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
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王秀课题名称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师姓名学生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高中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是民族乐派的第二节内容,主要是对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介绍,本节课教材介绍的作品有两个: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
由于两部作品时间都很长,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以《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
因就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两个人及其作品在俄罗斯民族乐派所占分量而言前者均大于后者。
另外关于格林卡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个作品,学生比较生疏,而就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
《荒山之夜》与强力集团的欣赏与了解则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自学的方式来完成。
学生分析现状及分析音乐问卷综合数据:总人数:662 是否喜爱音乐爱听流行歌曲中国民歌中国戏曲民族器乐曲外国民歌中国歌剧西洋管弦乐曲人数652 595 101 43 122 30 82 122百分比98.5% 90% 15.3% 6.5% 18.5% 4.5% 12.4% 5.43%从表(一)分析可以看出:(1)、学生对于音乐是十分喜爱的,也是乐于实践的。
(2)、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是喜欢流行的、商业化气息强的、时尚的、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
对于我国民族器乐的了解是比较缺失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商业化音乐的大量炒作、各种音乐传播媒体中通俗音乐、快餐音乐文化的泛滥,使得社会大气候对交响乐持一种漠视的态度。
其次对于欣赏器乐曲心理难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认为内容太深奥,不像歌曲从歌词有时就能了解作品的形象。
从调查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交响乐普遍不感兴趣;学生经过前几节课的欣赏对交响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且篇幅较长的器乐作品时,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状态。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全曲长达10分半,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听懂音乐,教师必须将欣赏的过程精练,用最佳的方式最有效的手段实施教学。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介绍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创作来源及结构特点了解何为变奏和双主题变奏
聆听,模唱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第一主题及三次变奏了解俄罗斯民歌特点,及旋律特征。
熟悉并视唱《卡玛林斯卡亚》第二主题,并分析创作特点
探究一:寻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大音乐主题的旋律共同点
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分组合作,课件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热情,学生讲学生听的方式使学习更主动而非被动的接纳。
了解相关音乐专业知识开拓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为更准确的理解音乐做铺垫。
聆听,演唱音乐主题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主题是交响乐的灵魂,是乐曲发展的基础,熟记主题可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培养了音乐的记忆力。
分组探究交流回答问题
个别同学做总结性发言
学生相互探讨,
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让学生以美丽的心情和姿态走进教室,为感受、鉴赏美的音乐做好铺垫。
导入新课
精彩视频培养和激发学习热情
介绍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背景及音乐家,使同学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音乐、感受、体验音乐形象
体验性教学方法:欣赏法
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表演法
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谈论法
探究性教学方法:发现法
知识与技能
1.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并学会演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大音乐主题。
3.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及代表音乐家
观看微视频分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并结合课前预习及微视频自制PPT将搜集整理的内容介绍给其他同学
个别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借助课件介绍强力集团及格林卡等俄罗斯音乐家
学生聆听主题一及三次变奏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 -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课型:(高中)音乐鉴赏课【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音版教材第十单元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中包含两首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本节课选择了格林卡的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为教学内容。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8年间在华沙写成。
乐曲的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后改为现名。
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
前者是格林卡在俄罗斯乡间听到的,后者原来已经广泛流传。
格林卡运用这两个不同性格或体裁的主题,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那些最本质的方面,用交响乐的形式把它体现出来。
这首《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用双重变奏曲形式写成的。
即这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
