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典范新加坡碧山公园
新加坡碧山公园

新的生活方式
新的生道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过度的城市开发和显著的人口增长,使得 城市面临着干旱、洪涝灾害和水源污染问题,因此建造了包括碧山公园 附近的加冷河混凝土河道在内的很多沟渠和排水沟,以减轻洪水泛滥。
改造河道
这一项目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化了的河流成为 了全国雨水收集系统的一部分,用作饮用水来源,从而有助于新加坡水 资源的独立。(目前,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进口饮用水)。
背景
积极,美丽,干净水计划(Active,Beautiful,CleanWaters,ABCWaters)
从2006年开始推出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ABC),除了改造国 家的水体排放功能和供水到美丽和干净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之外,还为市民提 供了新的休闲娱乐空间。同时提出了一个新的水敏城市设计法,积极,美丽, 干净水计划(Active,Beautiful,CleanWaters,ABCWaters)也被称为ABC 在新加坡水域设计的亮点)来管理可持续雨水的应用。这一长期的举措,使得 100多个项目已经确定实施。到2030年,计划完成20个项目,使人们更容易与 水亲近。 加冷河碧山公园是ABC方案下的旗舰项目之一。由于公园需要翻新、公园 旁边的加冷河混凝土渠道需要升级来满足由于城市化发展而增加的雨水径流的 排放, 因此这些计划被综合在一起进行此项重建工程。在此项目中,62公顷的 公园空间被重新设计,以适应河流系统固有的动态过程,其中包括水位波动和 宽度,同时为公园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机会。2.7km的加冷河从笔直僵 硬的混凝土河道被改造成3.2km的蜿蜒自然河道。
安全考虑
城市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大自然的对立面,而如今,需要将二 者融为一体。城市的韧性需要增强,因为气候变化容易导致洪灾, 而干旱期则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发展。
2.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简介
LOREM IPSUM DOLOR
地点:新加坡 面积:65公顷,3km河道 委托人:新加坡的公共事务局 (PUB)和国家 公园委员会 景观设计:Atelier Dreiseitl GmbH 合伙人:Herbert Dreiseitl、Gerhard Hauber 项目管理和设计负责人:Tobias Baur、 Rudolf Mager、Leonard Ng、Hendrik Porst
在改造之前,加冷河是公园和社区之间一条 明确的边界线,由于急需升级改造,成为了 坚固的混凝土运河。设计团队摧毁运河、修 复河流的这一大胆举动超出了预期的承载能 力,而且比改造的混凝土运河花费还少15% 。经过简单且精心设计,公园和河流之间模 糊的界限将该社区城市用水系统的实用理念 转变成亲近自然的关系。
他们解决洪涝问题的方法令人 印象深刻。其水文和生态动机 很明确。让水獭回归城市也是 令人惊奇不已的。最重要的是 野生动植物和自然获得瞩目
CO改 造为蜿蜒的天然河流。这是第一 个在热带地区利用土壤生物工程 技术(植被、天然材料和土木工 程技术的组合)来巩固河岸和防 止土壤被侵蚀的工程。通过这些 技术的应用,还为动植物创造了 栖息地。新的河流孕育了很多生 物,公园里的生物多样性也增加 了约30%。
项目工程师:Andreas Bockmü hl, Stefan Brückmann
美丽和干净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之外,还为市民提供 了新的休闲娱乐空间。同时,提出了一个新的水敏城市 设计方法(也被称为ABC在新加坡水域设计的亮点)来管 理可持续雨水的应用。作为一项长期的举措,截止 2030年,将有超过100多个项目被确立阶段性实施,与 已经竣工完成的20个项目一道,拉近了人与水的距离。 碧山宏茂桥公园是ABC方案下的旗舰项目之一,由 于公园需要翻新,公园旁边的加冷河混凝土渠道需要升 级来满足由于城市化发展而增加的雨水径流的排放, 因 此这些计划被综合在一起,进行此项重建工程。加冷河 从笔直的混凝土排水道改造为蜿蜒的天然河流。 