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走进名人作文集锦走进冰心教案

合集下载

阅读指导课走进冰心.完美版PPT

阅读指导课走进冰心.完美版PPT

冰心人格最突出最 本质的地方,是她的真 诚。她真诚的追求理想, 真诚的热爱人类、热爱 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 真诚的高扬真善美的大 旗。在特殊的 条件下, 冰心的“爱的哲学”也 是爱国主义的体现。
“爱的哲学”思想在新时代非赋 予了新的内涵。我们更需要“爱” 来充实我们的心灵。冰心老人家 的“爱的哲学”思想,会在新时 代里更加发扬光大!
纸船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谁是我在无遮拦
天空下的荫蔽? 在70多年的时间里,她为孩子们创作了大量精美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集《超人》,散文集《寄小读者》《归来
之后》《樱花赞》《小橘灯》。
八,二十七,一九二三太平洋舟中
阅读指导课课件走进冰心
(优选)阅读指导课课件走进 冰心
母亲啊!
你是荷叶,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繁星·春水》的主题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1919年9月,他第一次用“冰心”这个笔名发表作品。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这位茹苦勤勉的学子、探索人生的作家,站在一段新航程的起点上。
情呢?作者想到了纸船……
八,二十七,一九二三太平洋舟中
一个远离祖国的游子,一个第一次离开 母亲的孩子,怎么会停止对母亲的思念呢? 作者通过“纸船”这个载体表达了对母亲深 深的思念!母爱是世界上最纯洁最伟大的爱, 在年轻的冰心的心中,母亲永远是她内心深 处最深深的依恋,在她的笔下,母爱自然成 了最值得赞美的主题。

阅读指导课课件-走进冰心

阅读指导课课件-走进冰心
传承中华文化
冰心的作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 德和精神内核,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 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 感。
THANKS.
《再寄小读者》选读
总结词
亲切温暖、情感深沉
详细描述
选读《再寄小读者》中的通讯,深入 了解冰心对小读者的期望和关爱,感 受她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和感悟,品味 她亲切温暖的文字。
阅读冰心作品的指
04
导方法
如何理解冰心的文学思想
冰心的文学思想概述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 家,她的文学思想深受中国传 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现代文学 的影响,强调人性的美好、自 然与人类的和谐以及对于社会 现实的批判。
深入探讨冰心文学思想的 形成背景
分析冰心所处的时代背景、家 庭环境以及留学经历等因素, 如何影响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形成。
冰心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探讨冰心文学思想中对于人性 的理解、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 的思考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批 判等核心内容。
冰心文学思想的影响与传 承
分析冰心文学思想对于后世文 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在当代文 学中的传承和发展。
培养真善美的品质
冰心的作品强调真善美的价值观 ,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 德品质。
关注内心世界
冰心的作品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 的描写,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理 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世界,增强 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冰心作品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冰心的作品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和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助于引 发人们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改进。
她善于运用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 ,将景物和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仿 佛置身于作品所描述的场景之中。
细腻的情感描写

驻操营学区中考语文《走进名人》作文集锦 走进冰心教案

驻操营学区中考语文《走进名人》作文集锦 走进冰心教案

校本课程《走进名人》系列之――走进冰心教案教学目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在细心的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借助投影打出冰心图片,采用配乐导入语和教师导入结合的方式)配乐导入(语内容:)在我国的福州长乐有一位老人,家喻户晓,世人皆知,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一生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他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而她也被人们尊称为“世纪老人”,同学们知道她是哪位名家吗?(解说:激发学生对巴尔扎克的钦佩之情,创设情境)二、关于冰心(见教材第一页)三、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冰心的相关资料四、解读文本1.体味教材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师给学生提供可以借助的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②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③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教师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特点。

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么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3.具体研习,突出重点①要求学生在教材中画出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可提示学生从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寻找②要求学生画出文章中蕴涵哲理的语句。

③画出这些语句后,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两类语句的联系。

(解说:完成这三个环节,学生发现全文几乎都是充满感情的语句,而蕴涵哲理的语句也是充满感情,在抒情之后怦发的。

五、师赠人生感言,师生共享:· 一个预感到有美好前途的人,当他在艰苦的人生大道上前进时,就像一个无辜的囚徒走向刑场,一点也用不着羞愧。

· 青年人陷于不义的时候,不敢对良心的镜子照一照;成年人却不怕正视;人生两个阶段的不同完全在于这一点。

· 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冰心诗教案(优秀6篇)

冰心诗教案(优秀6篇)

冰心诗教案(优秀6篇)冰心诗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2、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诗歌2、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把握作者是如何来抒情和阐述哲理的。

教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备统复备一、导入以配乐诗《献给母亲的歌》导入:听完后问同学们,你们怎么样来赞美母亲呢?同学回答后教师概括: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

