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变化中的三角形》 (1)

合集下载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四章三角形第1章节认识三角形知识点+测试试题以及答案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四章三角形第1章节认识三角形知识点+测试试题以及答案

三角形第1章节认识三角形知识点+测试试题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可以用符号“Δ”表示。

2、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ΔABC”,读作“三角形ABC”。

3、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即边AB、BC、AC,有时也用a,b,c来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来表示;4、∠A、∠B、∠C为ΔABC的三个内角。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1、如图,在△ABC中,∠B=40°,∠C=60°,则∠A= .(1题)(2题)(6题)2、如图所示,图中三角形的个数共有个。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角形内角和是180B、一个三角形不是锐角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C、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钝角D、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是90°。

4、在△ABC中,如果∠A-∠B=90°,那么△ABC是()A.直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5、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2:3,这个三角形最大的角是()度,它是()三角形.6、如图,已知AB∥CD,AD和BC相交于点O,∠A=50°,∠AOB=105°,则∠C等于()7、如图:(1)图中共有______个三角形,它们是__ ____;(2)以AD为边的三角形有____ __;(3)∠C分别为△AEC,△ADC,△ABC中______,______,______边的对角;(4)∠AED是______,______的内角;3倍,第三个角比这两个角的8、三角形的第一个内角是第二个内角的2和大30°,求这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按角分类(任意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两个锐角,最多一个直角,最多一个钝角)直角三角形(也表示Rt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1、△ABC中,∠A:∠B:∠C=1:7:4,则最大角是,按角分它是()三角形2、小明测得△ABC中,∠C=3(∠A+∠B),按角分它是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1、认识三角形 课件(共65张PPT)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1、认识三角形 课件(共65张PPT)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①在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可以 求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②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可以求出各个内角 的度数;③求一个三角形中各角之间的关系.
3.三角形按角分类: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A、∠C的公共边是
.
,∠A的对边是
栏目索引
,
图4-1-3 答案 ∠B;BC;AC 解析 △ABC中,AB与BC的夹角是∠B,∠A的对边是BC,∠A、∠C的公共 边是AC.
1 认识三角形
知识点二 三角形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
栏目索引
4.(2017广西南宁中考)如图4-1-4,△ABC中,∠A=60°,∠B=40°,则∠C等于
其所在直 直角三角形
线)的交
点位置 钝角三角形
交点在三角形内 交点在直角顶点处 交点在三角形外
三条中线交于三 角形内一点(这一 点称为三角形的 重心)
交点在三角形内
共同点
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它们(或它们所在的直线) 都分别交于一个点,它们都是线段
1 认识三角形
栏目索引
知识拓展
(1)得到线段垂直;(2)得到角相等 (1)得到线段相等; (2)得到面积相等
得到角相等
1 认识三角形
栏目索引
线段 的位置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三条高全在三角形内
三条中线全在三
角形内 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
与两直角边重合
三条角平分线全 在三角形内
三角形内一条,三角形外两条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变化中的三角形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变化中的三角形

变化中的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合感。

2、能根据关系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3、能根据具体情况,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如图△ABC底边BC上的高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所在的直线向点B运动时,三角形的
C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厘米2)可以表示为。

3、当底边长从12厘米变化到3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厘米2变化到厘米2
关系式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利用关系式,如y=3x,我们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做一做
P168
随堂练习
P169
作业
P170 1、2。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四章《三角形》第一节认识三角形之《对顶三角形模型的运用》说课课件(23张PPT)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四章《三角形》第一节认识三角形之《对顶三角形模型的运用》说课课件(23张PPT)

设计意图:练习和巩固。
设计意图:结合板书总结结反思,归纳,形成 知识体系。
六、设计说明
(一)亮点分析
亮点1
巧设追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提升学 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人人都有所学, 有所获。
亮点2 着眼知识生成过程,环节联系紧密完整。
亮点3
利用超链接,对基本图形进行变化,然后 归纳总结。既强调了对图形本质的认识,又 渗透了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 想方法。
2018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实施改革落实 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意见》数学核心素养终极培养目标 都可以描述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 学的思维思考研究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 世界”。
谢谢!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熟悉模型;
也为后面解决问题做铺垫。
设计意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发现“对顶三角形”
隐藏的常用结论。通过追问,提升学生思考的深度,并 为后面内容做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写等量关系,熟悉“研模”过程得
到的结论。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各个层次的学 生知识技能都有所发展。同时渗透类比思想。
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安静的图片和鼓励提示性话语
让学生从课下肢体活跃的状态,进入肢体安静的状态, 为思维的活跃做准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过程,类比
对顶角抽象出“对顶三角形”培养数学数学抽象的 眼光和意识。
设计意图:“对顶三角形”一个准确的定义。
让学生准确进行图形——文字语言——符号语言 之间的转化。
2、它是类比对顶角给出的新定义,是初中几何中常 见模型,是对本章求角度的知识巩固和复习。它可以帮 助学生简化一些复杂的几何问题,同时也为后续几何学 习做铺垫。

