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
培养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

培养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失愈发严重,农业生产的比重不断下降,传统的农村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下的发展趋势。
如何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而培养新型农民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什么是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指的是在现代农业条件下,拥有现代思想意识和现代科技技能,具备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农民群体。
他们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是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培养新型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如何培养新型农民?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需要有良好的教育体系和培训机制。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各级职业教育学校、技工学校、农民技术培训中心等。
这些教育机构可以为农村青年和农民提供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提高他们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撑,科技创新则需要新型农民的支持。
要培养新型农民,就要使他们掌握较为先进和前沿的科技知识,掌握一些创新理念和方法,学会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生产效益和经营管理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专项资金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
增强市场意识新型农民需要具备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了解市场需求和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改进生产方式和产品质量。
政府可以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市场咨询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市场需求和行情动态,同时还可以推行“订单农业”和“品牌战略”,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生态保护新型农民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生态恢复与治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政府可以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力度,提供生态补偿和生态奖励,激励农民参与生态保护工作。
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开发生态旅游、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等绿色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

29 3 0年簟 期 0
…………中国径济 与管理 科 学
浅谈新 农村建设 中新 型农 民的培 育
文 / 红 星① 王
中共 洛 阳市 委 党校 洛 阳 4 1 0 70 0
摘 要 : 民视 新 农村 建 设 的主 任 , 建 设社 会 主 义新 农村 的基 础和 前 提 , 决 定社 会 主 义新 农村 建设 成 败 的 关键 。培 育 新 型 农 视 是 农 民 必须做 到 提 高 思 想认 识 , 发展 农 村 教 育 , 强 农村 基 层 干部 队伍 建设 , 强农 民 思想 品德 教 育 和农 村公 共 文化 建设 。 加 加 关 键词 : 农 村 新 新型农 民 培 育
党 的 十七 大 报 告 指 出 : 解 决 好 农 业 、 干。 正如 温 家宝 总理 所 言 , 国 农 村 全 面 “ 我 大局 , 须 始 终 作 为 全 党 工 作 的 重 中 之 农 民素质 提 高 了 , 必 才能 全 方位 拓 展 增 收 渠 重 。 要 “ 育 有文 化 、 技 术 、 ” 培 懂 会经 营 的新 型农 民 , 发挥 亿 万 农 民 建 设 新 农村 的主 体 作用 。 广 大农 民是 建 设 新 农 村 的 主 人 , ” 视 道, 不断 提 高 经 营 现 代 农 业 的 水 平 , 快 加 农村 富余 劳 动 力 转移 , 进 工 业 化 和 城 镇 推
Dic s e n s lo y t e n w u a e o s r c i n De p a a ts c tv to s u s s i ha l wl h e r r lr c n t u to w e s n ’ uli a i n
W a on ng H gxi g n Ab ta t The f r e r ga d t w r a e o t u to r c or r ga d t o t u to o ils sr c : a m r e r s he ne ur lr c nsr c in die t , e r s he c nsr ci n s caim n w o tysde he e c un r i t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也开始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和农村发展成为国家发展大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特征、培养方式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现代农业管理、技术开发、工业化生产前提下,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致力于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支新型职业队伍。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1. 技术能力强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为种植、畜牧、养殖、农机操作等提供技术支持。
2. 经营管理能力突出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一定的商业头脑和管理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生产计划、决策经营模式,为自己和其他农户谋取最大利益。
3. 社会责任感强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并始终把服务社会放在第一位。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承担起保障食品安全、提升粮食品质和国家安全的责任。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方式1. 组织专业化培训政府应该积极鼓励组织专业化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培训包括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职业经营管理知识、财务会计、商务礼仪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2. 加强示范带动加强农村技术推广、示范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利用先进技术和模式,为农村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学习和借鉴的范本,推动其转型升级。
3. 提高口碑评价农民实行自由选择承包地和经营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读懂市场信号的能力,持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口碑、竞争力。
四、未来发展前景新型职业农民具备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性特征,目前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国家鼓励农民走市场化、多元化、规范化经营道路,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产业、资本、技术、科技等各方面融合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什么要培养新型农民?