先让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是怎样来赞美母亲的?简介作者(“爱”的哲学——自然、童贞、母爱。

有关作品等)二、学习《母亲》(找一张母女相依相偎的图片)1.朗读诗歌:(1)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3)你认为哪些字该重点读?(4)文中的“躲”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发这种感情的?3.抽同学朗读。

三、学习《纸船》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纠正读错的地方。

2.讨论:(1)这首诗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2)作者折纸船的整个过程你能描绘一下吗?3.再抽读该首诗:注意要有感情。

(1)这只纸船母亲肯定是收不到的,但母亲为什么却能在梦中看见呢?(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并区别一下这两首诗的抒情侧重点。

4.齐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训练以上两首诗都是抒情短诗,它们都是借用特定的物象(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请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来抒发赞美母亲的感情。

五.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初备统复备一、导入:屏幕映出两幅画(一幅绚丽的花,一幅科学家的画像)教师导入语:这幅花美吗?你羡慕它的明艳吗?这位科学家你熟悉吗?你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好,老师对你们的回答先不做评论,先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个人生的哲理吧!二、朗读诗歌1、先请一名学生朗读《成功的花》,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该生朗读的节奏,重音是否确当,读后大家帮助纠正2、讨论问题:(1)“惊羡”一词什么意思?可以换成“羡慕”吗?“浸透”、“洒遍”分别换成“浸湿”、“洒下”好吗?请说明理由;(2)花的“明艳”与“泪泉”和“血雨”之间有什么关系?(3)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4)你能举一些名人成功的例子吗?3、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板书。

初中议论文作文:走进“一片冰心在玉壶”

初中议论文作文:走进“一片冰心在玉壶”

走进“一片冰心在玉壶”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一朵素雅洁净的小花,一尾凌波跳越的小鱼,一掬金光闪烁的浪花,一根纤弱细微的小草……含蓄、真实、智慧、富有情趣的美——冰心最朴实的追求。

我感动于她一颗纯真的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出生于福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受母亲的影响,她8岁便开始偷偷写小说,12岁时未上过小学的她却以第一名的成绩被福建州女子师范预科录取,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的爱国运动。

她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投入新文学运动,在近8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和社会活动中,她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培育新生的一代,做出了多方面突出的贡献。

她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代开拓者,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又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小说,在随着《繁星春水》的出版,在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

抗日战争时期,她一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

之后又出版了一系列的小说诗集。

冰心,这个响亮,优美的名字,伴随着她的作品,一直闪耀在文坛上。

在她人生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它用自己的行动和文字,为“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温润,慈爱,赤诚作了最好的诠释。

接触过她的人,能从她的正直,善良,友爱中感受到人性的美;看过她作品的人,也能从她对真,善,美的讴歌和追求中得到启示,收获。

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歌颂了自然,母爱,童真,人类挚爱,这些都是她生活,情感,思想的自然酿造。

童年,人生的花季,纯洁无瑕,有一个绚丽的幻想天空,但是童年是短暂的,于是有冰心的感叹:“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这是她对童年甜美回忆,及美丽大自然的由衷礼赞。

从她的诗里,我们还能看到丰富而深刻的哲理。

“人类啊,相爱吧,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

”“小孩子!你可以进我的花园,你不要摘我的花——看玫瑰的刺儿,刺伤了你的手。

走进冰心课外阅读课教案

走进冰心课外阅读课教案

课外阅读指导课(1)走进冰心课外阅读交流向阳小学邝爱莲教学目标:1、学生汇报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交流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阅读的作品,并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冰心其人其文。

教学准备:1、课前开展“冰心阅读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课件(内含冰心头像、冰心名句集锦等)。

3、学生自制有关冰心作品的书签、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学生进入情境。

老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

用班德瑞的优美音乐作背景,及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冰心作品爱的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汇报展示所了解的冰心其人及作品。

1、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冰心。

2、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了解两个问题:(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冰心。

(引导学生了解冰心作品中体现的童心、母爱、对大自然之爱的主题。

)(2)你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1)通过汇报交流对冰心其人其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冰心其人其作品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回顾学习方法回顾在学习《海伦凯特》时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抓住冰心作品清新秀丽,语句优美,同时又抒发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特点,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读。

