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制造网络模块化质量协同研究

合集下载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十五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十五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十五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日期】2021.06.24•【字号】鄂经信产业〔2021〕76号•【施行日期】2021.06.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质量管理和监督正文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十五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鄂经信产业〔2021〕76号各市、州、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经济和信息化、发改、教育、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商务、市场监管、统计、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人民银行和银保监分支机构,各有关单位: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关于加快推动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湖北省商务厅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2021年6月24日关于加快推动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产业新形态,是制造业企业打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

为深入贯彻工信部等十五部委《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政法〔2020〕101号),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服务型制造生态体系,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按照“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示范引领推广,健全协同发展生态,强化政策引导扶持,促进高端要素聚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湖北服务型制造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注册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92分)

注册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形势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讨(92分)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15道题】1.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

A .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B .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C .起步建设、单项突破、集成覆盖和创新提升D .起步建设、单项提升、集成覆盖和创新突破用户答案:[B] 得分:2.002.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工业4.0参考体系架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

A.中国、美国、德国B .中国、德国、美国C .中国、德国、日本D .美国、德国、日本用户答案:[B] 得分:2.003.举旗定向,按照十九大精神( )。

A .做好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实施B .健全开放协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C .持续开展宣贯交流活动D .加速关键亟需标准研制用户答案:[A] 得分:2.004.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程中,重点扶持安全可控的()。

①工业基础软硬件②高端行业应用软件③嵌入式系统④新型工业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①②③⑥用户答案:[A] 得分:2.005.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D.制造体系用户答案:[C] 得分:0.006.比较我国两化融合与德国工业4.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对应()阶段。

A.工业2.0B.工业2.0向3.0过渡C.工业3.0D.工业3.0向4.0过渡用户答案:[B] 得分:2.007.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主要任务包括()。

①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②发展核心工业软硬件③提升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④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⑤逐步完善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用户答案:[D] 得分:2.008.两化融合以()为关注焦点。

A.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B.战略一致性C.领导的核心作用D.新型能力用户答案:[A] 得分:2.009.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加快促进形成新型制造体系,()面临创新和变革。

模块化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协同优化措施

模块化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协同优化措施

模块化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协同优化措施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在追求高效、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模块化装配式建筑施工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方式,正在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要实现模块化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协同优化,需要针对不同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

本文将从设计阶段、生产制造阶段以及施工与安装阶段探讨相关协同优化措施。

设计阶段的协同优化措施在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的设计阶段,要实现协同优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利用BIM技术进行信息共享与协同设计: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种集成了多种信息的数字仿真技术,在模块化建筑设计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通过BIM技术,设计师可以实现对各个构件和系统之间关联关系的可视化表达和管理,实现多专业之间信息共享和交流,并在设计阶段发现和解决问题。

2. 强调模块化设计的一体化原则:模块化装配式建筑施工要求各专业之间协同工作,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强调一体化的概念。

各个专业应当联合起来,共同考虑构件制造、运输、安装等方面的因素,并对整体进行综合优化,确保各部分之间的协同性能上最优。

生产制造阶段的协同优化措施在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制造阶段,为实现协同优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精细化生产计划:通过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并与模块供应商密切合作,确保所需模块按时到达,并使生产过程井然有序。

及时沟通和信息共享将有助于减少浪费和提高效率。

2.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协同效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等)与各类设备和系统进行数字化集成。

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反馈等手段,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预警与响应,并快速解决。

施工与安装阶段的协同优化措施在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与安装阶段,为实现协同优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设计和制造的协同管理:通过设计和制造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确保模块质量符合要求,并整体考虑模块出厂尺寸、标志与易于拼接等方面。

制造资源网络协同环境下广义制造能力资源模型研究

制造资源网络协同环境下广义制造能力资源模型研究

制造资源网络协同环境下广义制造能力资源模型研究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制造企业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的制造能力来确保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而制造能力的提升往往需要依赖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因此,研究制造资源在网络协同环境下的模型成为了当前制造业界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制造资源网络协同环境的背景传统的制造业模式往往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垂直整合结构,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相对较为封闭。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制造资源的交互和共享变得更加容易。