这是第一个在热带地区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植 被、天然材料和土木工程技术的组合)来巩固河岸和防 止土壤被侵蚀的工程。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还为动植 物创造了栖息地。新的河流孕育了很多生物,公园里的 生物多样性也增加了约30%。 公园和河流的动态整合,为碧山公园打造了一个全 新的、独特的标识。崭新、美丽的软景河岸景观培养了 人们对河流的归属感,人们对河流不再有障碍,恐惧和 距离,他们能够更加近距离的接触水体、河流,他们开 始享受和保护河流。 此外,在遇到特大暴雨时,紧挨公园的陆地,可以 兼作输送通道,将水排到下游。碧山公园是一个启发性 的案例,它展示了如何使城市公园作为生态基础设施, 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巧妙融合在一起,起到洪水管理、 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提供娱乐空间等多重功用。人们和水 的亲密接触,提高了公民对于环境的责任心。
海绵城市公园优秀案例

海绵城市公园优秀案例今天我就给你唠唠海绵城市公园的优秀案例。
就说南宁那的那考河湿地公园吧。
以前那地方啊,就是条臭水沟,又脏又乱的。
但是呢,经过这么一打造,摇身一变成了超棒的海绵城市公园。
它在设计上就特别聪明。
公园里到处都有那种绿色的植被缓冲带,就像给土地穿上了一层能吸水的绿衣服。
下大雨的时候,雨水就顺着这些缓冲带慢慢渗到地底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到处乱流,搞得脏兮兮的。
而且啊,它还有好多那种湿地池塘。
这些池塘可不简单,就像一个个大水盆子。
雨水先流到这里面,池塘里的植物和泥土就开始发挥作用啦,把脏东西过滤掉,还能调节水量。
就好比是大自然的净水器和小水库。
再说说新加坡的碧山宏茂桥公园。
这个公园厉害在哪呢?它把河道都重新规划了。
原来那种硬邦邦的混凝土河道,改成了那种更自然的、弯弯绕绕的河道。
两边还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
这样一来,当洪水来的时候,河道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洪水,那些植物呢,又能减缓水流的速度,不让洪水那么凶猛。
还有就是德国的一些海绵城市公园,人家那在材料的使用上特别有想法。
比如说地面的铺设材料,都是那种透水性能特别好的。
走在上面,你要是不小心洒了点水,“嗖”的一下就渗下去了,根本不会积水。
而且公园里有很多雨水收集装置,这些装置收集起来的雨水,还能用来浇灌花草树木呢。
这就好比是把老天爷给的水一滴都不浪费,都存起来自己用。
这些海绵城市公园的案例啊,都是把自然的力量和人工的智慧完美结合起来。
它们就像一个个小的生态宝藏,不仅让城市在应对雨水的时候更加从容,还让咱们老百姓有了特别舒服、漂亮的休闲好去处。
你看,这就是海绵城市公园的魅力所在呀。
海绵城市的经典案例

海绵城市的经典案例那我得给你说说新加坡的碧山宏茂桥公园,这可算是海绵城市的一个超棒案例呢。
你想啊,新加坡本身地方不大,但人口还挺密集的。
这个碧山宏茂桥公园以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公园,一下大雨就积水,搞得大家都很头疼。
后来啊,他们就把这个公园打造成了海绵城市的样板。
那里有好多绿色的屋顶,就像给房子戴了顶绿色的帽子。
这些绿色屋顶可不是光为了好看,它们能像海绵一样吸水。
下雨天,雨水就被屋顶上的植物和土壤给吸收一部分,就不会一下子全流到地上造成积水了。
公园里还有好多的生物滞留池。
这名字听着有点拗口,其实就是一些小池子。
这些小池子就像是一个个小水库,但是又特别自然,周围长满了各种植物。
雨水流到这里面,植物的根系就像小爪子一样,把水里的脏东西抓住,还能吸收一部分水分。
而且这些滞留池里的水还能慢慢渗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呢。
还有啊,公园里的步道也很有讲究。
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水泥路,而是那种有很多缝隙的透水砖铺成的。
这样一来,雨水就可以从这些缝隙里渗下去,就像给雨水开了很多条小通道,让它们可以乖乖地到地下去,而不是在路面上到处流。
再说一个咱们国内的例子,江西萍乡的海绵城市建设也很厉害。
萍乡以前也是逢雨必涝,排水系统那叫一个不给力。
后来他们开始搞海绵城市建设,到处都是亮点。
比如说他们把一些老旧小区的地面都改造了。
以前小区里一下雨,地面就跟小河似的,现在呢,地面改成了那种能渗水的材料,而且还在小区里建了一些小小的雨水花园。
这些雨水花园就像一个个小花坛,里面种满了花花草草。
下雨天的时候,雨水先流到这里,花草把雨水过滤净化一番,多余的水再慢慢排走。
还有萍乡的公园,像鹅湖公园,他们在湖边设置了很多的生态驳岸。
