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岳阳楼记整理

合集下载

文言词语虚词整理

文言词语虚词整理

文言词语虚词整理(1——6册)1 故①原因1、问其故。

《两小儿辩日》原因2、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之而入胡《塞翁失马》原因3、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原因,缘故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缘故②旧的,原来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旧,原来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矣《论语十则》旧知识③所以1、故是有物外之趣。

《童趣》所以2、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山市》所以3、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所以4、故渔者歌日;巴东三狭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山峡》所以5、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二则》所以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则》所以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则》所以8、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所以9、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所以10、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所以11、吾视其乱,望其旗痱,故逐之《曹刿论战》所以1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所以1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所以14、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所以1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所以16、故虽有如马,辱于奴隶人之人《马说》所以17、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所以④因为1、是故谋闭而不兴。

《大道之行也》因为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因此⑤故意1、光故数言欲之。

《陈涉世家》故意2及①到1、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到2、及日中则如盘,及其日中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到3、及郡下。

《两小儿辩日》到②比1、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比3乃①于是,就1、蒙乃始就学。

《孙叔权学》于是,就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于是,就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于是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于是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就6、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词类活用整理

词类活用整理

词类活用整理名词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口技》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口技》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狼》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

《狼》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狼》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

《狼》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三峡》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观潮》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醉翁亭记》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满井游记》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涉世家》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陈涉世家》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陈涉世家》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

《陈涉世家》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

《陈涉世家》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陈涉世家》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陈涉世家》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木兰诗》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木兰诗》28、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苏教版初三上最全的译文重点作者介绍 陈涉世家 桃花源记 捕蛇者说 与朱元思书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苏教版初三上最全的译文重点作者介绍  陈涉世家  桃花源记  捕蛇者说  与朱元思书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段解:第一段,叙述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这是传记全文的开头,写陈胜为人佣耕时跟同耕诸佣的一次谈话,生动地说明了陈胜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有反抗秦王朝暴政的决心。“鸿鹄之志”一语画龙点睛,关涉全篇。由此可以看出史家选材之精当。“怅恨久之”“笑而应曰”“太息”等语,更逼真地写出人物情态。
以数谏故: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秸的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
3.通假字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征发,调发)
②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思,用意)
③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④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正当他专心著述的时候,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败降匈奴,君臣震惊。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下狱,遭受宫刑。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司马迁痛不欲生,但为了完成《史记》这部著作的宏愿,忍辱苟活,以刑后余生全力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巨著。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由五种体例组成,包括“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本纪”记载帝王的言行和政绩;“世家”记载王侯的兴衰;“列传”主要记载各阶层有一定影响的各类人物(包括将相、游侠、刺客、商贾、酷吏、医卜、优伶及少数民族等),有专传、合传之分;“表”按编年方式记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书”则是记载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及各种典章制度的专篇文章。其中的“本纪”“世家”和“列传”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共计一百一十二篇,是全书的主体,称《史记》为“纪传体”,原因即此。《史记》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是三千年来历史发展的一部总结性的记录,它贯通古今,所以说它是一部通史。这部历史巨著展现了从古代到汉初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内容十分丰富,对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重大事件,作了真实的回顾。对历史上事迹可传的人物,加以褒扬和贬斥,富有现实主义精神、人民性和战斗性。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之为“史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古代散文名篇

古代散文名篇

古代散文名篇古代散文,亦称文言散文,是以古代汉语为表达工具的散文形式。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散文的发展经历了从古文、骈文到散文的演变过程,产生了许多经典名篇。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篇古代散文名篇。

第一篇:《韩愈帖》“昔之华而不实者,文也;今之华而不实者,学也。

”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创作的《韩帖》中的名句,是他对当时文风浮华空洞的批判。

《韩愈帖》这篇散文以清新简约的语言,直接表达了韩愈对文风虚浮的不满,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学以实用的论点。

这篇散文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启示人们反思学问的本质与价值。

第二篇:《陶渊明集》陶渊明被誉为“农耕之圣”,他的散文代表着魏晋时期田园风光的绝佳描写。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自然山水和农耕生活的细节,表现出作者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篇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质朴自然的风格,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产生共鸣。

第三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南朝梁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散文的巅峰之作。

这篇散文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对建筑、景色和历史的描写,展示了作者豁达的人生观和壮志凌云的气概。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雄浑的气势,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美的享受。

第四篇:《陈涉世家》《陈涉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一篇传记散文,对陈胜、吴广等领导农民起义的历史事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叙述。

这篇散文以沉稳的笔触,完整地再现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和背后的历史背景,既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又给人以时代的启示。

以上是我为您整理的几篇古代散文名篇,它们以不同的主题、风格和时代背景展示了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希望您对这些名篇有所了解,并通过阅读它们,感受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情感。

