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敷法降低静滴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分析及临床合理用药效果观察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分析及临床合理用药效果观察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分析及临床合理用药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左氧氟沙星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患者的不良反应事件。

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8例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未进行用药指导,观察组为合理用药干预,对比治疗成果。

结果:从用药上看,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54),对照组为13.0%(7/54),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最多的不良反应发生在皮肤及其附属,主要是水肿、皮疹以及瘙痒结论: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相关疾病,必须重视使用剂量、给药方式,且关注用药后24小时内的患者情况,针对皮疹、水肿、瘙痒等不良情况进行改善,减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临床合理用药左氧氟沙星是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之一,也是第三代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强。

在多研究下,随着药物服用时间的延长,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并由此威胁到其他组织和气器官,用药安全性缺乏保障。

由此,我们必须规范临床用药。

故而,选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8例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药品的使用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8例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年龄区间19岁~76岁,中间值(50.17±5.01)岁,男女之比34:20。

观察组年龄区间36岁~77岁,中间值(49.51±5.17)岁,男女之比33:21。

客观比较上述每组资料,达到研究标准,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实验方法对照组未进行用药指导,观察组为合理用药干预,首先,要明确左氧氟沙星的适用范围、剂量、禁忌症以及联合用药情况,在用药期间严格遵守用药制度,并结合患者个人情况,询问家族病史、药物过敏史等。

其次,加强对患者用药安全的健康教育,对使用方法进行说明,患者也应当意识到不合理用药会导致的危害。

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效果分析张静

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效果分析张静

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效果分析张静发布时间:2023-06-14T07:01:24.293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7期作者:张静[导读] 目的:针对接受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治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的有效护理方案。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苍梧门诊部江苏连云港 222000摘要:目的:针对接受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治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的有效护理方案。

方法:纳入100例行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患者做观察样本,截取滴注时间介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对2020年1月~12月间治疗的50例不采取护理干预,对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的50例实行护理干预,比较两个阶段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情况的差异。

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的低血糖、头晕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之于实施护理前更低(P<0.05)。

结论:对接受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患者介入有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伤害,有利于促进病情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实践价值。

关键词: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护理效果[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nursing plan for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receiving intravenous levofloxacin. Method: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receiving intravenous levofloxacin treatment were included as observation samples, and the time of infusion was intercepted between January 2020 and December 2021. 50 cases receiving intravenous infusion between January 2020 and December 2021 were treated without nursing intervention, while 50 cases receiving intravenous infusion between January 2021 and December 2021 were treated with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stage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hypoglycemia and dizziness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nursing intervention (P<0.05). Conclusion: Effe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receiving intravenous levofloxacin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reduce the harm of drugs to the body, and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disease, which has positive clinical practice value.Key words: intravenous infusion; Levofloxacin; Adverse reaction; Nursing effect左氧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其主要功效是抑制细菌DNA旋转酶活性,阻碍细菌DNA复制起到抗菌的效果。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石柏青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09(004)028
【摘要】@@ 左-氧氟沙星是喹诺酮类抗菌药,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的DNA 回旋酶活性,抑制DNA 复制和合成而产生杀菌作用.左氧氟沙星以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等特点,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表现出多方面的优越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临床应用中亦发现各种不良反应.我科2005~2008年共有436例患者应用左-氧氟沙星,其中呼吸道感染246例,泌尿系感染127例,消化道及腹部感染63例,发生不良反映22例,现综述如下.
【总页数】1页(P142)
【作者】石柏青
【作者单位】067400,河北省承德县医院急诊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热敷法降低静滴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J], 叶燕
2.155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J], 郭胜杰
3.左西孟旦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与不良反应的护理研究 [J], 庞凯芳
4.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临床观察 [J], 刘秀清;刘峰伟
5.左氧氟沙星对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J], 杨文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静滴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的分析及护理

静滴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的分析及护理

静滴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的分析及护理作者:王莉萍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R9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26-01【摘要】目的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护士对实施输液的患者应认真观察输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方法通过对28例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致患者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及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痛苦。

结果通过针对性治疗与护理,28例不良反应患者均好转。

结论护士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执行循证医学用药原则,加强用药前健康指导及输液观察与巡视是确保用药安全,是有利于药物不良反应转归的关键。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护理左氧氟沙星为第3代喹诺酮类抗菌药,是氧氟沙星的L型旋光体,其抗菌活性为氧氟沙星的2倍,它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细菌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阻碍细菌DNA复制和转录,杀灭细菌。

左氧氟沙星作为一线抗生素,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药性低,组织渗透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妇科感染等的治疗。

鉴于用药人群的不断扩大,总结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及心理护理,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现对我院2010年3—12月份28例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就采取的相应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28例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18—70岁。

