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语文教案019: 埃菲尔铁塔沉思

合集下载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沉思》的作者及其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绘出文章中埃菲尔铁塔的景象。

3. 学生能够领会作者对埃菲尔铁塔的赞美之情,并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二、教学重点:1.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描绘出埃菲尔铁塔的景象。

2. 学生能够领会作者对埃菲尔铁塔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描绘出埃菲尔铁塔的景象。

2.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埃菲尔铁塔沉思》的文章。

2. 教师准备与埃菲尔铁塔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与埃菲尔铁塔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对埃菲尔铁塔的看法。

2. 阅读理解:教师发放《埃菲尔铁塔沉思》的文章,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3. 讨论与描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中埃菲尔铁塔景象的理解和描绘。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

4. 分享与欣赏: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欣赏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作文。

7.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描绘出埃菲尔铁塔的景象。

2. 学生能够领会作者对埃菲尔铁塔的赞美之情。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采用分组合作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

八、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描绘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的绘画、写作等作品评估学生的描绘能力。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现代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掌握由“实”入“虚”的阅读散文的技巧。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和哲理的语言文字,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3、培养勤观察、勤思考品质和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蕴含在“实”中的“虚”,品味丰富、优美、哲理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作为风景,尽管巴黎铁塔“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因为有作为独特的“这一个”的作家主体的深度参与,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作者笔下埃菲尔铁塔独一无二的审美风采,一篇与众不同的精彩美文便应运而生。

1、解题诗有诗眼,文有文眼。

如果说李健吾《雨中登泰山》的文眼是“雨”、余秋雨《寂寞天柱山》的文眼是“寂寞”,那么,本文的文眼则是“沉思”。

由登临铁塔而触发的感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和中心议题。

在本文中,作者几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索之中,铁塔仿佛只是触发作者“沉思”的契机和媒介。

整体感知:实:整个登塔的过程和所见的情景。

虚:产生的思索和感受。

由实生虚,以虚写实,虚实相生。

2、线索游踪线:登塔前――登塔中――登塔后。

情感线:无知的偏见和戒心――震撼、感动、赞美、敬仰。

(结合语句分析,探寻“它的灵魂”)表现方式:欲扬先抑。

小结这是作者登塔的收获,是铁塔给作者的启示,更是铁塔对作者情感和心理征服。

这既证明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古训,更暗示出铁塔的无穷魅力和强大震撼力,它征服了一个怀有戒心和偏见的人,一个“唯独没有膜拜它”的高傲的灵魂。

作者克服偏见的过程,就是“我”被铁塔的魅力所征服的过程。

作者情感变化的历程颇有代表性,埃菲尔铁塔由一个“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大铁架”变成巴黎市象征的过程,由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变成“永远矗立的丰碑”的过程,也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二、品味语言以学生个体感悟、小组推荐、教师点拨、全体共享的形式品味张抗抗散文语言的丰富、优美、酣畅淋漓的特点。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第一章:埃菲尔铁塔的诞生1.1 简介埃菲尔铁塔的历史背景和设计理念1.2 分析埃菲尔铁塔的结构特点和建筑技术创新1.3 探讨埃菲尔铁塔对巴黎城市形象的影响和象征意义第二章:埃菲尔铁塔的艺术价值2.1 介绍埃菲尔铁塔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2.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艺术领域中的创新与突破2.3 探讨埃菲尔铁塔对后世艺术建筑的影响和启发第三章:埃菲尔铁塔的科学探索3.1 讲解埃菲尔铁塔的建设过程和技术难题3.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物理学和材料科学方面的贡献3.3 探讨埃菲尔铁塔对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启示第四章:埃菲尔铁塔的社会文化影响4.1 介绍埃菲尔铁塔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和吸引力4.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中的形象4.3 探讨埃菲尔铁塔对法国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第五章:埃菲尔铁塔的保护与传承5.1 讲解埃菲尔铁塔的保护措施和历史文化遗产价值5.2 分析埃菲尔铁塔的修复和改造工程5.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传承和创新在未来发展中第六章:埃菲尔铁塔的游客体验6.1 描述埃菲尔铁塔的游客参观流程和设施6.2 分析埃菲尔铁塔的游客心理感受和体验价值6.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第七章:埃菲尔铁塔的商业价值7.1 介绍埃菲尔铁塔的商业开发和营销策略7.2 分析埃菲尔铁塔的商业成功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7.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进一步拓展商业潜力和合作机会第八章:埃菲尔铁塔的国际影响8.1 讲解埃菲尔铁塔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8.2 分析埃菲尔铁塔作为法国象征的地位和作用8.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发挥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作用第九章:埃菲尔铁塔的教育意义9.1 描述埃菲尔铁塔对青少年教育和科普知识的推广9.2 分析埃菲尔铁塔作为教育基地的功能和效果9.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加强教育合作和资源共享第十章:埃菲尔铁塔的未来展望10.1 讲解埃菲尔铁塔的长期维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0.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科技创新和绿色环保方面的探索10.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应对未来挑战和把握发展机遇第十一章:埃菲尔铁塔的安全管理11.1 介绍埃菲尔铁塔的安全设施和措施11.2 分析埃菲尔铁塔的安全挑战和应对策略11.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确保游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第十二章:埃菲尔铁塔的环境影响12.1 讲解埃菲尔铁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平衡考量12.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环保方面的责任和举措12.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友好第十三章:埃菲尔铁塔的社会责任13.1 描述埃菲尔铁塔对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支持13.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促进社会和谐与包容性方面的作用13.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第十四章:埃菲尔铁塔的创意活动14.1 介绍埃菲尔铁塔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14.2 分析埃菲尔铁塔作为文化载体的创新与实践14.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激发文化创意和促进文化消费第十五章:埃菲尔铁塔的传奇与轶事15.1 讲述埃菲尔铁塔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和传说故事15.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和形象15.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成为法国乃至全球的传奇地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围绕埃菲尔铁塔的历史、艺术价值、科学探索、社会文化影响、保护与传承、游客体验、商业价值、国际影响、教育意义、未来展望、安全管理、环境影响、社会责任、创意活动以及传奇与轶事等十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埃菲尔铁塔沉思》是一首描写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风景的诗歌,由法国著名诗人夏尔·鲁瑟编写。

