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湿地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湿地景观设计

2019年第16期现代园艺园的休闲与游憩中,重拾对这座曾经辉煌于茶马古道上的南部边陲城市曾经的辉煌记忆。

参考资料[1]吴德,钟伟,谢锐何.国学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中山市国学公园[J].绿色科技杂志,2017(7)[2]黄东兵.园林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马颖婷.地方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用初探———以宜宾市旧州塔公园景观设计为例[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4(责任编辑禾初)在城市建设中,降水雨洪灾害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有效解决该灾害,国家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建立海绵城市,以及时排出雨水,净化和存储水源,确保城市降水均衡。

但是,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湿地作为重要组成,其规模在缩小,功能在弱化,若不尽快修复和治理,将严重影响城市发展。

对此,基于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深入分析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尤为重要,从而为城市设计、规划带来灵感,推动城市健康发展。

1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又称水弹性城市,利用海绵的吸水理念,建立雨水回收系统,并循环使用。

在城市发展中构建海绵城市,不但能防御水涝灾害,还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涝灾害引发的安全问题、交通问题。

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可控制水体污染,和城市绿地相比,降水拦截效果显著。

实际设计中,通过科学设置水循环系统,能使部分雨水进入水循环系统,另一部分则储存在海绵体中,便于沉淀、分解污水,实现净化水质的目的[1]。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项目多,区域广,比如居住小区、公园、广场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循环水系统和基建工程,可提升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实际价值。

2城市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2.1蓄积降水,维持水平衡在城市水系中,湿地生态系统是一项重要内容,水文物理性质特殊,可实现净化水源、大量储水的效果。

湿地生态系统可净化收集的径流、雨水,减少在土壤、地表中的蓄积,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充足水源,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基于 "海绵城市 "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住房、城市规划等各方面的要求也是在不断的增加,如何才能更好的解决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海绵城市”建设的想法为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城市的环境,进而更好的利用湿地公园的环境,为城市的湿地规划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同时能够显著的增加城市发展的魅力。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实地景观;城市设计;建筑引言:建海绵城市是指能够最大程度的留住雨水,最大限度的做到吸水、储水、净水的特点,在需要的时候将存储的水资源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可以较好的维护城市的稳定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加合适的居住环境,基于此,本文主要是对于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将城市构建成为海绵城市,增加城市的湿地建设的功能,做出一定的探讨,进而可以实现社会长久、快速的发展。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以及城市湿地的作用海绵城市是指城市所具备的像海绵一样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天气,同时能够抵御一定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城市具备储水、存水的能力,进一步的改善城市的内循环的功能,降低了城市出现洪涝灾害的概率。

近些年,过量的雨水给一些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城市的内涝问题变得极为严重,对于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居民的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可以提高对于过量雨水的循环使用的方法,城市发展中的绿地景观的设计、湿地景观的设计都是海绵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1]。

城市湿地可以使得城市更好的应对出现的洪涝灾害的情况,为了更好的应对这种灾害,就需要不断的提升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功能,当城市遭受大雨的影响时,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影响就是洪灾问题,湿地能够进行对于雨水的存储的功能;同时湿地还可以起到对于雨水净化的功能,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各种污染物,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都会有着严重的影响,而湿地就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净化雨水对于当地土质的影响,进而显著的改善土质问题,因而湿地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摘要: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日渐加快,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有利于促进整个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自然湿地、城市湿地是湿地的两大组成部分。

近年来,自然湿地不断被人们破坏,必须多角度保护自然湿地,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湿地建设,这是因为在城市规划中,城市湿地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具有较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利于确保湿地系统的完整。

因此,本文作者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基点,客观探讨了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和农田、森林共同组成世界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处于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属于过渡地带,具有陆地生态系统特点,但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家核心建设项目之一,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至关重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海绵城市”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日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入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城市大多数地面都被铺上硬质材料,比如,沥青、混凝土,导致地面不透水层大面积覆盖城市地表。

而这种固化的城市界面并不具有生命力,不具备“自主呼吸、自然调节”的作用,水的自然循环系统不断被破坏,暴风雨来临时,城市人工排水设施很难承受,导致水涝灾害出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生态陷入危机中,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方向,成为解决城市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