为什么要培养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
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
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二)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传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三)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培育新型农民,要切实组织实施好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
一是绿色证书工程。
二是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
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
河北藁城,“农民田间学校”的学员在观察西红柿的生长情况.1 / 1。
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

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塑造

由于一些农 民观念陈旧和受收入增长缓慢 的影响 , 农村辍学 率和失学率都 比较高 , 以目前我国文盲和半文盲主要集 中在农 所 村。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0 5年全 国 50 20 .4亿农村劳 动力中 , 小学
以 及 小 学 以 下 文化 程 度 的 占 3 .0 ,其 中不 识 字 或识 字 很 少 的 41 %
过技术教育 的高达 7 .% 64 。我 国每万名农业人 口拥有农业科技人 员不足 4人 , 而发达国家这个 比例已达到 2 % 0 以上圆 农 民科技知 。 识贫乏 , 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学 习兴趣 , 为适 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培养 知识 型、 技能型 的后
备力量。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水
残人 口比例都较高[。近年来 , 3 3 我国实行农村医疗保 障制度 , 使农
民看病难、 看不起病的状况得到 了很大 改善 , 但农 民的 日常卫生 保健知识并没有得 到改善和提高。 民的健康 问题已经成为制约 农 农业 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的一个不可忽视 的因素。
占 68 % 加之近年来, .7 。 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民老龄化 的趋势已现
6 , 仅 生产 成 本 高 而 且还 污 染 了环 境 [。 倍 不 ” 目前 我 国农 民接 受 科
读 书“ 有用论 ”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 , 要引进一些现代化 的教学设
备 , 新教学方 法 , 创 比如 网络 视 屏 、 场 示 范 等 方 式 , 引农 民 的 现 吸
技培训教育 的机会不是很 多, 有些农 民有机会也不愿参 加。 农村 “ 劳动力中接 受短 期职业培训 的占 2 % 接 受过初级职业 技术培训 0, 或教育 的 占 34 接 受过 中等职业教 育的 占 01 %, . %, .3 而没有 接受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

建设社 会 主义 新 农 村 , 键 在人 。胡 锦 涛 总 关
书记 在建 设 社 会 主义 新 农 村 专 题 讨 论班 上 指 出 ,
亿 万农 民是 建设 社 会 主义新 农 村 的主 体 , 高农 提 民的综 合 素 质 , 建 设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的重 要保 是
素质 、 身体素质等对农业现代化建设 的成败具有 决定性的作用。世界上 经济发达 国家 的经验表
明 , 业 现 代 化 是 与农 民素质 的现代 化 紧 密联 系 农 在 一起 的 , 没有农 民 自身 的现 代化 , 根本 谈 不 上农 业 的现代 化 。改革 开 放 以来 , 随着 农 村 经 济 和 文 化事业 的发 展 , 国农 民的思 想 素 质 、 化 素 质 、 我 文 科 技素质 、 心理 素 质 、 体 素质 都 有 很 大 的提 高 , 身
论社 会 主义 新 农 村 建 设 中新 型 民的培 育
相天 东
( 河南财 政税 务高 等专科 学校 财政 税务 系 , 河南 郑 州 4 00 ) 502
[ 键词 ] 关 新农村 建设 ; 新农村 ; 型农 民 新
[ 摘
要]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 才保障, 是社会主义新农
[ 中图分类号] 336 F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8 59 (08 0 05 — 3 10 — 7 3 20 )3— 0 3 0 科学知识和较高的劳动技能 , 能够 自我生存、 自我
发展 、 断提 高 生 活 质 量 的 现代 农 民。从 受 教 育 不 程度 看 , 型 农 民体 现 为 知识 化 。不 论 这 些 农 民 新 是否 在 形 式上 接 受 过 正规 教 育 , 有 一点 必 须 明 但 确, 即他们必须 有知 识 , 而且 这些 知 识要 能适 应 农
新型农民

