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市崇明区区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年上海市崇明区区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19年上海市崇明区区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上海市崇明区2019年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卷一、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

(1)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吾尝跂而望矣,______。

(荀况《_____》)(3)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营造凄冷氛围,蕴含词人孤寂难耐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按要求选择。

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赵乔迁新居,邻居们前来道喜,祝贺他道:“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B.小钱做事不踏实,好高骛远,老师告诫他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C.小孙对上司指出缺点耿耿于怀,同事劝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D.小李被训斥之后才安心读书,父亲抱怨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学与问相连,,,,,所以思想究竟须从记忆出发,创造究竟须从因袭出发。

①不只是因袭而必是创造②凡是思想都是由已知推未知③创造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④所以学问不只是记忆而必是思想A.②④①③B.④①②③C.②①④③D.④②③①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是否有权想信什么就信什么?①人有权利相信任何他想要相信的东西吗?常有人称这种“权利”是固执无知者的最后避难所,当这些顽固分子被如山的证据和汹涌的意见包围时,他们会说:“我就是相信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别人怎么说我不管,我有这样相信的权利!”问题是,他们真有这个权利吗?②我们承认,人都有“知道”某些事情的权利。

我有权知道自己的雇佣合同条款,医生对我的病情诊断,我在学校里得的分数,是谁在控告我,我的罪名又是什么等等。

③然而,信仰..并不是知识。

就像分析哲学家摩尔在20世纪40年代指出的那样,你不能说“天在下雨,但我不相信天在下雨”,这么说是荒谬的。

信仰渴望真相,但并不蕴含真相。

信仰可以是错误的,可以缺乏证据或逻辑思考的支持。

它们还可以是道德败坏的,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或恐惧同性恋的信仰,比如相信养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是“消灭意志”、严厉体罚,比如相信老人应该一律安乐死,又比如相信“种族清洗”是一种政治解决方案等等。

2019年上海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9年上海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9年上海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吾尝跂而望矣, 。

(荀况《》)(3)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营造凄冷氛围,蕴含词人孤寂难耐心情的两句是“,”。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小赵乔迁新居,邻居们前来道喜,祝贺他道:“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B.小钱做事不踏实,好高骛远,老师告诫他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C.小孙对上司指出缺点耿耿于怀,同事劝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D.小李被训斥之后才安心读书,父亲抱怨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分)学与问相连, ,,,,所以思想究竟须从记忆出发,创造究竟须从因袭出发。

①不只是因袭而必是创造②凡是思想都是由已知推未知③创造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④所以学问不只是记忆而必是思想A.②④①③B.④①②③C.②①④③D.④②③①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人是否有权想信什么就信什么?①人有权利相信任何他想要相信的东西吗?常有人称这种“权利”是固执无知者的最后避难所,当这些顽固分子被如山的证据和汹涌的意见包围时,他们会说:“我就是相信气候变化是场骗局,别人怎么说我不管,我有这样相信的权利!”问题是,他们真有这个权利吗?②我们承认,人都有“知道”某些事情的权利。

我有权知道自己的雇佣合同条款,医生对我的病情诊断,我在学校里得的分数,是谁在控告我,我的罪名又是什么等等。

③然而,信仰..并不是知识。

就像分析哲学家摩尔在20世纪40年代指出的那样,你不能说“天在下雨,但我不相信天在下雨”,这么说是荒谬的。

信仰渴望真相,但并不蕴含真相。

信仰可以是错误的,可以缺乏证据或逻辑思者的支持。

它们还可以是道德败坏的,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或恐俱同性恋的信仰,比如相信养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是“消灭意志”、严厉体罚,比如相信老人应该一律安乐死,又比如相信“种族清洗”是一种政治解决方案等等。

上海市崇明县2019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崇明县2019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崇明二模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盈盈一水间,。

(《迢迢牵牛星》)2.,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4.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5.,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首联诗的内容。

(2分)7.对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怅然若失之感 B.岁月沧桑之慨 C.忘我陶醉之情 D.思乡念家之意(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作者。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3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0.不能表现桃花源人长期“与外人间隔”的一项是(4分)A.见到渔人非常惊讶。