【教学目标】1、鉴赏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作品的风格特征;2、熟悉、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音乐主题,初步了解双主题变奏的曲式结构,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及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3、根据主题尝试进行创作体验,加深对“变奏”作曲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视唱和节奏练习,熟悉并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听辨。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征。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感受主题:聆听两个音乐主题《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卡玛林斯卡亚》提问: 1、音乐情绪怎么样?2、你想像、联想到了什么画面?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两个音乐主题,让学生对俄罗斯的音乐有初步印象。
二、鉴赏作品:(一)熟悉两个主题1、唱一唱主题一:《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2、练一练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节奏练习:由松到紧、由慢到快。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格林卡代表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鉴赏,使学生初步了解音乐家——格林卡,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音乐主题。
教学重点:《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的学唱,并感受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对《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鉴赏,体会俄罗斯人民深沉柔情和活泼乐观的性格。
教学环节一、导入欣赏歌曲《北方的星》,引导学生感受旋律。
二、授入新课1、介绍格林卡2、《北方的星》是根据民间婚礼歌曲《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创作而成,对比《北方的星》和《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的旋律,并学唱主题选录。
3、作曲家运用民间素材不只在歌曲的创作上,在其他音乐创作中也运用了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听辨主题A是用什么乐器演奏。
4、通过对主题A的分析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并提问主题重复几次?用什么乐器演奏?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展现俄罗斯人民深沉柔情的一面。
5、《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采用双主题变奏而成,引导学生听B主题。
6、B主题的听辨与分析。
感受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舞蹈性,总结俄罗斯舞蹈的特点和技巧。
通过师生互动实际体验俄罗斯舞蹈的热烈。
鉴赏B主题,提问主题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展现俄罗斯人民活泼乐观的性格。
7、鉴赏A主题的第二次变奏。
提问有什么变化?描绘什么样的场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变化三次,预示庄严、神圣的仪式正式开始。
8、鉴赏B主题的第二次变奏。
提问有什么变化?描绘什么样的场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展示人们用热烈的舞蹈祝福新人,呈现一副热闹的场面。
9、引子。
欣赏引子,简短、饱满有力的演奏拉开全曲的序幕。
10、完整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视频)11、总结。
格林卡用本土的音乐和西方的创作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开辟了俄罗斯音乐的创作道路,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并了解音乐家——强力集团。
三、拓展欣赏俄罗斯民族乐派其他音乐家的作品,再次感受俄罗斯音乐。
初中音乐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目标一、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二、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三、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四、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作曲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教学难点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风格。
教具准备音响、课件、多媒体学情分析由于两部作品时间都很长,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以《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
关于格林卡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个作品,学生比较生疏,而就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
《荒山之夜》与强力集团的欣赏与了解则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自学的方式来完成。
导入的问题能让学生温故知新,学生的自由演唱能够调动进一步了解德=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堂课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2、请学生唱唱自己熟知的俄罗斯民歌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等。
二、新课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P137)格林卡的创作遵循着现实主义原则和人民性,大力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他深镌着“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这一座右铭,严格地要求民族风格的纯洁性,为俄罗斯民族乐派进入世界音乐之林铺平了道路。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精品教案(优选推荐)

课题
第 1 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俄罗斯民族风情》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将欣赏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为重点曲目,浏览性的聆听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 夜》。用“聆听——感受——体验——实践——探究”为核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绘画、语 言表述的方法,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的能力。
