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的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以下是对《岳阳楼记》知识点的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范仲淹(989 年 8 月 29 日-1052 年 5 月 20 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2、文体: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2、一词多义(1)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2)极:南极潇湘(至、到达)此乐何极(尽头)(3)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4)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5)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3、古今异义(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4、词类活用(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名词作状语)(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3)百废具兴(废:形容词用作名词,荒废的事业)三、重点句子翻译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文: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译文: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

4、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译文:清晨湖面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5、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6、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岳阳楼记》知识点归纳

《 岳阳楼记》知识点归纳

班级姓名一、基本知识(一)文学常识1.作者,字希文,谥号文正。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有《范文正公集》。

2.本文写于作者贬居邓州期间,应好友滕子京要求而写。

(二)文言词语1.通假字【具】百废具兴通【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2.一词多义【或】(1)而或长烟一空(2)或异二者之为3.词类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4.常规词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增其旧制.属予作文以..:...记之胜状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连月不开.浊浪排.空山岳潜形.樯.倾楫.摧薄.暮冥冥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此乐何极.而或长烟一.空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5.成语【】各种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

现形容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

【】景象千变万化。

今形容家乡或事业壮丽而多变化。

【】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二、句子翻译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微斯人,吾谁与归?三、重点问答表现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班级姓名一、基本知识(一)文学常识1.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有《范文正公集》。

2.本文写于作者贬居邓州期间,应好友滕子京要求而写。

(二)文言词语1.通假字【具】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2.一词多义【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2)或异二者之为或者3.词类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做太守4.常规词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被贬谪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顺利和乐增其旧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写文章胜.状.:好景色横.无际涯.广远边朝晖.夕阴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北通巫峡,南极...也就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详尽然则潇湘虽然如此,那么远通迁客骚人......诗人....降职远调的人连月不开.放晴浊浪排.空冲向山岳潜形.形体樯.倾楫.摧桅杆船桨薄.暮冥冥迫近登斯.楼也这则有去国..怀乡离开国都忧谗.畏讥.说坏话批评指责至若..春和景.明至于日光波澜不惊.起、动...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游泳美丽的鱼此乐何极.穷尽..而或长烟一.空全宠.辱偕.忘荣耀一起把.酒临.风端着对着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探求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的知识点整理

《岳阳楼记》的知识点整理

《岳阳楼记》的知识点整理一、作品背景1.作者背景:范仲淹(989年-1052年)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岳州知州;2.写作动机:范仲淹在岳州任职期间,进行的一次巡视中,看到了岳阳楼毁损严重,遂写下《岳阳楼记》,以此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关切。

二、作品内容1.《岳阳楼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开篇引入,主体描写,结尾寄托。

2.开篇引入:开始陈述岳阳楼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以及楼的毁损情况,引发读者兴趣;3.主体描写:描绘范仲淹登上岳阳楼后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民众歌声,以及对这一切的思考和感慨;三、文学特点1.景物描写:范仲淹通过对楼上楼下的景色描写,以及对江水、山川、岳阳楼里的民众生活的描写,展示了其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文景观的关注;2.感慨抒发: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范仲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民众疾苦的思考和感慨,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3.抒写情感:范仲淹通过抒写自己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楼下百姓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关切和劝诫,展示了他的人文关怀;4.修辞运用:范仲淹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文章更具艺术感和修辞效果。

四、主要思想1.兴衰观念:范仲淹通过对岳阳楼的毁损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认为国家的强盛和衰败都有明显的迹象,这种观念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2.人道关怀:范仲淹通过对楼下百姓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怀和劝诫,认为政府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关心人民的生活,并通过诗文表达这种关怀。

五、影响与价值1.文学影响:《岳阳楼记》是唐代散文的杰作之一,对后世的诗文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2.社会影响:通过对民众生活描写,范仲淹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怀和劝诫,引起了社会的共鸣,提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重视;3.价值意义:《岳阳楼记》通过对国家兴衰和民众疾苦的思考和感慨,提醒人们珍惜现有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成果,关注社会痛点,关注民众福祉,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岳阳楼记》知识点归纳

《岳阳楼记》知识点归纳

《岳阳楼记》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

北宋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从小勤奋好学,而且怀有远大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