注射局部皮肤瘙痒和静脉炎者20例,主要表现为皮疹、红斑伴全身或局部皮肤瘙痒,严重者出现静脉炎。

停用左氧氟沙星后3天左右症状自行缓解,严重者给予适当抗过敏治疗,静脉炎者给予50%的硫酸镁湿敷等处理后,症状缓解。

恶心呕吐2例,胃肠道反应及局部皮肤瘙痒4例,腹泻及局部皮肤瘙痒2例。

上述8例患者停药后症状均缓解。

2护理启示2.1我院使用左氧氟沙星出现的不良反应中主要是过敏性皮炎,占71.4%,过敏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红斑、瘙痒、血管性水肿、表皮松懈症、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甚至过敏性休克。

热敷法降低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对血管的刺激性

热敷法降低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对血管的刺激性

热敷法降低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对血管的刺激性
刘海荣
【期刊名称】《安徽医药》
【年(卷),期】2004(008)006
【摘要】氧氟沙星注射液为广谱抗菌素,对球菌和杆菌都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临床使用方便,不须做过敏试验.但在使用过程中,静脉输液部位的血管刺激症状明显,患者往往出现静脉输液部位血管刺痛、奇痒,沿血管走行皮肤充血、严重者不得不中断治疗.我科对80例使用氧氟沙星注射液的患者分成两组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467-467)
【作者】刘海荣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山东,枣庄,277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热敷法降低静脉滴注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J], 陈少玲;陈晓峰;潘月慧
2.精密过滤输液器加热敷法降低静脉滴注脑复新穿刺部位疼痛 [J], 庞翠华;周莉;黄薇
3.热敷法降低静脉滴注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J], 段玉顺
4.热敷法降低静脉滴注洛美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观察 [J], 付丽娜;刘凤云
5.热敷法降低静脉滴注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J], 段玉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82例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案例分析及护理干预--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

82例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案例分析及护理干预--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

82例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案例分析及护理干预--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黄娜【期刊名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1)001【摘要】To study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caused by intravenous drip of levofloxacin and their nursing experience. Reported in the hospital during 2013 ~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82 cases of levofloxacin'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related factor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The common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levofloxacin were allergic reaction, gastrointestinal disturbance and neural system responses.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age, whethe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iffe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Duration is different, the rat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of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In the process of levofloxacin administra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onitoring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to personalized medicine care, reduce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ensure drug safety.%分析由左氧氟沙星所致的药品不良反应与护理干预。

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的护理

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的护理

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的护理[摘要]目的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护士作为临床用药的实施者和操作者,对实施输液的患者注重输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方法通过对我社区站内12例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致患者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及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痛苦。

结果通过针对性治疗与护理,12例不良反应患者均好转。

结论护士对左氧氟沙星有足够的认识,掌握其不良反应,对曾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

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执行循证医学用药原则,加强用药前健康指导及输液观察与巡视,确保用药安全。

出现用药后的任何不适,尽快查明原因,必要时停药,对症治疗,从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护理左氧氟沙星为喹诺酮类抗生素,它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的活性,阻碍细菌DNA复制而达到抗菌的作用。

此类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给药方便,临床应用广泛[1]。

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胃肠疾病等,但其不良反应较多,故在临床上合理应用此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精心护理,预防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对我社区卫生服务站自2011年1月份-10月份12例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就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2例患者均是北京市朝阳区怡景城社区卫生服务站2011年1月份-10月份的就诊病人。

用药均为左氧氟沙星,用药方法均为静脉滴注给药,患者年龄25-70岁,均为女性。

用药原因:9例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3例泌尿系感染的患者。

1.2不良反应表现及转归用药10min后发生注射局部皮肤瘙痒和静脉炎患者4例, 40min 后发生低血糖患者2例,表现为心慌,饥饿感,大汗,查随机血糖3.3、3.5mmol/L,2h后皮肤光敏反应患者2例,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1d 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2例,表现为头晕,失眠;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患者2例,用药30min后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不适。

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分析

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分析

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分析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感染药物,其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用于治疗各种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随着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广泛使用,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对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深入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等。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疲乏等症状,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等症状。

这些不良反应虽然大多数是轻度的,但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中度或重度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概率性和个体差异性。

一些患者使用该药物后可以完全没有不良反应,而另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这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一定的关系。

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还具有一定的概率性,即使在合理的剂量下,部分患者仍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在使用该药物时,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医生需要做好预防和处理工作。

在使用该药物时,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药物剂量和使用方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处理,包括停药、对症处理等,以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避免不良反应的进一步恶化。