B.为躲避秦时的战乱来到桃花源后没再出去过。

C.对汉朝、魏朝和晋朝一无所知。

D.不希望渔人把桃花源的存在告知世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管仲弃酒齐桓公为大臣具酒,期以日中。

管仲后至,桓公举觞以饮之,管仲半弃酒。

桓公曰:“期而后至,饮而弃酒,于理可乎?”管仲对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弃,臣计弃身不如弃酒。

”桓公笑曰:“仲父起,就坐。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1)臣计弃身不如弃酒()(2)就坐()12.“管仲半弃酒”是为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13.对结尾句中“笑”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对管仲言语的认同。

2019年上海崇明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19年上海崇明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上海崇明区 2019 年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卷一、累积应用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 ,杜鹃声里夕阳暮。

( 北宋·秦观《 ________·郴州旅舍》)(2)吾师道也 ,___________ ? ( 唐·韩愈《师说》 )(3)柳永《八声甘州》中“想佳丽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从对面着笔抒发感情。

杜甫《月夜》中相同采用这一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按要求选择。

以下选项中,名句使用最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小周毕业多年后相逢当年同窗挚友,感触地说:“以前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B.吴先生面对争强好胜、招惹是非的小孙子,谆谆教诲道:“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C.郑老师深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道,所以教课中十分着重指引学生自主思虑。

D.王助理的方案被领导否认,心情愁闷,同事宽慰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

”3.下边是某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发言, 以下表达最得体的一项为哪一项A.男生卧室昨晚熄灯后聊天, 希望你们既往不咎, 更正错误。

B.本周艺术节大家集思广益获得年级第一好成绩, 可喜可贺。

C. 小刘同学只管清晨迟到, 但原由是他帮助街坊, 值得见谅。

D. 同学们在此后的学习中有问题只管提出, 我定会大力互助。

二、阅读阅读下文,达成各题。

审美救赎何以可能潘知常①对于审美救赎的思虑,第一自然应当是审美救赎何谓。

同时,还有此外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审美救赎何为。

审美救赎何谓,是对于审美救赎的本体属性的回答,审美救赎何为,则是对于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的回答。

在这回答的背后,则是对于审美与艺术的生计权、审美与艺术的尊严的回答。

自然,这也与我们过去长远以来没有很好地思虑这个问题有关。

黑格尔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熟知非真知。

无疑,这句话用在这里也是特别适合的。

明显,对于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的思虑,其实就是对审美与艺术的来源、审美与艺术之为审美与艺术的思虑。

2019崇明高三语文一模(参考答案)

2019崇明高三语文一模(参考答案)

崇明区2019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参考答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1)可堪孤馆闭春寒踏莎行(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按要求选择。

(5分)2.(1)C (2)B二、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3. 黑格尔的话表明熟知的事物并不一定真正知道。

正如对审美与艺术我们是熟悉,但并没有很好地思考过,故而无法深入地把握其价值意义。

引用这一名言,更加明晰地阐述出对“审美救赎何以可能”尚未解决的情况。

为下文阐述未解决的原因等内容铺垫。

评分说明:“黑格尔的话表明熟知的事物并不一定真正知道”“正如对审美与艺术我们是熟悉,但是,并没有很好地思考过,故而无法深入地把握其价值意义。

”“引用这一名言,清晰地阐释了对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何以实现尚未解决的情况”“为下文阐述未解决的原因等内容铺垫”1点1分,任答3点即可。

4.“审美救赎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未能解决的原因分析。

评分说明:“‘审美救赎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未能解决的原因分析”1点1分。

5.C6.D7.参考示例1:作者对“意象呈现”做了概念界定,并探究其本质为“象征呈现”,具有与宗教相似的作用,让人类拥有世界,拥有意义的世界、虚无的境界。

之后推进一层,从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审美救赎角度论述。

由此,较为充分地论证了审美与艺术的特殊本性——意向呈现的审美救赎价值。

因此,我认为论证充分。

参考示例2:文章尽管对“意象呈现”的概念做了界定,分析了其作为象征呈现的本质,但是,这些属性以及本质如何达成审美救赎,并未进一步分析。

同时,文章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事理分析,缺乏典型的论据支撑观点。

因此,我认为并未充分论证。

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做出判断1分;论证内容概括2分;论证内容与观点间的关系分析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8.运用比喻手法,把怀玉山脉绵延延展的形态比作奔腾的烈马、沸水,低矮的山冈比作凝结的水花,龙门山比作一把圈椅,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新叶村所处的环境特征,更加真切地传达了作者对新叶村的独特感受。