走进冰心

走进冰心
1、 加强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训练,从诗歌中感悟淳朴的挚爱情感。 2、指导归纳阅读方法,并从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学 习 流 程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冰心(1900~1999)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儿 童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等。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印度 诗人泰戈尔于 1913 写成散文《飞鸟集》 。冰心的诗受他影响很深。20 世纪初,冰心开始 写无题目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来集结为《繁星》《春水》 、 出版,被人们称为“冰心体” 。她的作品题材以歌颂母爱、童年和自然为主,笔调柔和 细腻,略带忧愁色彩,语言清晰明丽。 2、写作背景 冰心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温暖和富裕的家庭里,父亲是个思 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她的童年是在美丽的山东海边度过的,大海给她留下了深刻、亲切 的印象。 1923 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 8 月 17 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游船赴 美国留学。第一次独自离开融乐和美的家庭,太平洋上粼粼的海波唤起了冰心童年的回 忆,海潮声中勾起了她对母亲的无限思念„„背井离乡的生活使她万分苦恼,于是,在 太平洋舟中写下《纸船》一诗。 一、预习案(5 分钟) 1、仔细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诗人。 2、独立阅读老师提供的材料,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3、小组内对子间进一步学习,试着理解重点字词,了解诗歌大意、
在这里老师给 你留下放飞思 想的空间!
留下你的笔记
提示:读懂学 习目标,按要 求学习课文
二、
探究案(30 分钟) 音乐《爱若有 天意》
读诗意:1、师配乐范读《纸船---寄母亲》 。 2、伴着舒缓的音乐,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 悟诗情:3、 在这个被真情萦绕的课堂里,说说自己的独特体会。 学习指导: (1)独立默读诗文,做好批注,准备展示。 (2)对子间相互交流,小组内群学。 恋诗作: 4、在书架上找到作者的其他作品,独立阅读。 提示:轻声漫步,轻拿慢放。 5、快速阅读,有感情朗诵感兴趣的诗,写下自己独特感受。 6、展示的收获,交流感受。 三、训练案(10 分钟) 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里,也许你还意犹未尽,这节课已临近尾声了,让我们随 着冰心老人的足迹,也写下自己的一首清丽小诗吧!

《走近冰心》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走近冰心》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走近冰心邯郸市实验小学沈晓艳指导目的:1、拉近学生与冰心、冰心作品的距离,使名家、名作走入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受到爱的熏陶,为冀教版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做准备。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3、在活动中,潜意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指导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冰心文品、人品,激发阅读冰心作品的欲望。

指导难点:使学生养成“阅读—感悟—积累”的阅读习惯。

课前准备:1、《冰心文集》,冰心的诗《别踩了这朵花》《纸船—寄母亲》,《寄小读者》。

2、课件。

指导课时:1课时指导过程:一、导入课题师:英国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我知道课余时间同学们都读了不少书,“获得是一种满足,分享是一种幸福”。

那今天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读书成果?(学生汇报交流)从刚才的谈话中,我知道咱们同学在书本中获取了知识,感悟了生活。

那么,我们应该读哪些书才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呢?(学生回答,科普类的,小说,诗歌,散文等)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读文章就要读名家的文章,读名家,不能不读冰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冰心。

(板书:走近冰心)二、感性认识冰心1、教师出示课件,简介冰心:冰心简介冰心(1900—1999),现代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人,五四运动爆发后,她就开始文学创作活动。

1919年9月,她第一次用“冰心”这个笔名发表作品。

在70多年的时间里,她为孩子们创作了大量精美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集《超人》,散文集《寄小读者》《归来之后》《樱花赞》《小橘灯》等。

冰心文学创作的三大主题是“母爱、儿童、自然”。

2、教师出示课件——冰心肖像师:这是冰心奶奶老年时期的肖像,照片下面配有冰心奶奶的一句话“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既是冰心奶奶一生的追求,也是她人格、精神概括性的体现。

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她的诗来走近她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走进名人》系列之――
走进冰心教案
教学目标:
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在细心的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借助投影打出冰心图片,采用配乐导入语和教师导入结合的方式)
配乐导入(语内容:)
在我国的福州长乐有一位老人,家喻户晓,世人皆知,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一生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他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而她也被人们尊称为“世纪老人”,同学们知道她是哪位名家吗?(解说:激发学生对巴尔扎克的钦佩之情,创设情境)
二、关于冰心(见教材第一页)
三、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冰心的相关资料
四、解读文本
1.体味教材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师给学生提供可以借助的方法:)
①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②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③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教师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特点。

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么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3.具体研习,突出重点
①要求学生在教材中画出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可提示学生从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寻找
②要求学生画出文章中蕴涵哲理的语句。

③画出这些语句后,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两类语句的联系。

(解说:完成这三个环节,学生发现全文几乎都是充满感情的语句,而蕴涵哲理的语句也是充满感情,在抒情之后怦发的。

五、师赠人生感言,师生共享:
· 一个预感到有美好前途的人,当他在艰苦的人生大道上前进时,就像一个无辜的囚徒走向刑场,一点也用不着羞愧。

· 青年人陷于不义的时候,不敢对良心的镜子照一照;成年人却不怕正视;人生两个阶段的不同完全在于这一点。

· 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

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

· 心灵反映生活,面貌反映心灵。

六、师生共享歌曲《不服输》
七、结束本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