就“海绵城市”来说,是指城市犹如海绵,具有很好的弹性,具有孔隙。

在“海绵城市”作用下,能够有效吸纳、蓄积、渗透、过滤乃至净化自然雨水、地表水、地下水。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核心理念是指优化利用自然途径、人工系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统筹城市各类水资源,比如,自然降水、地下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构建全新的城市生态环境。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规划与设计gui hua yu she ji78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王荣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不断优化发展,城市湿地的设计逐渐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实际建设中,如何结合城市水环境改善、海绵城市建设,进行湿地景观的综合打造,本文探索可行的设计策略与建设途径。

关键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海绵城市;湿地景观城市湿地具有水体净化、涵养水源、海绵调蓄、生态绿肺、动物栖息、美化环境等综合作用。

随着城市发展建设对生态自然环境的更高需求,城市湿地可以发挥较优的城市生态综合价值,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

因此,对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进行探索分析,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指引,全面落实水质达标、生态修复、城市海绵建设,综合打造集雨洪安全、生态走廊、娱乐文化、科普宣教等一体的多功能的城市湿地绿色基础设施,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进程,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一、海绵城市概念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城市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1)调节洪水。

湿地可以作为城市片区重要水体,结合城市湖泊、旁路河滩、低洼淀区、水塘沼泽等基础资源条件,设置城市湿地水体,形成自然弹性的水体存储空间,可有效调节、提升城市河道的洪涝能力。

(2)存蓄雨水。

湿地可以作为城市片区重要的海绵体,汇集城市片区雨水,并对存蓄的雨水进行下渗、滞留、净化,减少地表径流,提升城市区域雨水资源弹性利用。

(3)净化城市水资源。

湿地可为城市河道、湖泊、塘淀等水体净化水质,缓解城市水环境压力。

海绵城市理念下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优化策略

海绵城市理念下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优化策略

海绵城市理念下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优化策略作者:金娜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8期摘要: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对周边城市、黄河沿岸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根据对海绵城市理念经验的探索和研究,结合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实际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研究得出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的优化策略,以恢复黄河沿线河滩地原生态景观,还原黄河河道湿地原生态面貌,达到保护生态、休闲游览、科普教育的目的,打造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态公园,为今后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湿地公园改造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海绵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一、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的现状及案例分析(一)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概述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是雁滩的第一座生态湿地公园,是继银滩湿地公园之后兰州城区的第二个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西起兰州体育公园东侧,东至柳忠高速公路跨河大桥向东220米段的河滩地,东西全长1373米,南北最宽达225米,最窄处15米,总面积16.8公顷。

园内种植千屈菜、芦苇等水生植物,栽植柳树、柽柳等。

(二)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现存问题第一,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的游步道设置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该公园的道路设施为保护生态的特殊性一味要求结实,为了防止河中泥水的冲刷与侵蚀,而忽略了河水汛期时河中泥水对道路的阻断,进而形成在散步游览途中被“打断”的现象。

道路主干道宽度在1.2米~1.5米之间,相对来说,想在该公园用自行车代步是无法实现的,甚至在有些植被茂密的路段,来往的人之间需要互让才能通过。

次要干道在植被生长过程中被覆盖,或者因为对河水的排放管控不当,导致被河水、淤泥淹没,致使人们对该湿地公园的体验感下降(图1)。

第二,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及分布问题。

调查发现,该公园植物配置相对单一,常见的便是芦苇、千屈菜、长蕊石头花,很多野生植物都在肆意生长,杂乱无章,虽然有很多稀奇的植物,但是没有进行有效的科普和解说,部分人也自然而然地认为该园的植物可以采摘。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海绵城市理念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将城市变成一个能够保持水资源平衡、减缓洪涝灾害、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

在这个理念下,城市公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具备保水、滞洪、调蓄雨水的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水资源平衡的原则。