这可不是普通的湖岸,它是用一些石头和植物搭配着弄的。
石头之间有缝隙,植物的根也能帮助稳固湖岸,而且下雨的时候,雨水能顺着石头缝和植物根部渗到地下或者流到湖里,既不会造成湖边积水,又能让湖水得到补充。
这就像是给公园穿上了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海绵外套。
国外蓄水滨水公园案例

国外蓄水滨水公园案例
国外蓄水滨水公园案例有:
1. 加拿大防波堤公园:这个公园已经具备了优越的公园条件,包括成熟高大的树木、岬角和海湾之间的吸引空间序列、一个美妙的公共艺术作品、靠近市中心和皇后大学的行人,以及安大略湖地平线畅通的远景。
2. 新加坡的加冷河—碧山公园:这个项目是新加坡水管理计划的一部分,目标不仅在于保证有效的排水和供应系统,而且要把水域沿线的区域转变成休闲和社交空间。
该项目于2012年完工,规模是62公顷,重新恢复了波状
河流的周边区域,建造了绿色空间、饭店、运动场和瞭望台。
3. 巴西阿雷格里港滨水公园:这个公园全长公里,占地公顷,位于巴西南部拥有150万人口的最大城市-阿雷格里港。
该公园是当地政府将城市和居民
与最珍贵的景观——将Guaíba海滨重新连接起来。
4. 法国巴黎的塞纳河畔:这个地方结合了塞纳河沿线历史桥和遗址,成为了世界上顶级的旅游胜地之一。
这个河岸再生项目也在激发人们进行体育运动,例如群体散步;提供了更多观看节目的座位;重新整合公共空间,这样它能更好地被行人、骑自行车的人和司机共同使用。
这些案例展示了不同国家在滨水公园设计方面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每个案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设计理念,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海绵城市 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英国布里斯托尔海滨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设计单位:英国景观建筑师Grant联合公司国外可持续城市排水将雨水从建筑屋顶导流至港口,通过一系列管道、渠道和小溪,还可以灌溉种植。
浮动的海港边缘芦苇在水进入港口之前过滤雨水和地表水。
芦苇也创造了宝贵的栖息地,并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水边设置。
其他栖息地包括面对中央广场的绿墙。
新加坡ABC水计划和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设计单位:戴水道设计国外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水环境设计设计单位:戴水道设计国外以水作为设计主题所能够营造出的所有可能性捕获了他们的想象力,其次这样进行设计满足生态标准的潜力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
以雨水作为如厕冲水和灌溉绿色空间的建议符合了这种需求。
同时,也可以采用地下水箱收集雨水、补给包含一个广场北侧的狭小湖体、广场上大面积主体水体以及南部水面。
另外,这样的设计提供了建造阶段不降低地下水位、且能够适当收集建筑体滑落雨水、填充附近运河(Landwehrkanal)的可行性德国河岸LahnaueGießen 滨水景观设计 设计单位:A24 Landschaft Landschaftsarchitektur GmbH 国外北面开放和广阔的草地公园,经由内城和其周围更加密集的城市化区域,延伸到南面现有的河岸草地中去。
在Lahn河的2个河岸沿线建造了一条新的连续性通道,连接了这些分区。
这个规划也包括移走河岸沿线的停车区、开放区域以及复兴和扩大现有的公园。
这个想法用来建立分区之间的联系,建造公共广场以及扩展到达Lahn 河跨区域的自行车路线。
重要的是这个概念让河流沿线的私人区域用于公众使用,同时针对河流景观的长期保护启动了复原程序和措施。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城市滨水设计单位:土人设计国外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一个强大的城市公园体系是扎根在强健的可修复的自然中的。
我们找出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设计一个保护和加强重要自然和文化过程的生态网络,这些过程包括可持续的交通、自然的雨水处理、城市农业和其他绿色基础设施。
什么样的公园可以称得上“海绵公园”

什么样的公园可以称得上“海绵公园”1、自身的雨水基本不外排,不给城市增加雨水面源污染一方面要减少公园内部的硬化空间,另一方面少量的硬化面也用草沟等生态排水方式。