2、新型的农民是有知识的农民,他们有较高的科学
文化素质
传统的农民没有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 们的生产主要是自产自销,不懂的经营,不谋求更多的收益 和更高的利润,而新型农民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
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务经济等方面的一技之长,从而成
为现代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带头 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3、引导培育有知识的年轻农民, 鼓励涉农专业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到农村发展创业,加强宣传教育, 转变就业观念。
4、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
民的人文素质。无论是农村的发展,
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
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
5、引导企业主转型务农。吸引 外出经商能人回乡创业,鼓励个体 企业主投资农业,搭建好农业创业 平台,吸引从本地走出去的工商企 业主投入高效益的设施农业、生态 农业、观光农业。
1、强化政府责任,以政府为龙头。首先 要认识到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首要的核心问题;二是要认识到培育新 型农民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三是要认识到新 型农民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过程;四是 要树立新型农民的人才观,切实重视农村实 用人才的培育。
2、加大培训支持投入力度,首先鼓励和支持龙头 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建立政府、 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制,二是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实现,如果没有农民的支撑是无法想象的, 而农民技能素质的提高又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 教育的大力实施,因此必须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 教育的发展。三是提升现有农民培训。四是搭建保障 新型农民培育平台。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 组织开展培训特色化、专业化,有较强的指导性、针 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系统内对农民开展培训, 提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 农业劳动效率 的提高 。影 响国 民经济 和 识化 问题 。只有 通过提高 农 民的科技 文化 大化的 “ 经济人 ”,还 需要有具有 自主意 社 会的可持续发 展。培养造 就一大批 既具 素质 和致 富能 力 ,才能 为增产增 收和改变 识 , 求社会 或社 区利益最大化 的领 军者。 追 有较高科学 文化 素质和道德 素质 。又有专 乡容村貌提供 有力的人才保 障。
1 .2 系统接受农 业职业教 育的农村 劳 提高农 民素质 , 6 %。 1 比如转移 农村 富余劳动 力 , 洁 、 管理 民主 ”, 需要组 织大量 具有规模 效
动 力不 到 5 %。 民的这种文化现状 , 农 不仅 推进工 业化 和城 镇化 ,将 人 口压 力传化 为 应 、 外部 效应 的公 共事业 , 护 共 同利益 。 维 直接影 响农 民的经济收入 。而且也严重 制 人力资源优 势等 等 。无不 关联着农 民的知 所 以,新型 农 民不仅 仅是追求个人 收益最