通过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湖、湿地等景观元素,可以实现城市雨水的调蓄。

在雨水花园中种植耐旱、耐涝的植物,利用它们的吸水能力将雨水保存在土壤中,起到保水的作用。

在公园中设置雨水湖和湿地,可以将降水中的污染物沉淀,并且通过湖泊的自然滞留时间,减缓雨洪对城市的冲击,起到滞洪的作用。

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还应考虑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原则。

通过合理布置园林景观,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种植,可以提高公园的生态环境。

在公园中设置花坛、草坪等景观元素,种植各类花草树木,增加绿化覆盖率,提高空气质量。

还可以设置生物滞留池和湿地等景观元素,提供生物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

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原则。

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

通过设置休闲广场、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景观元素,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增加人们的亲近感和自然感受。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保水、滞洪、调蓄雨水的功能,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同时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

通过合理设计和布置,可以创建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公园,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摘要:海绵城市理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被行业人员接受,同时成为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建设理念。

本文基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需要,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分析城市湿地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策略。

关键词:城市;湿地景观;海绵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基于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给出设计方案,建设海绵城市,从而提高城市在洪涝灾害方面的应对能力,还可以减轻城市下水道系统、排水系统的工作压力。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以给出较为可靠的水资源管理方式,能够在下雨时通过设施实现吸水、蓄水、净水,在基础设施的作用下,发挥雨水回收系统作用,提高雨水循环利用水平。

由此在水资源匮乏时,调用蓄存的水体,解决城市水资源匮乏带来的问题。

一、城市建设中湿地景观建设的作用(一)调控径流排水成为很多城市建设中较为关注的工作,我国很多城市在建设时,没有考虑到未来城市人口激增的情况,设计的下水道与排水系统敷设面积不足,会影响到居民用水,还可能在暴雨时节出现道路蓄水严重的问题。

在降雨量较大的时期,城市很难借助下水道系统、排水系统,及时排除地面径流大量积水,使民众出行遭到限制,损害民众财产,还会对民众出行形成不小的威胁。

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后,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给出下水道、排水等系统的建设方案,可以对地面径流进行合理调控,收集地面径流,净化地面径流,存储地面径流,不会因道路积水过多,对民众出行造成不便[1]。

(二)蓄积降水在城市水系中湿地生态系统极为重要,可以存储大量水体且水文地质特点鲜明,可以实现地面径流水体的储存、净化,将储存的水体作为日后活动的用水资源,由此可以满足民众日常对水资源的需要,还可以减少地面径流,对雨季降水进行合理调控,不会对民众日常生活造成过大影响。

在城市水源中湿地生态系统较为重要,通过该系统可以处理水资源,将洪涝灾害的水体转变为可运用在绿化灌溉、卫生清洁等方面的水体。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发布时间:2022-07-20T08:40:14.515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第3月第5期作者:刘海[导读] 开发城市生态湿地,对促进城市植物生态环境健康建设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可以推动我国“海绵城市”的健康建设和持续发展刘海河南平业建设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450000摘要:开发城市生态湿地,对促进城市植物生态环境健康建设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可以推动我国“海绵城市”的健康建设和持续发展。

目前“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在现代化城市进程中逐渐产生并广泛应用,对不断改善“海绵城市”生态环境和不断提高生态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建设“海绵城市”的生态功能,科学地制定开发城市植物生态景观的资源分配方式尤为重要。

鉴于此,本文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进一步探索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方案,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引言:由于城市管理期间,防洪排水系统并不完善,使我国越加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

故而,我国各地区应全面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和“海绵城市”的概念,深入分析气候和城市设施等相关因素,并以具体方式开展海绵城创新建设,从根本上恢复城市生态环境,这样才能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1“海绵城市”的理论概述海绵城市的表面是指城市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吸收和恢复能力。

主要是指具有海绵状孔隙结构的城市,具有较大的弹性,有吸收、渗透过滤和净化的效果。

使用自然和人工措施建立科学有效的循环系统可能会自然协调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发挥协调供水和下水道系统的各方面,以提高水资源利用和建立城市生态。