七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第五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第五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第五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第一篇:七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第五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第五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七年级下)一、三角形及其有关概念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作用: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4、三角形的内角的关系:(1)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6、三角形的分类:(1)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三角形按角分类: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7、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3)三角形的高线:定义: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案
-周长和面积公式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能够正确识别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举例:在突破三角形边的关系的难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操作的活动,如让学生用尺子和线段拼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认识三角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三角形的形状?”比如,自行车的三角架、衣服架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角形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所围成的封闭图形。它在几何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通过三角形来解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三角形在桥梁建设中的应用,了解三角形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第一节课,主题为《认识三角形》。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围成的封闭图形。
2.三角形的分类:按边长关系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性质和定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学会推理和证明,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在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时,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求解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数学运算,提高解题效率。

数学: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第1课时)课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201908)

数学: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第1课时)课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201908)

置都水使者一人 昔我三后 国君十五而生子 后王国宝 敦崇唐虞 天下以为便 浅黑色 应制服不 妻贵于室 今可谓亟而不知礼义矣 其轮毂犹素 中庶子四人 尚书褚裒以下免官 非常吉 降礼崇亲戚 言坚悼汉之微 刻石颂之 方三寸 仓隼时鹰扬 明
诏爰发 岂不以交易所资 皇帝曰 固虽君父 孟冬亦如之 混一区宇 是以自古革命受符 会同之制是也 驾牛 饰青交路 宾无蹈履之度 小郡亦置一人 策我良驷 数大雨 辄思仲尼所以抑宰我之问 骑兵 禄赐 乡户不满千以下 万机至重 式扬遐外 魏明帝太和中 后渐用之横吹 淮南 阴阳之中色
∠B+∠C→180°.
; 融资融券:https:// ;
前高七寸 左民 不敢以所不见 置弩箙于轼上 穆帝升平五年十月己卯 无所加焉 封禅名山 其有五方之乐者 泗滨之磬 冰坚可蹈 有其名 公主居第 毅以王命之重 宗正 礼贤养士 先圣为礼 三苗屈强于江海 两箱之后 谓时物茂盛于野也 不复以为使命之官 并 耕者益劝 长戟邪偃向后 大司
殊风 同掌规谏 岂非上行乎下 台符问 诸公及开府位从公者 疏狄思自亲 使不饑之士 三月之内 魏与吴蜀并战国 护羌 诚宜崇明礼训 而令至尊独居其重 当还镇长安 然方今未可以尔 洛阳县置六部尉 库部 《谷梁》 诏从之 初作屐者 《凤将雏歌》者 常苦乏谷 祖考降飨 大赦荡萌渐 惑
误朝议 徐 止于哀思者也 石 皂车 所以成教本而光百代也 高园便殿火 食举亦用《鹿鸣》 射声 不以为富 亦所以敬宾也 则水不润下 愔愔嘉会 皆驾牛 固让不拜 为三十四曹郎 是其咎僭也 心丧之礼终于三年 泛舟而下 大旱 以朱组为缨 或顺所繇于前 二公弘化 凶服在宫 于何相求常子
不安 宜更营造 始给春赐绢五十匹 诏曰 能识旧法 盖不可让也 而大司马 魏明帝世徐邈为凉州 邓展曰 私家有者 故其咎狂也 又甚乖异 齐人见千岁涸泽之神 及朝廷公孤之爵 为火所伤 又终吴世不上祖宗之号 而声实异 定二仪 功曹书佐 君子来朝 虽复临时命氏 仲尼曰礼所损益虽百世

(典型题)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三角形》测试题(有答案解析)(1)