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埃菲尔铁塔的独特风貌和历史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一地标建筑的敬畏和沉思之情。

本文将以《埃菲尔铁塔沉思》为教学内容,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1.了解法国著名诗人夏尔·鲁瑟及其代表作品《埃菲尔铁塔沉思》;2.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艺术特点;3.通过诗歌赏析,感受法国文学的魅力;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诗歌《埃菲尔铁塔沉思》的课文材料;2.PPT演示素材:包括鲁瑟的简介、诗歌赏析、埃菲尔铁塔的图片等;3.课堂活动道具:埃菲尔铁塔的模型或立体图案;4.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法国的巴黎市以及埃菲尔铁塔的历史背景和地标意义。

引导学生对法国文化和建筑艺术有所认识。

二、教学(30分钟)1.阅读诗歌《埃菲尔铁塔沉思》,并对诗歌结构和意境进行解读,让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2.通过PPT展示夏尔·鲁瑟的简介和其他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这位著名诗人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3.鼓励学生参与诗歌赏析,分享对于《埃菲尔铁塔沉思》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对于诗歌的审美情感。

4.示范诗歌朗读,引导学生模仿并表达自己对于诗歌的感受。

三、互动(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小组;2.学生围绕埃菲尔铁塔展开讨论,分享对于这一地标的看法和印象,促进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3.学生进行小组PPT展示,描述自己对于埃菲尔铁塔的理解和想象,展示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讨论进行总结,概括诗歌赏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2.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法国文学,并提出未来学习的展望和建议;3.展示埃菲尔铁塔的照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这一地标的关注和探究。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埃菲尔铁塔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埃菲尔铁塔的历史和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的基本信息,如建造时间、地点和设计者。

2. 引导学生观察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引发对铁塔的形态和结构的思考。

教学活动:1. 播放埃菲尔铁塔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埃菲尔铁塔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的历史和背景。

第二章:埃菲尔铁塔的建造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建造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铁塔建造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建造的背景,如巴黎世博会的举办和铁塔的设计者。

2. 引导学生思考铁塔建造的技术和工程挑战。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建造的背景。

2. 引导学生讨论铁塔建造的意义和影响。

3. 展示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图纸和建造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和工程挑战。

第三章:埃菲尔铁塔的结构与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的结构和设计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铁塔的结构和设计对功能和美观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的结构和设计特点,如立体结构、承重体系和装饰元素。

2. 引导学生思考铁塔的结构和设计对功能和美观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的结构和设计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分析其结构和设计特点。

3. 引导学生讨论铁塔的结构和设计对功能和美观的影响。

第四章:埃菲尔铁塔的文化意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铁塔对不同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的文化意义和影响,如象征性、艺术价值和旅游景点。

2. 引导学生思考铁塔对不同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埃菲尔铁塔的艺术价值和旅游景点的看法。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沉思》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印象派绘画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绘画中的色彩、构图等基本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埃菲尔铁塔的背景及建筑特点。