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雨水吸收和储存水,以及雨水后的利用和释放,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自然和人工建设结合起来,进行最大城市存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然后释放出城市雨水,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防止洪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海绵城市”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高,国内人口数量不断上升,加剧了环境污染,生态景观建设已成为未来景观设计领域发展趋势。

由此“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本文简要介绍了海绵城市好与湿地公园的含义,并结合贾苏克·科欧(Jusuck Koh)生态美学三原则,提出了海绵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策略,对打造既符合生态美学标准又富有生态优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海绵城市;审美认识;生态美学;景观设计
1前言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运用水方面更加自如,具有弹性。

使城市下部构筑物能像海绵一样存水,蓄水,挤水,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降雨及自然灾害[1]。

2014年,国家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标志着海绵城市的推进与建设正式列入我国生态文明发展与建设的计划内容之中。

而作为海绵城市发展作用的重要依托,城市湿地公园在蓄水、净水、调节地表径流及地下水方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

在基于海绵城市思路的建设基础上,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既维护区域内的水体平衡又兼具景观设计美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海绵城市”与湿地公园概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城市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3]。

但由于先前技术或设计的不足,城市中多数地面铺装材料都采用沥青或混凝土等硬质材料,导致城市地表不透水情况非常严重。

当雨季来临,这些地表不透水层无法自主呼吸,自然調节,如果将所有的排水压力都依靠城市排水设施,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灾害,从而影响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4]。

基于此,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它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城市未来地面铺装材料的设置提供了新方向,也为未来智能化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新机遇[5]。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湿地生态特征,是兼具生态调节和休闲娱乐的主题公园[6]。

它能够调控城市地表及地下水,在降雨量较大时可以储蓄降水,减缓城市洪涝,因此被称为“城市的蓄水库”。

同时湿地公园所储蓄的降水可以为园内植被或周围的农业提供灌溉用水,也能保持空气湿润,提高环境质量,为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水源保障。

湿地本身也能对地下水起到净化作用,通过其特有的土壤、植被及微生物,可以将水中的杂质、重金属或其他污染物过滤掉或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作用进行转化,使水体质量得到改良。

而海绵城市旨在建立一个通过人工干预与自然协调组成的完整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综合降雨、地表径流、地下水的情况,通过特殊的材料,合理的进行水资源的利用及保护,形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生态环境。

而城市湿地公园是供人民休憩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将两者结合
的景观设计策略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3海绵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原则
海绵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原则需兼顾海绵城市集水、储水、净水的特点以及湿地公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国外学者Jusuck Koh将人类与环境视为一个系统,追求“与人、与语境结合的建筑和景观”,在对统形式美学扩展,广泛吸收东方建筑美学基础上,他提出了“包括性统一”、“动态平衡”、“补足”美学生态范式三原则[7]。

①包括性统一:人、场所及精神需要统一,即在海绵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需在满足水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将景观主题及及其应用切合,所营造的空间形成一个具有精神价值的三维环境范围[8]。

②动态平衡: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允许建设形式的不对称,同时因地制宜,动静结合,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动态景观。

③补足:“补足”观念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即麦克哈格所倡导的“设计结合自然”思想,让自然和景观来补足人类与建筑[9]。

也就是采用自然材料达到节省材料及能量的效果,而且可以将自然的象征意义带入公众意识中。

4海绵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一个将大气降水、地表径流通过人工改造汇入到周边湖泊、溪流等水体的过程。

不仅需要考虑当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土壤、植被情况,还需根据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采用新型透水铺设材料或蓄水净水技术,设计符合生态美学标准且富有生态优化功能的公园景观。

4.1 空间营造
为了更好的反映景观所在地的地域空间文化及场地意境,同时结合海绵城市的特点,设计者需要在充分调查场地属性的情况下,包括其蓄水能力、蓄水通道、工程地质条件等,通过设计秩序,设计符号或者特殊的设计语言来表达场地的主题,以达到符合人们审美认识的,能产生一定美感的,或开阔舒适、或新鲜刺激、或精神慰藉的不同的空间意境。