(典型题)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三角形》测试题(有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MAB ∠为锐角,AB a ,点C 在射线AM 上,点B 到射线AM 的距离为d ,BC x =,若△ABC 的形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则x 的取值范围是( )A .x d =或x a ≥B .x a ≥C .x d =D .x d =或x a > 2.已知如图,AB=AE ,只需再加一个条件就能证明△ABC ≌△AED ,下列选项是所加条件,请判断哪一个不能判断△ABC ≌△AED ( )A .∠B=∠EB .AC=ADC .∠ADE=∠ACBD .BC=DE 3.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2cm ,3cm ,4cmB .1cm ,4cm ,2cmC .1cm ,2cm ,3cmD .6cm ,2cm ,3cm 4.如图,已知AB =AD ,AC =AE ,若要判定△ABC ≌△ADE ,则下列添加的条件中正确的是( )A .∠1=∠DACB .∠B =∠DC .∠1=∠2D .∠C =∠E 5.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E ,F 分别是AD 和AD 延长线上的点,且DE DF =,连接BF ,CE ,下列说法:①ABD △和ACD △面积相等;②BAD CAD ∠=∠; ③BDF ≌CDE △;④//BF CE ;⑤CE AE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B .①③C .①③④D .①④⑤6.如图,在ABC 和AEF 中,EAC BAF ∠=∠,EA BA =,添加下面的条件:①EAF BAC ∠=∠;②E B ∠=∠;③AF AC =;④EF BC =,其中可以得到ABC AEF ≌△△的有( )个.A .1B .2C .3D .47.下列四个图形中,线段BE 表示△ABC 的高的是( )A .B .C .D .8.如图,AB AC =,AD AE =,55A ︒∠=,35C ︒∠=,则DOE ∠的度数是( )A .105︒B .115︒C .125︒D .130︒ 9.如图,给出下列四组条件:①AB=DE ,BC=EF ,AC=DF ;②AB=DE ,∠B=∠E ,BC=EF ;③∠B=∠E ,BC=EF ,∠C=∠F ;④AB=DE ,AC=DF ,∠B=∠E .其中,能使△ABC ≌△DEF 的条件共有( )A .1组B .2组C .3组D .4组10.已知:如图,BD 为△ABC 的角平分线,且BD=BC ,E 为BD 延长线上的一点,BE=BA ,过E 作EF ⊥AB ,F 为垂足,下列结论:①△ABD ≌△EBC②∠BCE+∠BCD=180°③AD=AE=EC ④ BA+BC=2BF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11.下列四个图形中,有两个全等的图形,它们是( )A .①和②B .①和③C .②和④D .③和④ 12.如图,已知ABC ADE △≌△,若70E ∠=︒,30D ∠=︒,则BAC ∠的度数是( )A .80︒B .70︒C .40︒D .30二、填空题13.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尺按图③放置,使三角尺①的长直角边与三角尺②的某直角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图③中的∠1=______°.14.如图,在ABC 中,AD BC ⊥,CE AB ⊥,垂足分别为D ,E ,AD ,CE 交于点F .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EF ≌CEB △.添加的条件是:____.(写出一个即可)15.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24ABC Scm =,则ABE S 的值是_______.16.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E 平分∠AOC ,OF ⊥OE 于点O ,若∠AOD =70°,则∠AOF =______度.17.连接正方形网格中的格点,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形,则1234∠+∠+∠+∠=________º.18.等腰三角形一边长是10cm ,一边长是6cm ,则它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__cm . 19.已知三角形ABC 的三边长分别是,,a b c ,化简a b c b a c +----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20.如图,90C D ∠=∠=︒,请添加一个条件,使Rt ABC ∆与Rt ABD ∆全等.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条件即可).三、解答题21.如图,已知点C 是AB 的中点,CD ∥BE ,且CD BE =.(1)求证:△ACD ≌△CBE .(2)若87,32A D ∠=︒∠=︒,求∠B 的度数.22.如图,在△ABC 中,∠ACB =70 °,∠B =65°,AD ⊥BC ,CE ⊥AB ,垂足分别为D ,E . (1)求证:AE =CE .(2)求证:△AEF ≌△CEB .23.如图,AB AC =,AE AD =,CAB EAD α∠=∠=.(1)求证:AEC ADB ≅△△;(2)若90α=︒,试判断BD 与CE 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3)若CAB EAD α∠=∠=,求CFA ∠的度数.24.如图,点A ,D ,B ,E 依次在同一条直线上,BC DF =,AD BE =,ABC EDF ∠=∠,求证:A E ∠=∠.25.如图,,AD BF 相交于点,//,O AB DF AB DF =,点E 与点C 在BF 上,且BE CF =.(1)求证:ABC DFE ∆≅∆;(2)求证:点О为BF 的中点.26.已知:D ,A ,E 三点都在直线m 上,在直线m 的同一侧作ABC ,使AB AC =,连接BD ,CE .(1)如图①,若90BAC ∠=︒,BD m ⊥,CE m ⊥,求证ABD ACE ≅;(2)如图②,若BDA AEC BAC ∠=∠=∠,请判断BD ,CE ,DE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分析】当x=d时,BC⊥AM,C点唯一;当x≥a时,能构成△ABC的C点唯一,可确定取值范围.