旋律结 构
运用四度音程,旋律音阶逐渐下行
节奏
舒展
紧凑
速度
缓慢
快速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通过聆听俄罗斯民族乐派其它音乐家的代表作品,丰富学生的信息量,使其能够更好的利用课余时间 完成对俄罗斯民族乐派音乐风格的学习。 9.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充分利用课本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
3.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俄罗斯民族风情
课时
1
课时
1
教与学活动规划
1、 分析教学内容;
2、 分析学生;
3、 确定学习目标;
4、 列出学习重点和难点;
5、 设计学习评价; 6、 设计教学活动、板书、作业和拓展练习;
7、 分析学习资源,合理利用现有技术; 8、 进行教学反思。
第一主题
第二主题
情绪
抒情 富于歌唱性
欢乐 活跃
旋律结 构
运用四度音程,旋律音阶逐渐下行
节奏
舒展
紧凑
速度
缓慢
快速
(5)带领学生视唱主题 (6)探讨:在同一首作品中出现了两个风格截然 不同的主题旋律,你认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他为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格林卡代表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鉴赏,使学生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产生、格林卡的贡献、俄罗斯的民间音乐元素。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鉴赏,学生能够感受俄罗斯音乐的特色,通过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学会如何去分析、欣赏交响曲。
3、感情目标:通过本作品的鉴赏,感受俄罗斯特有的民族风格,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民族性格;了解要发扬一个民族的音乐需要了解的是它特有的民族音乐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俄罗斯民族乐牌,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教学难点:鉴赏交响曲、体会俄罗斯人民性格中豪放热烈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示范、体验、启发、听辨等教学用具: 钢琴、手风琴、多媒体教学环节一、导入教师演奏《贝加尔湖畔》二、1.通过两首风格不同的民歌的欣赏感受俄罗斯人民性格中的两面性,为后面两个主题的对比埋下伏笔。
2、介绍,.《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产生的背景三、鉴赏作品(一)初步聆听,感受作品的基本风格(二)通过对主题A的分析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1、听主题A的旋律2、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旋律,感受风格3、通过听辨环节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4、描述A旋律呈现的画面,呈现俄罗斯人民深情的一面。
(三)分析主题B旋律的舞蹈性1、聆听旋律2、教师用琴声带领学生感受舞蹈性的节奏3、欣赏俄罗斯民间舞蹈,感受里面蕴含的舞蹈成分4、教师示范踢踏舞蹈的小组和5、通过师生互动实际体验俄罗斯舞蹈的热烈(四)感受俄罗斯音阶的特点1、听辨格林卡对主题B的改编2、寻找旋律中的特点3、呈现具有俄罗斯特色的音阶4、教师演奏钢琴曲《夜莺》、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让学生体会俄罗斯音阶的特点。
(五)总结《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1、总结作品的创作特点、地位、影响2、完整欣赏全曲四、拓展:欣赏手风琴作品《俄罗斯幻想曲》—通过教师亲自演奏具有现代元素的作品,让学生再次身临其境体验俄罗斯音乐。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是高一的学生,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他们在小学、初中的音乐课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可以有一定的音乐方面的互动。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教学目标: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歌曲《跳蚤之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熟悉《卡》的音乐主题;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曲家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作品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此曲于1848年在华沙写成。
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为主题。
两个主题不论体裁或性格都迥然相异:一个悠长、抒情、缓慢而略带哀伤感;另一个欢乐、活跃而快速。
这两个强烈对比的主题足以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最本质方面,不但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体现了他们性格的典型特征。
《卡》曲是用两重变奏曲式写成,即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第一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一主题第二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二组变奏。
引子,简短饱满而有力,取材第一主题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三个变奏第一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婚礼歌。
这种悠长的长腔歌曲,多用于表现俄罗斯民族性格和生活中的深沉和悲痛方面主题一 1 = F 《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中速 3/4 (曲谱略)第一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二变奏加进弦乐器;第三变奏又增加了铜管乐器,形成整个乐队的合奏(好象合唱加入)第二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13个变奏。
主题二 1 = D 《卡玛林斯卡亚》快板 2/4 (曲谱略)第二主题取材于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表现俄罗斯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和欢乐的生活情趣。
变奏手法除了衬腔复调之外,还广泛运用了民间器乐曲中常用的围绕主题装饰加花的变奏手法。
第一主题的第二组变奏有三个,宣告喜宴开始,速度、节拍、调性、情绪发生显著变化,展示宴饮欢舞场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1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成功课堂教学之重点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为达成教学目标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