2. 欣赏《埃菲尔铁塔沉思》作品,分析作者的绘画技巧。

3. 学习印象派绘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进行绘画实践,创作属于自己的印象派画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埃菲尔铁塔沉思》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掌握印象派绘画的基本技巧。

2. 难点:如何运用色彩、构图等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印象派画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埃菲尔铁塔的背景、建筑特点及印象派绘画的基本原理。

2. 示范法:展示绘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分享绘画心得。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图片。

2. 画材:画纸、画笔、油画颜料等。

3. 参考资料:关于埃菲尔铁塔和印象派绘画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铁塔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介绍《埃菲尔铁塔沉思》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讲解印象派绘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欣赏分析:组织学生欣赏《埃菲尔铁塔沉思》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绘画技巧,如色彩、构图等。

4.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绘画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创作印象派画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作品展示: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组织学生互相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一幅印象派画作,要求运用所学的色彩、构图等技巧。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表现评价。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埃菲尔铁塔沉思》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埃菲尔铁塔的历史、建筑特点和背后故事的兴趣。

3. 提高学生对法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概述:让学生通过阅读《埃菲尔铁塔沉思》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对埃菲尔铁塔的看法和思考。

2. 埃菲尔铁塔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的建造原因、过程和意义。

3. 埃菲尔铁塔的建筑特点:让学生掌握埃菲尔铁塔的结构、设计和创新之处。

4. 埃菲尔铁塔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与埃菲尔铁塔相关的重要人物、事件和趣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埃菲尔铁塔的意义和价值。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埃菲尔铁塔的建筑特点和背后的故事,提高对法国文化的认识。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模拟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提高交际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用于讲解和展示埃菲尔铁塔的历史、建筑特点和背后故事。

2. 设计问题和小测验,用于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准备跨文化交际场景的模拟材料,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埃菲尔铁塔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中的表现,检验其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收集学生对埃菲尔铁塔的看法和思考,了解其对法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4. 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埃菲尔铁塔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埃菲尔铁塔沉思》这篇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第一章:埃菲尔铁塔的背景知识1.1 介绍埃菲尔铁塔的历史和建筑背景1.2 讲述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和建造过程1.3 讨论埃菲尔铁塔在巴黎的地位和意义第二章:参观埃菲尔铁塔2.1 安排学生参观埃菲尔铁塔的机会2.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埃菲尔铁塔的外观和结构2.3 鼓励学生思考埃菲尔铁塔的建筑特点和设计创新第三章:埃菲尔铁塔的艺术和文化价值3.1 探讨埃菲尔铁塔在艺术和文化中的地位3.2 分析埃菲尔铁塔对后世建筑和艺术的影响3.3 引导学生欣赏埃菲尔铁塔的美学特点第四章:埃菲尔铁塔的科学和技术原理4.1 介绍埃菲尔铁塔的科学和技术原理4.2 探讨埃菲尔铁塔在结构工程上的创新和突破4.3 引导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第五章:埃菲尔铁塔的社会和文化影响5.1 讨论埃菲尔铁塔对巴黎和法国的社会和文化影响5.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5.3 引导学生思考埃菲尔铁塔对现代城市旅游业的贡献第六章:埃菲尔铁塔与城市景观的互动6.1 探讨埃菲尔铁塔与巴黎城市景观的关系6.2 分析埃菲尔铁塔如何成为巴黎的地标和城市象征6.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埃菲尔铁塔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第七章:埃菲尔铁塔的旅游价值7.1 介绍埃菲尔铁塔作为旅游景点的特点和吸引力7.2 分析埃菲尔铁塔对旅游业的影响和贡献7.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埃菲尔铁塔作为旅游资源第八章:埃菲尔铁塔的保护和传承8.1 讨论埃菲尔铁塔的保护和历史传承的重要性8.2 分析埃菲尔铁塔的保护措施和修复工作8.3 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传承和弘扬埃菲尔铁塔的文化价值第九章:埃菲尔铁塔的教育意义9.1 探讨埃菲尔铁塔作为教育载体的价值和作用9.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9.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埃菲尔铁塔的教育意义融入到教学中10.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10.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埃菲尔铁塔的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埃菲尔铁塔的背景知识1.2 难点解析: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记住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掌握散文由“实”入“虚”的阅读技巧,并适当应用于写作中去;分析铁塔的特点以及引申含义。

过程与方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对照文本分析讨论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由铁塔的特点写人的特点的意蕴;培养善于观察、思考以及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导入:西方三大著名建筑之一的埃菲尔铁塔,(另有纽约的帝国大厦、东京的电视塔。