【详解】解:若△ABC的形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则C点唯一即可,当x=d时,BC⊥AM,C点唯一;当x>a时,以B为圆心,BC为半径的作弧,与射线AM只有一个交点,x=a时,以B为圆心,BC为半径的作弧,与射线AM只有两个交点,一个与A重合,所以,当x≥a时,能构成△ABC的C点唯一,故选为:A.【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画法,根据题意准确作图并且能够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2.D解析:D【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结合AE=AB、∠A=∠A逐项判定即可.【详解】解:∵AE=AB、∠A=∠A∴A、补充∠B=∠E,根据ASA可证明△ABC≌△AED,不符合题意;B、补充AC=AD,根据SAS可证明△ABC≌△AED,不符合题意;C、补充∠ADE=∠ACB,根据AAS可证明△ABC≌△AED,不符合题意;D、补充BC=DE,为SSA不能证明△ABC≌△AE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掌握AAA 、SSA 不能判定普通三角形全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A解析:A【分析】根据三角形的特性: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之差一定小于第三边;进行解答即可.【详解】A 、2+3>4,能围成三角形;B 、1+2<4,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C 、1+2=3,不能围成三角形;D 、2+3<6,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应用,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并不一定要列出三个不等式,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4.C解析:C【分析】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AB AD =,AC A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定即可.【详解】解:AB AD =,AC AE =,则可通过12∠=∠,得到BAC DAE ∠=∠,利用SAS 证明△ABC ≌△ADE ,故选: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要熟记判定定理:SSS ,SAS ,AAS ,ASA .5.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可得BD=CD ,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判断出①正确,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BDF 和△CDE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E=BF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F=∠CED ,再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BF ∥CE .【详解】解:∵AD 是△ABC 的中线,∴BD=CD ,∴△ABD 和△ACD 面积相等,故①正确;∵AD 为△ABC 的中线,∴BD=CD ,∠BAD 和∠CAD 不一定相等,故②错误;在△BDF 和△CDE 中,BD CD BDF CDE DF DE =⎧⎪∠=∠⎨⎪=⎩,∴△BDF ≌△CDE (SAS ),故③正确;∴∠F=∠DEC ,∴BF ∥CE ,故④正确;∵△BDF ≌△CDE ,∴CE=BF ,故⑤错误,正确的结论为:①③④,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6.B解析:B【分析】根据EAC BAF ∠=∠,EAF EAC CAF ∠=∠+∠,BAC BAF CAF ∠=∠+∠,经推到得EAF BAC ∠=∠;再结合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性质分析,即可得到答案.【详解】∵EAC BAF ∠=∠,EAF EAC CAF ∠=∠+∠,BAC BAF CAF ∠=∠+∠ ∴EAF BAC ∠=∠E B ∠=∠,即E B EAF BAC EA BA ∠=∠⎧⎪∠=∠⎨⎪=⎩∴ABC AEF ≌△△()ASA ,故②符合题意;AF AC =,即AF AC EAF BAC EA BA =⎧⎪∠=∠⎨⎪=⎩∴ABC AEF ≌△△()SAS ,故③符合题意; ①和④不构成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7.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的画法知,过点B 作AC 边上的高,垂足为E ,其中线段BE 是△ABC 的高,再结合图形进行判断.【详解】解:线段BE 是△ABC 的高的图是选项C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是指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连接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熟记定义是解题的关键.8.C解析:C【分析】先判定△ABE ≌△ACD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C=35︒,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在△ABE 和△ACD 中,AB AC BAE CAD AE AD =⎧⎪∠=∠⎨⎪=⎩,∴△ABE ≌△ACD (SAS ),∴∠B=∠C ,∵∠C=35︒,∴∠B=35︒,∴∠OEC=∠B+∠A=355590︒+︒=︒,∴∠DOE=∠C+∠OEC=3590125︒+︒=︒,故选:C .【点睛】本题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关键.9.C解析:C【分析】要使△ABC ≌△DEF 的条件必须满足SSS 、SAS 、ASA 、AAS ,可据此进行判断.