2019年上海市崇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崇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崇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一、文言文(40分)1.(15分)默写(1),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2)满面尘灰烟火色,。

(白居易《卖炭翁》)(3),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4)向吾不为斯役,。

(柳宗元《捕蛇者说》)(5)东边日出西边雨,。

刘禹锡《竹枝词》)2.(4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各题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作者是元朝的(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枯藤老树昏鸦”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

B.“小桥流水”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悲凉的境况。

D.“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

3.(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登泰山记(节选)姚煎戊中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撐蒲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戊申”是指阴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

B.旧时把一夜分为五更,文中的“五鼓”相当于第五更C.“子颖”是以字称呼知府朱孝纯,以此表示尊重。

D.“东海”这里指想象中泰山东面的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作者在日观峰上观日出,不但有可“穷千里目”的视野,而且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受,可见,日观峰在众峰之中最。

4.(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王著教帝学书王著学右军①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②,帝③听政之余,留心笔札④,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2019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含答案分析及译文)(精校Word版)

2019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含答案分析及译文)(精校Word版)

2019年高三二模文言文二汇编宝山区(五)阅读下文。

完成第21—25题。

(13分)《锦帆集》序 (明)江盈科①锦帆泾者,吴王当日所载楼船箫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也。

阅今数千年,霸业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

姑苏吴治,实踞其上,此水抱邑治如环。

乙未之岁,余友中郎袁君①来宰吴,殚力图民,昕夕②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

逾明年,君以过劳成疾,上书乞归,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②君性超悟,深于名理,才敏妙,娴于词赋。

第一行作吏,都成废阁③。

间或触景起兴,感事摅④辞,有所题咏撰著,越二年,亦遂成帙。

其行也,友人方子公稍稍裒次,付诸梓⑤,问题于君,君自标曰《锦帆集》。

盖不佞尝诣吴署谒君,君指此水骄余曰:“是锦帆泾也,吴王霸业之馀,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而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

余因叹曰:同一锦帆泾耳,当吴王之时,满船箫鼓,及吴令之身,两部鞭箠⑥;吴王用之,红妹绿娥,左歌右弦:吴令御之,疲民瘵黎,朝拊暮煦。

昔何以乐,今何以苦?丈夫七尺相肖,胡所遭之苦乐顿异乃尔!虽然,人生有涯,苦乐有穷,惟山水为无尽。

操有穷之具,游无尽之间,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 ]?③君诗词暨杂著载在兹编者,[1]大端机自己出,思从底抽,摭景眼前,运精象外。

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

[2]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 [3]夫君齿最少,获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儒愿学堂”,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

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诶。

[4]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倘亦吴王有知,乞灵中郎之笔,不靳西施为君捧砚,而令掞藻⑦见奇有如是耶?④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则百花洲之遭,不逮兹泾远矣。

假使西施有灵,问江郎梦中之笔安在,不佞无辞置对矣。

(选自《江盈科集》) [注释]①中部袁君:袁宏道,字中郎。

②昕夕:朝暮。

③一行作吏:一旦做了官。

2024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卷(含答案)

2024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卷(含答案)

2023学年第二学期学业质量调研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明明如月,。

(曹操《短歌行》)(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陈情表》)(3)杜牧《阿房宫赋》一文中以夸张手法描述阿房宫内情形,衬托阿房宫之宏大的诗句有“,”等句。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社会科学要给普通人提供观察世界、为人处世的办法,不是通过简单的道德教化,而是通过分析。

,。

,,。

可能会有大的图景,但没有所谓的规律。

①社会科学告诉你,其实没有什么很强的规律②问题就解决了③都在于自己怎么样去理解这个世界,怎么样主动地采取行动④它不像自然科学,发现自然规律⑤它可能是倒过来A.④⑤①②③B.①④⑤②③C.④②⑤①③D.①②④⑤③(2)小明同学拟就“崇明区清明节文化”展开专题调查,以下是他制订的调查方案,请找出画线部分不适合...的一处,并说明理由。

