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的燕尾洲公园,实践了一个“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技术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技术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2-01T02:20:26.112Z 来源:《防护工程》2020年30期作者:徐利平[导读] 现代园林景观的技术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社会,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最前沿的设计思想,来建设浙江省城市建设。
杭州赛石园林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1121摘要:现代园林景观的技术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社会,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最前沿的设计思想,来建设浙江省城市建设。
本篇文件针对最热门设计研究方式“海绵城市”在园林景观中的技术应用做简单的分析与探索,使其更好服务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技术;园林景观一、“海绵城市”的基本介绍改革开放后我国园林景观对一个城市的“外观”,“绿色”越来越重视。
人们对日常生活、物质文化、绿色发展同样越来越重视。
而现代绿色园林景观发现“海绵城市”的园林技术,高效利用雨水来应对环境所出现的危害。
“海绵城市”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一个城市地区能够像海绵一样,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当自然灾害来临时能够具有良好的“弹性”。
雨水降临时可以高效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这个城市需要处理好的“雨水”时“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渗”“滞”“蓄”“净”“用”“排”这六个字组成。
其主要的内容包含如下:将雨水渗透在底下,进行合理的保存。
减少路面、屋面、地面等硬化面积。
当雨水量较大时可以有效延缓雨水峰值时间,降低排水强度,防止城市雨洪的风险。
削减雨水峰值流量。
对污染过的雨水资源进行处理,采取相应的手段,防止雨水资源流失。
形成雨水资源的深层次循环利用模式。
为雨水资源化利用创造有利的条件。
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二、以浙江省金华燕尾洲公园为例(一)工程概况金华燕尾洲公园位于金华江、义乌江和武义江三江交汇处,在这片区域内的大部分土地被开发出来,但是却避免了开发过度造成的环境破坏。
新时代下审美转向与人地关系的重塑——以金华市燕尾洲公园为例的生态景观规划

而景观设计,溯其本源可以发现,其最初的目的在于改善人居环境,更侧重生态的范畴。
1.1造园艺术与“小脚美学”“小脚”与“大脚”是俞孔坚老师引用古今的两种审美现象,对当今景观审美的一个比喻。
“反思中国近千年来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美学价值:一类是由特殊的、高贵的,但却是扭曲的城市贵族所倡导的不事生产、以‘无用’为美的‘小脚美学’。
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少女们被迫裹脚,以便能够嫁入豪门,成为城市贵族, 因为天生的‘大脚’是乡下人、粗野生活的代名词。
另一类则是这种‘大脚美学’,虽然平常,但却朴素、真实,以健康、生存、多产为标准。
”[1]虽说造园的过程同样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些生态范畴的理念,运用筑山、造石、理水等一系列手法创造一个富有自然山水特点和意境美的景观,但造园自古以来便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工程,是文化、宗教、政治的载体。
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先秦两汉时期,皇家园林皆以规模宏大、气魄宏伟为特征,“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便描绘了阿房宫昔日的胜景。
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豪门士族兴盛,宗教文化流行,私家园林与寺观园林崛起,造园理念逐渐演变为摹仿自然,提炼、抽象大自然元素于小园林之中。
即便受到了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影响,在园林布局之中,我们仍能发现宗教礼法与封建等级制度的痕迹,其造园的美学逻辑仍是具有阶级性的。
虽说近代以来,园林慢慢由服务少部分摘要 当代景观设计是基于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的一次革命性进步。
景观设计由以审美为引导的“理想自然”的塑造向以生态为导向的“现实自然”转变,这是对当代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的回应,也是一场自下而上地对传统景观审美倾向的挑战与变革。
金华燕尾洲公园景观便是利用自然自身的调节能力来协调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一个优秀生态景观设计案例。