【详解】解:第①组满足SSS ,能证明△ABC ≌△DEF .第②组满足SAS ,能证明△ABC ≌△DEF .第③组满足ASA ,能证明△ABC ≌△DEF .第④组只是SSA ,不能证明△ABC ≌△DEF .所以有3组能证明△ABC ≌△DEF .故符合条件的有3组.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 、HL .添加时注意:AAA 、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能添加,根据已知结合图形及判定方法选择条件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D解析:D【分析】易证ABD EBC ∆∆≌,可得BCE BDA ∠=∠,AD=EC 可得①②正确;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得DAE DCE ∠=∠ ,即③正确,根据③可判断④正确;【详解】∵ BD 为∠ABC 的角平分线,∴ ∠ABD=∠CBD ,∴在△ABD 和△EBD 中,BD=BC ,∠ABD=∠CDB ,BE=BA ,∴△ABD EBC ∆∆≌(SAS),故①正确;∵ BD 平分∠ABC ,BD=BC ,BE=BA ,∴ ∠BCD=∠BDC=∠BAE=∠BEA ,∵△ABD ≌△EBC ,∴∠BCE=∠BDA ,∴∠BCE+∠BCD=∠BDA+∠BDC=180°,故②正确;∵∠BCE=∠BDA ,∠BCE=∠BCD+∠DCE ,∠BDA=∠DAE+∠BEA ,∠BCD=∠BEA ,∴∠DCE=∠DAE ,∴△ACE 是等腰三角形,∴AE=EC ,∵△ABD ≌△EBC ,∴AD=EC ,∴AD=AE=EC ,故③正确;作EG ⊥BC ,垂足为G ,如图所示:∵ E 是BD 上的点,∴EF=EG ,在△BEG 和△BEF 中BE BE EF EG =⎧⎨=⎩∴ △BEG ≌△BEF ,∴BG=BF,在△CEG和△AFE中EF EG AE CE=⎧⎨=⎩∴△CEG≌△AFE,∴ AF=CG,∴BA+BC=BF+FA+BG-CG=BF+BG=2BF,故④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本题中熟练求证三角形全等和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1.B解析:B【分析】根据全等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可得答案.【详解】解:①和③可以完全重合,因此全等的图形是①和③.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图形,关键是掌握全等图形的概念.12.A解析:A【分析】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BAC=∠EAD,在△ADE中可求得∠EAD,则可求得∠BAC.【详解】解:∵∠E=70°,∠D=30°,∴∠EAD=180°-∠E-∠D=180°-70°-30°=80°,∵△ABC≌△ADE,∴∠BAC=∠EAD=80°,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3.105【分析】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解【详解】如图∵∠2=∠3=∴∠4=∠2+∠3=∴∠1=故答案为:105【点睛】此题考查三角板的角度计算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观察图形掌握各角度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解析:105【分析】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解.【详解】如图,∵∠2=30,∠3=45︒,∴∠4=∠2+∠3=75︒,︒-∠=︒,∴∠1=1804105故答案为:105..【点睛】此题考查三角板的角度计算,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观察图形掌握各角度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4.AF=CB或EF=EB或AE=CE【分析】根据垂直关系可以判断△AEF与△CEB有两对对应角相等就只需要找它们的一对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了【详解】∵AD⊥BCCE⊥AB垂足分别为DE∴∠BEC=∠AEC解析:AF=CB或EF=EB或AE=CE【分析】根据垂直关系,可以判断△AEF与△CEB有两对对应角相等,就只需要找它们的一对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了.【详解】∵AD⊥BC,CE⊥AB,垂足分别为D、E,∴∠BEC=∠AEC=∠ADB=∠ADC=90°,∵∠B+∠BAD=90°,∠B+∠BCE =90°,∴∠BAD=∠BCE,所以根据AAS添加AF=CB或EF=EB;根据ASA添加AE=CE.可证△AEF≌△CEB.故答案为:AF=CB 或EF=EB 或AE=CE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 、HL .添加时注意:AAA 、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能添加,根据已知结合图形及判定方法选择条件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5.【分析】中线AD 把△ABC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中线BE 又把△ABD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所以△ABE 的面积是△ABC 的面积的【详解】解:∵DE 分别是BCAD 的中点∴△ABD 是△ABC 面积的△A解析:21cm【分析】中线AD 把△ABC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中线BE 又把△ABD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所以△ABE 的面积是△ABC 的面积的14. 【详解】解:∵D 、E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ABD 是△ABC 面积的12,△ABE 是△ABD 面积的12, ∴△ABE 的面积=4×12×12=21cm . 