)坐落在浪漫之都法国巴黎,大家对它有什么了解吗?现在我们就一同来见识张抗抗笔下埃菲尔铁塔独一无二的审美风采。

同学们已经自读了本单元知识短文《现代散文的虚与实》吧,那我们知道,很多散文作品都是“虚实相生”的,我们就以“实”与“虚”为切入点,来学习这篇文章。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明确】游记。

一般游记的写作重点是什么?【明确】所见所闻,游览的经过,游览地的景色。

本文的写作重点是否跟一般游记相同呢,从文章标题看,你觉得作者重点写哪两个字?从散文的“虚”和“实”来说,在这个题目之下,“实”应该些什么?“虚”应该写什么?【明确】本文显然是因游览埃菲尔铁塔而记的,但文章的题目是“埃菲尔铁塔沉思”,中心词在“沉思”二字上,“沉思”其实就是感受和思考。

因此,从散文的“虚”与“实”来看,游览的经过、游览地的景色就是“实”,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想就是“虚”。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实”指的是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的是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复杂的、微妙的思想情绪。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从“实”的方面说,写游览塔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分析作者游览埃菲尔铁塔的经过,然后从文中寻找出在此过程中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引导学生明确这篇散文是由“实”生“虚”,重点在“虚”。

}【明确】游览经过:登塔前──登塔中──登塔后。

那么,在作者笔下的铁塔是什么样的呢?在文章中圈画出表现铁塔特点的具体语句,并总结各个方面的特点。

(抢先说的有优势啊,后说的只能被动地补充人家的遗漏哟)【明确】(1)高大.脱尘 (脱俗、伟岸)②段: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③段: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④段: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

{正面写}⑥段第4句: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⑥段第6句:地壳在下陷,在沉没。

⑦段首句:巴黎依然在飞速下沉。

{以巴黎下沉反衬铁塔的高}⑧段第句: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

……⑨段:我曾以为自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我曾以为我离开了地面;我曾以为我离天空很近很近了。

{以我的上升,衬托铁塔的高。

}⑩段第4句: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有带望远镜。

{以所见地面物体之小反衬铁塔的高。

}○11段: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12段: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13段: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

……{写铁塔超尘的气质和阔大的胸怀。

}(2)孤独寂寞{在同学说的过程中提炼出孤独寂寞的原因和表现}①段:在印象的底版中。

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15段: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朽铁会呻吟,会晃悠颤栗……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

○16段:这威严古板的铁塔。

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孤独寂寞的原因:作者的偏见和戒心。

(板书)○19: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

孤独寂寞的表现。

(板书)○20: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孤独寂寞的原因:世人的误解和排斥。

(板书)(3)坚韧宽厚○15:此时它却纹丝不动,不必担心它会断裂倒塌……似乎雄心勃勃地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较量。

{——坚韧。

}○16: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将那各种肤色各种头发的孩子都拥在你的怀里……○17:铁塔是仁慈的,温暖的。

{——宽厚。

}○20:它从没有对人说过,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铁塔,后来为什么竟成了巴黎城市的一个象征。

{——宽厚。

}【点拨】刚刚我们说“实”指的是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

“虚”指的是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复杂的、微妙的思想情绪。

那好了,看铁塔的这三个特点,你会发现什么?是不是也有虚实结合啊?高大是铁塔的外在特点,是实,而说它“骄傲”“傲慢”“冷峻”以及我们感觉出来的孤独寂寞、坚韧宽厚是不是虚呀,因此对铁塔特点的描写中也运用到了虚实相生。

当然,本文最基本的“虚”应该是“沉思”,即感受和思考,哪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把握作者的感受和思考的?【点拨】诗有诗眼,文有文眼。

本文的文眼是“沉思”。

由登临铁塔而触发的感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和中心议题。

黑格尔认为,在抒情诗中,“占主要地位的不是对一件事进行丝毫不露主体性的(纯客观的)描述,而是主体的掌握方式和情感,即响彻全诗的欢乐或哀怨,激昂或抑郁。

”(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优秀的散文也是如此。

在本文中,作者几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索之中,铁塔仿佛只是触发作者“沉思”的契机和媒介。

作为风景,尽管巴黎铁塔“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因为有作为独特的“这一个”的作家主体的深度参与,一篇与众不同的精彩美文便应运而生。

在登临和观赏闻名世界的埃菲尔铁塔的过程中,作者的感觉神经和思维细胞处于高度兴奋和极度活跃的状态,及时捕捉并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思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尤其是作者在登临前后情感和心理的显著变化非常值得关注。