会文言文实词例句

会文言文实词例句

会文言文实词例句
1、会huì
(1)会合;聚集。

《陈涉世家》: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2)乃置酒大会宾客。

会见;见面。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闻,不肯与会。

《孔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

(3)机会;时机。

《后序》: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4)节奏。

《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

(5)领会;理解。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6)适逢;恰巧遇上。

《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7)能。

《林黛玉进贾府》:我自来是如此,从会饮食时便吃药。

(8)当然;必定。

《孔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

(9)将要。

《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会kuài
(1)算帐;结帐。

《冯谖客孟尝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2)帽子上缀结采玉的缝隙叫会,作朝及蔽膝的领缝也叫会。

【会圣】有超人本领。

【会子】①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②约会的帖子。

《岳阳楼记》对比阅读理解大全

《岳阳楼记》对比阅读理解大全

《岳阳楼记》对比阅读理解大全一、【甲】嗟夫!----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

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

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

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

”侂胄恚,改命他人。

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

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

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①杨万里:南宋诗人,力主抗金。

②偏:固执。

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hèn)。

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

⑤掖垣:泛指高官。

⑥僭(jiàn):超越本分。

⑦邸(dǐ):此指官府。

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

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

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

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

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

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

”侂胄山峰生气,改叫他人去写。

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

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

家人知他是忧新国事情,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

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

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

初中实词虚词表(默写版)

初中实词虚词表(默写版)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出师表》(九下)
故克之。
《曹刿论战》(九下)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送东阳马生序》(九下)(非考试篇目)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七上)
顾野有麦场,
《狼》(七上)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九下)
启窗而观
《核舟记》(八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七下)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上)
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九下)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花源记》(八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九上)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河中石兽》(七下)
第4页
16






17




18



19



20
方②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第6页
25




26



27



28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虽有嘉肴》(八下)
故曰:教学相长也。
《虽有嘉肴》(八下)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九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九下)
尾搐入两股间
《书戴嵩画牛》(六上)

虚词整理

虚词整理

(一)之一. 代词1、人称代词,他(们),她(们),代人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代物,它,它们,代物。

驱之别院。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指示代词,它,指……操蛇之神闻之4、代自己君将生而哀之乎?二. 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2)助词,舒缓语气,不译。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无丝竹之乱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王吏之攻宋。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公将鼓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怅恨久之(4)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何陋之有?何罪之有3. 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辍耕之垄上。

(二)而一、连词1、表并列,可译为“又”“和”“并且”“一边,一边”“或不译。

中峨冠而髯者为东坡。

敏而好学。

儿含乳啼,好拍而呜之。

2、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有先后关系)先天下之忧而忧。

日出而林霏开。

学而时习之,野芳发而幽香。

3、表转折,可译为“却”“但”“但是”“可是”“然而”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表修饰,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笑而止之曰。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5、表递进温故而知新6.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生而有识7、表示因果关系,恶其能而不用也8、“才”死而后已9、同“以来”受命而来10、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而母立于兹(三)其1、代词(人、物、指示代词)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增其旧制。

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船背稍夷。

其一犬坐于前。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表反问,难道。

其真无马邪?其如土石何?表推测,大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涉世家
句子分析
苟富贵,无相忘。

此句反映了陈胜有远大的志向和与同伴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感情。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句反映了陈胜与众不同,在青年时期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此句批判了帝王将相世代相袭的谬论,反映了农民们要推翻封建统治的气概。

第一段
1第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的?
这一段从出身、志向(抱负)等方面来介绍陈胜。

(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
(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
(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2为什么先写这段?
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第二段
1第二段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哪些史实?
①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闾左適戍渔阳”的九百人举行推翻秦王朝的起义。

②起义爆发的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失期、法皆斩”,秦朝严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这是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

③起义前的谋划、准备。

陈胜、吴广商定假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以号召天下,争取响应,借鬼神意旨以威服士卒,笼聚人心。

2第二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语言、动作、外貌)以记叙人物的对话为主,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3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
采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迷信的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

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写了三方面内容。

(1)并杀两尉;(2)为坛而盟;(3)胜利进军。

总之,写了起义的经过和胜利情况。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

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3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按事件发展过程
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三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
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

“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归纳出主题思想: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刻画了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

《陈涉世家》一文是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的,主要人物是陈胜。

陈胜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抱负。

他所说的“鸿鹄之志”,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来看,就是要反抗秦王朝的暴虐统治,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

《陈涉世家》一文充分表现了陈胜的组织领导才干。

起义过程
(1)起义的导火线:戍卒在开赴渔阳的途中遇雨失期
(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②楚人怀念楚将英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
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②广在驻地旁的丛祠中,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起义的第一步:并杀二尉,接着用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岳阳楼记
一、(1)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全文的引子)。

二、(2~4)“迁客骚人”登楼的“览物之情”:他们由观看两种不同的景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感受。

三、(5~6)作者就“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发表议论:正面写出自己的生活理想与政治抱负。

一、(1)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全文的引子)。

•1、(1、2两句)写重修的背景;
•2、(第3句)写重修时的盛况;
•3、(第四句)说明写作缘由。

对滕子京被贬谪后能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大加赞赏——这是被贬谪者应有的生活态度与政治抱负,与后文关于“忧”与“乐”的议论相照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