淀性。 如SVI较高,表示SV值较大、沉淀性较差;如SVI较小, 污泥颗粒密实,污泥无机化程度高,沉淀性好。但是, 如SVI过低,则污泥矿化程度高,活性及吸附性都较差。
▪ 通常,当SVI为100~150,沉淀性能良好;而当SVI> 200时,沉淀性较差,污泥易膨胀。但根据废水性质不 同,这个指标也有差异。如废水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 时,正常的SVI值可能较高;相反,废水中含无机性悬 浮物较多时,正常有的SVI值可能较低。
产碱杆菌
丝状菌
草履虫
游泳型纤毛虫
钟虫
固着型纤毛虫
轮虫
线虫
曝气池
曝气池出水堰
曝气池混合液配水进入二沉池
生物量分析:
MLSS表示悬浮固体物质总量,MLVS 无机物含量。
MLVSS包含了微生物量,但不仅是微生物的量, 由于测定方便,目前还是近似用于表示微生物的量。
第十二章 活性污泥法
第一节 基 本 概 念
什么是活性污泥?
由细菌、菌胶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群体及 吸附的污水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的、有一定活力的、 具有良好的净化污水功能的絮绒状污泥。
活性污泥的性质
颜色 味道 状态 相对密度 比表面积
黄褐色
土腥味
似矾花絮绒颗粒 曝气池混合液:1.002~1.003 回流污泥:1.004~1.006 20~100cm2/mL
SV不能确切表示污泥沉降性能,故人们想起用 单位干泥形成湿泥时的体积来表示污泥沉降性 能,简称污泥指数,单位为mL/g。
SV1 IL混1L 合 混液 3 合 m 0沉 液 的 in淀 中 活悬 性 ( g) 浮 污 m L 固 泥 ) = M S 体 体 ( VLm ( 干 积 L Sg//L SL重 ) ) (
回流污泥
RQ、Se、XR
系统边界
剩余污泥
QW、Se、XR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系统的典型流程
二、劳伦斯和麦卡蒂 (Lawrence-McCarty)模型
c (QQW) XXV eQWXR
污泥龄(SRT)
SRT:曝气池中污泥全部更新一次所需 要的时间。
(一)在稳态下,作系统活性污泥的物料平衡:
Q 0 ( X [Q Q W ) X Q e W X R ] ( d d)g X V t 0
微生物组成特征(一)
➢细菌:以异养型原核生物(细菌)为主,数量 107~108个/mL,自养菌数量略低。其优势 菌种:产碱杆菌属等,它是降解污染物质的 主体,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真菌:由细小的腐生或寄生菌组成,具分解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功能,但丝状 菌大量增殖会引发污泥膨胀。
微生物组成特征(二)
• 活性污泥在时间和空间上部分处于内源呼吸状态, 剩余污泥少而稳定,无需消化,可直接排放;
• 适用于污水量很小的场合,近年来,国内小型污 水处理系统多有使用。
氧化沟
• 氧化沟是延时曝气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池体狭长,池 深较浅,在沟槽中设有表面曝气装置。 • 曝气装置的转动,推动沟内液体迅速流动,具有曝气和搅 拌两个作用,沟中混合液流速约为0.25~0.3m/s,使活性污 泥呈悬浮状态。
特点:气泡形成和破裂瞬间的氧传递速率是最大的。在水的 浅层处用大量空气进行曝气,就可获得较高的氧传递速率。
浅层曝气
•扩散器的深度以在水面以下0.6~0.8m范围为宜,可 以节省动力费用,动力效率可达1.8~2.6kg(O2) / kW·h。 •浅层曝气与一般曝气相比,空气量增大,但风压仅为 一般曝气的1/4~1/6左右,约10kPa,故电耗略有下降。 •曝气池水深一般3~4m,深宽比1.0~1.3,气量比30~ 40m3/(m3 水.h)。 •浅层池适用于中小型规模的污水厂。
dS (dt)u
Q(S0Se) V
1
c
YX1(ddSt)u Kd
1
c
YQ(SX0VSe)Kd
1
c
YQ(SX0VSe)Kd
X YVQ ( (S10KSde)c) c
活性污泥浓度与进出水水质、污泥泥龄 和动力学参数密切相关。
Se ( cKY( Sm r1axKKdd) c) 1
X YVQ ( (S10KSde)c) c
吸附-生物降解工艺(AB法)
吸附-生物降解工艺(AB法)
• A级以高负荷或超高负荷运行,B级以低负荷运 行,A级曝气池停留时间短,30~60min,B级 停留时间2~4h。
• 该系统不设初沉池,A级曝气池是一个开放性的 生物系统。A、B两级各自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 两级的污泥互不相混。
• 处理效果稳定,具有抗冲击负荷和pH变化的能 力。该工艺还可以根据经济实力进行分期建设。
高负荷曝气或变形曝气
部分污水厂只需要部分处理,因此产生了高负荷 曝气法。
曝气池中的MLSS约为300~500mg/L,曝气时间 比较短,约为2~3h,处理效率仅约65%左右, 有别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故常称变形曝气。
延时曝气
延时曝气的特点:
• 曝气时间很长,达24h甚至更长,MLSS较高,达 到3000~6000mg/L;
循环式活性污泥法工艺
a
47
第三节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
劳伦斯(Lawrence) 和麦卡蒂(McCarty) 模型
Eckenfelder 模型
麦金尼
(McKinney) 模型
底物降解速率与底物浓度、生物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增殖速率与底物浓度、生物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建立模型的假设
(ddXt)g Y(ddSt)uKdX
活性污泥的净增长速率, gMLVSS/(m3d)
1
c
YX1(ddSt)u
Kd
1
c
YX1(ddSt)u
Kd
YX 1(ddSt)uKd
1 c
通过控制污泥龄,可以控制微生物的比增长速率
r
rmax
S KS
S
dS r dt
X
代入
1 1 dS
c YX(dt)u Kd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
SBR工艺的基本运行模式由进水、反应、沉淀、出水和 闲置五个基本过程组成,从污水流入到闲置结束构成一 个周期,在每个周期里上述过程都是在一个设有曝气或 搅拌装置的反应器内依次进行的。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