(3分)崇明区清明节文化调查方案【】处,理由:。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3-7题。

(16分)材料一:①据说学术界有人对“新闻自由”的概念提出质疑,认为我们只能用“出版自由”的提法,不该说“新闻自由”。

在他看来,新闻是个名词,并不表示动作,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有什么自由不自由的问题呢?②听到这种“新论”,笔者很有些愕然。

③对于已经约定俗成、广泛使用的概念,并不是不可以重新讨论。

但是像上面提到的那种说法、那种推理....逻辑..,却很让人困惑。

因为循着这一逻辑推论,我们岂不可以对一系列含有“新闻”二字的复合概念提出同样的反问:既然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有什么讲不讲道德的问题,何来“新闻道德”“新闻伦理”之说?既然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它也不会有“律”与“不律”的问题,何来“新闻自律”“新闻他律”的说法?看来问题首先在于整个推理的大前提能否成立,即“新闻”究竟是不是“事实”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崇明区2019年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卷一、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

(1)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吾尝跂而望矣,______。

(荀况《_____》)(3)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营造凄冷氛围,蕴含词人孤寂难耐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按要求选择。

2. 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 小赵乔迁新居,邻居们前来道喜,祝贺他道:“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B. 小钱做事不踏实,好高骛远,老师告诫他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C. 小孙对上司指出缺点耿耿于怀,同事劝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D. 小李被训斥之后才安心读书,父亲抱怨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学与问相连,,,,,所以思想究竟须从记忆出发,创造究竟须从因袭出发。

①不只是因袭而必是创造②凡是思想都是由已知推未知③创造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④所以学问不只是记忆而必是思想A. ②④①③B. ④①②③C. ②①④③D. ④②③①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是否有权想信什么就信什么?①人有权利相信任何他想要相信的东西吗?常有人称这种“权利”是固执无知者的最后避难所,当这些顽固分子被如山的证据和汹涌的意见包围时,他们会说:“我就是相信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别人怎么说我不管,我有这样相信的权利!”问题是,他们真有这个权利吗?②我们承认,人都有“知道”某些事情的权利。

我有权知道自己的雇佣合同条款,医生对我的病情诊断,我在学校里得的分数,是谁在控告我,我的罪名又是什么等等。

③然而,信仰..并不是知识。

就像分析哲学家摩尔在20世纪40年代指出的那样,你不能说“天在下雨,但我不相信天在下雨”,这么说是荒谬的。

信仰渴望真相,但并不蕴含真相。

信仰可以是错误的,可以缺乏证据或逻辑思考的支持。

它们还可以是道德败坏的,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或恐惧同性恋的信仰,比如相信养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是“消灭意志”、严厉体罚,比如相信老人应该一律安乐死,又比如相信“种族清洗”是一种政治解决方案等等。

④上面这些判断假定了信仰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

但其实,信仰往往不太像有意而坚定的行动,更接近一种态度或者精神状态。

有的信仰(比如个人的价值观)并非出自人的慎重选择,它们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从同侪那里“获取”的,它们要么在不知不觉之间被我们吸收,要么由体制和权威反复灌输,要么通过道听途说为我们接受。

因此我认为,“获取并抱持信仰”未必是错,错的是“明知道信仰不对还要加以维护,不肯怀疑它们、抛弃它们”,这些都是有意的、不道德的行为。

⑤“你算老几,能告诉我该信什么?”狂热的信徒这样反驳。

然而连这个反驳也是错的,它假定了信仰的成立应该依赖某个人的权威,而忽略了“现实”这个角色。

我们的信仰旨在反映现实世界,正是在这一点上,信仰可能陷入混乱。

有些信仰是不负责任的,更具体地说,有些信仰是以不负责任的方式获得和保留的。

比如一个人可能无视证据,接受流言、谣传、或是来源可疑的证词,他可能忽视某个信仰和他的其他信仰互不相容,可能接受一厢情愿的想法,或者表现出对于阴谋论的偏好。

⑥19世纪数学哲学家威廉·克利福德曾宣称:“无论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人,只要没有充足证据就相信某事,就是错的。