在登塔之前,作者对铁塔充满了“无知的偏见和戒心”,对其并没有多少特殊感情和崇敬心理,正如文中所写,“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①段)在作者眼中的铁塔并无特别之处A。

但登塔之后,作者思想却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16段),曾经的“大铁架” (①段)变成了“一个永远矗立的丰碑” (○18段)。

不仅如此,作者还深切而严肃地告诉我们:“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18段),这是作者登塔的收获,是铁塔给作者的启示,更是铁塔对作者情感和心理征服B。

这既证明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古训,更暗示出铁塔的无穷魅力和强大震撼力,它征服了一个怀有戒心和偏见的人,一个“唯独没有膜拜它”的高傲的灵魂。

作者克服偏见的过程,就是“我”被铁塔的魅力所征服的过程。

作者情感变化的历程颇有代表性,埃菲尔铁塔由一个“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 (○20段)的“大铁架”变成巴黎市象征的过程,由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 (○15段)变成“永远矗立的丰碑” (○18段)的过程,也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前面我们曾经总结出铁塔一共有三个特点,那么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啊?{要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联系文中的主旨来确定}【提示】主要特点(作者着力表现的特点)是:“孤独寂寞”。

“高大脱尘”是铁塔“孤独寂寞”的原因;“坚韧宽厚”是铁塔“孤独寂寞”中显示出的高尚品质。

“高大脱尘”写在文章前半,“坚韧宽厚”写在文章后半,而“孤独寂寞”写在全篇。

那么作者只是想表达铁塔的孤独寂寞吗?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啊?作者写这么多铁塔的特点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啊?【引导】借塔喻人,喻生活中像铁塔一样“高大脱尘而孤独寂寞”的人。

[李白诗云:“古来圣贤多寂寞”。

古今中外有许多“圣贤”,卓有建树,但不为人知,不为人容,因而孤独寂寞。

]古今中外有哪些人是像铁塔一样高大坚韧而孤独寂寞的人?{分组讨论,一组说一个(先说合适)}【提示】一生留下大量画作的凡·高,去世后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创“日心说”的哥白尼,丰富发展哥白尼学说的布鲁诺,受到教会的迫害,布鲁诺被处以火刑;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的斯蒂芬逊,遭到人们的嘲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自投汨罗江;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苏东坡被贬黄州——他们都是高大坚韧而孤独寂寞的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王安石,坚持变法而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不也是如此?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有在哲学,艺术,政治上有杰出成就的伟人,无不具有孤独而忧郁的气质。

”他们因其高大超尘而孤独寂寞,也都因此而受人景仰。

所以说:“古来圣贤多寂寞,超尘脱俗留其名。

”让我们再回到“虚”与“实”的问题,作者写铁塔是为了写人,这是不是又是虚实相生了啊?【引导】在作者的角度上说,铁塔是审美客体,作者自己是审美主体。

在我们读者的角度上说,铁塔、作者,都是审美客体。

所以说,分析虚与实不能单就全文也就是我们的视角来看,还要从作者的视角来看,也就是研究“铁塔”,单就铁塔而言是不是也有虚实呢?“实”是可以看到的铁塔的种种特点,“虚”是作者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情绪。

而其中铁塔的特点又包括虚与实,这样就造就了这篇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情境,有些迷糊是吧?迷糊就对了,作者就是这样营造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绝妙的意境的。

让我们朦朦胧胧地感受着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她的“沉思”。

来,我们总体的把握一下,看——作者写登铁塔,写出了自己情感和心理怎样的变化?【明确】(1) 登铁塔前,有偏见、戒心。

第①段: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存有无知的偏见和戒心(第○17段作者语)。

(2) 在铁塔下,凝视、仰望。

第⑤段: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膜拜它……——开始仰视,但没有膜拜。

(3)登铁塔中,震撼、上升。

第⑥、⑦段:写错觉——巴黎下沉,反衬铁塔之高,更表明自己受到强烈的震撼。

第8、9段:无意间,我抬头仰视,怦然心跳——我忽然发现了自己是在上升……透明的铁匣子还在疯狂地往上升,一个劲地向上升……固执而又痴迷地向上升。

——空间上升,更是登塔过程中思想的上升。

(4) 在塔顶上,超越、升华。

第15-18段: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朽铁会呻吟,会晃悠颤栗……(15段)此时它却纹丝不动(坚韧) (15段)。

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宽厚) (16段)。

于是,我认识到,我过去“对它存有那么无知的偏见和戒心”,感悟到,“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17段)。

——可见作者在登塔中境界发生了超越,精神得到升华。

这与第4段相照应。

【总结】我们齐读第4段:我是要登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