临床医生还需要告知患者不良反应的可能发生,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对不良反应的认识,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RS[ J] . F ront Biosci, 2009, 1( 14) : 4703 4711. ( 收稿日期 2010 09 18)
927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年 11 月第 34 卷第 6 期
甲磺酸 左氧氟沙 星氯化 钠注射 液具有 抗菌 普 神经末梢, 能感受各种不同的外界刺激, 而热对人体
年龄 19~ 23 岁。其中 66 例为上呼吸道感染者, 24 疼痛。实验结果显示: 实验组 病人中血管刺激症状
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 但静脉注射部位的血管刺激 是一种温度刺激, 热水袋属于干热中的一种, 将其置
症状明显, 患者往往出现静脉输液部位血管酸胀、疼 于手背部静脉输液处上方, 使热作用于局部皮肤, 借
痛, 沿血管走行皮肤充血、严重者不得不中断治疗。 助于神经末稍传导, 引起血管扩张, 血流加速, 促进 我科对 120 例使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血液循环[ 2] 。但稍高的热度 用于表皮, 反而使皮内
可溶性 糖蛋白。IL 8 是一种 多源的细胞因 子。IL
tr y, 2008, ( 15) : 581 587.
1、TNF 、LPS 和 PM 均能诱导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 4] Bhatia M, He M, Zhang H , et al. Sepsis as a model of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合成和分泌 IL 8。PHA 等
念, 从一个新的角度阐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的 结果表明, H P 虽然能降低最重要的炎症介质 T NF
重要病理生理及发生发展过程。经过 l0 余年的大量
、IL 1、2、6、8 水平, 提示其对改善 SIRS 反应有积极
实验研究和临床资料揭示, 创伤、感染、休克发展 到 作用, 但是其作用局限于最初的 1h。在接下来的时
3 讨论
丝裂原活化的 T 细胞也可产生 IL 8。血液灌流由于
急性重症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急 危重症, 可 以 碳肾良好的吸附作用, 在吸附炎症介质方面, 血液灌
造成 MODS。这些损伤同细胞因子的变化有着密切 流曾被寄予厚望, 尤其临床医生殷切期望 H P 能对
的联系[ 1] 。SIR S 是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一种新概 重症中毒患者的 SIR S 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本文

升高, 动态监测 TNF 、IL 6 水平对 SIRS 的发生发 展有积极意 义[ 4] 。IL 1 主 要来源是 单核 巨噬细 胞 和活化的淋巴细胞。IL 2 是一种最早发现的具有广 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 它是由淋巴细胞和其它 细 胞在抗原或分裂原激活后产生的分子量为 15kD 的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psis [ J] . Indian Crit Care Med,
要有高迁移族蛋白 ( H MGB) 1。其 中, T NF 具 有 待进一步的探讨。

核心作用, 是导 致炎性 介质级 联反 应的始 发因子。 IL 6 升高较 TNF 延迟, 约 8h 达高峰, 二者呈平行
参考文献: [ 1] Kumar AT, Sudhir U, Punith K, et al. Cytokine pr ofile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年 11 月第 34 卷第 6 期
热敷法降低静滴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 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叶燕 浙江省宁波工程学院校医院 宁波 315211 摘要: [ 目的] 降低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在输 液过程中 的血管 刺激症 状。[ 方 法] 随机将 120 例静脉 点滴甲 磺酸左 氧 氟沙星氯化 钠注射液的病人分为两组, 每组各为 60 例, 实验 组在输液 过程中 用热敷 法, 对 照组用 传统方 法, 比 较两组 不良反 应 的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有血 管刺激症状 6 例( 10% ) , 对照组 33 例 ( 70% ) , 两组差 异有显著 性( P < 0 001) 。[ 结 论] 热敷法 能 降低甲磺酸 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血管刺激症状。 关键词: 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血管刺激症状; 热敷法 中图分类号 :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5509( 2010) 06 0927 02
的患者分成两组进行临床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的不随意肌与小血管均收缩。因此用温和热度在正 常的使用时 间内还可解除痉挛, 疲劳及疼 痛[ 1] 。热
选择 2009 年 6 月至 2009 年 12 月在我科使用甲 水袋贴于患者皮肤上, 使患者感到温暖舒适, 缓解了
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输液的病人 120 例, 甲磺酸左氧氟沙星 浓度大于 1000pg/ ml 时, 半数 始反跳明显, 到达甚至超过灌流前水平。这些炎症
致死率小于 1h[ 3] 。目前明确的促炎介质主要包括:
介质的反跳现象说明了 HP 对重症药物中毒患者
T NF 、IL 1、IL 2、IL 6、IL 8 等。晚期 促炎介质 主 SIRS 的治疗有其局限性, 其背后的原因应对方法有
MODS 存在着一条共同通路, 即 SIRS。促炎介质在 间各炎症介质出现不同程度的反跳。IL 6 在 24h 后
SIRS 中扮演重要角色[ 2] 。作为实验室诊断 SIR S 的 反跳。TNF 、IL 2 除在第 2h 出现明显反跳, 在其
指标之一, IL 6 的 动态检测对 SIRS 的诊断极为 有 他时间仍显示下降趋势。而 IL 1 和 IL 8 从第 2h 开

2009, 13( 2) : 74 78.
[ 2] 邱春兰.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 进展[ J] . 西

部医学, 2009, 21( 4) : 662 663.

[ 3] H erzum I, H . Renz.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SIRS,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J] . Curr ent Medicinal Chem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