”我倒不是要恢复那种强硬的证据主义。

克利福德这么说,是要阻止不负责任的“过度信仰”,也就是忽视证据,而用一厢情愿的想法、盲目的信念或情怀来刺激或是维护信仰。

⑦詹姆士在探讨各种宗教经验时提醒我们,“信仰的权利”可以营造出一片宗教宽容的氛围。

那些立足于教义的宗教曾对不信教的人施行压迫、折磨,并发动了无数战争,要终止这类暴行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双方承认彼此“信仰的权利”。

然而即使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依然不能宽容那些本身极不宽容的信仰。

任何权利都有限度,而且和责任伴随。

⑧不幸的是,今天的许多人滥用了信仰的权利,对责任却嗤之以鼻。

他们往往用一句“我有信仰的权利”来为自己的顽固不化和错误知识辩解,这并不符合詹姆士对信仰的权利提出的要求。

有人相信人类登月或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是政府虚构的事件,相信巴拉克•奥巴马是穆斯林,相信地球是平的,或相信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

这些人所宣称的信仰权利是一种消极权利,其目的是排除对话,避免质疑,并禁止别人干涉自己的信仰和忠诚。

这些人的心灵已经关闭,不再向外界学习。

他们或许是“真正的信徒”,但他们不是真理的信徒。

⑨和自由意志一样,信仰是人类自主权的基本成分,也是个人自由的最终根据。

但是克利福德也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的信仰都不是一件只涉及他自己的私事。

”信仰塑造态度和动机,引导选择和行为。

人的信仰和知识都是在一个认识共同体内形成的,并且反过来影响着这个共同体。

信仰有信仰的伦理,无论是信仰的获得、维护还是放弃,都有规矩可循。

这套伦理既产生了我们信仰的权利,又对它提出了限制。

如果有的信仰是假的、道德败坏的、或不负责任的,那它们就也是危险的。

我们没有信仰它们的权利。

(有删节)4. 第③段加点词语“信仰”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5. 下列对第④段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上文分析的假定前提作辩证思考,使论证更严谨。

B. 采用对比论证,突出明知不对还维护的信仰是错的。

C. 采取以退为进方式,退一步进行论证进而明晰观点。

D. 举例论证,补充论述有的信仰非出自人的慎重选择。

6. 下列各项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A. 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都是有意而坚定的信仰行为。

B. 有的信仰具有继承性,因此个人不必为此担负责任。

C. 宗教宽容强调信仰的权利,是解决暴行的有效方式。

D. 信仰与知识有区别,但二者形成于一个认识共同体。

7. 对第⑤段“狂热的信徒”观点的批驳是否严谨,请做出判断并做简要分析。

8.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渔村凉峙施立松我们推门而出,铁艺花门哐当一声,深秋的凉意清脆袭来。