他为人忠直,极言敢谏因常常遭贬。

谥号文正。

文章出处:《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二,基础知识(1)通假字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2)就课文内容默写: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⑨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2)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13)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三.思想内容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岳阳楼记》必背知识

《岳阳楼记》必背知识

《岳阳楼记》必背知识《岳阳楼记》必背知识一、文学常识《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文章选自《范文正公集》。

二、内容结构第一部分(1段)写作记缘由,着重写滕子京谪守后的政绩。

第一层(到“百废具兴”)写滕子京政绩;第二层(到“诗赋于其上”)写重修岳阳楼的盛况;第三层(到段尾)写作记缘由第二部分(2—4段)写洞庭湖景色和迁客骚人的心情。

第一层(2段)描写洞庭湖景色;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心情第三部分(5段)写古仁人的忧乐观,归结主旨,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一层概括古仁人之心的内涵;第二层揭示文章主旨;第三层对友人的慰勉和规箴。

三、写作手法1、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2、骈散结合四、文章的中心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乐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乐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

五、请用原文回答问题1、表示滕子京的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吉2、重修岳阳楼的'盛况的句子: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作记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4、从空间角度写洞庭美景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5、从时间角度写洞庭美景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6、领起下文阴晴景致的句子是: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7、概括说明“迁客骚人”的悲凉情感的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8、概括说明“迁客骚人”的喜悦情感的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9、虚写景致的句子是:薄暮冥冥,虎啸猿啼10、从花鸟草鱼落笔写景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11、动静结合描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12、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3、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4、体现“忧国忧民”意思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5、规箴劝勉友人滕子京的句子是:微斯人,吾谁与归?16、水天相接,广阔无际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17、与“前人之述备矣”相照应的句子是: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18、古仁人之心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文言文《岳阳楼记》考点归纳

文言文《岳阳楼记》考点归纳

《岳阳楼记》考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7、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8、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9、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二)古今异义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今:准备8、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制度9、作文古:写文章今:作文10、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12、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14、越明年古:及,到;今:越过15、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16、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17、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18、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三)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四)特殊句式1、倒装句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

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判断句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表判断语气。

)3、省略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主语“滕子京”。

)4、状语后置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5、定语后置(五)课文理解1、原文填空(1)写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写作记缘由的句子:属予作文以记之。

(3)设定下文写景范围的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考点复习)

《岳阳楼记》(考点复习)

《岳阳楼记》(考点复习)1.范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作者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生动描绘了“迁客骚人”登楼所观之景及触发的“悲”“喜”之情,并通过褒扬“古仁人之心”,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同时也有劝慰友人之意。

⑴[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⑵[越]到。

⑶[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⑷[具]同“俱”,全、皆。

⑸[增其旧制]扩大它原有的规模。

⑹[制]规模。

⑺[属]同“嘱”,嘱托。

⑻[胜状]胜景,美景。

⑼[胜]美好。

⑽[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⑾[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⑿[际涯]边际。

⒀[朝晖夕阴]早晚阴晴明暗多变。

⒁[晖]日光。

⒂[大观]壮丽景象。

⒃[前人之述备]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⒄[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

⒅[然则]如此…那么。

⒆[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⒇[极]至、到达。

(21)[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22)[迁]贬谪、降职。

(23)[骚人]指文人。

(2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25)[得无]表推测。

(26)[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

下文的“至若”用法与此相同(27)[淫雨]连绵不断的雨。

(28)[霏霏]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29)[开]指天气放晴。

(30)[排空]冲向天空。

(31)[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32)[曜]光芒。

(33)[山岳潜形]山岳隐没在阴云中。

(34)[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35)[倾]倒下。

(36)[摧]折断。

(37)[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38)[冥冥]昏暗。

(39)[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

(40)[国]指国都。

(41)[景]日光。

(42)[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风浪。

《岳阳楼记》知识点及考点

《岳阳楼记》知识点及考点

《岳阳楼记》知识点及考点
一、写景描写及意境塑造
1.描写岳阳楼的构造、形象、环境等。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岳阳楼的赞美之情。

3.使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八百里洞庭湖,五千岳阳楼”,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二、历史背景与史料引用
1.介绍《岳阳楼记》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