故答案为:21cm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解题的关键是熟悉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小三角形.16.145【分析】由已知角平分线和垂直的定义可以得到∠AOE 和∠EOF 的大小从而得到∠AOF 的值【详解】解:∵∵OE 平分∠AOC ∴∵OF ⊥OE 于点O ∴∠EOF =90°∴∠AOF =∠AOE+∠EOF =55解析:145【分析】由已知、角平分线和垂直的定义可以得到∠AOE 和∠EOF 的大小,从而得到∠AOF 的值.【详解】解:∵70180110AOD AOC AOD ∠=︒∴∠=︒-∠=︒,,∵OE 平分∠AOC ,∴1552AOE AOC ∠=∠=︒, ∵OF ⊥OE 于点O ,∴∠EOF =90°,∴∠AOF =∠AOE+∠EOF =55°+90°=145°,故答案为145.【点睛】本题考查邻补角、角平分线和垂直以及角度的运算等知识,根据有关性质和定义灵活计算是解题关键.17.180°【分析】利用网格的特征可分别证明和从而可证得和故可得结论【详解】如图设正方形网格每一格长1个单位∴又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证明全等是解答本题的 解析:180°【分析】利用网格的特征可分别证明ABF ADG ≅和AHC CDE ≅,从而可证得1290∠+∠=︒和3490∠+∠=°,故可得结论【详解】如图,设正方形网格每一格长1个单位,∴3AF =,1BF =,3AG =,1GD =,2AH =,2CE =,1HC =,1DE =,又90AFB AGD ∠=∠=︒,90AHC CED ∠=∠=︒ABF ADG ∴≅,AHC CDE ≅2BAF ∴∠=∠,ADG ABF ∠=∠,3DCE ∠=∠,4ACH ∠=∠290ADG ∠︒∠+=,390ACH ∠+∠=︒2190∴∠+∠=︒,3490∠+∠=°12349090180∴∠+∠+∠+∠==︒+︒︒故答案为:18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证明全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26或22【分析】因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不确定6cm 可以为底边也可以为腰长故分两种情况:当6cm 为腰时底边为10cm 先判断三边能否构成三角形若能求出此时的周长;当6cm 为底边时10cm 为腰长先判断解析:26或22【分析】因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不确定,6cm 可以为底边也可以为腰长,故分两种情况:当6cm 为腰时,底边为10cm ,先判断三边能否构成三角形,若能,求出此时的周长;当6cm 为底边时,10cm 为腰长,先判断三边能否构成三角形,若能,求出此时的周长.【详解】解:若6cm 为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则10cm 为底边的长,6cm ,6cm ,10cm 可以构成三角形,此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6+6+10=22(cm );若10cm 为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则6cm 为底边的长,10cm ,10cm ,6cm 可以构成三角形,此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10+6+10=26(cm );则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6cm 或22cm .故答案为:26或22.【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这点非常重要,也是解题的关键.19.【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可得再根据绝对值运算整式的加减即可得【详解】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则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绝对值运算整式的加减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解析:22b c -【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可得,a b c a c b +>+>,再根据绝对值运算、整式的加减即可得.【详解】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a b c a c b +>+>,0,0a b c b a c ∴+->--<, 则()a b c b a c a b c a c b +----=+--+-,a b c a c b =+---+,22b c =-,故答案为:22b 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绝对值运算、整式的加减,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是解题关键.20.AC=AD 或BC=BD 或∠BAC=∠BAD 或∠ABC=∠ABD (只要写出其中一个即可)【分析】现有条件:公共边AB ∠C=∠D=90°可以考虑添加对应边相等(因为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可以考虑用HL 判解析:AC=AD 或BC=BD 或∠BAC=∠BAD 或∠ABC=∠ABD (只要写出其中一个即可)现有条件:公共边AB ,∠C=∠D=90°,可以考虑添加对应边相等(因为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可以考虑用HL 判定全等),也可以考虑添加角对应相等.【详解】在Rt △ABC 和Rt △ABD 中,已知∠C=∠D=90°,AB=AB ;根据HL 添加AC=AD 或BC=BD ;根据AAS 添加∠BAC=∠BAD 或∠ABC=∠ABD .故答案为:AC=AD 或BC=BD 或∠BAC=∠BAD 或∠ABC=∠ABD .【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主要看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几种判断方法的掌握情况,特别是直角三角形的全等,既可以用一般方法,又可以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选择面就更广一些.