农村的主体 ,但 目前 ,我 国农民基础 文化 实现这样 的 目标 , 除了要通过 制度创新 , 营 业化 生产 和 产 业 化 经 营 ” 的 新型 农 民 : 教育程度普遍 不高 ,平均 受教育年限不 足 造农业 、农村 和农民 自我 发展 的外部 环境 ( 是指 有理 想 、 2) 有文化 、 有道 德 、 纪律 有 7年 。 农村 劳动力 中 。 小学 文化程度 和文盲 以外 , 最重要 的是通过 培育新型 农 民, 增强 的 “ 四有农 民”; 3) ( 是指社会主 义新农村 半 文 盲 占 4 1 , 初 中 文 化 程 度 占 O3 % 农 民参 与改革发 展 、分享 经济增长 好处 的 建设不 同于 一家一户 的经营 , 目的是 实现 4 7 。 高 中 以 上 文 化 程 度 仅 占 8O % 能力和水平 。 此外增加农 民收入 , 关键在于 “ 生产 发展 、 活宽裕 、 生 乡风 文 明、 村容 整
业 技能 、文 明守 法的新农 民 ,展现新 时期
笔 者认为 ,新型农 民是 有文化 、懂技
培育 新型 农 民是应 对快 速工 业化 、 城 术 、 讲文 明 、 经营 的新一代 职 业化农 民 。 会 要举措 。随着工业化 、 市化 的不断推进 。 化 技术 、经 营管理 、骨干示范等 方面 是建 城
业是 农 业 和 农 村 现 代 化 的技 术 基 础 , 那 经引起 了政 府和社会 的普遍 关注 ,国家已 对发展 商 品农业 、扩 大农业规模 、使 用现 么 ,培育新农 民 、农 民的知识化 则是农业 在采取措施 进行 纠正 ;但农 村劳动力 人才 代技 术 、改善 农业效 益有较高积极 性的农 和农 村现代化 的关键和核心 。农 民是农业 流失问题 ,则在大 力转移农村 剩余劳动 力 民。他 们的职 业是农 民或以农 为主 。但身 生产 的主体 ,也 是农业科 技转化 的重要载 的政策导 向下呈继续 发展态 势。在我 国的 份 与城 市 居 民平 等 ;虽然 他 们 也 可能 兼 体 。农 民科技 文化素质 的高低直接 决定着 主要 劳 务输 出地 区 ,农 业 劳动 力 呈女 性 业 , 但每 年至 少有 23的时间从事农 业 : / 家 农业生产 力的发展水平 。 化、 老年 化 、 儿童化 的倾 向。村 落显现 的凋 庭 收入 主要 来 自农 业 , 就像 日本 《农业 经 培育新型农 民是 统筹城 乡经济社 会发 敝现 象足够我 们警惕 ,鼓 励青 年农民在农 营 基盘 强化 法 》 定 的 “ 规 认定 农业者 ”那 展、 增加农 民收入 的重要途径 。 当前我 国正 村创 业迫在眉 睫。 样 。“ 每年必须 从 事农业 劳动 2 0天左右 , 5
新 型 农 民 的 概 念 目前学 术 界 的诠 释 大约 有三 种 : 1】 (
培 育新 型农 民是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 目标 看 , 是建 立起 城 乡互促 、 农互 动 、 工 城
共享现代文 明的机 制。 要 是 指 “ 的迫切需要 。新型 农 民是建设 社会主义新 乡居 民共 同富裕 、 觉悟 高 、 懂技 术 、 善经 营 、 从事 专 能
维普资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新 农 村 建 设
~ … … 一
2 0 年 第 5期 06
新农村建设 中新型农 民的培育
詹 静
进入统筹城 乡发展 、 业反哺农 业 、 工 城市支
新 农 村 建 设 必 须 培 育 新 型 农 民
持农村 阶段 ,从统 筹城 乡经济社会 的长远
髭襄 堙l 村 I 毳
维普资讯
农 民奋发向上 的精 神风貌 ,这是建设社会 市化过程 中 出现 的农业农村 相对凋 敝的重 是 技能型 、知 识型和 智慧型 的农 民。在文
主义新农村 的迫切需 要。
培育新型农 民是农业 和农村现 代化 的 农业 资源 出现 了大 量 向工业 和城 市 转移 。 设 社会 主义 新农村 的中坚 力量 和生 力军 , 重要基础 。农 民知识 化进程 的快慢 。在很 对 农村 建 设 和 发展 而 言 。不 仅 有 土地 流 是 我国农业 专业化生产 和产业化经营 的高 大程度上 决定着农业 和农村现代 化发展 的 失 、资金流 失 的问题 。而且 最大 的流 失是 素 质的劳动者 和科技致 富带头人 。新型 农 步伐 。决定 着我 国经 济社会发 展第三步 战 青壮 年 、和 有 文化 的 劳动 力 和人 才 的流 民应 包含 以下几层含 义 : 略 目标 的实现 。如果说 用现代 工业装备农 失。 目前农 村 土地 和资 金 的流失 问题 , 已 新 型农 民是 一种职业农 民 。是指 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