2.分析文章中插入的历史典故的作用。

3.解读范仲淹通过历史事件和典故的引用,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三、思想感悟与人生哲理
1.分析范仲淹在文章中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3.探讨范仲淹对人生短暂、易逝的忧思和警示。

四、修辞手法与语言表达
1.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

2.解读范仲淹通过优美的词语、动听的节奏和韵律,表达对景物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五、审美观与人文思想
1.探讨范仲淹通过对岳阳楼景色的描写展示的审美情趣和观点。

2.分析范仲淹透过对自然景观的描摹,展示的人与自然相互关联的美学观点和人文思想。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考点,具体考察重点以及分值的权重还需以实际题目为准。

根据以上的相关知识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岳阳楼记》,理解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阳楼记》的知识点整理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岳阳楼记 》 一、生字注音 谪(zhé)守/朝晖(huī)夕阴/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淫(yín) 雨/心旷神怡 (yí) /皓 (hào) 月/宠辱偕 (xié) 忘/潜行 (qián) /浩浩汤汤 (shāng) /潇(xiāo)湘/属( 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

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际:涯, 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晖,日光。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 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 岸上的小草, 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一, 全。

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

把,持、执。

微斯人: 没有这种人。

微, 无、 没有。

吾谁与归: 我同谁一道呢?归, 归依。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之阅读阶段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1 / 114.阅读浅近的童话 、寓言 、故事 ,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 感 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 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

课外阅读 总量不少于 5 万字。

总结: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 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 量。

初中语文学 习的几点建议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 上下五千年, 纵横八万里, 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无所不包。

因此,语文“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 夫不可”。

重点突出“趣”“积”“记”“练”四个要点。

一、趣——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热爱是求知的向导。

其实语文知识本身就具有无穷的趣 味,那奥妙无比的表意文字,形象生动的修辞方法,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扣人 心弦的故事情节, 无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只要老是引导到位是会让学生领略到 语文的美的。

二、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那就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积跬 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只要你坚持下去,你的语文知识定 会取之不竭。

三、记——掌握适用的学习方法 识记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只有识记,方能积累;只有积累,方能丰富。

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都需要你熟记在心,这样,答起卷 来,才能挥洒自如。

2 / 11四、练——提高语文的基本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项基本功,必须苦练,方能提高。

所以平时我们既 要重视课堂上的语文学习,还要注重平时的基本训练,听说读写都要勤加练习, 坚持不懈,考试的时候才会稳操胜券。

中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 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 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 劳的, 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 触类旁通。

初中阶段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 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然后才是理解和运用。

1、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

2、词语、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的积累。

3、名著积累。

4、语文常识积累等。

(二)重视阅读能力的训练 阅读能力的考查始终是中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的部分。

因此在复习阶 段,要归纳出阅读的规律和技巧。

(三)重视写作能力的训练 1、要求学生求真务实。

2、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张扬个性。

3、提高审题能力。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怀古诗 【—初一语文总结之怀古诗】,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 、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 喻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 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 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 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 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 的历史沧桑之感。

3 / 11(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 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 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 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 、孟浩然 。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 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 者重武轻文, 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 加之盛唐那种积 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 一个新的诗歌 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 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 乡, 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 或感时生情, 或托物传情, 或因梦寄情, 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 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总结: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 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有的重在写离愁别 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诗歌起源 【—初三语文总结之诗歌起源】,古时候,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 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 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 而 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

起源4 / 11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 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 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 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 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依照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亦可将诗歌划分为“哲理诗”与“抒情诗”。

(本 节来源于黄沙先生的《诗剖面》)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宋严沧 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 (后发展为民歌) 以及祭祀颂词。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初中英语, 诗和音乐、 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总结: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 》《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 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古典诗歌史的虚与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 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 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 有限为实, 无限为虚; 景物为实, 情感为虚; 正面为实, 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 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画家郭熙说: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 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 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 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 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 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 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 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 也 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 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 也有许多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 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 没有介绍隐5 / 11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 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 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 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 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例如杜甫 《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 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实景,但这景中却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 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

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 也就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 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作者在此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实写了雄伟壮观、 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表现了作者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以高翔的豪 情壮志,这是虚写,作者主观上的情志,都依托在了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 为情思”,达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 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