在制造资源网络协同环境下,企业可以将自身的资源与其他企业进行共享,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二、广义制造能力资源模型的研究内容广义制造能力资源模型是研究制造企业在网络协同环境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的重要模型。

它着重于研究企业如何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来提高制造能力,实现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1. 资源分类广义制造能力资源模型将资源分为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两大类。

物质资源包括原材料、设备、工艺等,而非物质资源则包括技术、知识、人力等。

这种分类有助于企业更加清晰地认识和掌握自身的资源状况,从而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利用。

2. 资源配置方法资源配置是广义制造能力资源模型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网络协同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享供应链中的物流和库存资源;同时,企业也可以与其他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共同开发新的产品和工艺。

3. 制造能力评估广义制造能力资源模型研究还包括制造能力评估的内容。

通过对企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客观地了解企业的制造能力水平。

评估的指标可以包括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供应链响应能力等。

评估结果可以为企业制定进一步的资源优化策略提供参考。

三、广义制造能力资源模型的应用案例广义制造能力资源模型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产与运作管理》问答题答案

《生产与运作管理》问答题答案

《生产与运作管理》问答题答案生产与运作管理习题集第一章绪论简答题1.简述社会组织的三种基本职能?答:①生产运作:是一切社会组织最基本的活动②理财:为社会组织筹措资金并合理运用资金③营销:发现与挖掘顾客的需求,让顾客了解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并将这些产品和服务送到客户手中。

2.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有哪些?答:①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对其运行有先天性的影响②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主要涉及生产运作计划、组织与控制三个方面③生产运作系统的维护与改进:包括人员的培训、设备和设施的维护以及生产系统的改善。

3.制造型性生产与服务性运作有那些区别?答:①制造业主要产出有有形产品,服务业主要提供无形产品②制造业的产品可以运送,服务业的产品通常很难运送③制造业强调人的因素相对重要,服务业强调人的因素十分重要。

基本区别:产出的物理性质不同;资本的密集程度不同;与顾客的接触程度不同;企业辐射的范围不同;绩效的评估方法不同。

4.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是什么?答:高效、灵活、准时、清洁地生产合格产品和提供满意服务,基本目标主要包括质量、成本及进度管理。

5、什么是生产系统?它的要素有哪些?答:定义: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支持单位日常业务运作的信息系统。

要素:①结构化要素(硬件):构成生产系统主体框架的要素,包含生产技术、生产设施、生产能力和生产系统的集成;②非结构化要素(软件):人员组织、生产计划、生产库存、质量管理。

6、当今世界,影响企业运营管理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第二章企业战略与生产运作战略简答题1、生产运作战略包含哪些内容?答:(1)生产运作的总体战略:主要包括自制还是外购,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选择,组织生产是预测驱动还是订单驱动,采用高效供应链还是敏捷供应链,配送网络方面的选择。

(2)产品或服务的选择、设计与开发策略;(3)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策略:包括选址、设施布置、岗位设计、考核和报酬。

2、简述生产运作战略的特点。

答:①贡献性,它强调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通过对产品目标的明细化使生产系统功能具有优先级而保证竞争优势的突出,为企业竞争提供坚实的产品和后援保证;②一致性,它强调生产运作系统与企业要求的一致性,同时也强调生产运作系统内部硬件要素与软件要素的一致、协调关系,以此来保证整个生产运作系统的目标及其优先级;③操作性,它强调战略既是一种计划思想,又应便于贯彻实施。

制造业网络协同化

制造业网络协同化

制造业网络协同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也在不断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其中网络协同化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网络协同化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研发、供应链等各个环节之间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协同作业,达到全面优化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目的。

本文将从网络协同化的意义、实施过程、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网络协同化的意义制造业网络协同化的意义在于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整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间的无缝对接。

通过建立网络化协同平台,企业可以更快更灵活地响应市场需求,实现订单生产、定制化生产等个性化服务。

此外,网络协同化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库存、加速物流、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实施网络协同化的过程1. 确定网络协同化的目标企业在推动网络协同化前,首先需要明确自身发展战略和目标,确定网络协同化的意义所在。