三、解答题21.(1)见解析;(2)61【分析】(1)根据SAS 证明△ACD ≌△CBE ;(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ACD ,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B=∠ACD .【详解】(1)∵C 是AB 的中点,∴AC =CB ,∵CD//BE ,∴ACD CBE ∠=∠,在△ACD 和△CBE 中,AC CB ACD CBE CD BE =⎧⎪∠=∠⎨⎪=⎩,∴ACD CBE ∆≅∆;(2)∵8732A D ︒︒∠=∠=,,∴180180873261ACD A D ︒︒︒︒︒∠=-∠-∠=--=,又∵ACD CBE ∆≅∆,∴61B ACD ︒∠=∠=.【点睛】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关键是根据SAS 证明△ACD ≌△CBE .22.(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得到∠EAC =45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垂直即可得解; (2)由于AD ⊥BC ,CE ⊥AB ,所以∠BAD =∠ECB =90°- ∠B ,根据已知条件证明即可;(1)∠ACB =70 °,∠B =65°,得∠EAC =45 °,又CE ⊥AB ,得∠ECA =45 °,所以AE =CE ;(2)由于AD ⊥BC ,CE ⊥AB ,所以∠BAD =∠ECB =90°- ∠B ,在△AEF 和△CEB 中,AEC BEC AE ECBAD ECB ∠=∠⎧⎪=⎨⎪∠=∠⎩, 所以△AEF ≌△CE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析证明是解题的关键.23.(1)见详解;(2)BD=CE ,BD ⊥CE ;(3)902α︒-【分析】(1)根据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SAS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即可;(2)由(1)△AEC ≌△ADB 可知CE=BD 且CE ⊥BD ;利用角度的等量代换证明即可; (3)过A 分别做AM ⊥CE ,AN ⊥BD ,易知AF 平分∠DFC ,进而可知∠CFA【详解】(1)∵∠CAB=∠EAD∴∠CAB+∠BAE=∠EAD+∠BAE ,∴ ∠CAE=∠BAD ,∵AB=AC ,AE=AD在△AEC 和△ADB 中 AB AC CAE BAD AE AD =⎧⎪⎨⎪⎩∠=∠= ∴ △AEC ≌△ADB (SAS )(2)CE=BD 且CE ⊥BD ,证明如下:将直线CE 与AB 的交点记为点O ,由(1)可知△AEC ≌△ADB ,∴ CE=BD , ∠ACE=∠ABD ,∵∠BOF=∠AOC ,∠α=90°,∴ ∠BFO=∠CAB=∠α=90°,∴ CE ⊥BD .(3)过A 分别做AM ⊥CE ,AN ⊥BD由(1)知△AEC ≌△ADB ,∴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故AM·CE=AN·BD ∴AM=AN∴AF 平分∠DFC由(2)可知∠BFC=∠BAC=α∴∠DFC=180°-α∴∠CFA=12∠DFC=902α︒-【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以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正确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4.证明见解析.【分析】先根据已知条件得出AB ED =,再利用SAS 证明ABC EDF △≌△,最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证明:∵AD BE =,∴AD DB BE DB +=+,∴AB ED =.在ABC 和EDF 中,AB ED ABC EDF BC DF =⎧⎪∠=∠⎨⎪=⎩,∴()ABC EDF SAS △≌△,∴A E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5.(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由已知可证∠B=∠F ,BC=EF ,然后根据SAS 可以得到结论;(2)同(1)有∠B=∠F ,再结合已知条件和对顶角相等可以证得ΔABO ≅ΔDFO ,从而得到OB=OF ,所以点O 为BF 中点 .【详解】证明:(1)∵AB//DF ,∴∠B=∠F ,∵BE=CF ,∴BE+CE=CF+CE ,即BC=EF ,∴在ΔABC 和ΔDFE 中,AB DF B F BC EF =⎧⎪∠=∠⎨⎪=⎩,∴ΔABC ≅ΔDFE (SAS );(2)与(1)同理有∠B=∠F ,∴在ΔABO 和ΔDFO 中,AOB DOF B F AB DF ∠=∠⎧⎪∠=∠⎨⎪=⎩,∴ΔABO ≅ΔDFO (AAS ),∴OB=OF ,∴点O 为BF 中点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应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并灵活应用是解题关键. 26.(1)见详解;(2)DE =BD +CE .理由见详解【分析】(1)根据BD ⊥直线m ,CE ⊥直线m 得∠BDA =∠CEA =90°,而∠BAC =90°,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CAE =∠ABD ,然后根据“AAS”可判断△ABD ≌△CAE ;(2)由∠BDA =∠AEC =∠BAC ,就可以求出∠BAD =∠ACE ,进而由ASA 就可以得出△ABD ≌△CAE ,就可以得出BD =AE ,DA =CE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如图①,∵D ,A ,E 三点都在直线m 上,∠BAC =90°,∴∠BAD +∠CAE =90°,∵BD ⊥m ,CE ⊥m ,∴∠ADB =∠CEA =90°,∴∠BAD +∠ABD =90°,∴∠ABD =∠CAE ,在△ABD 和△CAE 中,ADB AEC ABD CAE AB AC ∠∠⎧⎪∠∠⎨⎪⎩===,∴△ABD ≌△CAE (AAS );(2)DE =BD +CE .理由如下:如图②,∵∠BDA =∠AEC =∠BAC ,∴由三角形内角和及平角性质,得:∠BAD +∠ABD =∠BAD +∠CAE =∠CAE +∠ACE ,∴∠ABD =∠CAE ,∠BAD =∠ACE ,在△ABD 和△CAE 中,ABD CAE AB ACBAD ACE ∠∠⎧⎪⎨⎪∠∠⎩===, ∴△ABD ≌△CAE (ASA ),∴BD =AE ,AD =CE ,∴DE =AD +AE =BD +CE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综合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10-d/150 因变量T