关键词 中国传统园林;现代景观;大脚美学;燕尾洲公园中图分类号 TU985.12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08.19Abstract Contemporary landscape design in China is ar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dscape design from aesthetically guided “ideal nature” to ecologically oriented “realistic nature” is a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also a challenge and reform to traditional landscape aesthetic tendency from bottom to top. Jinhua Yanweizhou Park is an excellent case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that uses nature’s self-regulating ability to coordinate urban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modern landscape; The Big-Foot aesthetics; Yanweizhou Park1中国景观设计的前世今生说起景观设计人们并不会感到陌生,中国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在造园艺术领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弹性景观-金华燕尾洲公园

△ 从当地民俗的舞龙——“板凳龙”中获得设计灵感,跨过两江的步 行桥(八咏桥)蜿蜒多姿,它不仅是一条连接通道,更是体验的场
4. 动感流线编织的弹性体验空间 Resilient Space for Dynamic Experience 圆弧形的大型建筑(金华婺剧院)给场地空间和形态设计提出了挑 战,包括如何创造弹性空间同时满足瞬时集散和平时游人的空间需 求和体验,如何形成宜人的环境、将游憩空间、防洪及巨型建筑与 江岸的关系都包容其中等。本设计在形式语言上大胆应用了流线, 包括河岸梯田和流线型的种植带,流线型的地面铺装,流线型的道 路和空中步道和跨河步行桥。在流线的铺装纹理基底上,分布圆弧 形的种植池,里面种满水杉或竹丛,色彩鲜艳的圆弧形座椅作为边 界。这些圆形种植区是场地雨水的收集区,如雨滴落在水面上泛起 的圆形水波。这些流线与圆弧形线条和形体既是将建筑与环境统一 起来的语言表达,更是水流、人流和物体势能的动感体现,形式与 内容达到了统一,环境与物体得以和谐共融,形成了极富动感的体 验空间。
△ 圆形生态渗水区与色彩亮丽的板凳相结合,将大型 文化演艺建筑的户外场地溶解为亲切的、阴凉的户外
结论 Conclusion 经过两年的设计和施工,燕尾洲公园获得了巨 大的成功。2014年5月开园后,万人空巷,游 人如织。据安装在步行桥头的进出口自动计数 器显示,步行桥的日使用人数平均达4万余人 次。当地媒体惊呼 “一座城市为一座桥而发狂”。 目前,燕尾洲公园已经成为金华市的一张新名 片。
△ 场地现状及建成前后对比。两侧水泥防洪堤 被改造成为梯田式生态护堤;蜿蜒的空中步行 桥将被分割的城市连接为一体。
因此,设计面临四大挑战:1)如何在提供市民 使用的同时,保护这城市中心仅有的河漫滩生 境,给稠密的城市留下一片彼岸方舟?2)如何 应对洪水,是高堤防洪建一处永无水患的公园, 还是与洪水为友,建立一个与洪水相适应的水 弹性景观?3)如何处理与现有的异形建筑体和 场地的关系,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整体?4)如 何联接城市南北,给市民提供方便使用的公共 空间,并强化城市的社会与文化认同感?
海绵城市 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英国布里斯托尔海滨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设计单位:英国景观建筑师Grant联合公司国外可持续城市排水将雨水从建筑屋顶导流至港口,通过一系列管道、渠道和小溪,还可以灌溉种植。
浮动的海港边缘芦苇在水进入港口之前过滤雨水和地表水。
芦苇也创造了宝贵的栖息地,并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水边设置。
其他栖息地包括面对中央广场的绿墙。
新加坡ABC水计划和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设计单位:戴水道设计国外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水环境设计设计单位:戴水道设计国外以水作为设计主题所能够营造出的所有可能性捕获了他们的想象力,其次这样进行设计满足生态标准的潜力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
以雨水作为如厕冲水和灌溉绿色空间的建议符合了这种需求。
同时,也可以采用地下水箱收集雨水、补给包含一个广场北侧的狭小湖体、广场上大面积主体水体以及南部水面。
另外,这样的设计提供了建造阶段不降低地下水位、且能够适当收集建筑体滑落雨水、填充附近运河(Landwehrkanal)的可行性德国河岸LahnaueGießen 滨水景观设计 设计单位:A24 Landschaft Landschaftsarchitektur GmbH 国外北面开放和广阔的草地公园,经由内城和其周围更加密集的城市化区域,延伸到南面现有的河岸草地中去。
在Lahn河的2个河岸沿线建造了一条新的连续性通道,连接了这些分区。
这个规划也包括移走河岸沿线的停车区、开放区域以及复兴和扩大现有的公园。
这个想法用来建立分区之间的联系,建造公共广场以及扩展到达Lahn 河跨区域的自行车路线。