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还是为了拓展市场?或者是为了减少库存、提高供应链透明度等方面?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协同化的策略和措施。

2. 建立协同平台建立网络协同化平台是实施网络协同化的关键一步。

企业可以选择第三方平台或自建平台,实现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通过平台实现生产计划、库存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功能,实现全面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

3. 强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在建立网络协同化平台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严格保护生产数据和企业机密资料的安全。

要建立健全的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预防数据泄露和信息损失。

4. 促进内外部协同合作除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外,企业还需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外部单位进行密切合作。

建立信任关系,分享资源、信息,实现全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共同提升整体效益。

5. 持续改进和优化网络协同化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企业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网络协同化的模式和机制,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变化。

通过数据分析和反馈机制,不断完善网络协同化的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案例

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案例

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案例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供应链的规模和复杂度不断增加,协调各个环节的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等伙伴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关键。

为此,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案例。

一、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技术的定义和意义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技术是指采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协调和优化,从而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的技术手段。

与传统的制造业管理模式相比,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提高了供应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传统的制造业管理模式往往是以生产商为中心,掌控着供应链的全局,导致生产节奏缓慢、灵活性较差、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弱等问题。

而采用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技术,可以实现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效应对市场变化。

2.提高了供应链的协同效率和效益:传统的制造业管理模式由于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持,使得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效率低下,影响效益。

而采用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技术,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供应链中各种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效率和效益。

3.优化了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传统的制造业管理模式中,往往存在着固化的单一生产模式和缺乏应对风险的手段等问题,对供应链的管理和控制存在一定的压力。

而采用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技术,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提高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产品安全性,对供应链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二、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技术研究的前沿进展1.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供应链协同研究:物联网和云计算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两大热点,其的应用将会深刻地改变目前制造业的生产格局与工业模式。

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制造业可以颠覆传统生产模式,实现生产资源、订单、库存、运输、销售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协同,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

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2020)

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2020)

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2020)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根据本课程,()将成为下一场大国之间争夺霸权的斗争焦点。

•A.物联网••B.人工智能••C.大数据••D.5G技术•2 .纳米机器人是根据()的生物学原理而设计制造的,利用纳米先进制造技术,可对纳米空间进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

•A.分子水平••B.原子水平••C.质子水平••D.纳米水平•3 .服务型制造企业的交易方式主要是()。

•A.••B.一次性交易••C.短期服务••D.长期服务•4 .我国属于5G产业发展的第几梯队?()•A.四••B.三••C.二••D.一•5 .6.根据本课程,对可能发生重大及以上网络安全事件的信息及时向应急办报告属于监测预警的()。

•A.监测••B.预警、研判与发布••C.••D.预警解除•6 .6.根据本课程,网络购票方式的改变说明了()。

•A.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社会剧变••B.信息技术改变军事对抗方式••C.信息技术改变价值创造技术••D.信息技术成为大国博弈重心•7 .10.根据本课程,网络安全人员缺乏属于网络安全保障中的()。

•A.管理问题••B.技术问题••C.产品问题••D.人员问题•8 .人们通常把物联网应用冠以“智能”的名称,如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建筑等,其中的智慧来自()。