回身关好院门,拢紧衣襟,慢步向海。

不经意间抬头,一声惊呼脱口而出。

满天星斗,镶嵌于夜空,恍若一斛钻石,倾倒在黑丝绒上,滚动,闪耀,无声地喧闹,璀璨地低眸,迷人心魄。

一弯新月如眉,幽幽西斜。

星月相互映照,彼此凝望,在太阳来临之前,共同守护夜的黑,梦的暖。

有多久没见过这样的夜空了。

光污染无处不在的城市和乡村,永远不知道它们失去了多少,比如星空,比如暗,以及暗中的一切。

这是舟山市岱山县衢山镇凉峙村的凌晨四点三十分,听了一夜涛声的我们,要出去找太阳。

这个面向东海的小渔村,三面被山环抱,一条弧形的岸堤,将村庄一分为二,一边是如镜的沙滩,长达数百米,一边是白墙黑瓦的房屋,和错综交杂的小路。

无论形状,还是布局,凉峙,都像极我的家乡洞头后垅渔村。

昨晚饭后,我们曾穿行在村中的小巷,才八点钟,整个村庄已阗静无声。

中年的我们,突然聊发少年狂,就着手机的手电筒,在平坦如砥的沙滩上找不甚明显的突起,然后用手指刨开,看赭色花蟹四下逃散,也不问他们今夜将在何处栖身。

年轻的几个跑去追海浪,风平的夜晚,浪也斯文端庄,追浪的那几个,难免嫌太乏味,一点刺激都没有。

正待转身不玩了,却被新推的浪头,打湿了鞋袜,一声声惊呼,仿佛要把整个村庄都惊醒。

慢慢地,上涨的潮水淹没了沙滩,我们坐到岸边的矮墙上,脱了鞋子,双腿晃荡,身后微弱的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投到海面,一行淡淡的影子随着海浪起起伏伏,想起晚饭时分刚听过的歌: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那些青春岁月里的好时光,那陪伴在身边一起歌一起笑一起玩闹的人,如今都去了哪里?在凉峙,在秋风渐凉的夜里,深深地怀念起,也不能怎么样,只对身边的人轻轻地说:好想好想唱首歌……成年以后,离开了村庄,枕着涛声入梦已成奢侈的事。

猛地再枕涛声,不免难以成眠。

思量着,回忆着,黎明悄然而至,匆匆披衣而起,与朋友一起去看日出。

此时,村庄的左前方,两座馒头似的岛屿之间,有一抹淡淡的绯红。

太阳即将出来了,我们面向着它,等待着,这一场海上日出,又将如何地惊魂动魄。

可是过了良久,那红一点变化也没有,相反的方向,却现出了鱼肚白。

难道,那才是东方?怎么会错得这般离谱?在我的家乡渔村,太阳就是从村庄的左前方出现的。

带着疑惑,连忙向鱼肚白的方向奔去,果然,一枚红日自海平面冉冉升起。

而那抹绯红,竟然是一艘停泊的巨轮。

村庄也苏醒了。

路边,渔嫂们坐在渔网间,织补着渔网。

一家名为时光客栈的民宿后菜园里,鬓发斑白的老奶奶佝偻着身子,在菜地里捉菜青虫,裹过的小脚,走在菜畦间有些踉跄。

她捉得极认真,任由我们喊她,就是不抬头。

村里的八十余家民宿,已自成一道风景。

穿行在村中小路,“拾光时舍”“海映朗庭”“渔人之家”“海蓝之星”“海月小筑”“昨海小憩”“刘三姐渔家乐”“大拇指客栈”,形形色色的“宿招”纷至沓来,每家民宿都刻意营造自己独特的风情。

步入一家蓝色围墙的小院,院子里,橘树挂满了青青黄黄果实,晚饭花端着一个个小酒盏,雏菊沾着晨露的紫花瓣簇拥着嫩黄的蕊,不知名的树举着一串串鲜红的叶,像叫卖着冰糖葫芦。

门上悬着一块木板,白色的油漆写着“诗和远方就在眼前”,不禁莞尔。

想想也是啊,假期时,那一拨一拨来自上海,来自杭州,来自宁波,来自各大都市的旅客,不就为着在这里寻找他们的诗和远方的吗?回到寄住的“海映朗庭”民宿。

院子里,作家们各自捧了书在读。

主人家的孩子,五六岁了,央求着年轻女作家:“陪我玩一会儿呗,陪我玩一会儿呗……”“快过来,别打扰姐姐!”他父亲唤他,又充满歉意地向我们解释道,“村里都是老人和幼儿,能陪他玩的人太少了。

”是呢,就像我早早离开我的家乡一样,似乎村庄的年轻人都迫不及待地奔向外面的世界。

但是,无论离开多久,渔村烙在心上的印痕,永远不会消失;无论走出多远,渔村都还是午夜梦回时目光聚焦的地方。

这时,山西文友玄武发来他写我家乡洞头的文,他说:我对洞头已经怀有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感,像寒雨中去饮烫过的酒,像大雪中着貂裘而行,像春夜坐在飞舞的落花中。

这样的情感,唯有在故乡时才曾有过。

我读着,竟失了神,因为,我心间也正鼓荡着这种亲切而温暖的情感。

凉峙,这与我家乡相似到让我分不清东西南北的凉峙啊。

(有删节)9. 第①段描写凉峙夜空的美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10. 从叙述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11. 文章多次提到自己的故乡渔村,请从构思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12.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古诗文阅读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其十四)(魏)阮籍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注释】肇:初始。

13.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从内容来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B. 从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格律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