重要的是这个概念让河流沿线的私人区域用于公众使用,同时针对河流景观的长期保护启动了复原程序和措施。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城市滨水设计单位:土人设计国外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一个强大的城市公园体系是扎根在强健的可修复的自然中的。
我们找出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设计一个保护和加强重要自然和文化过程的生态网络,这些过程包括可持续的交通、自然的雨水处理、城市农业和其他绿色基础设施。
浙江金华的燕尾洲公园,实践了一个“海绵城市”的概念

浙江金华的燕尾洲公园,实践了一个“海绵城市”的概念今年 11 月,一年一度的世界建筑节大奖(WorldArchitecture Festival)在新加坡公布,在此前的文章里,我们介绍了 OMA 和 Buro OleScheeren 设计的新加坡住宅“交错”(Interlace),它获得了“年度最佳已建成建筑奖”。
除了这个奖项,WAF 还评选出了“最佳景观建筑奖”和“最佳未来建筑奖”,其中,景观建筑奖(Landscape of the Year)由浙江金华的三江燕尾洲获得,它从 8 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也是今年中国唯一获得这奖项的项目。
燕尾洲公园位于浙江金华燕尾洲公园使用了大量的透水混凝土瓷砖,还有下凹绿地、人工湿地等燕尾洲公园来自“土人设计”,这是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创立的设计品牌。
在他们的官方网站上,他们这样介绍燕尾洲公园:这个项目是 2014 年 5 月建成的,占地 26 公顷,它的设计倡导了“与洪水为友”,公园内有不少富有弹性的生态防洪堤,保护了河漫滩的湿地。
它经历过一次洪水的考验,成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
所谓的海绵城市,是说城市像海绵一样,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
现在的燕尾洲公园,每天有近 4 万人使用。
洪水淹没时的景观洪水退去后的景观弹性的生态防洪堤生态防洪堤除了生态防洪堤,燕尾洲公园同时还有一个景观桥,这座桥是从“板凳龙”的传统舞龙习俗中获得的灵感,扮演了将两座城市连为一体的角色。
设计者从“板凳龙”等舞龙习俗中获得了设计灵感步行桥与河流曲线相适应题图来源:dezeen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
海绵城市理论与关键技术及案例

【教学目的】帮助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了解海绵城市兴起的原因、当今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以及海绵城市的关键技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教学重点】水问题的综合征有哪些?什么是“小脚治水”?什么是空间划界确权?【教学难点】建设海绵城市的工程设计技术有哪些?【教学大纲】一、缘起二、出路三、核心理念与关键技术(一)规划技术(二)工程设计技术【知识点汇总】概念:C01:“大脚革命”C02:“小脚治水”C03:海绵城市原理和观点:K01:通过对洪水过程的分析,可以确定不同重现期洪水的淹没范围。
K02:海绵城市的理论和关键技术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
K03:“小决策”是一切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K04: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海绵城市理论与关键技术及案例——美丽中国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一、缘起海绵城市缘起于中国的水问题,总体而言,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中国有许多水问题综合征的表现,如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
这些问题是综合的、系统的在发生,但是我们解决的途径却是单一的。
所以一个复杂的问题被当做简单的工程问题来处理,这是导致我们现在的环境问题,甚至是城市灾害的根本原因,这种处理方式被称为“小决策”。
这就是“小脚治水”,即土和水、水和生物、城市和水、排水和供水等的分离(抗旱与防洪的分离)。
二、出路以上问题的出路在哪?就是需要一场思想的革命,又叫“大脚革命”,这样才能综合地解决问题。
“大脚革命”的解决途径就是要建立一个国土的、区域的和城市的海绵系统,这个海绵就是水生态基础设施。
这个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有生命的,起着供给、调节、生命承载、文化与精神传承的作用。
三、核心理念与关键技术(一)规划技术规划的核心问题就是空间划界确权,划定海绵系统的红线,这个红线划定是跨尺度的,有国土尺度、区域尺度、地方尺度,而且这个划定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个普适模型,叫作“阻力面”。
在国土尺度洪水调蓄安全格局中,低安全水平洪水调蓄安全格局占国土总面积的0.8%;中安全水平洪水调蓄安全格局占国土总面积的2.2%;高安全水平洪水调蓄安全格局占国土总面积的6.2%。
2018年北京平谷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

2018年北京平⾕区初三⼀模语⽂试卷1. A.倾斜(qīng ) 形态个异章显 B.倾斜(qǐng ) 形态个异彰显C.倾斜(qīng ) 形态各异 彰显D.倾斜(qǐng ) 形态各异章显123 A.数⻛流⼈物,还看今朝 B.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C.江⼭代有才⼈出,各领⻛骚数百年D.不识庐⼭真⾯⽬,只缘身在此⼭中4(1)基础·运⽤。