•A.感知识别层••B.管理服务层••C.网络构建层••D.综合应用层•9 .大数据相关()在2019年中国整体大数据市场中占比最高。

•A.技术••B.软件••C.服务••D.硬件•10 .本课程提到,下列不属于物联网应用的发展趋势的是()。

•A.更透彻的感知•B.更广泛的互联互通••C.更深入的智能••D.更模糊的感知•11 .传统制造企业的价值再造主要是通过()。

•A.产品••B.服务••C.产品+服务••D.长期服务•12 .自()起,我国制造业规模便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A.2005年••B.2010年••C.2003年•D.2016年•13 .()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C o l l e g e o f Ma n a g e me n t a n d E c o n o mi c s , Ti a n j i n Un i v e r s i t y , Ti a n j i n 3 0 0 0 7 2 , C h i n a )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mo d u l a r s e r v i c e c o r e c o mp e t e n c e , mo d u l a r s e r v i c e q u a l i t y l e v e l a n d mo d u l a r q u a l i t y i n n o v a t i o n l e v e l t o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mo d u l a r s y s t e m a r e s t u d i e d .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mo d u l a r q u a l i t y s y n e r g y mo d e l t h a t c o n s t r u c t e d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L a n g e v i n e q u a t i o n,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c r i t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f o r mo d u l a r n o d e q u a l i t y t o me e t t h e b a l a n c e . F o l l o wi n g t h e me c h a n i c s p r i n c i p l e ,
定 了模 块化 质量 的 最终 协 同状 态 。根 据仿 真 结果 , 提 出 了平衡 态 与非 平衡 态 的模 块化 质 量 协 同 管
理对策。 关键词: 服 务 型 制造 网络 ; 模 块 化质 量 ; 质 量协 同 中图分 类 号 :F 4 0 6 . 3 文 献标 识码 : A
Ab s t r a c t :Ba s e d o n t h e mo d u l a r q u a l i t y o f S e r v i c e - o r i e n t e d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 n e t wo r k( S M N) ,
临界 条 件 ; 应 用力 学原理 , 构 建 运动轨 迹模 型 , 拟 合 出 了其 非 平衡 态的模 拟 状 态点 。对 两 个模 型赋
值仿 真 , 仿 真结 果表 明 : 当模 块化 质 量 系统 处于平 衡 态 时 , 模 块化 服 务 核 心 能 力对 外部 环 境反 应较
为敏 感 ; 当模 块 化质 量 系统 处 于非 平衡 态 时 , 在协 同运动 初 期 , 模 块化 服 务核 心能 力 对质 量 状 态 的 协 同运 动 方 向起 决 定作 用 , 中期模 块 化服 务质 量 水平 的影 响 力逐 渐 增 强 , 最后 阶段质 量创 新 水平 决
化z质与量协之同状间态相互的影作响用对系统模块z与z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系统模一2生产性服务模块zy2质量序参量的作用力块化质量协同状态的影响一3顾客效用模块x的阻尼系数角z与y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系数模块i的质量状态cy的阻尼系数z与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系数qsmn模块化质量系统的阻尼系数岛z与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关系121qi的变化率ltlz的质量效益系数角22与z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关系模块间相互作用力对z对系统模块化质量协xxyz状价值模块化质量协模拟q变化率的影响程度啦同状态的影响z模块化服务核心能力一一同勰块化质量协q
FENG Li a n g - q i n g ,HU ANG Da - l i ,XI A Ch a o ( 1 . S c h o o l o f Ec o n o mi c s a n d Ma n a g e me n t , Na n c h a n g Ha n g k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Na n c h a n g 3 3 0 0 6 3 , Ch i n a ;
S t u d y o N S y n e r g y o f Mo d u l a r Qu a l i t y i n S e r v i c e - o r i e n t e d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 Ne t w o r k

文章 编 号 : 1 0 0 7 — 5 4 2 9 ( 2 0 1 5 ) 0 3 - 0 0 8 3 — 0 7
服务 型 制 造 网络 模 块 化 质 量 协 同研 究
冯 良清h 。 , 黄大莉 , 夏 超
( 1 . 南 昌航 空大 学 经 济管理 学 院 , 江西 南昌 3 3 0 0 6 3 ;2 . 天 津 大学 管理 与经 济 学部 , 天津 3 0 0 0 7 2 ) 摘要 : 基 于服 务 型制 造 网络模 块化 , 研 究服 务核 心 能力 、 服 务 质量 水平及 质 量创 新 水 平对 模 块 化 质量 系统 的影响 。依 据 郎之 万方程 , 建 立模 块 化质 量 系统协 同演化模 型 , 得 出 了其 满足平衡 态的
b y b u i l d i n g t r a j e c t o r y mo d e l , t h e s i mu l a t i o n s t a t u s p o i n t s o f n o n - e q u i l i b r i u m a r e d e s c r i b e d . Th e
第 2 0卷 第 3 期 2 0 1 5 年 6 月
工 业 工 程 与 管 理
I n d u s t r i a l E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Ma n a g e me n t
Vo 1 . 2 O No . 6 J u 2 0 1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