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笔记讲义:社会文化历史观和精神分析论
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重难点分析》基本理论-文化历史发展观

《发展心理学重难点分析》基本理论—文化历史发展观对于《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部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为该学科在心理学考研中的第二个重要考点为大家解析。
因该理论和教育心理学有很多结合和相通之处,考生要引起重视。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亦有翻译为维果茨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
维果茨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工具的使用使人们产生了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产生的间接方式,这就使人们不再像动物那样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维果茨基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并提出了发展的原因和标志。
考点分解一:发展的实质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一个人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他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是建构主义流派的思想鼻祖。
考点分解二: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认为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儿童在成人的交往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考点分解三:发展的标志文化历史发展观认为发展的标志有以下几点: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各种心理机能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语言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考点分解四:学科结合点结合点一:维果茨基研究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以下三个重要思想。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以下是对发展心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心理发展,既包括种系心理发展,也包括个体心理发展。
其任务是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二、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性本能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将人生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2、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
斯金纳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实验,强调强化在行为形成和改变中的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影响。
3、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实现的,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4、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生态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三、胎儿的发展胎儿的发展从受精卵开始,经历胚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
在这个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影响胎儿的身体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孕妇的营养、健康状况、情绪状态以及外界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等都可能对胎儿的发展产生影响。
四、婴儿的心理发展1、感知觉发展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具备了基本的感知能力,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知觉逐渐变得更加敏锐和精确。
2、动作发展婴儿的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从抬头、翻身、坐、爬、站到行走。
动作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婴儿身体的发育,也对他们的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第二章发展理论主要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认知发展理论习性学理论生态系统论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又译心理分析理论,是西方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理论分为两个时期: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与埃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1、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id),包括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由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ego),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 既要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活动的,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
超我(superego), 人格中良心、理想方面,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力求完美。
超我以至善原则行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性本能,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和冲动,这种能量和冲动被称作“力比多”。
力比多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投射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使它依次成为儿童兴奋的中心,这就促成了相应的人格发展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 ~ 3岁)(3)生殖器期(3 ~ 6岁)(4)潜伏期(5、6 ~ 12岁左右)(5)生殖期(12岁~20岁左右)3、简评贡献:儿童早期经验影响后期发展的观点很有价值;把人格发展看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人格发展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足:观点缺乏有力支持;过于强调性本能的满足;研究取样来自少量精神疾病患者。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贯穿终生的过程,并要依次经历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即解决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之间产生的冲突即发展危机。
每阶段发展危机的解决,即获得积极品质,使个体顺利的发展至下一个阶段,否则个体将会遭遇到适应的困难,并进而阻碍到以后各个阶段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课堂笔记(2)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一)基本观点强调早期经验强调无意识作用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基础):是最原始的系统,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难以接近的部分。
它包括人类与生俱来的先天本能、欲望和冲动——“快乐原则”自我:(核心)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儿童随着年龄的逐步学会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学会考虑后果,考虑现实作用,这就是自我的作用——“现实原则”超我(最上层):来源于自我,又超脱自我,其主要职能就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道德原则”(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性感区)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儿童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其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1.口唇期(0—1岁)口唇是产生快感最集中的区域,感兴趣于从吮吸、吃东西、做口形、啃咬中获得口部满足;没有受到限制——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受到限制——依赖、被动、悲观、猜疑和退缩等消极的性格特征。