例如,德国波茨坦广场(Potsda-mer Platz)在水体利用和景观设计中采用了如下策略:广场中心水池底下设置有地下水箱进行蓄水,水池内水体也可通过特殊的装置进行分层处理,水质较好的水体作为景观用水供人们欣赏,下部有些浑浊度的水用于如厕冲水和场内植被灌溉用水。

由于广场内水量丰富,主题被设计为热带雨林艺术风格,广场周边种满了热带植物,比如椰子树,围绕水池中心还设计了一片沙滩,供人民休闲娱乐,水池设计也很具艺术感,通过流域水文图的设置,强化了场地特性,水体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从高点流向低点,形成具有波形结构的韵律感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产生水与人互动的多样化趣味空间。

4.2 景观要素
景观要素是组成景观的个体成分,包括地形、地貌、水、植被、土壤以及建筑物等。

在进行海绵城市景观要素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好地形地貌及当地植被,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手段,铺设不同线条、颜色的透水瓷砖或透水混凝土,促进水体渗入地下,另一方面,增加汀步、石材拼接间的绿化面积等,一部分用于植被养殖,另一部分进行蓄水待需要时再用。

植被也可以进行移栽、剪切或加植形成具有视觉层次的休闲空间。

场地水体可利用好地形地貌,通过高点与低点的高程差,设计成阶梯状流水或小型瀑布等形式,使人们能触摸到流动、降落、飞溅、薄膜等不同形态的水体,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

4.3 景观序列布局
在序列布局上,道路、边界、节点、构筑物等有形、无形元素由路径连接,构成了人的空间体验、场地印象。

湿地景观为了带动人们的感知器官和兴趣,可以结合点、面、线循序渐进。

首先设置吸引人注意的入口或者路径,保证其可达性和可识别性。

然后,在公园中心或深处建立水池既可作为景点,亦可用于蓄水,为了美观,水池可结合周边植被设计成具有下落、高起、曲线等不同形态,建立具有趣味性的视觉点。

自然或者人工构筑的水景可形成雨水景观中的重要节点,深度上可以从深到浅至表面水膜,存在形式与规模上有湿地、池塘、湖泊、水池、小瀑布、喷泉等,从驳岸形状、类型分为规则水体与自然式水体。

在湿地尤其是湿地公园中,建筑物的屋顶也承接了大量雨水。

在空间上,公园内建筑物可设计为当前流行的绿色屋顶,即在屋顶设置绿色植物及可供其生长生存的基质,同时结合防水膜,当有大气降水发生时,雨水中的一部分可被植被所吸收,储留,另一部分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重新回到大气,同时屋顶由于采用绿色设计,乍眼望去,与湿地公园融为一体,十分美观。

5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海绵城市的相关概念,并且分析了湿地公园景观自身的特点,相关设计人员只有不断地分析探究海绵城市地内涵,才能更好地将其应用在湿地公园设计中,从而保护好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海绵城市中景观设计的美学观念本质上是愉悦体验中的精神生活,能一步彰显人与自然相依共存的密切关系。

需从人类精神生活出发,设计出自然、人性、艺术的城市景观环境,使其在完成普通绿地的基本功能之上也能发挥滞留过滤、净化传输、储存利用等可持续雨洪管理功能,符合人们的审美,更能体现出城市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休戚与共的依存关系。

参考文献:
[1]李荣东. 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J]. 治淮,2015(11):59-60.
[2]车生泉,謝长坤,陈丹,等. 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 中国园林,2015,31(6):11-15.
[3]彭小芳. 广州城市湿地的小气候效应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 2007.
[4]黄大明.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景观设计研究——以丽水市秀水名都为例[J]. 中国园艺文摘,2017,33(4):132-134.
[5]孟永刚,王向阳,章茹.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 生态经济(中文版),2016,32(4):224-227.
[6]孙琳然.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 现代园艺,2016(22):100-100.
[7]卢树彬.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 城市建筑,2016,32(20):208-208.
[8]程相占. 美国生态美学的思想基础与理论进展[J]. 文学评论,2009(1):69-74.
[9]荆红卫,华蕾,陈圆圆,等. 城市雨水管网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J]. 环境化学,2012,31(2):208-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