(新加坡碧山公园休息座椅)(新加坡碧山公园大面积草坪代替广场)小雨觉得国内公园设计时硬化路面太多,看新加坡碧山公园的休息座椅,只有周边小小的范围内才有硬化面。
并且也很少会看到面积较大的广场,而是已大草坪来代替。
小雨去考察时就发现小孩子都在大草坪上玩各种游戏。
(可惜大妈们不能跳广场舞了,只好改名叫草坪舞。
)(新加坡碧山公园内道路边草沟)2、削减了周边区块雨水径流的量和污染新加坡碧山公园也为周边的雨水径流进行了末端拦截,很好的削减了雨水的量、控制了污染。
(新加坡碧山公园内为周边雨水径流建设的卵石沟)3、为整个城市的内涝缓解和水环境保护作了贡献公园是块大海绵,需要充分发挥她的作用。
要把公园建设成为多功能公园,既是居民活动休闲的场所,又可以为城市缓解内涝,保护水环境。
(新加坡碧山公园内水陆缓冲带)碧山公园内河岸设计为生态护岸,宽阔的水陆缓冲带在暴雨季节时可以为加冷河提供河水的调蓄空间,从而控制水位。
河道高水位时可以到小雨画的红线位置呢。
而同时,碧山公园内还设计了河水净化系统,水从河流下游通过泵送到生物净化池,过滤后补充到河流上游。
因此,加冷河的水清澈见底。
(新加坡碧山公园内处理河水的生物净化池)(新加坡碧山公园内加冷河)此外,因为公园是开放空间,到此活动的民众较多。
因此,在公园内进行生态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
碧山公园这方面也做得很好。
(新加坡碧山公园内警示牌)(新加坡碧山公园内植物认知二维码)(新加坡碧山公园内生物多样性宣传栏)以上关于碧山公园的ABC水系统情况均来源于《新加坡ABC设计导则》。
设计师们,对照一下,你设计的公园真的是海绵公园吗?。
通过水生态修复弹性应对雨洪的公园设计研究——以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宏茂桥公园为例

通过水生态修复弹性应对雨洪的公园设计研究——以新加坡加冷河一碧山宏茂桥公园为例The Park Design of Resilient Response to Flooding Through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A Case Study of Bishan-Ang Mo Kio Park Along Kallang River昊漫I Wu Man陈东田I Chen Dongtian郭春君I Guo Chunjun王洪涛I Wang Hongtao范雯雯I Fan Wenwen中图分类号TU98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739X(2020)07—0073—04收稿日期2019-02-27摘要水生态修复是构建弹性海绵城市的重要环节。
在分析新加坡加冷河一碧山宏茂桥公园改造背景的基础上,从修复性的工程技术手段应用、清洁性的生态群落营造、可持续性的水文循环过程构建、循环性的废弃材料利用和公众参与性的管理机制建立等多个层面,剖析公园在应对城市雨洪和水资源管理上的巧妙构思和修复策略。
对公园无雨期、降雨期和降雨后的三种不同状态进行解析,阐述三种状态下公园的弹性运作过程。
归纳总结其经验,提出我国海绵城市背景下公园绿地建设的设计思路,丰富海绵型绿地内容的研究。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弹性应对海绵型绿地加冷河一碧山宏茂桥公园Abstract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silient sponge c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construction background of the Bishan-Ang Mo Kio Park along Kallang River,the ingenious conception and restoration strategies of park in dealing with urban rainstorms a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restorative engineering techniques, clean ecological communities,sustainable hydrological cycle process,renewable waste materials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In this paper we decompose three different states of the park in rainless period,rainy period and after raining,then we expound the park's elastic operation