2.肛门期(1—3岁)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通过排泄和控制排便得到满足,对有关如厕训练的社会控制做出妥协让步;肛门期控制问题所带来的冲突可能会使儿童变得极端地秩序井然、清洁干净,或者肮脏不堪、无序混乱。
3.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对生殖器感兴趣,对异性父母产生性的渴求(恋父、恋母情结);为避免惩罚而放弃这种欲望,取而代之接纳同性父母的特性和价值观,形成超我。
4.潜伏期(6—11岁)里比多处于休眠状态,性欲的发展处于停滞或退化的时期;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游戏、学习、交往等)的兴趣。
5.生殖期/青春期(11、12岁开始)性的能量大量涌现,产生性的冲动,通常采用剧烈运动来排解压力和宣泄焦虑;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开始逐渐建立成熟的性关系(自恋→异性恋)。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课堂笔记(2)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一)基本观点强调早期经验强调无意识作用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基础):是最原始的系统,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难以接近的部分。
它包括人类与生俱来的先天本能、欲望和冲动——“快乐原则”自我:(核心)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儿童随着年龄的逐步学会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学会考虑后果,考虑现实作用,这就是自我的作用——“现实原则”超我(最上层):来源于自我,又超脱自我,其主要职能就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道德原则”(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性感区)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儿童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其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1.口唇期(0—1岁)口唇是产生快感最集中的区域,感兴趣于从吮吸、吃东西、做口形、啃咬中获得口部满足;没有受到限制——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受到限制——依赖、被动、悲观、猜疑和退缩等消极的性格特征。
2.肛门期(1—3岁)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通过排泄和控制排便得到满足,对有关如厕训练的社会控制做出妥协让步;肛门期控制问题所带来的冲突可能会使儿童变得极端地秩序井然、清洁干净,或者肮脏不堪、无序混乱。
3.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对生殖器感兴趣,对异性父母产生性的渴求(恋父、恋母情结);为避免惩罚而放弃这种欲望,取而代之接纳同性父母的特性和价值观,形成超我。
4.潜伏期(6—11岁)里比多处于休眠状态,性欲的发展处于停滞或退化的时期;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游戏、学习、交往等)的兴趣。
5.生殖期/青春期(11、12岁开始)性的能量大量涌现,产生性的冲动,通常采用剧烈运动来排解压力和宣泄焦虑;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开始逐渐建立成熟的性关系(自恋→异性恋)。
(幼儿学前教育)绪论理论流派之精神分析及社会文化历史学说完整

第一章绪论第三节理论流派之精神分析及社会文化历史学说教学目标:了解儿童开展心理学中是具有不同流派的。
了解精神分析或相互作用,社会文化历史这三个要紧流派的要紧观点。
教学重点:精神分析或相互作用,社会文化历史要紧流派的要紧观点。
教学难点:阻碍流派形成的因素复杂。
教学时数:1 学时作业:1.请说出精神分析理论的要紧观点?2.相互作用理论的要紧观点?3社会文化历史要紧观点?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关于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关于开拓视野也是大有用处的。
但由于牵涉到因素比较多,学习容量也是比较大的。
教学后记本章内容方案用6学时完成。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二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1学时,第三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用2学时完成。
理论流派 3学时。
一、导入不同流派的形成,与心理学家自己的个人成长、文化环境以及所拥有的知识具有专门强的联系的。
这点需要明确。
二、新授接下来,在上节课环境论、成熟论的之后,接着学习其他相关理论。
编号延上。
〔四〕精神分析论与行为主义者强调对外在行为的研究不同,精神分析论者着重对前意识的研究。
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标本动力,心理的开展确实是“性〞的开展,或中意理性欲的开展。
1.心理性欲阶段理论: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躯的不同部位。
儿童早期力比多的开展变化决定了其人格的开展的特点与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据此,他将儿童心理开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0—1〕2.肛门期〔1—3〕3.性器期〔3—6〕4.埋伏期〔6—11〕5.青春期〔11、12岁开始〕2.人格理论:在弗氏的后期著作中,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局部。
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局部,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
自我:个体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自我遵循现实原那么,是人格的心理成份。
超我:人格的最高局部,包括自我理想与良心,是个体在社会道德标准的阻碍下形成。
发展心理学详细知识点笔记

发展心理学详细知识点笔记一、概览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从胎儿期到老年期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心理变化,包括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
本章节将简要概述发展心理学的主要概念、研究范围以及其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
主要概念: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包括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这一过程从胎儿期开始,一直延续到老年期。
心理发展不仅包括个体内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研究范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人类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从胎儿期的大脑发育、婴儿期的感知和动作发展,到幼儿期的语言学习、学龄期的认知发展和青春期的心理社会变化,再到成年期的心理成熟和老年期的认知衰退等,都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重要性: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教育、家庭和社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心理变化和挑战,有助于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
通过对心理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的本质,推动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各个关键领域,包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本笔记的学习,你将能够全面理解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发展心理学简介发展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婴儿期心理发展、幼儿期心理发展、儿童期心理发展、青少年心理发展、成人心理发展和老年心理发展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且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主要关注感知觉、动作和依恋关系的形成;幼儿期则开始关注认知。
家庭关系以及个人成就的实现;老年期则关注生活满意度的保持、生理和心理适应等。
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也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