四⽉初,某学校组织初三学⽣参观孔庙和国⼦监博物馆,开展了以“了解历史传承⽂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活动前,⼀位同学在搜集资料时发现了下⾯⼀段⽂字。
认真阅读,完成下题。
孔庙前院⼤成⻔东⻄两侧,在古树浓荫掩映下,静静地【甲】着198 块进⼠题名碑。
这些⽯碑形态(gè)异:或微微倾斜,或⾼⾼耸⽴;或透雕盘⻰,或素朴⽆纹;或精美华贵,或⼤⽅简洁。
⽯碑上镌刻着元、明、清三代51624 名进⼠的姓名、籍贯和名次,还记录国家、社会, 尤其是与科举考试有关的历史情况。
保卫北京的于谦,实施改⾰的张居正,“⼼学”领袖王阳明,⼀代奸⾂严嵩,戏剧⼤师汤显祖,⼤词⼈纳兰性德,⻛流才⼦纪晓岚,湘军统帅曾国藩,三代帝师翁同龢……科举制度使这51624⼈得以题名在碑⽯之上;反过来,这51624 名进⼠也(zhāng )显了科举制度、 【⼄】了科举制度。
⽯碑因⽂字⽽留存,⽂字因⼈物⽽⽣动。
进⼠题名碑因51624 名进⼠⽽闻名天下,它如⼀枚活化⽯,静默在孔庙⾥,向⼈们讲述历史。
⾏⾛在这⽚时间跨度达数百年的碑林中,轻抚斑驳的碑身,仰望碑⾯上已模糊的字迹,⼀个个名字幻化成⼀个个鲜活的⾯孔在眼前⼀⼀回放。
⼀个⼈、⼀则故事、⼀段历史,回眸时不免让⼈发出⽆限感慨……下列根据拼⾳写汉字和给加粗字注⾳,全都正确的⼀项是根据语意,从下列备选词语中分别选出⼀个,填⼊上⾯⽂段中的【甲】【⼄】处。
【甲】_______(A.屹⽴ B.矗⽴)【⼄】_______(A.延续 B.延伸)根据⽂段的相关内容,解释⽂中画线的“活化⽯”⼀词的意思。
(word完整版)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有什么作用呢?“海绵城市",即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问题。
“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更具生态魅力。
海绵城市水的循环收集与释放示意图好处一:吸住集中降水,告别“城中看海”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排出。
强降雨一来,大家就感觉修多粗的下水管道都不够用。
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让约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建设海绵城市,在暴雨来袭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储存起来;暴雨过后,再让雨水缓慢地流出,从而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雨水带来城市内涝问题。
好处二:雨洪利用,节约水资源当城市成为“海绵”时,降雨时城市吸饱了水,而在干旱缺水时,就可以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损有余而补不足”,让城市将本就珍贵的水资源运用得更加平衡.以北京为例,自打造“海绵城市”以来,仅2014年就累计收集利用雨水量2781万方,相当于14个昆明湖。
好处三:生态与经济并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保护河、湖、池塘等水系,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缺水和热岛效应。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另外,“海绵城市”建设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经济效应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金华的燕尾洲公园,实践了一个“海绵城市”的概念
今年 11 月,一年一度的世界建筑节大奖(WorldArchitecture Festival)在新加坡公布,在此前的文章里,我们介绍了 OMA 和 Buro OleScheeren 设计的新加坡住宅“交错”(Interlace),它获得了“年度最佳已建成建筑奖”。
除了这个奖项,WAF 还评选出了“最佳景观建筑奖”和“最佳未来建筑奖”,其中,景观建筑奖(Landscape of the Year)由浙江金华的三江燕尾洲获得,它从 8 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也是今年中国唯一获得这奖项的项目。
燕尾洲公园位于浙江金华
燕尾洲公园使用了大量的透水混凝土瓷砖,还有下凹绿地、人工湿地等
燕尾洲公园来自“土人设计”,这是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创立的设计品牌。
在他们的官方网站上,他们这样介绍燕尾洲公园:这个项目
是 2014 年 5 月建成的,占地 26 公顷,它的设计倡导了“与洪水为友”,公园内有不少富有弹性的生态防洪堤,保护了河漫滩的湿地。
它经历过一次洪水的考验,成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
所谓的海绵城市,是说城市像海绵一样,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
现在的燕尾洲公园,每天有近 4 万人使用。
洪水淹没时的景观
洪水退去后的景观
弹性的生态防洪堤
生态防洪堤
除了生态防洪堤,燕尾洲公园同时还有一个景观桥,这座桥是从“板凳龙”的传统舞龙习俗中获得的灵感,扮演了将两座城市连为一体的角色。
设计者从“板凳龙”等舞龙习俗中获得了设计灵感
步行桥与河流曲线相适应
题图来源:dezeen
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