process under three states.Finally we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and put forward the design idea of park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onge city,so as to enrich the research of sponge green spaces.Keywords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Resilient response,Sponge green spaces,Kallang River and Bishan-Ang Mo Kio Park“海绵城市”是基于我国城市内涝、水质污染、水资源匮乏等背景下提出的可持续性雨水管治理念,强化城市在应对暴雨引发的自然灾害和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弹性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WAF世界最佳景观设计奖--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园
项目介绍:
联合国最新统计指出到2025年,世界会有60%的城市面临水资源短缺。
而相反,全球很多城市同时又面临着洪水的泛滥,加冷河碧山项目为蓝绿城市设施提出了新的理念。
作为“活跃,优美,洁净—全民共享水源计划(ABC)”的一部分,此项目不仅解决了干旱和洪涝问题,同时还为人们的城市生活创造了新的空间和自然环境。
它将沟渠和水道改造成为美丽的滨水环境,鼓励社区加入到保持水道清洁的工作之中,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城市花园。
作为海岛城市,新加坡没有天然的地下蓄水层和广阔的土地。
尽管这个岛国处于热带地区、降雨量丰富(年降雨量约2400mm,伦敦600mm),但是用来收集和储存雨水的土地特别有限。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过度的城市开发和显著的人口增长,使得城市面临着干旱、洪涝灾害和水源污染问题,因此建造了包括碧山公园附近的加冷河混凝土河道在内的很多沟渠和排水沟,以减轻洪水泛滥。
从2006年开始推出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ABC),除了改造国家的水体排放功能和供水到美丽和干净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之外,还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空间。
同时提出了一个新的水敏城市设计方法(也被称为ABC在新加坡水域设计的亮点)来管理可持续雨水的应用。
这一长期的举措,使得100多个项目已经确定实施。
到2030年,计划完成20个项目,使人们更容易与水亲近。
加冷河碧山公园是ABC方案下的旗舰项目之一。
由于公园需要翻新、公园旁边的加冷河混凝土渠道需要升级来满足由于城市化发展而增加的雨水径流的排放, 因此这些计划被综
合在一起进行此项重建工程。
在此项目中,62公顷的公园空间被重新设计,以适应河流系统固有的动态过程,其中包括水位波动和宽度,同时为公园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机会。
2.7km的加冷河从笔直僵硬的混凝土河道被改造成
3.2km的蜿蜒自然河道。
设计师还用从旧混凝土渠道上回收利用的木材为公园建造了3个游乐场、2个餐厅和一些新空间,使得城市中心拥有了充足的开放式草地和生态河流修复的自然景观。
这是第一个在热带地区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植被、天然材料和土木工程技术的组合)来巩固河岸和防
止土壤被侵蚀的工程。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动植物创造了栖息地,公园里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了30%。
公园的软景河岸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近水。
同时在遇到特大暴雨时,紧挨公园的陆地,可以兼作输送通道,将水排到下游。
碧山公园是一个启发性的案例,如何使城市公园作为生态基础设施,并与水资源的巧妙融合起到洪水管理、增加生物多样性、提供娱乐空间等多功能。
由于人们和水的亲密接触,同时也提高了公民对水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