在接到比赛课题后,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课本选取的是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这两首乐曲篇幅都比较长,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在有限的一节课中完成两首大作品的欣赏存在一定的难度,且都是管弦乐曲,在形式上也比较单一,所以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
我将迪斯尼动画版本的《荒山之夜》作为课间欣赏曲目,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对新课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考虑到穆索尔斯基的创作以歌剧和歌曲为主,我在教材曲目之外,增添了他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歌曲《跳蚤之歌》。
这个歌曲集中体现了穆索尔斯基的创作风格,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音乐欢快、诙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保留课本曲目——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因为这首乐曲是格林卡最着名的一首管弦乐曲,是俄罗斯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响作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样的调整,不仅引导学生了解了俄罗斯民族乐派及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而且丰富了作品的体裁,由易入难,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合理安排教学结构,成功课堂教学之关键设计好了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后,我认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这节课的结构,我认为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关键。
这节课,由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总结构成。
新课讲授又分为了解“强力集团”、欣赏歌曲《跳蚤之歌》;了解格林卡、欣赏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各部分教学时间的安排也很有讲究,教学重点的突出,首先反映在完成教学重点环节的教学时间上。
根据这次比赛一节课40分钟来计算,我用列表的方法来呈现这节课的结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小计新课导入图片欣赏1分钟3分钟简介俄罗斯音乐及民族乐派,引出课题2分钟新课讲授简介“强力集团”、欣赏歌曲《跳蚤之歌》10分钟32分钟了解格林卡、欣赏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22分钟课堂小结归纳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5分钟5分钟从表中清晰看出,整节课的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以此为基础,再来设计课的各个环节就显得更加科学、有效。
3.准确选择教学方法,成功课堂教学之保障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种类很多,在上《俄罗斯民族风情》这节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灵活选择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为是借班上课,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在新课导入时,我以一组精美的俄罗斯民间风情图片,作为送给学生的见面礼。
精美的图片,加上悠扬、经典的旋律,学生被带入到俄罗斯民间风情中,很好地引出了新课课题。
在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时,我用对比聆听和填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两个主题不同的节拍、速度及音乐情绪,并分别用学唱主题一旋律和伴着主题二的旋律音乐模仿俄罗斯舞蹈动作的方法,引导学习感受、理解这两个主题。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认识到“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作品以人民生活为题材,运用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的风格特征。
在归纳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时,我采用了讨论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这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更轻松,师生间的互动更自然,学生的体验、感受活动更积极。
4.恰当增添教学资料,成功课堂教学之精彩好的教学资料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之前,我在*上搜集到电影——《作曲家格林卡》,其中有一段描写格林卡在民间采风时,看到村民和着民间舞曲《卡玛林斯卡亚》聚在一起跳着俄罗斯民族舞。
我剪切了这个片段,添加到教学中。
在聆听了主题二后,请学生欣赏这段视频,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很直观地理解了这一主题是以俄罗斯民间舞曲作为创作素材的。
有了这样的铺垫,课的最后,学生讨论、归纳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就变得容易了。
精彩、生动的教学资料为我的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色彩。
然而,教学资料要巧用,并不是越多越好。
在这节课中,有些视频资料的设计,我把握得不是很好。
有一段介绍穆索尔斯基生平的视频资料,全长5分6秒,介绍了穆索尔斯基的艺术成长经历、参加“强力集团”的情况、音乐作品创作、写作风格、代表作品、晚年生活。
备课时我只觉得这么丰富的视频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实际情况却很不理想,课后仔细想想,对这段视频的处理实在太草率。
从结构上讲,穆索尔斯基的介绍不是本课重点,只需简单讲。
从内容上说,视频中的内容太多,有的与前面所讲内容重复,如“强力集团”的介绍;有的不需要讲,如穆索尔斯基的晚年生活过得十分潦倒,终日以酒和麻醉剂为伴…;有的需要精简,如穆索尔斯基的艺术成长经历和作品创作。
课后,我重新剪辑了这段视频,调整为:师简单介绍穆索尔斯基艺术成长经历,学生阅读书本文字了解其代表作品。
视频了解其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由原来的5分多钟精简为2分多钟,教学方法更多样化,课的结构更完善,主次也更分明了。
可见,教学资料要根据课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拿来主义”不可取。
比赛已告一段落,但课堂教学仍在继续。
比赛中总结的心得将成为我教学道路中前进的引航灯,激励我向成功的彼岸努力航行。
《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220xx年xx月,我参加了xx市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我的《俄罗斯民族风情》一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荣获高中音乐学科一等奖。
欣喜之余,写下自己的所感所悟,总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我找到自我提升的空间。
一、教学设计思路。