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生物和遗传因素
-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2.早期发展
-出生后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社会情绪发展
-社交关系的形成
-早期语言发展
3.儿童和青少年发展
-认知发展阶段
-情绪和性格的发展
-社交和同伴关系
-学业和职业发展
4.成年发展
-身份和角色的发展
-爱情和亲密关系
-职业和事业的发展
-中年危机和后期发展
5.老年发展与晚年
-老年认知能力
-健康和身体变化
-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
-死亡和丧失的处理
6.发展心理学中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
-观察研究
-问卷调查
-长期追踪研究
7.性别和文化差异
-性别发展和身份认同
-文化对发展的影响
-文化差异的心理解释
-跨文化研究方法
8.风险因素和发展障碍
-基因和遗传障碍
-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心理和情绪问题
-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9.教育和发展
-学校环境和学业成就
-教育对认知和情绪发展的影响
-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发展
10.发展心理学的应用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养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照顾
这些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些重要复习要点。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文化历史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将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作了区分。
维果茨基认为,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它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感知觉、不随意记忆、形象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等均属于低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以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思维、有意注意、高级情感、逻辑记忆等心理过程则属于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具备以下特点:①高级心理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②高级心理机能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和抽象的;③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④在起源上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所制约;⑤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维果茨基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他认为,发展大部分得益于由外向内,即个体通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
儿童的许多学习发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这个环境决定了大部分儿童内化的内容。
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维果茨基对儿童心理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的概念。
ZPD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
换句话说,ZPD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他的最近发展区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个年龄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个阶段又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概念在教学领域受到了极为广泛的重视。
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的可能性是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二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教学一方面应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
(2)精神分析论行为主义观强调对外在行为的研究,而精神分析论则着重对“无意识”的探究。
在精神分析论的创立者弗洛伊德(S.Freud)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快乐的情感。
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libido)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erogenouszone)。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
新生儿的吸吮动作既使他获得了食物和营养,也是他快感的来源。
因此口唇是这一时期产生快感最集中的区域,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
弗洛伊德认为,寻求口唇快感的性欲倾向一直会延续到成人阶段,接吻、咬东西、抽烟或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
2、肛门期(1—3岁)。
此时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
3、性器期(3—6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性欲的表现主要在于“俄底普斯情结”(OedipusComplex),即男孩对自己的母亲有性兴趣(又可称恋母情结),而女孩则过分迷恋自己的父亲(又可称恋父情结)。
恋父(母)情结最终要受到压抑,因为儿童惧怕同性父母的惩罚。
4、潜伏期(6—11岁)。
进入潜伏期的儿童,
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
早年的一些性的欲望由于与道德、文化等不相容而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并一直延续到青春期。
由于排除了性欲的冲动与幻想,儿童可将精力集中到游戏、学习、交往等社会允许的活动之中。
5、青春期(11、12岁开始)。
在青春期,性的能量大量涌现,容易产生性的冲动。
青少年的性需求朝向年龄接近的异性,并希望建立两性关系。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也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
青少年通常会采用剧烈运动来消耗体力,从而达到排解性的压力或宣泄内心焦虑与不安的目的。
(二)人格发展理论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其中潜意识主要被解释为压抑的愿望与本能冲动,前意识是平时并未被意识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的观念。
在他的后期著作中,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1、本我又称伊底,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仿佛像一锅沸腾的兴奋物”。
本我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只求立即得到满足,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它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
快乐原则使个体减少紧张到能够忍受的程度,如性欲的满足、饥饿的消除都能产生快乐。
2、自我是个体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
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有时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满足。
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逐步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心理成分,它一方面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
弗洛伊德还形象地将自我与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
3、超我是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
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一套引导儿童努力发展的理想标准;良心则由父母的禁令(如“你不应该”)构成。
儿童由于畏惧父母或成人的惩罚,不得不接受他们的规则并自觉地遵守它,并把它转变为自己行为的内部规则,便形成了“良心”。
因此,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