高度
0
200
400
600
800
d/m
温度 10.00 8.67
7.33 6.00
4.67
T/°C
1000 3.33
2.如图所示,梯形上底的长是 x,下底的长是 15, 高是 8。
(1)梯形面积 y 与上底长 x 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2)用表格表示当 x 从 10 变到 20 时(每次增
(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厘),那么三角形 的面积y(厘米2)可以表示为 y=3x (3)当底边长从12厘米变化到3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 从__3_6___厘米2变化到___ 9 _厘米2
y=3x表示了三角形底边长x 和 面积y 之间 的关系,它是变量y随x变化的关系式。
自变量x
你能直观地表示 这个关系式吗?
(2)关系式为:an = 50 ( × ) 没有将因变量单独放在
等号左边
(3)关系式为:n
=
50 a
(√ )
常见的思维误区:(1)变化关系式写得不正确;
(2)变化关系式没有将因变量单
独放在等号左边;
5.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变量
决定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因素有哪些?(高 一定)
A
变化中的三角形
B
D
C
想一想
A
如图,⊿ABC底边BC上的高
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
沿底边所在的直线向B运动
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1
S⊿ABC=
― BC·h=3BC 2
BC
C CC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2)如果圆锥底面半径为r(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 v(厘米3)与r的关系式为__V_=__4_π_r2_/_3_____ (3)当底面半径由1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 由 4π/3 厘米3变化到 400π/3 厘米3 。
2. 如图,圆锥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当圆锥的高 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变化。
关系式 y=3x
因变量y
注意:关系式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的另一种方法, 利用关系式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值求出相应 的因变量的值。
V=πr2h/3
h r
做一做
1. 如图,圆锥的高度是4厘米,4厘米
当圆锥的的底面半径由小到 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 之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 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加1),y 的相应值; (3)当 x 每增加 1 时,y如何变化?说说理由; (4)当 x =0时,y 等于什么?此时它表示的什
么?
x
8
15
▪ 3.将长为20cm,宽为10 cm的长方形白纸, 按图的方法粘合起来,粘合部分的宽为 3cm,当粘合的白纸数增加时粘合后的总长 度也在变化。
▪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 各是什么?
复习
▪ 1.常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保持不变 的量叫做常量。
▪ 2.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 的量叫变量. 变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 3.自变量处于主动地位,因变量处于被动地 位,即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 4.借助表格可以表示因变量与自变量间的 关系.一般表格上一行表示的量是自变量,下 一行表示的量是因变量,当然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 变量各是什么?
(2)如果圆锥的高为h(厘米),那么
圆锥的体积v(厘米3)与h之间的关
系式为 V=4πh/3
.
(3)当高由1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2㎝
圆锥的体积由 4π/3 厘米3变化到 40π/3 厘米3
随堂练习
自变量d
1.在地球某地,温度T(C) 与高度d(m)的关系可以近 似地用T=10-d/150来表示, 根据这个关系式,当d的值 分别是0,200,400,600, 800,1000时,计算相应的 T值,并用表格表示所得结果。
▪ (2)若粘合的白纸数为x(张),则粘合 后的总长度y(cm)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 (3)当从5张变到7张时,总长度怎么变化?
2、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
计划购买乒乓球50元,求所购买的总数n (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1) 关系式为:a =
50 n
( × )没有分清哪一个是因变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