《俄罗斯民族风情》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10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的一节课。
课本选取了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考虑到这两首乐曲篇幅都比较长,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欣赏穆索尔斯基最具代表性的歌曲《跳蚤之歌》和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通过欣赏,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及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通过聆听歌曲《跳蚤之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幽默、欢快的音乐情绪,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深刻寓义,对“强力集团”有初步认识。
重点欣赏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熟悉乐曲两个性格鲜明的音乐主题,通过聆听及体验活动,理解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创作素材来自于民间音乐;并能用抒情、悠扬的声音演唱主题一,能伴着主题二的旋律感受简单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动作。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突破难点。
整节课通过主题对比聆听、学唱主题及感受舞蹈动作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深入浅出、层层推进。
二、教学片段实录。
1、欣赏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简介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8年间在华沙写成。
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曲,是俄国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响乐作品。
2、主题对比聆听。
(1)主题一:旋律来自俄罗斯一首民间婚礼歌《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
①欣赏并思考这一主题的节拍、速度、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课件出示这一主题的乐谱)。
②学生回答:节拍:3/4拍;速度:缓慢;音乐情绪:悠长、抒情、歌唱性。
③唱一唱主题旋律,注意强音记号和跳音记号。
师范唱→学生跟钢琴学唱,解决难点→分角色演唱:第一遍老师独唱,第二遍加入女生一起唱,第三遍加入男生一起唱→师点评,提示注意情绪,跟音乐分角色演唱,师指挥。
④聆听第一主题第一变奏:说说与主题一有何异同?采用了什么手法?3、欣赏后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相同处:主旋律基本不变不同处:演奏乐器出现变化。
A1:木管。
A2:加入弦乐。
A3:加入铜管。
(2)变奏: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作一些变形,使乐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有利于乐曲更好地表现其感情。
(3)主题二:旋律来自俄罗斯民间舞曲《卡玛林斯卡亚》。
①欣赏并思考这一主题的节拍、速度、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课件出示这一主题的乐谱)②学生回答:节拍:2/4拍;速度:快速;音乐情绪:欢快、热烈,舞蹈性)。
③欣赏影片《作曲家格林卡》片段,了解乐曲创作过程,了解其创作素材来自俄罗斯民间歌舞音乐。
④跳一跳:伴着舞蹈性主题旋律跟师模仿俄罗斯舞蹈动作。
4、完整欣赏:思考:乐曲使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联想到俄罗斯农村的生活场景,美丽的姑娘出嫁了,人们聚在一起为她唱歌、跳舞,无比欢乐,想到人们向往幸福自由的生活……三、教学反思。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成功课堂教学之重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为达成教学目标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
在接到比赛课题后,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课本选取的是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这两首乐曲篇幅都比较长,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在有限的一节课中完成两首大作品的欣赏存在一定的难度,且都是管弦乐曲,在形式上也比较单一,所以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
我将迪斯尼动画版本的’《荒山之夜》作为课间欣赏曲目,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对新课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考虑到穆索尔斯基的创作以歌剧和歌曲为主,我在教材曲目之外,增添了他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歌曲《跳蚤之歌》。
这个歌曲集中体现了穆索尔斯基的创作风格,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音乐欢快、诙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保留课本曲目——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因为这首乐曲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曲,是俄罗斯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响作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样的调整,不仅引导学生了解了俄罗斯民族乐派及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而且丰富了作品的体裁,由易入难,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合理安排教学结构,成功课堂教学之关键。
设计好了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后,我认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这节课的结构,我认为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关键。
这节课,由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总结构成。
新课讲授又分为了解“强力集团”、欣赏歌曲《跳蚤之歌》;了解格林卡、欣赏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各部分教学时间的安排也很有讲究,教学重点的突出,首先反映在完成教学重点环节的教学时间上。
根据这次比赛一节课40分钟来计算,我用列表的方法来呈现这节课的结构:(1)新课导入:图片欣赏,1分钟。
(2)简介俄罗斯音乐及民族乐派:引出课题,2分钟。
(3)新课讲授:简介“强力集团”、欣赏歌曲《跳蚤之歌》,10分钟。
(4)了解格林卡、欣赏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22分钟。
(5)课堂小结:归纳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5分钟。